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的治疗信念
1. 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3. 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4. 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 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份,而非病理负面的部份。
6. 「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份。
7. 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8.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10. 多半的人倾向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1. 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12.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们。
13. 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
14. 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5.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16. 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7. 在迈向统整中的一个目标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性的层次、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相遇。
18. 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统整。
19. 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
20. 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
21. 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22.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
一、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二、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三、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四、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五、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因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
萨提尔女士对于「未满足的期待」处理方式是:
*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
*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
*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为满足此未满足的期待工作。
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条压得喘不过气来。
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到第二度诞生,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三度诞生,如果试图让其它的人或事物来掌控我们的第三度诞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的,例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药物依赖、缺乏能力、犯罪、战争……..,这份清单是长长一大串的,这样的代价,绝非不是你我愿意承担。就从现在开始,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任何时空背景,试图让自己成为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任的人,驾驭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脚跟踏实的站稳之际,有人称之为「成熟」,愿你我都在这条路上努力,共勉之。
请留意你的身体,
虽然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谈论,
但它们都不能单独的活着。
当你逐渐地认识到和发现了
你身上这些不同的部分
是如何美妙地配合成一体,
你会感受到真实无比的活力和振奋。
哪些部分你曾经抵制?
哪些部分曾经沉睡?
哪些部分你曾经觉得难于驾驭或被你忽略?
哪些部分你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了,
却把它认为你唯一的部分?
只要你留意
每一个人会曾发现自己可能是
独一无二的。
但是
人与人之间也会
有某些
相似。
且查看你的身体
想像你是一首交响乐曲
你是一件艺术极品,
多么令人觉得飘飘然呀!
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同于任何人
可是你和大家仍旧是出于同一的彩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的像我。
某些人有某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的像我。
因此,从我身上出来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那么真实地代表我自己。
因为,是「我」选择的。
我拥有一切的我---
我的身体,和它所做的事情﹔
我的大脑,和它所想、所思的﹔
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所想象的﹔
我的感觉,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愤怒、喜悦、挫折、爱、失望、兴奋﹔
我的嘴,和它所说的话,礼貌的,甜蜜的或粗鲁的,正确或不正确的﹔
我的声音,大声或小声的﹔
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管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
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与成功﹔一切失败与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能和自己更熟悉、更亲密。
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爱自己并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部分。
于是,我就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
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
但,只要我友善地去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的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 发现更多的自已。
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那都是我。
这是多么真实,表现了那时刻的我。
过些时候,我再回头看我所看的、听的、我做过的、我所想、所感觉的,
有些可能变得不合适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合适我的,保留合适的,并且再创造一些新的。
我能看、听、感觉、思考、说和做。
我有方法使自己觉得活得有意义、使自己亲近别人、使自己更丰富和有创意,
并且明白这世上其它的人类和我身外的事务。
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
我是我,而且我是可以的。
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原生家庭
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在蔡敏莉的介绍下,学员们开始渐渐了解萨提亚。“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蔡敏莉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咨询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咨询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咨询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咨询师评价。
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来自《中青报》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难,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就难了。很多人不了解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信息,只得打电话回家问。于是,整个大房间里,每个人蜷曲在一块空地上,一手握手机,一手画草图。
W的家庭结构极其复杂。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中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注定不被重视的位置。她很小就被送到乡下抚养,换过很多人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她,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
咨询师让她在现场挑一个学员扮演母亲,她则扮演自己。
寄居生活让W变得极其讨好,这是一个孩子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咨询师却让她指责母亲,把一直以来的不满宣泄出来。她很艰难地举起代表“指责”的手指,声音很微弱:“妈妈,你爱我吗?”“为什么要把我送出去?”“这些年来我很孤单,我真的不喜欢在别人家的感觉。”……
情绪失控的W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等她平静之后,咨询师让她扮演母亲,从母亲的角度回复一个孩子的质疑。W温柔地为母亲辩解:“当时是没有能力抚养你才不得已送出去的。”“我们很爱你,你回来后我们想补偿,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最后,角色恢复原位。扮演妈妈的学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妈妈爱你!”W犹豫着扑了过去,全场哭成一片。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蔡敏莉都在用这种方式帮助案主处理情绪。“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蔡敏莉说。
Psytopic萨提亚在线教程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psytopiceoianconline-tutorial-i.html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psytopiceoianconline-guide-ii.html
2.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3. 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4. 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 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份,而非病理负面的部份。
6. 「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份。
7. 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8.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10. 多半的人倾向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1. 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12.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们。
13. 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
14. 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5.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16. 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7. 在迈向统整中的一个目标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性的层次、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相遇。
18. 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统整。
19. 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
20. 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
21. 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22.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
一、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二、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三、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四、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五、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因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
萨提尔女士对于「未满足的期待」处理方式是:
*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
*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
*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为满足此未满足的期待工作。
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条压得喘不过气来。
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到第二度诞生,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三度诞生,如果试图让其它的人或事物来掌控我们的第三度诞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的,例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药物依赖、缺乏能力、犯罪、战争……..,这份清单是长长一大串的,这样的代价,绝非不是你我愿意承担。就从现在开始,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任何时空背景,试图让自己成为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任的人,驾驭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脚跟踏实的站稳之际,有人称之为「成熟」,愿你我都在这条路上努力,共勉之。
请留意你的身体,
虽然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谈论,
但它们都不能单独的活着。
当你逐渐地认识到和发现了
你身上这些不同的部分
是如何美妙地配合成一体,
你会感受到真实无比的活力和振奋。
哪些部分你曾经抵制?
哪些部分曾经沉睡?
哪些部分你曾经觉得难于驾驭或被你忽略?
哪些部分你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了,
却把它认为你唯一的部分?
只要你留意
每一个人会曾发现自己可能是
独一无二的。
但是
人与人之间也会
有某些
相似。
且查看你的身体
想像你是一首交响乐曲
你是一件艺术极品,
多么令人觉得飘飘然呀!
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同于任何人
可是你和大家仍旧是出于同一的彩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的像我。
某些人有某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的像我。
因此,从我身上出来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那么真实地代表我自己。
因为,是「我」选择的。
我拥有一切的我---
我的身体,和它所做的事情﹔
我的大脑,和它所想、所思的﹔
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所想象的﹔
我的感觉,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愤怒、喜悦、挫折、爱、失望、兴奋﹔
我的嘴,和它所说的话,礼貌的,甜蜜的或粗鲁的,正确或不正确的﹔
我的声音,大声或小声的﹔
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管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
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与成功﹔一切失败与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能和自己更熟悉、更亲密。
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爱自己并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部分。
于是,我就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
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
但,只要我友善地去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的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 发现更多的自已。
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那都是我。
这是多么真实,表现了那时刻的我。
过些时候,我再回头看我所看的、听的、我做过的、我所想、所感觉的,
有些可能变得不合适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合适我的,保留合适的,并且再创造一些新的。
我能看、听、感觉、思考、说和做。
我有方法使自己觉得活得有意义、使自己亲近别人、使自己更丰富和有创意,
并且明白这世上其它的人类和我身外的事务。
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
我是我,而且我是可以的。
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原生家庭
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在蔡敏莉的介绍下,学员们开始渐渐了解萨提亚。“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蔡敏莉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咨询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咨询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咨询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咨询师评价。
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来自《中青报》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难,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就难了。很多人不了解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信息,只得打电话回家问。于是,整个大房间里,每个人蜷曲在一块空地上,一手握手机,一手画草图。
W的家庭结构极其复杂。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中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注定不被重视的位置。她很小就被送到乡下抚养,换过很多人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她,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
咨询师让她在现场挑一个学员扮演母亲,她则扮演自己。
寄居生活让W变得极其讨好,这是一个孩子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咨询师却让她指责母亲,把一直以来的不满宣泄出来。她很艰难地举起代表“指责”的手指,声音很微弱:“妈妈,你爱我吗?”“为什么要把我送出去?”“这些年来我很孤单,我真的不喜欢在别人家的感觉。”……
情绪失控的W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等她平静之后,咨询师让她扮演母亲,从母亲的角度回复一个孩子的质疑。W温柔地为母亲辩解:“当时是没有能力抚养你才不得已送出去的。”“我们很爱你,你回来后我们想补偿,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最后,角色恢复原位。扮演妈妈的学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妈妈爱你!”W犹豫着扑了过去,全场哭成一片。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蔡敏莉都在用这种方式帮助案主处理情绪。“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蔡敏莉说。
Psytopic萨提亚在线教程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psytopiceoianconline-tutorial-i.html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psytopiceoianconline-guide-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