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的技术》
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了一本日本人写的书,感觉一般般吧。
作者大前研一本行修读的是石油,当时由于受到石油在30年后就会枯竭的论调而兼修了一个核能专业,这个很有期望能够取代石油的新能源,随后去MIT读博了,毕业后却转行进入麦肯锡做管理和咨询顾问方面的工作,可谓跳跃性非常之大,包含的方面也比较杂乱。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我感觉全书的思路跳跃性也比较大,但总体而言,全书主要从思考企业销售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根据当前社会现状思考和构想预测未来社会技术发展两个方面来讲思考的技术。
对于企业销售和管理方面的逻辑思考的技术,我本人对此并不太感兴趣,但其中一些事例倒是可以启发思维方式的改变——只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不同,没有标准答案,能打动人、能说服人的论点才站得住脚,对自己的答案能给出3~4个支撑点。对于自己的观点,能够不看讲稿就能很好的复述出来,才真正表明你是真的思考进去了,要说服他人,首先说服自己。思考问题要深入问题的本质,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思考现实世界的问题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纯粹的数学公式来推倒,因为很多时候现实世界的问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是一个公式就能够解释得了的。
这里作者也提到了日本的“填鸭式”教学,深受诟病,学校被称为“凶器”,或许这是东亚教育的通病吧。感觉自己就是这种教育模式下变得不会思考,不懂得思考,不会有自己的主见,观念狭隘,思维局限,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交流,不自信,自闭自卑。。。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很热忱,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却什么也不精通,没有特长,很多时间都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只会死机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就神马都忘记了,至于今记忆力也严重衰退,终究因为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了。
关于构想和预测未来社会的技术和发展其实方面,该书就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神马“大前法则”,感觉就是扯淡,很无厘头。或许是我对金融实在是不感兴趣吧,文中穿插了很多银行借贷、通货膨胀等相关的东西。虽然也提到互联网、手机等产业,但讲得也很不专业,观点也很浅显粗陋,实在不敢恭维。
总之前半部分对逻辑思维方式的讲述还是有一定道理和启发性的,关于不要用线性的思考方式这一节也有很多具有激励性的观点。后半部分的东西就一无是处,只能呵呵了,要看互联网的趋势和其中的思维方式还是另找好书吧。
作者大前研一本行修读的是石油,当时由于受到石油在30年后就会枯竭的论调而兼修了一个核能专业,这个很有期望能够取代石油的新能源,随后去MIT读博了,毕业后却转行进入麦肯锡做管理和咨询顾问方面的工作,可谓跳跃性非常之大,包含的方面也比较杂乱。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我感觉全书的思路跳跃性也比较大,但总体而言,全书主要从思考企业销售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根据当前社会现状思考和构想预测未来社会技术发展两个方面来讲思考的技术。
对于企业销售和管理方面的逻辑思考的技术,我本人对此并不太感兴趣,但其中一些事例倒是可以启发思维方式的改变——只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不同,没有标准答案,能打动人、能说服人的论点才站得住脚,对自己的答案能给出3~4个支撑点。对于自己的观点,能够不看讲稿就能很好的复述出来,才真正表明你是真的思考进去了,要说服他人,首先说服自己。思考问题要深入问题的本质,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思考现实世界的问题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纯粹的数学公式来推倒,因为很多时候现实世界的问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是一个公式就能够解释得了的。
这里作者也提到了日本的“填鸭式”教学,深受诟病,学校被称为“凶器”,或许这是东亚教育的通病吧。感觉自己就是这种教育模式下变得不会思考,不懂得思考,不会有自己的主见,观念狭隘,思维局限,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交流,不自信,自闭自卑。。。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很热忱,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却什么也不精通,没有特长,很多时间都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只会死机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就神马都忘记了,至于今记忆力也严重衰退,终究因为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了。
关于构想和预测未来社会的技术和发展其实方面,该书就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神马“大前法则”,感觉就是扯淡,很无厘头。或许是我对金融实在是不感兴趣吧,文中穿插了很多银行借贷、通货膨胀等相关的东西。虽然也提到互联网、手机等产业,但讲得也很不专业,观点也很浅显粗陋,实在不敢恭维。
总之前半部分对逻辑思维方式的讲述还是有一定道理和启发性的,关于不要用线性的思考方式这一节也有很多具有激励性的观点。后半部分的东西就一无是处,只能呵呵了,要看互联网的趋势和其中的思维方式还是另找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