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三则
小事三则
1。前几天在本地报纸看到一则消息。有个下班的公交车司机在车上见到一个无家可归者坐在车门口,光着脚。很多人都躲着那人。这时有人走到那人旁边坐下,脱下自己的鞋子对那人说:“这双鞋归你了。别担心我,我家就住在附近,几分钟就能走到。”然后,过了一站,赠鞋者下车走了。无家可归者拿着鞋,傻了,不相信这是真的。下班司机打电话到报社告诉见闻,其中一句话是:“那个场景让他感动得心都要化了。”
2。去年就准备写一篇《科学里的人性因素》第二篇,题目叫《高歌之困》,也写了两三页。从纯粹第三者角度评价中国流体力学专家,北航教授高歌先生在他的湍流模型研究20多年来中遇到的困境。我不仅读了他的几篇中英文文章,还请教了几位从事湍流研究的专业人士作了一点背景调查。我发现,这片文章比我想象的要难写得多。既不是因为科学问题,也不是因为立场难摆,而是我越来越觉得,让科学和科学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证,也许更好。插嘴容易,但也许并无益处。所以我硬是把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念头搁置了。顺便说一句,我基本上不同意国内对高歌的两种对立的极端看法。
3。一边翻译拉金,一边写点翻译杂感。我希望几年以后,大家能读出一个与此前所见不大一样的拉金,希望它比较接近一个真实的拉金。
1。前几天在本地报纸看到一则消息。有个下班的公交车司机在车上见到一个无家可归者坐在车门口,光着脚。很多人都躲着那人。这时有人走到那人旁边坐下,脱下自己的鞋子对那人说:“这双鞋归你了。别担心我,我家就住在附近,几分钟就能走到。”然后,过了一站,赠鞋者下车走了。无家可归者拿着鞋,傻了,不相信这是真的。下班司机打电话到报社告诉见闻,其中一句话是:“那个场景让他感动得心都要化了。”
2。去年就准备写一篇《科学里的人性因素》第二篇,题目叫《高歌之困》,也写了两三页。从纯粹第三者角度评价中国流体力学专家,北航教授高歌先生在他的湍流模型研究20多年来中遇到的困境。我不仅读了他的几篇中英文文章,还请教了几位从事湍流研究的专业人士作了一点背景调查。我发现,这片文章比我想象的要难写得多。既不是因为科学问题,也不是因为立场难摆,而是我越来越觉得,让科学和科学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证,也许更好。插嘴容易,但也许并无益处。所以我硬是把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念头搁置了。顺便说一句,我基本上不同意国内对高歌的两种对立的极端看法。
3。一边翻译拉金,一边写点翻译杂感。我希望几年以后,大家能读出一个与此前所见不大一样的拉金,希望它比较接近一个真实的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