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说说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布列东
超现实主义与现代语言学
超现实主义讨论的母题,极有可能就是围绕想象力展开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的表达问题。
布列东提出的表达形式中,其一是回溯童年,其二是放弃“实用主义”,其三是转向对自由的探索。但无论何种,其实都强调着放弃“形式”,在文学创作中,我认为布列东所指的这种“形式”即为语言。
布列东痛恨描写,他甚至列举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片段来抨击这种表达形式。他说描写“空虚无聊”,不过是“公式化的形象之堆砌”;在他对描写的评论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如同被施与酷刑一般的厌恶。
然而这种描写却大概是最能“拯救”超现实主义创作的方式。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兴起二十年后迎来了无法挽回的衰落,究其原因无非是读者觉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晦涩难懂。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读者阅读作品文字依赖的是“语言”这个符号系统,而这个符号系统本身是具有全民性、抽象性和非物质性的。虽然作家可以发展个人独特的言语风格,但但言语的物质性决定了言语需要具体语境。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如“自动书写”恰恰缺乏语境的提供。
布列东对言语作用的解释如下:“我以为,言语的作用(文字的作用尤有甚之)正在于大大简约对于少量诗化或非诗化的事实之陈述(既然必须陈述),那是我引为精粹的东西。”
在“同死亡针锋相对”一节中,布列东还提出:“言语之赋予人类,是为了派超现实主义的用场。因为人必须让别人了解自己,他便勉强能够自我表达,从而能够行使几项最粗浅的功能。”
在这里,他无疑过于强调了言语的性质,即个人性、具体性和物质性。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索绪尔就在他所教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钟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在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作出了区分。
超现实主义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派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布列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的“想象力”无疑是多种高级心理过程的综合。
在此我们尝试解释布列东对发挥想象力的第一种方式,即“回溯童年”这一方式。布列东认为,童年充满了美妙的回忆,因为那时没有任何严格的约束。他还提出:“投身于超现实主义的人激动地回顾童年最美好的岁月”。
首先我们对布列东的这种论断提出质疑。认知心理学派心理学家曾经试图对“童年失忆症”进行研究,这种症状的表现为“人几乎不能记得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皮亚杰提出的解释是“儿童没有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这和另一个心理学或者说语言学命题有着微妙而有趣的关系:一个天生聋哑的人,他在心里面自言自语的时候使用的是哪国语言?用皮亚杰的理论作为依据,则这类人根本没有思想活动。但显然,经验常识也好,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也好,都说明了这类人不可能没有心理活动。目前最可靠的猜测是,这类人心理活动的载体更有可能是图像而非言语。
无论如何,“童年失忆症”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三岁以前这段童年记忆的意义;而图像的思考方式则对我们认识超现实主义的有趣一个现象具有启发意义:至今仍有大批作者尝试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而超现实主义文学却已几乎宣告结束。
布列东说道:“头脑已经日渐成熟”、“他(头脑)实在不用担心,因为他自诩能顿悟一切”。
1913~1917年,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同时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来增加黑猩猩取食香蕉的难度。但几组实验下来,黑猩猩都成功吃到了香蕉。
如同这只没有受过任何相关训练的黑猩猩一样,头脑也在“笼子”内“顿悟”了得到文学这只“香蕉”的种种办法。
值得一说的是,苛勒的顿悟说在1917年提出,而认知心理学派的初步建立却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若布列东身在五十年代,大概《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神秘感就只能像大白兔奶糖外面的那层糯米纸一样,只需小孩子的舌尖一舔就不复存在了。
此外,超现实主义的后期尝试过“无意识写作”,这种充满乐透彩般刺激感和打孔机般机械性的“写作方式”在二十一世纪有了一个听起来更为专业的名词,并且被广泛运用在了各行各业——计算机模拟。
我有个热衷于“技术文学”的朋友也干过这事:他从我们这搜刮去了大量小说,这些小说长的上万,短的只一千;有写民国的,有写凶杀的;有的学着张爱玲的矫揉造作,还有不少有着“翻译体”的冗长和拗口。我这位朋友他把这些小说都输进电脑里,然后过了两天他发过来一个十几k大小的文档,说:“写小说竟然只需要这么多字!”这个文档打开来放大了,连一个电脑屏幕都占不了。我这位朋友还没有止步于这事,他后来又不知受了什么启发,编了一个“写诗机器”,他把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设定为格式输进电脑,然后胡乱打进了一些他在海南的生活日记以及他自己的名字,于是得到了一篇名为《春天,十个椰子》的诗歌,内容粗看也挺像样。
我这位朋友把这个软件复制了一份给我,苦于操作复杂,我实在放弃了献身这种写作方式的念头。不然搞不好我的名字也能留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历史上。
超现实主义讨论的母题,极有可能就是围绕想象力展开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的表达问题。
布列东提出的表达形式中,其一是回溯童年,其二是放弃“实用主义”,其三是转向对自由的探索。但无论何种,其实都强调着放弃“形式”,在文学创作中,我认为布列东所指的这种“形式”即为语言。
布列东痛恨描写,他甚至列举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片段来抨击这种表达形式。他说描写“空虚无聊”,不过是“公式化的形象之堆砌”;在他对描写的评论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如同被施与酷刑一般的厌恶。
然而这种描写却大概是最能“拯救”超现实主义创作的方式。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兴起二十年后迎来了无法挽回的衰落,究其原因无非是读者觉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晦涩难懂。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读者阅读作品文字依赖的是“语言”这个符号系统,而这个符号系统本身是具有全民性、抽象性和非物质性的。虽然作家可以发展个人独特的言语风格,但但言语的物质性决定了言语需要具体语境。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如“自动书写”恰恰缺乏语境的提供。
布列东对言语作用的解释如下:“我以为,言语的作用(文字的作用尤有甚之)正在于大大简约对于少量诗化或非诗化的事实之陈述(既然必须陈述),那是我引为精粹的东西。”
在“同死亡针锋相对”一节中,布列东还提出:“言语之赋予人类,是为了派超现实主义的用场。因为人必须让别人了解自己,他便勉强能够自我表达,从而能够行使几项最粗浅的功能。”
在这里,他无疑过于强调了言语的性质,即个人性、具体性和物质性。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索绪尔就在他所教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钟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在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作出了区分。
超现实主义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派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布列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的“想象力”无疑是多种高级心理过程的综合。
在此我们尝试解释布列东对发挥想象力的第一种方式,即“回溯童年”这一方式。布列东认为,童年充满了美妙的回忆,因为那时没有任何严格的约束。他还提出:“投身于超现实主义的人激动地回顾童年最美好的岁月”。
首先我们对布列东的这种论断提出质疑。认知心理学派心理学家曾经试图对“童年失忆症”进行研究,这种症状的表现为“人几乎不能记得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皮亚杰提出的解释是“儿童没有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这和另一个心理学或者说语言学命题有着微妙而有趣的关系:一个天生聋哑的人,他在心里面自言自语的时候使用的是哪国语言?用皮亚杰的理论作为依据,则这类人根本没有思想活动。但显然,经验常识也好,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也好,都说明了这类人不可能没有心理活动。目前最可靠的猜测是,这类人心理活动的载体更有可能是图像而非言语。
无论如何,“童年失忆症”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三岁以前这段童年记忆的意义;而图像的思考方式则对我们认识超现实主义的有趣一个现象具有启发意义:至今仍有大批作者尝试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而超现实主义文学却已几乎宣告结束。
布列东说道:“头脑已经日渐成熟”、“他(头脑)实在不用担心,因为他自诩能顿悟一切”。
1913~1917年,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同时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来增加黑猩猩取食香蕉的难度。但几组实验下来,黑猩猩都成功吃到了香蕉。
如同这只没有受过任何相关训练的黑猩猩一样,头脑也在“笼子”内“顿悟”了得到文学这只“香蕉”的种种办法。
值得一说的是,苛勒的顿悟说在1917年提出,而认知心理学派的初步建立却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若布列东身在五十年代,大概《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神秘感就只能像大白兔奶糖外面的那层糯米纸一样,只需小孩子的舌尖一舔就不复存在了。
此外,超现实主义的后期尝试过“无意识写作”,这种充满乐透彩般刺激感和打孔机般机械性的“写作方式”在二十一世纪有了一个听起来更为专业的名词,并且被广泛运用在了各行各业——计算机模拟。
我有个热衷于“技术文学”的朋友也干过这事:他从我们这搜刮去了大量小说,这些小说长的上万,短的只一千;有写民国的,有写凶杀的;有的学着张爱玲的矫揉造作,还有不少有着“翻译体”的冗长和拗口。我这位朋友他把这些小说都输进电脑里,然后过了两天他发过来一个十几k大小的文档,说:“写小说竟然只需要这么多字!”这个文档打开来放大了,连一个电脑屏幕都占不了。我这位朋友还没有止步于这事,他后来又不知受了什么启发,编了一个“写诗机器”,他把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设定为格式输进电脑,然后胡乱打进了一些他在海南的生活日记以及他自己的名字,于是得到了一篇名为《春天,十个椰子》的诗歌,内容粗看也挺像样。
我这位朋友把这个软件复制了一份给我,苦于操作复杂,我实在放弃了献身这种写作方式的念头。不然搞不好我的名字也能留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