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众生相 ·2013-04-28 08:59:30·来源:河北青年报
继“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之后,“4·20芦山地震”对于志愿者来说,更像是又一次吹响的集结号。
从震后的黄金72小时直至今天,仍有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芦山。
三次地震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无论是单枪匹马、自发组队,还是加入公益组织;无论搬物资、抬伤员,还是抚慰灾民。为救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但那些拥堵交通、缺乏经验,甚至逢场作秀的少数派,也依然存在。
又一次集结号吹响,志愿者众生相又一次上演……
骑了十小时摩托赶到芦山
4月20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潘禹奇跨上摩托车,带着睡袋和帐篷,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赶往雅安市芦山县。
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这个决定并不突然。
家在石家庄的潘禹奇,从1995年开始参加自然灾害的救援行动,常年在西部山区组织助学、助残、助贫活动,曾以志愿者的角色在汶川、玉树灾区各待了两年。面对地震,他知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重要性。
原本需要六个小时的路程,由于交通中断,潘禹奇花了近十个小时。4月20日晚上11点左右,潘禹奇到达芦山县。
县城里,有人哭嚎,有人茫然地站着,有人在武警的帮助下在空地上搭帐篷、烤炭火。
这次志愿行动,潘禹奇的目标是:“详细了解情况,及时转运物资。”而关于救人,对大部分非专业救援队的志愿者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第一,救援小分队很多,即便一直跟着其中一支,也不见得能找到生命迹象;第二,没有专业技术,可能会帮倒忙。
因此,晚上,潘禹奇并没有跟部队在一起,而是把县城的街道都转了一遍,查看了房屋倒塌的情况,寻找了适合存放物资的空地。
“转完了其实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倒塌情况不像汶川、玉树那么严重。县城并没有太多房屋倒塌。”潘禹奇说,但芦山县仍满是紧张的情绪。
第一夜,潘禹奇几乎没睡。
为能否找到“组织”发愁
20日晚上同样不眠的,还有杨为亚。
26岁的杨为亚,是四川九寨沟景区的一名导游。用她的话来说,她曾是“汶川地震的灾民”。当年去汶川游玩的她曾因地震,在汶川县城一个学校内滞留了一个星期,灾区的惨状和人们脸上恐惧的神情,让她永生难忘。最终从灾区“逃回”成都的她,从此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她参加过一些扶贫、助学机构,主要负责大行政和后勤工作。
得知芦山地震后,她第一时间给认识的志愿者老师打电话,申请去灾区。“做点自己能做的,也算是还个心愿。”杨为亚说。
这天夜里,让她辗转难眠的是,明天是否能找到“组织”,赶往芦山。
杨为亚所说的“组织”,是指非政府性(NGO)或者非营利性(NPO)的公益组织,比如壹基金、友成公益基金等。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与公益组织联系申请同行,是志愿者赶赴灾区的重要途径。
20日晚上,几经辗转,杨为亚最终联系上了“NGO备灾中心”。
这家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后以在灾区建立“社区中心”的方式,在灾难前期主要负责上传下达和转运物资,后期则为灾区重建提供基金和创业培训。
有过类似公益组织行政工作经验,帮杨为亚通过了筛选。眼看就要愿望成真,“组织”的一句“等我们初步评估完灾情之后,通知你是否行动”,又让杨为亚的心悬了起来。
“很多志愿者像我一样,虽然有些志愿者经历,但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外围工作,跟NGO一起去,至少有组织、有工作计划不会瞎忙活。而且,这家机构不接受我,还可以找下一家。”杨为亚说。
21日上午,杨为亚接到结果——基本评估完成,芦山县需要志愿者配合工作。她连忙搭车从九寨沟赶往芦山。
“不上媒体,说不上就不上”
22日下午,一辆满载武警、探测装备的军用车抵达芦山县城。潘禹奇骑着摩托车跟军用车,一路到了距离宝兴县城18公里的临关村。村里临街房屋倒塌得比较严重,有些武警开始检测土层底下是否有生命迹象。
潘禹奇和其他人开始为上了年纪或没有行动能力的灾民,从较为安全的废墟里刨物品。
类似的经历,潘禹奇在玉树地震时也有过一次。震后第三天,潘禹奇和一个从西安来的志愿者一起帮灾民在废墟里找物资。每天几乎都弯着腰,一开始用手刨,后来用工具刨。两个人就像寻宝的孩子,谁刨出可以用的东西,就特别有干劲。两人一挖就没停,一直挖了一个月。
到最后,两人头发丝上都是灰,实在干不动了,才停下来。“在灾区,我不爱拍照,但那天,我想给他拍照,他却拒绝了。”潘禹奇说。
后来有媒体要采访他们,潘禹奇拉着他去,说:“走,当留个纪念。”他一下子把潘禹奇的手甩开,大步往前走,生气地说:“我不上媒体,说不上就不上。”
这件事,让潘禹奇每每想起来都佩服不已,他说:“真正的无名英雄,我都做不到这样,我也害怕我做了事,别人不认可我。”
“苦力型志愿者”不好做
在潘禹奇刨废墟的同时,杨为亚已经开始在芦山县城NGO备灾中心救助点工作了。
杨为亚深知72小时候过后,物资的重要。她还清楚地记得在汶川时,自己每天都饥肠辘辘,到处找食物的感觉。还记得有一次,她从废墟里挖出腊肠,炒菜的时候,有人眼巴巴地等着借锅,只为锅上的那点油。
好在芦山县城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十分充足,她需要做的是了解周边村庄的需求,及时汇报物资情况和所了解到的灾情,将物资信息上传下达。
在杨为亚看来,灾区的志愿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外围做协调;一类是做专业一些的工作,比如初步的灾情评估。他们曾受过培训,除了统计受灾人数,他们还可以确定哪些是危房、哪些是已经垮塌的建筑;另一类则是“做苦力”——帮助搬运物资或者刨废墟,要知道,物资一旦抵达,运送工作大部分都由志愿者来做。
潘禹奇笑称自己就是“苦力类”。在汶川地震时,他曾和几个志愿者在四川绵阳市最大的物资储备仓库,做物资搬运。
消毒液和消毒粉装卸起来是最费劲的,每罐消毒液85斤,车与地面之间有个斜板,想把罐子从车上卸下来,全靠人力背扛肩挑。
扛到五六十罐的时候,潘禹奇就已经筋疲力尽,但一车有三百罐消毒液,一天要卸三四辆车。每个人都没有话,大脑都是空白的,只是不停地重复着搬、卸的动作。而且,衣服碰到消毒液或者消毒粉,立刻就会被腐蚀得变了颜色,严重时还会灼伤皮肤。
当时有一些年轻的学生志愿者被卡车拉来,做了一个小时就没影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不到十个人。
这样的活儿,潘禹奇和几个志愿者做了40天,做完后,潘禹奇瘦了18斤。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志愿者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跟我们一起干了将近30天,走的时候也没吱声,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只知道她是石家庄人。”潘禹奇回忆。
志愿者太多造成交通堵塞
22日下午5点,远在甘肃的志愿者、蒲公英公益组织的创办人之一李海清正发愁。
芦山地震,他也筹集了一些物资,准备运往灾区。但作为唯一在前线的蒲公英志愿者、同时也是甘肃红十字会救援队队长的高跃平,却一直堵在赶往芦山的路上。
几个小时前,两人刚通过电话。由于信号不稳定,两人之间的这段对话反复了很多遍,李海清才听清——
“堵车,将近十公里。”
“都是什么车?”
“不少私家车往那儿赶,好多都是志愿者。”
“又是志愿者。”李海清嘟囔了一句。
这种情况,李海清不是第一次遇到。在他看来,很多志愿者在灾区都会好心办坏事。
李海清曾参加过消防队的专业救灾培训,在汶川地震时,他作为志愿者,曾背着睡袋,连续一周从早上6点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那时的志愿者,曾同样让他感到无奈。
在汶川附近,曾有很多志愿者告诉李海清,某某地方断水断粮三四天了,等他花了大半天时间赶过去,发现灾民都领到了物资。“那些志愿者只是徒步经过,听有人说没水没吃的,就传播,但他们并不知道物资马上就能运到了。”李海清解释。
抬水泥板和伤员也是技术活
而在救援过程中,也不乏“好心办坏事”或者“方法不当”的志愿者。
汶川地震时,李海清在一片水泥板废墟上寻找生命迹象,想找人搭把手,把水泥板抬开。但那个志愿者,上来就直接踩在废墟上,抬住水泥板就用力。
“好在那片废墟底下没有人。”李海清说。
李海清介绍,在废墟上寻找生命迹象,首先要观察周围的土,如果是松动的土壤,说明很可能是后来埋上来的土,下面才是地表。还要估计水泥板的重量,如果重量在七八十斤,而且是圆形,可以快速滚出去,这样速度快,下面受到的压强小。
抬水泥板并不是把它抬起来,放在一边就行,而是要讲究用力的角度。如果多个水泥板倒在一起,需要撑开两块水泥板,一定要左右用力,而不是上下用力。
抬伤员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让受伤的部位用力,尤其是内脏损伤,应该用背对背的方式背。抬担架则应该尽量少颠簸。“甚至有些志愿者,抬担架的时候还会把自己绊倒。”李海清说。
虽然经过培训,但李海清还是不敢轻易救埋在废墟下的人,“这种情况,最好还是找专业救援队或者消防官兵。一定得避免二次伤害。”李海清说。
此外,李海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地震后,灾区其实有一些物资储备,人可以自己寻找食物和水。第一时间不应该把大量物资运到灾区,而是应该首先运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救援人员和药品,以确保在黄金72小时内,救助更多人。
骑着自行车来做志愿者吗?
在潘禹奇看来,志愿者的思想层次参差不齐。
1998年洪水,在九江,潘禹奇第一遇到这种“观光型志愿者”。他们在运卸矿泉水的车前,来回走,寻找拍照片的合适角度。“我一肚子怒气,简直想过去吵一架。”潘禹奇语气急促。
这样的志愿者,在芦山地震中也有不少。
21日上午,潘禹奇在芦山县城装卸矿泉水,中途休息时,四个穿着冲锋衣的大学生骑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一个记者过去询问:“你们从哪来?”
一个学生说:“从成都来做志愿者。”
五个人交谈了一会儿,最后记者问:“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走?”
其中一个人说:“今天晚上。明天还有课呢!”
“真想问他们,有骑着自行车来灾区做志愿者的吗?如果真心来做志愿者,就最快速度赶到,骑自行车又耗费体力又耗费时间,而且灾区也不需要这种旅游团。”潘禹奇气愤地说。
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在灾区拍照片。22日晚上9点多,几个人遇到潘禹奇,坚持要给他一碗粥。虽然已经吃过盒饭了,潘禹奇出于礼貌还是接过了碗。谁知这些人突然掏出相机,啪啪地按下快门。
潘禹奇急了,大声嚷:“我是志愿者,不是灾民,你们拍什么!”
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家人添堵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不招人待见”的志愿者还不是主流。
潘禹奇说:“真正优秀的志愿者除了不给灾区添乱,还得不给家人添堵。”在潘禹奇做志愿者的近20年中,他结识了很多长期做志愿者的朋友。“其中很多已经去世了。”潘禹奇说。
在玉树,很多志愿者被藏狗和藏獒咬伤,甚至咬残,还有一些志愿者则是死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玉树这地方没有大桥,多大弯儿。上坡之后看不到前面的路,等到下坡了又有个急转弯儿,等转过去了,才看到前面是悬崖,等到看到也就晚了,就这么蹿出去了。”潘禹奇说。
潘禹奇曾在几个同伴丧命的地方,来来回回地走。他说,那种心里念着“不应该啊不应该”,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感觉,太残忍,真不想再遇到。
为此,他也为自己定了个不成文的驾驶规定:不管在哪,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缓慢通过,绝不加速。
最终能“把自己这一百多斤安安全全地带回石家庄”,就是潘禹奇最大的愿望。
量力而行,也是李海清强调的,“如果自己的状态不好,或者距离太远,并不适合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不该强迫别人撕开伤口
如果说这些人都是前期志愿者,那么刘琰则是后期志愿者。家在天津的刘琰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汶川地震心理干预志愿者,曾在灾区待了八个月。在灾区,她主要负责行政和儿童群体的心理辅导。
回想起当年,刘琰首先想起的是一幅黑白画——背景是坍塌的房子,前景是一只淌着血的手。
这幅画出自一个孩子的手,让灾区的孩子随手画画,是心理干预志愿者常用的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方法。“孩子们无意画下的一些作品,往往准确地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坍塌的房子,代表他心里缺少依靠;淌着血的手,则是他的恐惧和失落。”刘琰说。
其次,她想到的是一次拒绝。
“一个女人,家里15口人,只活了她一个,每天去她家拜访,都被拒绝,什么都不说。”刘琰回忆。心理干预的一般方式是,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倾听诉说、修补伤痕,而遇到拒绝,很多人都妄图以诚心打动对方,但有时并不奏效。“不应该强迫别人撕开伤口。”刘琰说。
“她没吃饭,还给我们火腿肠”
刘琰觉得,志愿者和灾民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她始终惦记着一个8岁的北川女孩。
地震时,女孩失去了父亲。刘琰的团队曾给过她救助。“9·24泥石流”时,她所住的板房被冲毁,幸好及时被一个男子救了出来。
泥石流后,刘琰去北川,又遇到她。在女孩的带领下,刘琰来到了临时安置点,女孩表情平静地说着自己的遭遇———“泥水一下子就涨过了小腿,是一个叔叔把我救出来的。”女孩一天只吃了几块饼干,手里却一直拿着四个火腿肠,想分给志愿者。刘琰不由地流下眼泪。
从灾区回来后,刘琰觉得自己的承受力变强了,也更加宽容了。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4月23日的清晨,刘琰决定5月7日回北川参加纪念活动,随后赶往芦山县;
李海清打通了灾区志愿者的电话,他又重新开始搜集物资,准备在灾后对学校进行资助;
杨为亚从临时户外帐篷里苏醒,她看到当地的一个阿姨走过来,手里拿着热水瓶,给每个志愿者的杯子都倒满热水;
在离杨为亚所在帐篷不远的县公安局大院里,潘禹奇听说大批物资已经运进来,他又跨上摩托车,准备出发。
■文/本报记者张安奇
从震后的黄金72小时直至今天,仍有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芦山。
三次地震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无论是单枪匹马、自发组队,还是加入公益组织;无论搬物资、抬伤员,还是抚慰灾民。为救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但那些拥堵交通、缺乏经验,甚至逢场作秀的少数派,也依然存在。
又一次集结号吹响,志愿者众生相又一次上演……
骑了十小时摩托赶到芦山
4月20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潘禹奇跨上摩托车,带着睡袋和帐篷,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赶往雅安市芦山县。
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这个决定并不突然。
家在石家庄的潘禹奇,从1995年开始参加自然灾害的救援行动,常年在西部山区组织助学、助残、助贫活动,曾以志愿者的角色在汶川、玉树灾区各待了两年。面对地震,他知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重要性。
原本需要六个小时的路程,由于交通中断,潘禹奇花了近十个小时。4月20日晚上11点左右,潘禹奇到达芦山县。
县城里,有人哭嚎,有人茫然地站着,有人在武警的帮助下在空地上搭帐篷、烤炭火。
这次志愿行动,潘禹奇的目标是:“详细了解情况,及时转运物资。”而关于救人,对大部分非专业救援队的志愿者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第一,救援小分队很多,即便一直跟着其中一支,也不见得能找到生命迹象;第二,没有专业技术,可能会帮倒忙。
因此,晚上,潘禹奇并没有跟部队在一起,而是把县城的街道都转了一遍,查看了房屋倒塌的情况,寻找了适合存放物资的空地。
“转完了其实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倒塌情况不像汶川、玉树那么严重。县城并没有太多房屋倒塌。”潘禹奇说,但芦山县仍满是紧张的情绪。
第一夜,潘禹奇几乎没睡。
为能否找到“组织”发愁
20日晚上同样不眠的,还有杨为亚。
26岁的杨为亚,是四川九寨沟景区的一名导游。用她的话来说,她曾是“汶川地震的灾民”。当年去汶川游玩的她曾因地震,在汶川县城一个学校内滞留了一个星期,灾区的惨状和人们脸上恐惧的神情,让她永生难忘。最终从灾区“逃回”成都的她,从此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她参加过一些扶贫、助学机构,主要负责大行政和后勤工作。
得知芦山地震后,她第一时间给认识的志愿者老师打电话,申请去灾区。“做点自己能做的,也算是还个心愿。”杨为亚说。
这天夜里,让她辗转难眠的是,明天是否能找到“组织”,赶往芦山。
杨为亚所说的“组织”,是指非政府性(NGO)或者非营利性(NPO)的公益组织,比如壹基金、友成公益基金等。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与公益组织联系申请同行,是志愿者赶赴灾区的重要途径。
20日晚上,几经辗转,杨为亚最终联系上了“NGO备灾中心”。
这家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后以在灾区建立“社区中心”的方式,在灾难前期主要负责上传下达和转运物资,后期则为灾区重建提供基金和创业培训。
有过类似公益组织行政工作经验,帮杨为亚通过了筛选。眼看就要愿望成真,“组织”的一句“等我们初步评估完灾情之后,通知你是否行动”,又让杨为亚的心悬了起来。
“很多志愿者像我一样,虽然有些志愿者经历,但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外围工作,跟NGO一起去,至少有组织、有工作计划不会瞎忙活。而且,这家机构不接受我,还可以找下一家。”杨为亚说。
21日上午,杨为亚接到结果——基本评估完成,芦山县需要志愿者配合工作。她连忙搭车从九寨沟赶往芦山。
“不上媒体,说不上就不上”
22日下午,一辆满载武警、探测装备的军用车抵达芦山县城。潘禹奇骑着摩托车跟军用车,一路到了距离宝兴县城18公里的临关村。村里临街房屋倒塌得比较严重,有些武警开始检测土层底下是否有生命迹象。
潘禹奇和其他人开始为上了年纪或没有行动能力的灾民,从较为安全的废墟里刨物品。
类似的经历,潘禹奇在玉树地震时也有过一次。震后第三天,潘禹奇和一个从西安来的志愿者一起帮灾民在废墟里找物资。每天几乎都弯着腰,一开始用手刨,后来用工具刨。两个人就像寻宝的孩子,谁刨出可以用的东西,就特别有干劲。两人一挖就没停,一直挖了一个月。
到最后,两人头发丝上都是灰,实在干不动了,才停下来。“在灾区,我不爱拍照,但那天,我想给他拍照,他却拒绝了。”潘禹奇说。
后来有媒体要采访他们,潘禹奇拉着他去,说:“走,当留个纪念。”他一下子把潘禹奇的手甩开,大步往前走,生气地说:“我不上媒体,说不上就不上。”
这件事,让潘禹奇每每想起来都佩服不已,他说:“真正的无名英雄,我都做不到这样,我也害怕我做了事,别人不认可我。”
“苦力型志愿者”不好做
在潘禹奇刨废墟的同时,杨为亚已经开始在芦山县城NGO备灾中心救助点工作了。
杨为亚深知72小时候过后,物资的重要。她还清楚地记得在汶川时,自己每天都饥肠辘辘,到处找食物的感觉。还记得有一次,她从废墟里挖出腊肠,炒菜的时候,有人眼巴巴地等着借锅,只为锅上的那点油。
好在芦山县城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十分充足,她需要做的是了解周边村庄的需求,及时汇报物资情况和所了解到的灾情,将物资信息上传下达。
在杨为亚看来,灾区的志愿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外围做协调;一类是做专业一些的工作,比如初步的灾情评估。他们曾受过培训,除了统计受灾人数,他们还可以确定哪些是危房、哪些是已经垮塌的建筑;另一类则是“做苦力”——帮助搬运物资或者刨废墟,要知道,物资一旦抵达,运送工作大部分都由志愿者来做。
潘禹奇笑称自己就是“苦力类”。在汶川地震时,他曾和几个志愿者在四川绵阳市最大的物资储备仓库,做物资搬运。
消毒液和消毒粉装卸起来是最费劲的,每罐消毒液85斤,车与地面之间有个斜板,想把罐子从车上卸下来,全靠人力背扛肩挑。
扛到五六十罐的时候,潘禹奇就已经筋疲力尽,但一车有三百罐消毒液,一天要卸三四辆车。每个人都没有话,大脑都是空白的,只是不停地重复着搬、卸的动作。而且,衣服碰到消毒液或者消毒粉,立刻就会被腐蚀得变了颜色,严重时还会灼伤皮肤。
当时有一些年轻的学生志愿者被卡车拉来,做了一个小时就没影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不到十个人。
这样的活儿,潘禹奇和几个志愿者做了40天,做完后,潘禹奇瘦了18斤。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志愿者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跟我们一起干了将近30天,走的时候也没吱声,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只知道她是石家庄人。”潘禹奇回忆。
志愿者太多造成交通堵塞
22日下午5点,远在甘肃的志愿者、蒲公英公益组织的创办人之一李海清正发愁。
芦山地震,他也筹集了一些物资,准备运往灾区。但作为唯一在前线的蒲公英志愿者、同时也是甘肃红十字会救援队队长的高跃平,却一直堵在赶往芦山的路上。
几个小时前,两人刚通过电话。由于信号不稳定,两人之间的这段对话反复了很多遍,李海清才听清——
“堵车,将近十公里。”
“都是什么车?”
“不少私家车往那儿赶,好多都是志愿者。”
“又是志愿者。”李海清嘟囔了一句。
这种情况,李海清不是第一次遇到。在他看来,很多志愿者在灾区都会好心办坏事。
李海清曾参加过消防队的专业救灾培训,在汶川地震时,他作为志愿者,曾背着睡袋,连续一周从早上6点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那时的志愿者,曾同样让他感到无奈。
在汶川附近,曾有很多志愿者告诉李海清,某某地方断水断粮三四天了,等他花了大半天时间赶过去,发现灾民都领到了物资。“那些志愿者只是徒步经过,听有人说没水没吃的,就传播,但他们并不知道物资马上就能运到了。”李海清解释。
抬水泥板和伤员也是技术活
而在救援过程中,也不乏“好心办坏事”或者“方法不当”的志愿者。
汶川地震时,李海清在一片水泥板废墟上寻找生命迹象,想找人搭把手,把水泥板抬开。但那个志愿者,上来就直接踩在废墟上,抬住水泥板就用力。
“好在那片废墟底下没有人。”李海清说。
李海清介绍,在废墟上寻找生命迹象,首先要观察周围的土,如果是松动的土壤,说明很可能是后来埋上来的土,下面才是地表。还要估计水泥板的重量,如果重量在七八十斤,而且是圆形,可以快速滚出去,这样速度快,下面受到的压强小。
抬水泥板并不是把它抬起来,放在一边就行,而是要讲究用力的角度。如果多个水泥板倒在一起,需要撑开两块水泥板,一定要左右用力,而不是上下用力。
抬伤员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让受伤的部位用力,尤其是内脏损伤,应该用背对背的方式背。抬担架则应该尽量少颠簸。“甚至有些志愿者,抬担架的时候还会把自己绊倒。”李海清说。
虽然经过培训,但李海清还是不敢轻易救埋在废墟下的人,“这种情况,最好还是找专业救援队或者消防官兵。一定得避免二次伤害。”李海清说。
此外,李海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地震后,灾区其实有一些物资储备,人可以自己寻找食物和水。第一时间不应该把大量物资运到灾区,而是应该首先运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救援人员和药品,以确保在黄金72小时内,救助更多人。
骑着自行车来做志愿者吗?
在潘禹奇看来,志愿者的思想层次参差不齐。
1998年洪水,在九江,潘禹奇第一遇到这种“观光型志愿者”。他们在运卸矿泉水的车前,来回走,寻找拍照片的合适角度。“我一肚子怒气,简直想过去吵一架。”潘禹奇语气急促。
这样的志愿者,在芦山地震中也有不少。
21日上午,潘禹奇在芦山县城装卸矿泉水,中途休息时,四个穿着冲锋衣的大学生骑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一个记者过去询问:“你们从哪来?”
一个学生说:“从成都来做志愿者。”
五个人交谈了一会儿,最后记者问:“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走?”
其中一个人说:“今天晚上。明天还有课呢!”
“真想问他们,有骑着自行车来灾区做志愿者的吗?如果真心来做志愿者,就最快速度赶到,骑自行车又耗费体力又耗费时间,而且灾区也不需要这种旅游团。”潘禹奇气愤地说。
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在灾区拍照片。22日晚上9点多,几个人遇到潘禹奇,坚持要给他一碗粥。虽然已经吃过盒饭了,潘禹奇出于礼貌还是接过了碗。谁知这些人突然掏出相机,啪啪地按下快门。
潘禹奇急了,大声嚷:“我是志愿者,不是灾民,你们拍什么!”
不给灾区添乱,不给家人添堵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不招人待见”的志愿者还不是主流。
潘禹奇说:“真正优秀的志愿者除了不给灾区添乱,还得不给家人添堵。”在潘禹奇做志愿者的近20年中,他结识了很多长期做志愿者的朋友。“其中很多已经去世了。”潘禹奇说。
在玉树,很多志愿者被藏狗和藏獒咬伤,甚至咬残,还有一些志愿者则是死在了运送物资的路上。“玉树这地方没有大桥,多大弯儿。上坡之后看不到前面的路,等到下坡了又有个急转弯儿,等转过去了,才看到前面是悬崖,等到看到也就晚了,就这么蹿出去了。”潘禹奇说。
潘禹奇曾在几个同伴丧命的地方,来来回回地走。他说,那种心里念着“不应该啊不应该”,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感觉,太残忍,真不想再遇到。
为此,他也为自己定了个不成文的驾驶规定:不管在哪,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缓慢通过,绝不加速。
最终能“把自己这一百多斤安安全全地带回石家庄”,就是潘禹奇最大的愿望。
量力而行,也是李海清强调的,“如果自己的状态不好,或者距离太远,并不适合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不该强迫别人撕开伤口
如果说这些人都是前期志愿者,那么刘琰则是后期志愿者。家在天津的刘琰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汶川地震心理干预志愿者,曾在灾区待了八个月。在灾区,她主要负责行政和儿童群体的心理辅导。
回想起当年,刘琰首先想起的是一幅黑白画——背景是坍塌的房子,前景是一只淌着血的手。
这幅画出自一个孩子的手,让灾区的孩子随手画画,是心理干预志愿者常用的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方法。“孩子们无意画下的一些作品,往往准确地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坍塌的房子,代表他心里缺少依靠;淌着血的手,则是他的恐惧和失落。”刘琰说。
其次,她想到的是一次拒绝。
“一个女人,家里15口人,只活了她一个,每天去她家拜访,都被拒绝,什么都不说。”刘琰回忆。心理干预的一般方式是,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倾听诉说、修补伤痕,而遇到拒绝,很多人都妄图以诚心打动对方,但有时并不奏效。“不应该强迫别人撕开伤口。”刘琰说。
“她没吃饭,还给我们火腿肠”
刘琰觉得,志愿者和灾民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她始终惦记着一个8岁的北川女孩。
地震时,女孩失去了父亲。刘琰的团队曾给过她救助。“9·24泥石流”时,她所住的板房被冲毁,幸好及时被一个男子救了出来。
泥石流后,刘琰去北川,又遇到她。在女孩的带领下,刘琰来到了临时安置点,女孩表情平静地说着自己的遭遇———“泥水一下子就涨过了小腿,是一个叔叔把我救出来的。”女孩一天只吃了几块饼干,手里却一直拿着四个火腿肠,想分给志愿者。刘琰不由地流下眼泪。
从灾区回来后,刘琰觉得自己的承受力变强了,也更加宽容了。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4月23日的清晨,刘琰决定5月7日回北川参加纪念活动,随后赶往芦山县;
李海清打通了灾区志愿者的电话,他又重新开始搜集物资,准备在灾后对学校进行资助;
杨为亚从临时户外帐篷里苏醒,她看到当地的一个阿姨走过来,手里拿着热水瓶,给每个志愿者的杯子都倒满热水;
在离杨为亚所在帐篷不远的县公安局大院里,潘禹奇听说大批物资已经运进来,他又跨上摩托车,准备出发。
■文/本报记者张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