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跨越的语言鸿沟
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观看英国TNT剧院出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早就了解剧情,还是多亏了有中文字幕,才不感到吃力。
简洁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风格,历经数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的浪漫与悲情,唯有......唯有看到俊美的罗密欧竟是个黑人小伙子时,总觉得有几分别扭。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人,每当台词提到罗密欧"脸色苍白"时,就听到周围一片偷笑声。
一起看演出的"英国绅士"批评字幕翻译得太简单,批评中国观众只关注剧情,不去领略语言的美感,我说,这是两种语言转换的死角所在。
想起前几天和一个美国外教的争执。这位热爱中国文化又不懂汉语的教师在翻译李清照的词(估计是借助词典),读到"banana tree"时,我不禁哑然失笑,李清照笔下何时出现过香蕉树? 无疑是芭蕉的误译了,没想到此公坚信辞典的准确性,无论我怎么解释,诗人眼里的香蕉树只能是俗物,雨打蕉叶才是浪漫,他愣是不理解。人家老外的诗是无所不提的,怎懂得中国人的含蓄、追求的是一种意境?
我承认自己看不懂英诗,也不相信英文能把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表达出来,语言和文化传递方面的死角,正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简洁的舞台布景,幽默生动的表演风格,历经数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的浪漫与悲情,唯有......唯有看到俊美的罗密欧竟是个黑人小伙子时,总觉得有几分别扭。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人,每当台词提到罗密欧"脸色苍白"时,就听到周围一片偷笑声。
一起看演出的"英国绅士"批评字幕翻译得太简单,批评中国观众只关注剧情,不去领略语言的美感,我说,这是两种语言转换的死角所在。
想起前几天和一个美国外教的争执。这位热爱中国文化又不懂汉语的教师在翻译李清照的词(估计是借助词典),读到"banana tree"时,我不禁哑然失笑,李清照笔下何时出现过香蕉树? 无疑是芭蕉的误译了,没想到此公坚信辞典的准确性,无论我怎么解释,诗人眼里的香蕉树只能是俗物,雨打蕉叶才是浪漫,他愣是不理解。人家老外的诗是无所不提的,怎懂得中国人的含蓄、追求的是一种意境?
我承认自己看不懂英诗,也不相信英文能把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表达出来,语言和文化传递方面的死角,正是难以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