家书别有沧桑意——评李四光家书
1942年3月6日李四光写给妹夫贺葆三(贺有年)的信
葆三兄如晤:
前阅及二月十五随《思亲锁记》寄来一函,均已收到,藉问近况,弟慰思亲录写尽吾乡农家实情,为读书人心境伤余,聊以自释,且得保持先人遗教于戚友阔闾间,是亦居乱世之道矣。读至情境笃切处,弟不得不念及先父母而有所痛于哀者矣。弟每忆先父母在世情况,辄坐不欲出一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有所不忍言者矣!只能见诸策以图自拔每胜一筹欤?呜呼!伤世而极,但欲随亲而去已耳,复何言哉!立三兄为今日罕见之士,其秉身立世,久为朋辈所敬佩,今欲屹立于涛涛浊流中以挽回末世之风,其痛苦可以想见。兄既诺言相助,道义之责,似已难辞,分苦之托也他何可言。桂林虽经敌机轰炸数次,两间茅屋尚存,暂时只好寄居于此,如万不得已作他迁之计当于事先驰书奉闻。
专此即颂
近安
立三兄处希便问候
弟四光
三月六日
民国时代,由于白话文的推广,私塾教育教学也是用白话,出现了文言参半的现象。李四光从清朝走进民国,顺势而生成为时代的潮流者。此信便是文言参半的典型之作,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清朝遗老遗少的腐朽气息。兵荒马乱的年代,都言“家书抵万金”,意在言其极之珍贵。此信写于国共内战时期,大战小战不断,家无宁日,人心飘摇。还没来得及从抗日烽火中喘息的国人,旋即陷入纷乱痛苦的内战。信中交代,李四光父母已双双去世,每忆起“辄坐不欲出一言”赤诚之心让人读之动容感同身受,很自然地激起读者自身对已故亲人的刻骨眷念,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涛涛浊流”“末世之风”所透露出的时代气息和人情冷暖尤其叫人感喟。信中李四光心念妹夫葆三境况,对其逆势之伟业予以高度赞扬,瞰其痛苦又溢满担忧,情谊之笃切深沉真挚自然。末尾仍不忘交代自己房屋居住之未来变动,为亲人隐去隐忧实为今世后生学习典范。书不尽言,纸短情长,浓淡浅深,此家书为我们后人呈现了一位充满人性光辉的李四光形象,科学家与普通老百姓的情愫是如此相似,意脉相通。家书别有沧桑意,国难之时,有多少遗落在路上的书简,多少份沉甸甸的嘱托期盼流离不知去向,唯有那份娓娓道来的故人情,余温尚在,令人叹息。
葆三兄如晤:
前阅及二月十五随《思亲锁记》寄来一函,均已收到,藉问近况,弟慰思亲录写尽吾乡农家实情,为读书人心境伤余,聊以自释,且得保持先人遗教于戚友阔闾间,是亦居乱世之道矣。读至情境笃切处,弟不得不念及先父母而有所痛于哀者矣。弟每忆先父母在世情况,辄坐不欲出一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有所不忍言者矣!只能见诸策以图自拔每胜一筹欤?呜呼!伤世而极,但欲随亲而去已耳,复何言哉!立三兄为今日罕见之士,其秉身立世,久为朋辈所敬佩,今欲屹立于涛涛浊流中以挽回末世之风,其痛苦可以想见。兄既诺言相助,道义之责,似已难辞,分苦之托也他何可言。桂林虽经敌机轰炸数次,两间茅屋尚存,暂时只好寄居于此,如万不得已作他迁之计当于事先驰书奉闻。
专此即颂
近安
立三兄处希便问候
弟四光
三月六日
民国时代,由于白话文的推广,私塾教育教学也是用白话,出现了文言参半的现象。李四光从清朝走进民国,顺势而生成为时代的潮流者。此信便是文言参半的典型之作,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清朝遗老遗少的腐朽气息。兵荒马乱的年代,都言“家书抵万金”,意在言其极之珍贵。此信写于国共内战时期,大战小战不断,家无宁日,人心飘摇。还没来得及从抗日烽火中喘息的国人,旋即陷入纷乱痛苦的内战。信中交代,李四光父母已双双去世,每忆起“辄坐不欲出一言”赤诚之心让人读之动容感同身受,很自然地激起读者自身对已故亲人的刻骨眷念,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涛涛浊流”“末世之风”所透露出的时代气息和人情冷暖尤其叫人感喟。信中李四光心念妹夫葆三境况,对其逆势之伟业予以高度赞扬,瞰其痛苦又溢满担忧,情谊之笃切深沉真挚自然。末尾仍不忘交代自己房屋居住之未来变动,为亲人隐去隐忧实为今世后生学习典范。书不尽言,纸短情长,浓淡浅深,此家书为我们后人呈现了一位充满人性光辉的李四光形象,科学家与普通老百姓的情愫是如此相似,意脉相通。家书别有沧桑意,国难之时,有多少遗落在路上的书简,多少份沉甸甸的嘱托期盼流离不知去向,唯有那份娓娓道来的故人情,余温尚在,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