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workshop2014-ZJJ组-zsy工作总结VOL.4
一下就觉得时光荏苒了,本以为半学期的设计会持续很久,结果到现在怎么也想不明白连评图都已经结束了。当然,真的很感谢LP老师给我们的悉心指导,虽然个人感觉我一直是被训得挺惨的那一只,但这样也让我更加努力的投入到设计中去,感觉确实这次经历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不一定是做设计方面,而是在人生态度上。做的更自信一些,更坚持一些,就像LP老师说的,我就和他们死磕到底。
还是回归正题吧,其实从一开始做设计,就想做的和大家不一样一些,感觉在大学生活中,不做一些特殊的东西特别对不住自己,所以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些规矩的东西,也许脱离了那些东西,我不一定做的好,但也算是一份阅历,所以菱形住宅也算是必然所趋吧。
从前期的调研来看,曹家堰路的两边围墙很强烈的给了我一种排斥封闭的感觉,还有拥堵的上下学高峰,冷清的网球场,很有气氛的酒吧,孤傲的华园。这一块地充满了人之间的猜忌和排外。所以萌生了一个蛮幼稚的想法,用视线将后面的华园展现到曹家堰路来,将这块地封闭的形式给打开,为人之间交流产生一个活动的平台,并且保留一块网球场让它和青年公寓共存(两者的活动时间的错开保证了这一前提)。这是我对这块基地的愿景。
首先是将基地分成了两大块,中间是架空的中庭,这样人走在街道中就可以把后面的华园尽收眼底,还带有一些距离感(距离产生美0.0)中庭的建立也解决了家长等候时的堵塞道路问题。然后,我怎么来利用两边的建筑体呢?想到了小学。联想自己小时候,很爱玩,不愿呆在教室里午休啊什么的,如果这时候有个游乐园在我旁边,那肯定是非常完美的一件事情,而小学又不能提供这样的场所,但街对面的基地却可以满足,于是一层的游乐园就诞生了。而酒吧内侧,考虑到酒吧的窗口原先对着的是网球场,现在难道要对着一面墙么,就又退了一步,给酒吧以一个小花园。而视线的30°侧则开出一个角,显现出建筑后面的华园,也能在那块叫上设置一个露天的阅读场所,也算是一道风景线吧。然后再在中庭两侧设立一些小商铺小餐馆,建筑的一层就完美解决了。
然后就是老人日托中心,目的就是缓解老人与外来老人之间的排斥感,老人之间比较好交流,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考虑到东边的华园建筑基本是三层楼高,而要起到对他们的尊敬感,就需要建筑做出更多的退让,但是过多的退让又会与尽量减少建筑高度产生矛盾,就用了一个散步坡道来解决。一方面可以让老人在二层和三层间的交通变得便利且缓和,还能欣赏到华园的建筑的不同角度,另外也能让空间上显出对华园的尊敬。
三层以上就是一些健身区和青年公寓还有网球场了。网球场做在屋顶也是考虑到利用屋顶部分,并且改变原先网球场的位置,享受在空中打网球的感觉。并且与青年公寓建在一起,也可以为青年服务。以上就是我那些分析图的来源。
接着就是设计的推进了,起先确实做得很规矩,用了6*6的方形柱网,但是楼梯间的长度显然不符合,只能调节柱网的这段长度。而且方柱和斜墙显得十分不协调,并且屋顶面的青年公寓也会做得和大家一样,变成一间间的坡屋顶小屋。
这时,LP老师说,既然你的楼梯非要这么矫情的做成斜的,你的斜墙和各种斜切角,干脆就做个菱形柱网吧。然后菱形就出现在了我的设计中。其实菱形的空间是非常难用的,虽然它可以帮我解决楼梯间啊,屋顶的青年公寓也能变得与众不同,但很多平面上的布置会显得非常难做。但既然想做不一样,那就死磕到底吧。。。
然后就是各种漫无边际的修改平面,怎么让平面显得不是很紊乱,像一个整体,但又能满足各层功能的需要。还突发奇想的将一层的柱网给抽掉了一半,让我的柱网又能回归正常,但又能满足我菱形空间的需求。而且地下室也能满足了车辆的通行宽度和停车位的摆放。
重点做的一些部位就是在东南角的一个切角,底层是露天的阅读空间,上面一层有一定的退让,是各种社区的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第三层又是一定的退让,是老人日托中心中午休室的阳台,老人可以在那晒太阳,第四层则覆盖了那个切角,用做小型的健身室,而第四层的高度刚好超过了周边一些建筑的高度,所以在健身的同时,可以眺望到更远方的景色。而顶层就是网球场了,想象当这五个面上都有人在活动的时候,一定很有意思。
另一个就是东北角的一侧,底层是给小孩的游乐园,二层是个社区食堂,然后又个楼梯盘旋到三层连接到一个老人的室外健身区。住在对面的人即使对外界很排斥,但一群老年人的健身,如果他也是一位老人,肯定也是愿意加入的。三层的午休室也思考了很久,因为菱形的柱网确实很难用,但还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刘宇扬老师说还可以改进,将那个切角做成小阳台会更好一些)
至于屋顶的青年公寓,因为交通在我这个建筑中十分的重要,所以留给屋顶青年公寓的地蛮狭长的,所以只好让公寓与公寓之间相互交错,错开部分则可以作为单独一栋公寓的小花园,会显得十分有情调,或者作为四栋公寓之间的楼梯。然后在中间做个公共的花园,更有一个小区的氛围。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实际可能会更复杂纠结一些,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再来说说这八周的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其实中期到最后评图,一直在画图纸,改模型,画图纸,改模型。。。然后中间突然发现自己的红线偏了,又将方案重新改了,显得十分的拙计。哎,当时怎么就那么想当然了。不过总的来说,做设计,痛并快乐着。多了一份督促和鼓励,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然后更多的注重了一些细节上的布置,在方案上没有做太大的突进。
可惜最后的评图没有说好,然后图纸做的槽点太多,本来想尝试一下斜向的排版,但因为那么一丝偷懒的想法,让我就做了两张图纸,然后就悲剧了0.0,图放的太满不说,各种线条都叠在一起了,哎。最气人的是打印出来的时候,把我的图纸颜色加深了几个等级。照片直接黑的看不见了,线条本来很淡的,也突显的很厉害。不过,老师都很和善,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让我再做的放开一些,许多细节可以再处理的更好,然后做设计要学会坚持,即使一个很幼稚的想法,也能把设计推进的很好。
当然最最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和LP老师合上影。本以为结束了,就走了,结果就错过了。哎。不过能得到LP老师签名的两本书,还是很满足的。再次谢谢LP老师给我的鼓励。。。
还是回归正题吧,其实从一开始做设计,就想做的和大家不一样一些,感觉在大学生活中,不做一些特殊的东西特别对不住自己,所以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些规矩的东西,也许脱离了那些东西,我不一定做的好,但也算是一份阅历,所以菱形住宅也算是必然所趋吧。
从前期的调研来看,曹家堰路的两边围墙很强烈的给了我一种排斥封闭的感觉,还有拥堵的上下学高峰,冷清的网球场,很有气氛的酒吧,孤傲的华园。这一块地充满了人之间的猜忌和排外。所以萌生了一个蛮幼稚的想法,用视线将后面的华园展现到曹家堰路来,将这块地封闭的形式给打开,为人之间交流产生一个活动的平台,并且保留一块网球场让它和青年公寓共存(两者的活动时间的错开保证了这一前提)。这是我对这块基地的愿景。
首先是将基地分成了两大块,中间是架空的中庭,这样人走在街道中就可以把后面的华园尽收眼底,还带有一些距离感(距离产生美0.0)中庭的建立也解决了家长等候时的堵塞道路问题。然后,我怎么来利用两边的建筑体呢?想到了小学。联想自己小时候,很爱玩,不愿呆在教室里午休啊什么的,如果这时候有个游乐园在我旁边,那肯定是非常完美的一件事情,而小学又不能提供这样的场所,但街对面的基地却可以满足,于是一层的游乐园就诞生了。而酒吧内侧,考虑到酒吧的窗口原先对着的是网球场,现在难道要对着一面墙么,就又退了一步,给酒吧以一个小花园。而视线的30°侧则开出一个角,显现出建筑后面的华园,也能在那块叫上设置一个露天的阅读场所,也算是一道风景线吧。然后再在中庭两侧设立一些小商铺小餐馆,建筑的一层就完美解决了。
然后就是老人日托中心,目的就是缓解老人与外来老人之间的排斥感,老人之间比较好交流,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考虑到东边的华园建筑基本是三层楼高,而要起到对他们的尊敬感,就需要建筑做出更多的退让,但是过多的退让又会与尽量减少建筑高度产生矛盾,就用了一个散步坡道来解决。一方面可以让老人在二层和三层间的交通变得便利且缓和,还能欣赏到华园的建筑的不同角度,另外也能让空间上显出对华园的尊敬。
三层以上就是一些健身区和青年公寓还有网球场了。网球场做在屋顶也是考虑到利用屋顶部分,并且改变原先网球场的位置,享受在空中打网球的感觉。并且与青年公寓建在一起,也可以为青年服务。以上就是我那些分析图的来源。
![]() |
![]() |
![]() |
![]() |
接着就是设计的推进了,起先确实做得很规矩,用了6*6的方形柱网,但是楼梯间的长度显然不符合,只能调节柱网的这段长度。而且方柱和斜墙显得十分不协调,并且屋顶面的青年公寓也会做得和大家一样,变成一间间的坡屋顶小屋。
这时,LP老师说,既然你的楼梯非要这么矫情的做成斜的,你的斜墙和各种斜切角,干脆就做个菱形柱网吧。然后菱形就出现在了我的设计中。其实菱形的空间是非常难用的,虽然它可以帮我解决楼梯间啊,屋顶的青年公寓也能变得与众不同,但很多平面上的布置会显得非常难做。但既然想做不一样,那就死磕到底吧。。。
![]() |
![]() |
![]() |
然后就是各种漫无边际的修改平面,怎么让平面显得不是很紊乱,像一个整体,但又能满足各层功能的需要。还突发奇想的将一层的柱网给抽掉了一半,让我的柱网又能回归正常,但又能满足我菱形空间的需求。而且地下室也能满足了车辆的通行宽度和停车位的摆放。
重点做的一些部位就是在东南角的一个切角,底层是露天的阅读空间,上面一层有一定的退让,是各种社区的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第三层又是一定的退让,是老人日托中心中午休室的阳台,老人可以在那晒太阳,第四层则覆盖了那个切角,用做小型的健身室,而第四层的高度刚好超过了周边一些建筑的高度,所以在健身的同时,可以眺望到更远方的景色。而顶层就是网球场了,想象当这五个面上都有人在活动的时候,一定很有意思。
![]() |
另一个就是东北角的一侧,底层是给小孩的游乐园,二层是个社区食堂,然后又个楼梯盘旋到三层连接到一个老人的室外健身区。住在对面的人即使对外界很排斥,但一群老年人的健身,如果他也是一位老人,肯定也是愿意加入的。三层的午休室也思考了很久,因为菱形的柱网确实很难用,但还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刘宇扬老师说还可以改进,将那个切角做成小阳台会更好一些)
![]() |
至于屋顶的青年公寓,因为交通在我这个建筑中十分的重要,所以留给屋顶青年公寓的地蛮狭长的,所以只好让公寓与公寓之间相互交错,错开部分则可以作为单独一栋公寓的小花园,会显得十分有情调,或者作为四栋公寓之间的楼梯。然后在中间做个公共的花园,更有一个小区的氛围。
![]() |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实际可能会更复杂纠结一些,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再来说说这八周的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其实中期到最后评图,一直在画图纸,改模型,画图纸,改模型。。。然后中间突然发现自己的红线偏了,又将方案重新改了,显得十分的拙计。哎,当时怎么就那么想当然了。不过总的来说,做设计,痛并快乐着。多了一份督促和鼓励,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然后更多的注重了一些细节上的布置,在方案上没有做太大的突进。
![]() |
![]() |
![]() |
![]() |
![]() |
![]() |
![]() |
![]() |
可惜最后的评图没有说好,然后图纸做的槽点太多,本来想尝试一下斜向的排版,但因为那么一丝偷懒的想法,让我就做了两张图纸,然后就悲剧了0.0,图放的太满不说,各种线条都叠在一起了,哎。最气人的是打印出来的时候,把我的图纸颜色加深了几个等级。照片直接黑的看不见了,线条本来很淡的,也突显的很厉害。不过,老师都很和善,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让我再做的放开一些,许多细节可以再处理的更好,然后做设计要学会坚持,即使一个很幼稚的想法,也能把设计推进的很好。
当然最最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和LP老师合上影。本以为结束了,就走了,结果就错过了。哎。不过能得到LP老师签名的两本书,还是很满足的。再次谢谢LP老师给我的鼓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