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笔记4.17-4.24
这周没有很多的“事情”好写,但是在这个奇异的地方生活,本身就是件“事情”吧。
我总觉得来到这了,真应该好好记录以下跟gender有关的东西。虽然可惜,我的志向不在于做gender study,只是在一些地方,legal的问题隐含着跟gender有关的议题,比如以色列的Palestinian community里十分‘流行的’honor crime。
但是,我在这也不打算说这边的法律是如何跟性别互动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women,在这里可以看到什么。
很多人问我非洲这边的治安怎么样,乱不乱。我只能说,我住在喀麦隆的Kumba,这边的治安,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路上确实是没有抢劫或偷盗,我的小伙伴把大把的plantain放在楼下都没有人拿走,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加恶性的事件发生,比如杀人或强奸。所以,应该还算好吧。但是,没有发生这些事情不等于说这个社会就是个对陌生人完全友好的社会,甚至对女人友好的社会。
在这里,似乎跟路上随便一个女人搭讪,要电话,问姓名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这种事情对于刚来时的我,只觉得太奇怪了,也非常offensive。比如一次,我为了找一个地方,一个热心的大叔就给我指了指路,我说完谢谢之后,他就问我叫什么名字。问名字嘛,我想也很正常,就跟他说了我的英文名。再后来,他就问我要电话了。我心想,拜托,我就问个路而已。我灵机一动,说我刚来,没有电话。结果他硬是要把他自己的电话写给我,让我办好电话卡了打电话给他。刚好我身上没有纸笔,他身上也没有,才作罢了。如果大家觉得这些是路人,可能比较乱来。那我跟你们讲讲执法警察吧。警察把我坐的车拦下来,然后问我姓名和电话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问姓名,要电话,这还算level低的了。我还遇到更恐怖的。有一次我在等我的同事,等了她半天都没有过来。然后旁边一个哥们走了过来,同样,问姓名。我懒得跟人纠缠,就说了自己的姓名,第二步,要电话,我说没有。然后那人就直接跟我说“I love you”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而是好多次,我真心觉得我的心脏好坚强啊,一直遭受着惊吓但是从未崩溃。将这句话诠释到顶点的是一个酋长。当时我和同事去部落观察mob justice,chief走上来握了握我们的手,然后问我结婚没,我当时没想太多,就说还年轻,木有结婚。酋长来劲了,问我跟他结婚怎么样,同事被吓尿在一旁,我打哈哈说他开玩笑了,然后还说自己有男朋友的事情,结果酋长问,你男朋友比我有钱吗…我有多少房子多少地…后来,旁边的一个councilor还走过来,说我也可以选择成为他的wife。
可以总结,在Kumba这样的地方,向陌生女人表达喜爱之情是一件极其简单随意和轻浮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用考虑女人对他们的看法如何,不会考虑这会不会给女性带来disturbing的感觉。从这些表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婚恋问题上绝对的male predominance。这么看来,一夫多妻不会让男人越来越了解女人,反而可能会让男人对女人的内心感受更加地麻木?一夫多妻或许强化了他们将女人视为繁衍工具的看法,与此同时,对‘爱情’这种非工具的价值存在愈加无法理解?
有了这些经历之后,我走在路上都不想往旁边多看一眼,就怕跟谁又有眼神交流了,进而被搭讪。这个情况甚至还影响到我和邻里的关系。比如上次,我经过一个大婶,大婶跟我打了声招呼,我也回应了一下但是没有过多的交流。大婶突然就停下来,问我,你怕黑人吗?我连忙解释,我不怕黑人的,我只是最近比较忙碌,走得急了一些。大婶说,因为看到我总是没有做过多交流就匆匆走开,还以为我害怕黑人。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社会对外国女人不太友好,还有来自黑人女性同胞的pressure。我之前去一个community的市场瞎逛,和卖香料的大婶攀谈了起来,后来又有不少妇女加入了我们聊天的行列,气氛相当融洽,她们也都释放着善意和友好。我跟她们说这里真好,在Kumba简直就是men’s world。在Kumba,街上能看到的女性真的十分之少,早餐去街头的早餐铺吃早餐,是几乎看不到女人的。至于为什么女人这么少,可以见我第一篇非洲日记里提到的劳动分工的情况。在城市里的劳动形式其实比乡村还要单一,女人在乡村社会除了housework之外,还要种地,以及参与市场上的买卖生意,在男人几乎完全主导乡村公共事务的同时,妇女撑起了家里的生计。在城市,女人主要承担housework,没有务农,参与生意买卖的几乎是男性。于是,在kumba,开着车的,走在路上的,目之所及,全是男人。所以,走在街上的女人自然就成为了稀缺的‘资源’。如果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男性主导着资源价值的定义,那么女人和女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让自己被定义得更有价值’的战争。这个时候,我就真TM觉得女权里的standpoint theory扯蛋了,大家的standpoint不一样的时候,甚至还会产生冲突的时候,女人之间就产生分裂了好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男性居多,但女性很少的场合里,常常能感受到来自女性的敌意和冷淡,因为这些男性或许会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一个外来的,让人好奇的外国女人身上。今天早上我去附近的一个早餐铺吃早餐,那个卖早餐的女人不仅不愿意告诉我那些盖着盖子的塑料桶里装着什么食物,在我点了餐之后,还给后来的几个男人先上了早餐,把我排在了最后。她们的冷淡让我当初十分不解,现在却可以理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在充斥着女人的community market上可以和大家那么融洽地相处,而不会遭遇类似Kumba这样的情况。
总之,小姑娘在Kumba不容易啊,你在这感受到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结构的,有的时候让人诧异,它的实现是在那么微观的层面。
哎呀哎呀。说严肃了,给大家推荐本周美食:
KWACOCO(很有嚼劲,有椰子的香味~~)和MBANGA SOUP(带着辛辣,是下饭神器!)
我总觉得来到这了,真应该好好记录以下跟gender有关的东西。虽然可惜,我的志向不在于做gender study,只是在一些地方,legal的问题隐含着跟gender有关的议题,比如以色列的Palestinian community里十分‘流行的’honor crime。
但是,我在这也不打算说这边的法律是如何跟性别互动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个women,在这里可以看到什么。
很多人问我非洲这边的治安怎么样,乱不乱。我只能说,我住在喀麦隆的Kumba,这边的治安,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路上确实是没有抢劫或偷盗,我的小伙伴把大把的plantain放在楼下都没有人拿走,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加恶性的事件发生,比如杀人或强奸。所以,应该还算好吧。但是,没有发生这些事情不等于说这个社会就是个对陌生人完全友好的社会,甚至对女人友好的社会。
在这里,似乎跟路上随便一个女人搭讪,要电话,问姓名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这种事情对于刚来时的我,只觉得太奇怪了,也非常offensive。比如一次,我为了找一个地方,一个热心的大叔就给我指了指路,我说完谢谢之后,他就问我叫什么名字。问名字嘛,我想也很正常,就跟他说了我的英文名。再后来,他就问我要电话了。我心想,拜托,我就问个路而已。我灵机一动,说我刚来,没有电话。结果他硬是要把他自己的电话写给我,让我办好电话卡了打电话给他。刚好我身上没有纸笔,他身上也没有,才作罢了。如果大家觉得这些是路人,可能比较乱来。那我跟你们讲讲执法警察吧。警察把我坐的车拦下来,然后问我姓名和电话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问姓名,要电话,这还算level低的了。我还遇到更恐怖的。有一次我在等我的同事,等了她半天都没有过来。然后旁边一个哥们走了过来,同样,问姓名。我懒得跟人纠缠,就说了自己的姓名,第二步,要电话,我说没有。然后那人就直接跟我说“I love you”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而是好多次,我真心觉得我的心脏好坚强啊,一直遭受着惊吓但是从未崩溃。将这句话诠释到顶点的是一个酋长。当时我和同事去部落观察mob justice,chief走上来握了握我们的手,然后问我结婚没,我当时没想太多,就说还年轻,木有结婚。酋长来劲了,问我跟他结婚怎么样,同事被吓尿在一旁,我打哈哈说他开玩笑了,然后还说自己有男朋友的事情,结果酋长问,你男朋友比我有钱吗…我有多少房子多少地…后来,旁边的一个councilor还走过来,说我也可以选择成为他的wife。
可以总结,在Kumba这样的地方,向陌生女人表达喜爱之情是一件极其简单随意和轻浮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用考虑女人对他们的看法如何,不会考虑这会不会给女性带来disturbing的感觉。从这些表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婚恋问题上绝对的male predominance。这么看来,一夫多妻不会让男人越来越了解女人,反而可能会让男人对女人的内心感受更加地麻木?一夫多妻或许强化了他们将女人视为繁衍工具的看法,与此同时,对‘爱情’这种非工具的价值存在愈加无法理解?
有了这些经历之后,我走在路上都不想往旁边多看一眼,就怕跟谁又有眼神交流了,进而被搭讪。这个情况甚至还影响到我和邻里的关系。比如上次,我经过一个大婶,大婶跟我打了声招呼,我也回应了一下但是没有过多的交流。大婶突然就停下来,问我,你怕黑人吗?我连忙解释,我不怕黑人的,我只是最近比较忙碌,走得急了一些。大婶说,因为看到我总是没有做过多交流就匆匆走开,还以为我害怕黑人。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社会对外国女人不太友好,还有来自黑人女性同胞的pressure。我之前去一个community的市场瞎逛,和卖香料的大婶攀谈了起来,后来又有不少妇女加入了我们聊天的行列,气氛相当融洽,她们也都释放着善意和友好。我跟她们说这里真好,在Kumba简直就是men’s world。在Kumba,街上能看到的女性真的十分之少,早餐去街头的早餐铺吃早餐,是几乎看不到女人的。至于为什么女人这么少,可以见我第一篇非洲日记里提到的劳动分工的情况。在城市里的劳动形式其实比乡村还要单一,女人在乡村社会除了housework之外,还要种地,以及参与市场上的买卖生意,在男人几乎完全主导乡村公共事务的同时,妇女撑起了家里的生计。在城市,女人主要承担housework,没有务农,参与生意买卖的几乎是男性。于是,在kumba,开着车的,走在路上的,目之所及,全是男人。所以,走在街上的女人自然就成为了稀缺的‘资源’。如果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男性主导着资源价值的定义,那么女人和女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让自己被定义得更有价值’的战争。这个时候,我就真TM觉得女权里的standpoint theory扯蛋了,大家的standpoint不一样的时候,甚至还会产生冲突的时候,女人之间就产生分裂了好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男性居多,但女性很少的场合里,常常能感受到来自女性的敌意和冷淡,因为这些男性或许会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一个外来的,让人好奇的外国女人身上。今天早上我去附近的一个早餐铺吃早餐,那个卖早餐的女人不仅不愿意告诉我那些盖着盖子的塑料桶里装着什么食物,在我点了餐之后,还给后来的几个男人先上了早餐,把我排在了最后。她们的冷淡让我当初十分不解,现在却可以理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在充斥着女人的community market上可以和大家那么融洽地相处,而不会遭遇类似Kumba这样的情况。
总之,小姑娘在Kumba不容易啊,你在这感受到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结构的,有的时候让人诧异,它的实现是在那么微观的层面。
哎呀哎呀。说严肃了,给大家推荐本周美食:
KWACOCO(很有嚼劲,有椰子的香味~~)和MBANGA SOUP(带着辛辣,是下饭神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