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第二封回信
N君你好,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你的豆邮,你说自己即将毕业,心里却纠结痛苦。一方面,你害怕选择一个平淡的工作,从而消磨掉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只身旅行;另一方面,你又担心放弃工作,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对父母不负责任的人。
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困惑讲给我听,当然也很抱歉,我一整个下午都在学院开会。赶上明天就是假期,结果晚上开车回家,又在北京的二环路上堵了一个多小时。回家后琢磨着吃什么,于是炖了一锅肉,顺手把排骨也糖醋了,厨房被我一个人搞得和战场一样七扭八歪,现在才有点空闲,洗了洗手,打开电脑给你回信。
我来讲一个故事吧。7年前我曾经在一家党报实习,因为英语不错,被领导派去采访一对澳大利亚夫妇。这对夫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刚刚完成了徒步长城的旅行(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稿子写的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毕竟在党报工作,总逃不出“澳大利亚夫妇的中国情结”这样俗气的中心思想。然而,有一个当时没有见报的细节,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厅里,我问这对夫妇,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完成如此艰难的旅行?
必须承认,提问的时候,我其实怀有私心,期待着听到“伟光正”的答案。比如大喊一句“这是爱啊!是我们对于长城无限的热爱!”,或者攥紧拳头咬着嘴唇说:“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不是别的,正是梦想”。
但是那对夫妇的答案让我颇为意外,或许是源自西方人性格的直接,他们告诉我:“我和我的妻子都已经没有工作了,如果我们走完了这段旅行,我们可以在中国出书、成名,回到澳大利亚,也可以作为了解中国的“专家”,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我们放弃了,我们回到澳大利亚,我们什么都不是,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件事情我没有和别人说过,一直藏在心里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旅行纪录片,总会想起那对澳大利亚夫妇,也就会怀着一点恶意,开始自己的观察。你说你非常喜欢旅游,那么我想,你一定看过《搭车去柏林》,男主人公一路依靠搭车,到达柏林和自己的女友求婚;也许你还看过今年年初很火热的《侣行》,男女主人公一路航海到南极结婚。
这几年,旅行的节目真是多如牛毛。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搭车去柏林》还是《侣行》,单纯从摄影和剪辑技术角度来看,都算不上多么专业。但相比于那些专业的摄制队,这些节目获得了更大的商业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我自己答案很简单:因为传统的旅行节目贩卖信息,这些节目贩卖的则是共鸣。所谓共鸣,在这些节目中,就是很多人都梦想却遥不可及的经历。最初看到这些节目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也包括我)都会被他们的理想主义所打动,观看者进而就把自己想象为“见证者”,如果入戏更深,干脆会把自己想象为“同行者”。说得再露骨一点,这些节目贩卖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直接的那根琴弦”,轻轻一碰,所有人都会演奏出一样的旋律。这根琴弦可以是不复存在的爱情,也可以是遥不可及的人生。
故事讲完了。那么,这和你所说的困惑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再等等:对于我所讲的故事,和我所做的这些推演,你会怎么想呢?也许你听到我这么说,会惊讶地摇摇头:“没想到啊,mlln同学真是一个现实的人。”如果更加糟糕,你也许还会觉得mlln同学一定是出于酸葡萄心理。
其实,不管是对于那对澳大利亚夫妇,还是那些旅行纪录片的主人公们,我都心怀敬意,既为他们表露的勇气,又为他们心藏的设计。或许我可以说的更简单一些:理想是一个技术活,“不顾一切”不等于“一无所有”。
也不怕得罪人了,让我说的再直接一些:在这个时代谈理想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想不出几个别出心裁的理想,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他们还会抱怨,为什么没有理想的人活的更好,有理想的人却住在地下室里?其实,那些活的更好的人不是没有理想,因为“活的更好”本身也是理想,只不过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东西俗气的不值一提。但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讲,理想并没有太多高尚和低微之分,而只有满足和自怨之别。
那些拥有远大理想却自怜自爱的人,大多是绝对主义者。他们将这个世界一分为二,一边是平庸的恶,一边是美妙的善;当然,也可以说,一边是平庸的工作,一边是美妙的旅行。然而,生活真是一刀两断、非此即彼的么?
我想,面对这个问题,那些寻求梦想的旅行者,一定会摇摇头。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旅行节目给我们讲述了“奋不顾身的爱情”,讲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在背后隐藏着更加重要的东西:“平衡自洽的人生”。
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理想远大而垂青他,一个人也不会因为别出心裁的理想就理应一帆风顺。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就更需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平衡”之意。
上面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大致是解释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许对于你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我已经把自己的答案全盘托出。
在这封信的开头,我和你说到我一天的忙碌,当然不是在炫耀自己的生活多么充实,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也想拥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人找我开会,一张嘴就有饭送到嘴边,不用为钱发愁,想去哪里一眨眼就能到达,这样,我就可以专心去看我喜爱的书,写我喜欢的字,过我喜欢的生活。但至今为止,我并没有获得这样的日子,恐怕,以后也不会有。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混混沌沌的生活中,杂事缠身的日子里,缓慢地耕耘那些自己的理想。
我不能说自己做得很好,或许正是从那些“不好”中,我仿佛明白了一些什么,还没想透,没忍住就说了出来。如果仅仅有一句话恰好让你觉得有点用处,那便是我的荣幸。
祝好,夏安。
mlln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你的豆邮,你说自己即将毕业,心里却纠结痛苦。一方面,你害怕选择一个平淡的工作,从而消磨掉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只身旅行;另一方面,你又担心放弃工作,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对父母不负责任的人。
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困惑讲给我听,当然也很抱歉,我一整个下午都在学院开会。赶上明天就是假期,结果晚上开车回家,又在北京的二环路上堵了一个多小时。回家后琢磨着吃什么,于是炖了一锅肉,顺手把排骨也糖醋了,厨房被我一个人搞得和战场一样七扭八歪,现在才有点空闲,洗了洗手,打开电脑给你回信。
我来讲一个故事吧。7年前我曾经在一家党报实习,因为英语不错,被领导派去采访一对澳大利亚夫妇。这对夫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刚刚完成了徒步长城的旅行(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稿子写的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毕竟在党报工作,总逃不出“澳大利亚夫妇的中国情结”这样俗气的中心思想。然而,有一个当时没有见报的细节,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厅里,我问这对夫妇,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完成如此艰难的旅行?
必须承认,提问的时候,我其实怀有私心,期待着听到“伟光正”的答案。比如大喊一句“这是爱啊!是我们对于长城无限的热爱!”,或者攥紧拳头咬着嘴唇说:“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不是别的,正是梦想”。
但是那对夫妇的答案让我颇为意外,或许是源自西方人性格的直接,他们告诉我:“我和我的妻子都已经没有工作了,如果我们走完了这段旅行,我们可以在中国出书、成名,回到澳大利亚,也可以作为了解中国的“专家”,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我们放弃了,我们回到澳大利亚,我们什么都不是,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件事情我没有和别人说过,一直藏在心里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旅行纪录片,总会想起那对澳大利亚夫妇,也就会怀着一点恶意,开始自己的观察。你说你非常喜欢旅游,那么我想,你一定看过《搭车去柏林》,男主人公一路依靠搭车,到达柏林和自己的女友求婚;也许你还看过今年年初很火热的《侣行》,男女主人公一路航海到南极结婚。
这几年,旅行的节目真是多如牛毛。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搭车去柏林》还是《侣行》,单纯从摄影和剪辑技术角度来看,都算不上多么专业。但相比于那些专业的摄制队,这些节目获得了更大的商业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我自己答案很简单:因为传统的旅行节目贩卖信息,这些节目贩卖的则是共鸣。所谓共鸣,在这些节目中,就是很多人都梦想却遥不可及的经历。最初看到这些节目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也包括我)都会被他们的理想主义所打动,观看者进而就把自己想象为“见证者”,如果入戏更深,干脆会把自己想象为“同行者”。说得再露骨一点,这些节目贩卖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直接的那根琴弦”,轻轻一碰,所有人都会演奏出一样的旋律。这根琴弦可以是不复存在的爱情,也可以是遥不可及的人生。
故事讲完了。那么,这和你所说的困惑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再等等:对于我所讲的故事,和我所做的这些推演,你会怎么想呢?也许你听到我这么说,会惊讶地摇摇头:“没想到啊,mlln同学真是一个现实的人。”如果更加糟糕,你也许还会觉得mlln同学一定是出于酸葡萄心理。
其实,不管是对于那对澳大利亚夫妇,还是那些旅行纪录片的主人公们,我都心怀敬意,既为他们表露的勇气,又为他们心藏的设计。或许我可以说的更简单一些:理想是一个技术活,“不顾一切”不等于“一无所有”。
也不怕得罪人了,让我说的再直接一些:在这个时代谈理想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想不出几个别出心裁的理想,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他们还会抱怨,为什么没有理想的人活的更好,有理想的人却住在地下室里?其实,那些活的更好的人不是没有理想,因为“活的更好”本身也是理想,只不过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东西俗气的不值一提。但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讲,理想并没有太多高尚和低微之分,而只有满足和自怨之别。
那些拥有远大理想却自怜自爱的人,大多是绝对主义者。他们将这个世界一分为二,一边是平庸的恶,一边是美妙的善;当然,也可以说,一边是平庸的工作,一边是美妙的旅行。然而,生活真是一刀两断、非此即彼的么?
我想,面对这个问题,那些寻求梦想的旅行者,一定会摇摇头。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旅行节目给我们讲述了“奋不顾身的爱情”,讲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在背后隐藏着更加重要的东西:“平衡自洽的人生”。
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理想远大而垂青他,一个人也不会因为别出心裁的理想就理应一帆风顺。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就更需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平衡”之意。
上面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大致是解释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许对于你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我已经把自己的答案全盘托出。
在这封信的开头,我和你说到我一天的忙碌,当然不是在炫耀自己的生活多么充实,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也想拥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人找我开会,一张嘴就有饭送到嘴边,不用为钱发愁,想去哪里一眨眼就能到达,这样,我就可以专心去看我喜爱的书,写我喜欢的字,过我喜欢的生活。但至今为止,我并没有获得这样的日子,恐怕,以后也不会有。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混混沌沌的生活中,杂事缠身的日子里,缓慢地耕耘那些自己的理想。
我不能说自己做得很好,或许正是从那些“不好”中,我仿佛明白了一些什么,还没想透,没忍住就说了出来。如果仅仅有一句话恰好让你觉得有点用处,那便是我的荣幸。
祝好,夏安。
ml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