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赛塔
达内兄弟的 孩子 多年前看过。这次看到 罗塞塔 ,才回想起来。去翻以前写的 孩子的观后感。怎么也找不到了。包括一诺千金,这种纪录片风格的现实主义让我晕眩。(不仅指拍摄手法还包括内容。)毫无“特技”的特写直逼主人公的现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没有距离,代入感必然强。但,还是只能说,这种电影算不上我心中的好电影。这种片子的政治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主人公让我想起《温州一家人》(都在讲一件事:通过挣钱工作获得存在感)四百击(青春期的迷茫),还有布列松的那个小女孩叫啥来着(反抗)?人到了生存的层面,就没有多少退路了。没有退路,就没有进退分寸感。基本上思维方式也就和丛林里的狼差不多。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好看的一大原因。罗塞塔从头至尾动机很单一。行为逻辑很一致。只有道德底线在游走。这是人性,无可厚非。
还有那些设置的重复镜头。换鞋,钓鱼,不停的身体冲撞,让这部电影成功代言青春期荷尔蒙片。重复无聊痛苦的青少年期。
主人公让我想起《温州一家人》(都在讲一件事:通过挣钱工作获得存在感)四百击(青春期的迷茫),还有布列松的那个小女孩叫啥来着(反抗)?人到了生存的层面,就没有多少退路了。没有退路,就没有进退分寸感。基本上思维方式也就和丛林里的狼差不多。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好看的一大原因。罗塞塔从头至尾动机很单一。行为逻辑很一致。只有道德底线在游走。这是人性,无可厚非。
还有那些设置的重复镜头。换鞋,钓鱼,不停的身体冲撞,让这部电影成功代言青春期荷尔蒙片。重复无聊痛苦的青少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