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前几天跟老妈聊天,谈到暑假回国的计划。不太出意料,老妈又提起让我回老家,见父老乡亲,我的那股难受劲就又发作了。老妈说,我大了,常年在外求学,回趟老家不容易,再说老一辈的亲戚年纪大了,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下次回去恐怕见不到了。她的口气半劝导半责备,像教育一个不懂事的小学生。未几,我照旧被驯服了,尽管口里还是不情愿。
回老家,自我青春期以来,就是一个不太愉快的任务。其实爸妈不常带我回,每次回去貌似都得挑个合乎情理的节点,比如我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一年、大学毕业,等等。这次,研究生毕业,必然又得回去跟乡里村邻们打个报告,让人知道我至此活得还算顺利。我对亲戚们的记忆,只停留在几张还算熟悉的脸,剩下的就像纪录片里的群像一般只有个印象,在老家生活的片段更是只有隐约的轮廓。我三岁时,老爸带着一家三口人到南方寻求更好的经济来源,经过一些小波澜,终于在我7岁时定居深圳。然后我就一直长到17岁,再到北京念了大学。这期间,我们家与亲戚的来往很有限,除了零星几个南下打工,大家都住在老家。长期没有亲戚概念,别说见面有多亲,我连辈分知识都模糊。什么叫叔父,什么叫姑婆,表姐跟外甥什么关系,我的了解处于弱智级别。每次回老家,都得问爸妈。亲戚之间的嘘寒问暖,我也很生硬。普通话说习惯了,回到镇上和乡下用方言交流,说完了客套话就没词了。加上生活和民风的不同,这些距离造成的影响长期累积,除了吃家乡菜让我激动,回老家总让我产生别扭。
中学的时候,看多了内容煽情的作品,接受应试作文多情的思考方式,我写了些关于故乡的文章,描写家乡亲人们多么和蔼可亲,小城多么安乐,怎么爬上家外面的山捉蝴蝶采花,等等,除故事梗概之外,具体内容大多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传统文学里的怀乡情怀,大多爱把家乡诗化成田园乐地、精神摇篮。我也试图往这个方向靠拢,但最终发觉我根本缺乏资历,我的回忆就是那么有限,其中有一半并不愉快,我与家乡的牵连微乎其微。现在想起以前自己一些空洞的文章,时常起鸡皮。
我对血缘关系的淡漠,成了我最大的优点和弱点。我很独立,这让我和爸妈都挺自豪。我打小就爱看置业安居和家庭装潢的节目,渴望一个人自理生活的体验。小学毕业,我就嚷着要住校,终于在初二如愿以偿。然后我就保持每周回一趟家的频率,到了大学,更顺理成章地降低了回家的频率。我的爸妈似乎也与我的节奏挺合拍,我若有事故无法回家或需要提前离家,他们一般不提非议。当我在家时间呆太长,我爸甚至会不满,说我无所事事,不如早回学校干点正事。但是,父母希望孩子走得远、飞得高,终究是有限度的。对于我爸妈来说,这条线是国门。大四那年,当我确定要去美国时,我爸妈开始有所顾虑,担心我去了不想回来,甘愿在国外没有名堂地闯荡。那年的年夜饭,我爸开了瓶红酒,祝我前程美好,接着说道:美国的天很蓝,但是再蓝还是有一片看不见的玻璃顶。
在美国的这两年,我过得比较充实,虽时有烦恼,但并不寂寞。通讯技术的发达也让我和父母能随时通话,使我并不太恋家。而爸妈的谈话里,除了闲话家常,悄然加入了更多让我回家的意思。比如,老妈会大谈她做的丰盛菜肴,然后告诉我,想吃吗,只有回国才能吃到哦。我发觉,从前向来刚烈的父母开始表达对我的想念。距离又开始在我和他们之间起作用了。
去年,爸妈来美国和我一起旅游。不懂英语的老爸,看我一手操办各种事务,说,这次旅游帮不上你忙了,现在你是家里的主角了。他还打笑说,以后要是我在美国,想吃家里的饭菜了,就把我妈打个包寄来美国给我做饭。三周的旅程后,我在机场送走爸妈,忘了自己哭没哭,但心里涌起一阵歉疚。
我的前途未定,暑假结束会回美国继续求学。然后,我还不知道然后。大学时,自称会算命的舍友分析我生辰八字后跟我说,我的命里有个驿马,意味着要嫁远方之人。不管这句预言会否成真,起码在看得见的未来,我是会离家很远。可能还会从事爸妈越来越陌生的事业,还有让他们牵挂的“终身大事”。我仍得继续过着自己决定的人生,不可能退缩,只是家这东西,有时会在我脆弱的时候击中我软肋,让我念念遥远的饭菜和父母。
回老家,自我青春期以来,就是一个不太愉快的任务。其实爸妈不常带我回,每次回去貌似都得挑个合乎情理的节点,比如我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一年、大学毕业,等等。这次,研究生毕业,必然又得回去跟乡里村邻们打个报告,让人知道我至此活得还算顺利。我对亲戚们的记忆,只停留在几张还算熟悉的脸,剩下的就像纪录片里的群像一般只有个印象,在老家生活的片段更是只有隐约的轮廓。我三岁时,老爸带着一家三口人到南方寻求更好的经济来源,经过一些小波澜,终于在我7岁时定居深圳。然后我就一直长到17岁,再到北京念了大学。这期间,我们家与亲戚的来往很有限,除了零星几个南下打工,大家都住在老家。长期没有亲戚概念,别说见面有多亲,我连辈分知识都模糊。什么叫叔父,什么叫姑婆,表姐跟外甥什么关系,我的了解处于弱智级别。每次回老家,都得问爸妈。亲戚之间的嘘寒问暖,我也很生硬。普通话说习惯了,回到镇上和乡下用方言交流,说完了客套话就没词了。加上生活和民风的不同,这些距离造成的影响长期累积,除了吃家乡菜让我激动,回老家总让我产生别扭。
中学的时候,看多了内容煽情的作品,接受应试作文多情的思考方式,我写了些关于故乡的文章,描写家乡亲人们多么和蔼可亲,小城多么安乐,怎么爬上家外面的山捉蝴蝶采花,等等,除故事梗概之外,具体内容大多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传统文学里的怀乡情怀,大多爱把家乡诗化成田园乐地、精神摇篮。我也试图往这个方向靠拢,但最终发觉我根本缺乏资历,我的回忆就是那么有限,其中有一半并不愉快,我与家乡的牵连微乎其微。现在想起以前自己一些空洞的文章,时常起鸡皮。
我对血缘关系的淡漠,成了我最大的优点和弱点。我很独立,这让我和爸妈都挺自豪。我打小就爱看置业安居和家庭装潢的节目,渴望一个人自理生活的体验。小学毕业,我就嚷着要住校,终于在初二如愿以偿。然后我就保持每周回一趟家的频率,到了大学,更顺理成章地降低了回家的频率。我的爸妈似乎也与我的节奏挺合拍,我若有事故无法回家或需要提前离家,他们一般不提非议。当我在家时间呆太长,我爸甚至会不满,说我无所事事,不如早回学校干点正事。但是,父母希望孩子走得远、飞得高,终究是有限度的。对于我爸妈来说,这条线是国门。大四那年,当我确定要去美国时,我爸妈开始有所顾虑,担心我去了不想回来,甘愿在国外没有名堂地闯荡。那年的年夜饭,我爸开了瓶红酒,祝我前程美好,接着说道:美国的天很蓝,但是再蓝还是有一片看不见的玻璃顶。
在美国的这两年,我过得比较充实,虽时有烦恼,但并不寂寞。通讯技术的发达也让我和父母能随时通话,使我并不太恋家。而爸妈的谈话里,除了闲话家常,悄然加入了更多让我回家的意思。比如,老妈会大谈她做的丰盛菜肴,然后告诉我,想吃吗,只有回国才能吃到哦。我发觉,从前向来刚烈的父母开始表达对我的想念。距离又开始在我和他们之间起作用了。
去年,爸妈来美国和我一起旅游。不懂英语的老爸,看我一手操办各种事务,说,这次旅游帮不上你忙了,现在你是家里的主角了。他还打笑说,以后要是我在美国,想吃家里的饭菜了,就把我妈打个包寄来美国给我做饭。三周的旅程后,我在机场送走爸妈,忘了自己哭没哭,但心里涌起一阵歉疚。
我的前途未定,暑假结束会回美国继续求学。然后,我还不知道然后。大学时,自称会算命的舍友分析我生辰八字后跟我说,我的命里有个驿马,意味着要嫁远方之人。不管这句预言会否成真,起码在看得见的未来,我是会离家很远。可能还会从事爸妈越来越陌生的事业,还有让他们牵挂的“终身大事”。我仍得继续过着自己决定的人生,不可能退缩,只是家这东西,有时会在我脆弱的时候击中我软肋,让我念念遥远的饭菜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