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始——晋行漫记(一)
读字画,多偏爱卷册,立轴要排后些。后来发现,若以山水论之,立轴里大约绘的是北方的大山大水,卷册则最能展现南方迤逦温润的风光。这样一说,似乎便成了因喜南方山水而生出来的偏狭。其实不是。只是北方山水的姿态,画卷展现始终有限,卷册太短立轴太窄,与身临其境难免径庭。
乘火车从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出发,转身便进入到太行山脉。到处峡谷深连,奇石峋立,河水曲绕,水流不歇。把脸贴在车窗上,突然就觉得行在了五代宋元时候的山水画中。古人赏山水,最美不过舟楫行中,今人似再也找不回那样的雅致。只是,坐在跟DG相比已略嫌缓慢的K字头车上,沿河水逆行,大约能有三四分古人舟上溯洄的心意吧。这些水流,日夜不歇,汇入华北平原的海河水系,最后流入北国的渤海湾。而我所行的方向,是她们来的方向。
“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我想要去到这首最初用鲜卑语歌唱的民歌所唱之地。当刺勒人斛律金为已鲜卑化了的汉人高欢在军中唱这一曲时,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帝国已被一分为二,由权臣把持。时为东魏臣相的高欢领军攻打西魏,遇大将韦孝宽失利而归,很快一病不起,三年后子高洋以北齐取代东魏,西魏最终落入宇文家手中,立北周朝,继而隋唐。如今繁华的京华之地,隋唐时候的幽州,彼时还只是边境上的燕蓟之地。
车自京往西北,经涿鹿后折向西南而行,停在云中之城大同,北魏曾经的都城平城。我想去的,其实是一千五百年之前的平城。却不是走的一千五百年前惯行的路,自当时富饶繁华的关中和中原由南而北穿过雁门关十八盘通往关外。
城西的武周山下,武州川的河水已经干涸,裸露出大片的河床,这条大同城十里之外而被称为十里河的河水,发源于蒙晋交界的左云,是桑干河的支流,桑干河入冀与洋河交汇后称为永定河,亦归入海河。“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无定河便是永定河。
山下现在仍是有水的,水也是清澈的,恰是秋天,水边的树木红黄相间,煞是好看,但大河之水已变成了人工的园林之水。花了数亿打造出来的云冈景区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从中庭水上新建的寺庙穿出,便到了延绵一公里的云冈石窟的中部。我还是折向左边尽头,从第1窟开始看起。
前两窟是塔窟,第3窟在平台先未上,留后再叙。至5、6双窟始觉惊艳,尤其是5窟门口左边微侧身的菩萨像。7、8窟亦然。五华洞即9至13窟正在修缮未入,深为憾事。实则前述均为日臻成熟期所凿,是美术史上尤值称道的作品。
而此时已成为大同标志之一的云冈大佛,原本位于20窟内,后因岁月变迁,砂石风化塌陷而变成了露天大佛。16至20窟统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最早期的雕塑。由主持开凿。昙曜为北魏僧人,兴安二年(453年),在文成帝的支持下,开始在离平城约30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云冈石窟,其时离太武灭佛尚不足十年。
五窟主佛以北魏开国后的五位帝王为蓝本,均高达十几米。除了露天大佛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第18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的大佛左手置胸,据说这个手印意为忏悔,是专为此尊造像而设,前后皆无。此佛向来被视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造像。
拓跋焘,鲜卑名佛(音bi)狸伐,是突厥语狼的对音。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即位时年方15,他结束了北方的五胡十六国,而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并峙为南北朝。据传少时所读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祠就是拓跋焘远征南朝,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建康城外的瓜埠山上所建。他近30年的统治中,平定北方各部,又南伐刘宋,不失为霸气的帝王。然与之伴随的是残酷的杀戮、自负的喜怒无常。
拓跋焘身边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是官至司徒的崔浩,崔出自山东的高门大族清河崔氏。崔浩为三代权臣,据说貌美,自比张良,奉行“齐整人伦,分明族姓”,主张实施门阀政治。崔浩尤恶佛法,太武帝本来奉行佛法,在崔浩的引导下,转而受嵩山道士寇谦之符箓,奉信寇氏的天师道,并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440年6月)。
初,太武帝仅取消对沙门的免征徭役,要求沙门还俗服兵役。自太平真君五年开始废佛行动,下令禁止私蓄沙门,太平真君七年,帝西征长安,在一寺庙发现兵器等,大为震怒,杀全寺僧众。在崔浩的怂恿下,令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连寇谦之也认为杀戮过重,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时太子拓跋晃留京监国,晃笃行佛法,多次上表未遂。只得缓行其政,令部分沙门得以脱逃,并携带或秘藏部分法器、佛像、经文等。然境内之寺庙塔院,无不毁于一旦。此称“太武灭佛”,是佛法传入中土后第一次法难。
然四年之后,崔浩即不得善终,直接导火索是因撰史事件获罪,并夷九族,还牵连了卢阳范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高门大族。帝王的心思是难以猜透的,崔浩之死因,众说纷纭,陈寅恪先生也曾论述实为其门阀主张之故。帝王身边的斗争永远是残酷的,另一个一直在却此时才正式粉墨登场的人行动了,那就是深得太武帝宠爱的宦官宗爱。
太子晃聪颖仁厚,深得帝心,年长后帝令其监国。宗爱与太子不和,担心太子即位后对其不利,遂陷害太子宫的属官,令帝怒,太子亦忧心而夭。帝又深为太子之死而伤心,宗爱担心祸及自身,遂一不做二不休,密谋弑君,于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将太武帝杀死。后又连杀帝二子,最终被晃之长子,文成帝拓跋濬诛杀。
文成帝即位后,佛法得以复兴。法难时期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的僧昙曜成为帝师,主持开凿云冈石窟,又在云冈立佛寺,译经文,并奏帝设立僧祇户、僧祇粟及佛图户之制,佛法进入空前繁荣之境。
由于昙曜五窟开凿时间早,多受外来影响,如犍陀罗风格,但又尚未能纯熟使用或完全吸纳形成自身风格,故严格以艺术之标准评论,则筋容平板,目神欠缺,衣褶无力,即使是20窟主佛亦不例外,无论换哪个角度来看,都觉得缺少了点味。当然,在看到18窟袈裟上密布的成百上千尊小佛像,16、17窟伎乐题材时,确是令人撼动的。停留颇久,归途中踏上第3窟的平台,方知未完成的第3窟是云冈最大窟。意外见到三尊圆润丰满的造像,颇觉丰韵,乃初唐作品。后读梁先生书提及东部第三洞乃精神上大大退步又未述理由,至今仍不得解惑呢。
自太和十七年(493年)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停止了大规模的开凿,最西边的山崖上仍有部分小窟残留,述说着那个佛法已渗入血脉的时代。曾作为后来的辽、金时代的南京,大同的现存的善化寺和华严寺,一脉传下来的尚有遗韵的吉光片羽,凝聚着深深打动人心的美。
整个大同城都在大兴土木,甚至大手笔拆迁,建了城墙将老城围起来。与城外那些跟煤矿相关的,跟破坏相关的,比如河床干涸,地表塌陷,彷佛都撇得清清的,毫无关系。
是夜,黄澄澄红彤彤的炭烧铜火锅摆起,鲜美的羊肉涮起,已经不虚此行了。
然而,我还有些遗憾没有去到城北长城边的方山永固陵,谒拜文明太后,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名义上的祖母,这位很长一段时间内北魏的实际统治者,养育出如此亲近汉文化的孝文帝,又以清醒的方式守卫着佛法延绵。或许在那片高地上,我会伸长了脖子,渴慕着再往北一点再往北一点,很快就能到达阴山脚下,采一朵白云。又或许,我也只会感叹,这个时代被奉上神坛的诸法,一千五百年后会留下什么被顶礼膜拜的信物,如有,当真不愿错过。
乘火车从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出发,转身便进入到太行山脉。到处峡谷深连,奇石峋立,河水曲绕,水流不歇。把脸贴在车窗上,突然就觉得行在了五代宋元时候的山水画中。古人赏山水,最美不过舟楫行中,今人似再也找不回那样的雅致。只是,坐在跟DG相比已略嫌缓慢的K字头车上,沿河水逆行,大约能有三四分古人舟上溯洄的心意吧。这些水流,日夜不歇,汇入华北平原的海河水系,最后流入北国的渤海湾。而我所行的方向,是她们来的方向。
“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我想要去到这首最初用鲜卑语歌唱的民歌所唱之地。当刺勒人斛律金为已鲜卑化了的汉人高欢在军中唱这一曲时,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帝国已被一分为二,由权臣把持。时为东魏臣相的高欢领军攻打西魏,遇大将韦孝宽失利而归,很快一病不起,三年后子高洋以北齐取代东魏,西魏最终落入宇文家手中,立北周朝,继而隋唐。如今繁华的京华之地,隋唐时候的幽州,彼时还只是边境上的燕蓟之地。
车自京往西北,经涿鹿后折向西南而行,停在云中之城大同,北魏曾经的都城平城。我想去的,其实是一千五百年之前的平城。却不是走的一千五百年前惯行的路,自当时富饶繁华的关中和中原由南而北穿过雁门关十八盘通往关外。
城西的武周山下,武州川的河水已经干涸,裸露出大片的河床,这条大同城十里之外而被称为十里河的河水,发源于蒙晋交界的左云,是桑干河的支流,桑干河入冀与洋河交汇后称为永定河,亦归入海河。“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无定河便是永定河。
山下现在仍是有水的,水也是清澈的,恰是秋天,水边的树木红黄相间,煞是好看,但大河之水已变成了人工的园林之水。花了数亿打造出来的云冈景区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从中庭水上新建的寺庙穿出,便到了延绵一公里的云冈石窟的中部。我还是折向左边尽头,从第1窟开始看起。
前两窟是塔窟,第3窟在平台先未上,留后再叙。至5、6双窟始觉惊艳,尤其是5窟门口左边微侧身的菩萨像。7、8窟亦然。五华洞即9至13窟正在修缮未入,深为憾事。实则前述均为日臻成熟期所凿,是美术史上尤值称道的作品。
而此时已成为大同标志之一的云冈大佛,原本位于20窟内,后因岁月变迁,砂石风化塌陷而变成了露天大佛。16至20窟统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最早期的雕塑。由主持开凿。昙曜为北魏僧人,兴安二年(453年),在文成帝的支持下,开始在离平城约30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云冈石窟,其时离太武灭佛尚不足十年。
五窟主佛以北魏开国后的五位帝王为蓝本,均高达十几米。除了露天大佛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第18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的大佛左手置胸,据说这个手印意为忏悔,是专为此尊造像而设,前后皆无。此佛向来被视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造像。
拓跋焘,鲜卑名佛(音bi)狸伐,是突厥语狼的对音。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即位时年方15,他结束了北方的五胡十六国,而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并峙为南北朝。据传少时所读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祠就是拓跋焘远征南朝,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建康城外的瓜埠山上所建。他近30年的统治中,平定北方各部,又南伐刘宋,不失为霸气的帝王。然与之伴随的是残酷的杀戮、自负的喜怒无常。
拓跋焘身边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是官至司徒的崔浩,崔出自山东的高门大族清河崔氏。崔浩为三代权臣,据说貌美,自比张良,奉行“齐整人伦,分明族姓”,主张实施门阀政治。崔浩尤恶佛法,太武帝本来奉行佛法,在崔浩的引导下,转而受嵩山道士寇谦之符箓,奉信寇氏的天师道,并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440年6月)。
初,太武帝仅取消对沙门的免征徭役,要求沙门还俗服兵役。自太平真君五年开始废佛行动,下令禁止私蓄沙门,太平真君七年,帝西征长安,在一寺庙发现兵器等,大为震怒,杀全寺僧众。在崔浩的怂恿下,令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连寇谦之也认为杀戮过重,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时太子拓跋晃留京监国,晃笃行佛法,多次上表未遂。只得缓行其政,令部分沙门得以脱逃,并携带或秘藏部分法器、佛像、经文等。然境内之寺庙塔院,无不毁于一旦。此称“太武灭佛”,是佛法传入中土后第一次法难。
然四年之后,崔浩即不得善终,直接导火索是因撰史事件获罪,并夷九族,还牵连了卢阳范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高门大族。帝王的心思是难以猜透的,崔浩之死因,众说纷纭,陈寅恪先生也曾论述实为其门阀主张之故。帝王身边的斗争永远是残酷的,另一个一直在却此时才正式粉墨登场的人行动了,那就是深得太武帝宠爱的宦官宗爱。
太子晃聪颖仁厚,深得帝心,年长后帝令其监国。宗爱与太子不和,担心太子即位后对其不利,遂陷害太子宫的属官,令帝怒,太子亦忧心而夭。帝又深为太子之死而伤心,宗爱担心祸及自身,遂一不做二不休,密谋弑君,于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将太武帝杀死。后又连杀帝二子,最终被晃之长子,文成帝拓跋濬诛杀。
文成帝即位后,佛法得以复兴。法难时期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的僧昙曜成为帝师,主持开凿云冈石窟,又在云冈立佛寺,译经文,并奏帝设立僧祇户、僧祇粟及佛图户之制,佛法进入空前繁荣之境。
由于昙曜五窟开凿时间早,多受外来影响,如犍陀罗风格,但又尚未能纯熟使用或完全吸纳形成自身风格,故严格以艺术之标准评论,则筋容平板,目神欠缺,衣褶无力,即使是20窟主佛亦不例外,无论换哪个角度来看,都觉得缺少了点味。当然,在看到18窟袈裟上密布的成百上千尊小佛像,16、17窟伎乐题材时,确是令人撼动的。停留颇久,归途中踏上第3窟的平台,方知未完成的第3窟是云冈最大窟。意外见到三尊圆润丰满的造像,颇觉丰韵,乃初唐作品。后读梁先生书提及东部第三洞乃精神上大大退步又未述理由,至今仍不得解惑呢。
自太和十七年(493年)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停止了大规模的开凿,最西边的山崖上仍有部分小窟残留,述说着那个佛法已渗入血脉的时代。曾作为后来的辽、金时代的南京,大同的现存的善化寺和华严寺,一脉传下来的尚有遗韵的吉光片羽,凝聚着深深打动人心的美。
整个大同城都在大兴土木,甚至大手笔拆迁,建了城墙将老城围起来。与城外那些跟煤矿相关的,跟破坏相关的,比如河床干涸,地表塌陷,彷佛都撇得清清的,毫无关系。
是夜,黄澄澄红彤彤的炭烧铜火锅摆起,鲜美的羊肉涮起,已经不虚此行了。
然而,我还有些遗憾没有去到城北长城边的方山永固陵,谒拜文明太后,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名义上的祖母,这位很长一段时间内北魏的实际统治者,养育出如此亲近汉文化的孝文帝,又以清醒的方式守卫着佛法延绵。或许在那片高地上,我会伸长了脖子,渴慕着再往北一点再往北一点,很快就能到达阴山脚下,采一朵白云。又或许,我也只会感叹,这个时代被奉上神坛的诸法,一千五百年后会留下什么被顶礼膜拜的信物,如有,当真不愿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