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个女人的半生心灵史——书君
摘 要:徐晓的散文集《半生为人》是一部以写人为主,带有怀旧色彩的一个女人的半生心灵史。她用谦逊、沧桑而沉痛的文字和细腻真实的感情,讲述了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的半生经历,透露着对于生命、情感和精神的深切感知。
关键词:徐晓 生命追问 情感探寻 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散文集《半生为人》是一部以写人为主,带有怀旧色彩的一个女人的半生心灵史。徐晓用谦逊、沧桑而沉痛的文字和细腻、真实的感情,讲述了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的半生经历,透露着对于生命、情感和精神的深切感知。在她极为个人化的写作中,蕴含着半生的坎坷与磨难,喜悦与忧伤,悟性与迷茫,底蕴与限度。这种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的写作,展现了徐晓丰富而厚重的生活体验。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过她冷静而理性的处理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表面上看,徐晓着重个人史的表达,但认真深思之后,可以发觉在她的写作中蕴藏着对一代人的精神史的叙述、倾诉、透析和追问。这种关乎时代和精神的表达,传递着生命的疼痛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一、为人妻:爱与痛共融中生活
在《永远的五月》一文中,徐晓以沉重的笔调和真挚的情感,沉痛地回忆并讲述了她与丈夫周郿英的情感历程。在跨越生与死、男人和女人、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下,徐晓重新翻阅丈夫人生的全文,咀嚼和品味那份彻骨的痛苦与心酸,勇敢地面对着“一个男人能够留给一个女人的全部财富”。开篇曾写:“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遗憾才算了结呢?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死了,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流露出徐晓失去丈夫的切肤遗憾和无尽的自责。在她那平静的回忆中,展现了周郿英散淡、超脱、深沉的形象,和以勇敢、尊贵的方式与疾病周旋到底的人格尊严,同时也呈现出徐晓作为一个女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面对久病的丈夫徐晓不离不弃,为任何一丝治疗希望不辞劳苦奔走;她甘愿放弃追求,脱离记者职业;甘愿放下尊严,拦截轿车,甘居人下,不耻相求;也甘愿隐忍一个女人的渴望和需求;甚至甘愿在寺庙里每一尊神像前烧香,下跪和磕头……她无怨无悔、竭尽全力的为爱付出着一切,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困境,任何读过的人都无不为此动容和赞叹。
作为一个妻子,徐晓经历了爱的幸福和与之俱来的恐惧,也经历了生的期待和与此相伴死的绝望,她在爱与痛共融中勇敢坚强地生活着。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这是徐晓向自己心灵提出的问题,更是向生命提出的追问。
二、为人母:与儿子一同成长
失去了父亲而在逆境中成长的儿子,并没有徐晓担心的依赖和反叛。他是一个从小几乎从不犯错误的孩子,更是一个善良成熟、懂得世故却不世故的“小大人”。他懂得母亲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只给他和父亲买雪糕吃而舍不得给她自己买;也理解母亲因为要照顾病重的父亲而无法照顾年幼的他;他从不因为母亲回家晚只留他一个人在家而哭闹……这样一个年幼的孩子,除了天性,更早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的道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残酷现实,在磨难中接受且适应的生活着。这不禁让我们为之动容,也为徐晓有如此优秀懂事的孩子而欣慰。
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徐晓独自面对着生活的压力拼命地工作,支付高额的学费送儿子进寄宿学校。这是一个母亲迟来的爱,一份内心的愧疚,也是一种无法判断未知结果的冒险。徐晓对孩子的教育是冷静而理性的。在儿子性格成长最重要的时期里,她跨越了时间和母亲的本能,对于儿子很少有亲近爱抚和柔声细语,也没有因为没能给儿子足够的母爱而溺爱他。她清楚地说道:“一个没有父亲的男孩儿,只有在现实中和心理中都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儿,才能多一点儿独立少一点儿叛逆。”然而,徐晓始终带有自责和愧疚,想通过更多的方式偿还对儿子的亏欠。经过多年的情感探寻,徐晓真切而沉重地感受到补偿心愿的无法实现,她清楚地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体验是不可重复的,逝去的不能复得。
徐晓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深受着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儿子的兴趣爱好上,徐晓没有公然反对,而是选择坦然的接受。因为在儿子身上,徐晓看到了自己那代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两代人在相似的年龄都被一种精神感召着。母子不只是生命的延续,不只是物质上情感上相依为命,在精神追求的轨迹上也曾相遇。在这条由母子两人相依相伴组成的人生之路上,徐晓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儿子也成长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在理解与磨合的情感探寻中,徐晓甜蜜、幸福而骄傲的与儿子一同成长!
三、为人友:脉脉温情的陪伴
《半生为人》是一部个人化的心灵史,也是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史。它铺展出了一条条荒芜青春路,描述了一段段庄严人生:史铁生、李南、刘羽、陈加明、陆焕兴等。无论是人生经历、处世态度,亦或是生存方式,他们都给徐晓的思想、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丰富着徐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底蕴,更成为她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精神体验。在她真实而生动的回忆中,透过生活细节的叙述,流露出朋友间真诚的友情,从而引发哲学意义的追问。反映了徐晓一代知识青年孤独烦恼、困惑踌躇、迷茫无奈的精神世界和渴望自由、率性而为、坦然洒脱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朋友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
二十岁的女孩徐晓带着一种寻觅知己、倾吐心声的渴望,在那个孤独而冷漠的70年代,开始了友情的探寻和精神的追求。在这条纵横交错的人生轨迹上,无论岁月怎样流逝,身份如何变化,在他们彼此心中,仍然是普通的、又不可或缺的朋友。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后,他们的友谊却愈加难得而珍贵。在《我的朋友史铁生》一文中,徐晓曾写道:“他把爱和理解带进我的生活,他帮助我摆脱许多烦恼和怨恨,他帮助我希望、热爱、生活。他知道,我需要;我也给他同样的回报,我知道,他也需要。”在徐晓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朋友间脉脉的温情,那是一种真诚、信任、友爱、心照不宣的友情。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和命运坎坷的史铁生,无论境遇怎样冷酷,都保持着积极、平和、洒脱、宽容的生存观念。因而,他选择了写作,为活着寻找理由。因为写作,他活着,快乐而坚强,他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找到了生活的出路,也诠释着人生的体验。
赵振开、陆焕兴、芒克、陈加明……一群刚从“文革”噩梦中觉醒的知识青年,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却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满怀激情的走进《今天》。在徐晓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我们看到了那些伏下身无私奉献的人,那些支撑过这座文学丰碑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漂泊一生的人。他们不顾条件的恶劣,不怕生活的艰辛,放弃安身立命的职业,日夜兼程地为了精神追求而奋斗,在“飘满红罂粟”的路上,各自寻找着“生命的湖”。
四、结语
徐晓以坦荡的真诚、清明的理智、超常的敏感、平静的文字,通过《半生为人》叙写了女性视野关注下的人事变迁与精神世界。徐晓是一个诚实的人,她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予以呈现,表现了一位女性作家的细腻、柔美,她执着追求的人生哲学得到了读者们的接受和认同。那是对历史持有尊重之意、对人生葆有热爱之心、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的认同与接受。她待人真诚、热情、善良的态度使人为之震撼和动容。她以生命的专注领会疼痛,以往事的灿烂化解苦痛,在爱与痛、悲与喜交融中,品味和感悟着人生。这样一篇真实而优美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文章,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纯粹的感动,还有一次审视自我与人生的机会。
关键词:徐晓 生命追问 情感探寻 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散文集《半生为人》是一部以写人为主,带有怀旧色彩的一个女人的半生心灵史。徐晓用谦逊、沧桑而沉痛的文字和细腻、真实的感情,讲述了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的半生经历,透露着对于生命、情感和精神的深切感知。在她极为个人化的写作中,蕴含着半生的坎坷与磨难,喜悦与忧伤,悟性与迷茫,底蕴与限度。这种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的写作,展现了徐晓丰富而厚重的生活体验。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过她冷静而理性的处理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表面上看,徐晓着重个人史的表达,但认真深思之后,可以发觉在她的写作中蕴藏着对一代人的精神史的叙述、倾诉、透析和追问。这种关乎时代和精神的表达,传递着生命的疼痛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一、为人妻:爱与痛共融中生活
在《永远的五月》一文中,徐晓以沉重的笔调和真挚的情感,沉痛地回忆并讲述了她与丈夫周郿英的情感历程。在跨越生与死、男人和女人、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下,徐晓重新翻阅丈夫人生的全文,咀嚼和品味那份彻骨的痛苦与心酸,勇敢地面对着“一个男人能够留给一个女人的全部财富”。开篇曾写:“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遗憾才算了结呢?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有下次,有弥补的机会和方式,死了,给活着的人留下的只有遗憾”,流露出徐晓失去丈夫的切肤遗憾和无尽的自责。在她那平静的回忆中,展现了周郿英散淡、超脱、深沉的形象,和以勇敢、尊贵的方式与疾病周旋到底的人格尊严,同时也呈现出徐晓作为一个女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面对久病的丈夫徐晓不离不弃,为任何一丝治疗希望不辞劳苦奔走;她甘愿放弃追求,脱离记者职业;甘愿放下尊严,拦截轿车,甘居人下,不耻相求;也甘愿隐忍一个女人的渴望和需求;甚至甘愿在寺庙里每一尊神像前烧香,下跪和磕头……她无怨无悔、竭尽全力的为爱付出着一切,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困境,任何读过的人都无不为此动容和赞叹。
作为一个妻子,徐晓经历了爱的幸福和与之俱来的恐惧,也经历了生的期待和与此相伴死的绝望,她在爱与痛共融中勇敢坚强地生活着。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这是徐晓向自己心灵提出的问题,更是向生命提出的追问。
二、为人母:与儿子一同成长
失去了父亲而在逆境中成长的儿子,并没有徐晓担心的依赖和反叛。他是一个从小几乎从不犯错误的孩子,更是一个善良成熟、懂得世故却不世故的“小大人”。他懂得母亲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只给他和父亲买雪糕吃而舍不得给她自己买;也理解母亲因为要照顾病重的父亲而无法照顾年幼的他;他从不因为母亲回家晚只留他一个人在家而哭闹……这样一个年幼的孩子,除了天性,更早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的道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残酷现实,在磨难中接受且适应的生活着。这不禁让我们为之动容,也为徐晓有如此优秀懂事的孩子而欣慰。
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徐晓独自面对着生活的压力拼命地工作,支付高额的学费送儿子进寄宿学校。这是一个母亲迟来的爱,一份内心的愧疚,也是一种无法判断未知结果的冒险。徐晓对孩子的教育是冷静而理性的。在儿子性格成长最重要的时期里,她跨越了时间和母亲的本能,对于儿子很少有亲近爱抚和柔声细语,也没有因为没能给儿子足够的母爱而溺爱他。她清楚地说道:“一个没有父亲的男孩儿,只有在现实中和心理中都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儿,才能多一点儿独立少一点儿叛逆。”然而,徐晓始终带有自责和愧疚,想通过更多的方式偿还对儿子的亏欠。经过多年的情感探寻,徐晓真切而沉重地感受到补偿心愿的无法实现,她清楚地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体验是不可重复的,逝去的不能复得。
徐晓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深受着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儿子的兴趣爱好上,徐晓没有公然反对,而是选择坦然的接受。因为在儿子身上,徐晓看到了自己那代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两代人在相似的年龄都被一种精神感召着。母子不只是生命的延续,不只是物质上情感上相依为命,在精神追求的轨迹上也曾相遇。在这条由母子两人相依相伴组成的人生之路上,徐晓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儿子也成长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在理解与磨合的情感探寻中,徐晓甜蜜、幸福而骄傲的与儿子一同成长!
三、为人友:脉脉温情的陪伴
《半生为人》是一部个人化的心灵史,也是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史。它铺展出了一条条荒芜青春路,描述了一段段庄严人生:史铁生、李南、刘羽、陈加明、陆焕兴等。无论是人生经历、处世态度,亦或是生存方式,他们都给徐晓的思想、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丰富着徐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底蕴,更成为她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精神体验。在她真实而生动的回忆中,透过生活细节的叙述,流露出朋友间真诚的友情,从而引发哲学意义的追问。反映了徐晓一代知识青年孤独烦恼、困惑踌躇、迷茫无奈的精神世界和渴望自由、率性而为、坦然洒脱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朋友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
二十岁的女孩徐晓带着一种寻觅知己、倾吐心声的渴望,在那个孤独而冷漠的70年代,开始了友情的探寻和精神的追求。在这条纵横交错的人生轨迹上,无论岁月怎样流逝,身份如何变化,在他们彼此心中,仍然是普通的、又不可或缺的朋友。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后,他们的友谊却愈加难得而珍贵。在《我的朋友史铁生》一文中,徐晓曾写道:“他把爱和理解带进我的生活,他帮助我摆脱许多烦恼和怨恨,他帮助我希望、热爱、生活。他知道,我需要;我也给他同样的回报,我知道,他也需要。”在徐晓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朋友间脉脉的温情,那是一种真诚、信任、友爱、心照不宣的友情。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和命运坎坷的史铁生,无论境遇怎样冷酷,都保持着积极、平和、洒脱、宽容的生存观念。因而,他选择了写作,为活着寻找理由。因为写作,他活着,快乐而坚强,他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找到了生活的出路,也诠释着人生的体验。
赵振开、陆焕兴、芒克、陈加明……一群刚从“文革”噩梦中觉醒的知识青年,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却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满怀激情的走进《今天》。在徐晓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我们看到了那些伏下身无私奉献的人,那些支撑过这座文学丰碑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漂泊一生的人。他们不顾条件的恶劣,不怕生活的艰辛,放弃安身立命的职业,日夜兼程地为了精神追求而奋斗,在“飘满红罂粟”的路上,各自寻找着“生命的湖”。
四、结语
徐晓以坦荡的真诚、清明的理智、超常的敏感、平静的文字,通过《半生为人》叙写了女性视野关注下的人事变迁与精神世界。徐晓是一个诚实的人,她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予以呈现,表现了一位女性作家的细腻、柔美,她执着追求的人生哲学得到了读者们的接受和认同。那是对历史持有尊重之意、对人生葆有热爱之心、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的认同与接受。她待人真诚、热情、善良的态度使人为之震撼和动容。她以生命的专注领会疼痛,以往事的灿烂化解苦痛,在爱与痛、悲与喜交融中,品味和感悟着人生。这样一篇真实而优美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文章,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纯粹的感动,还有一次审视自我与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