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在《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里读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初为《蓝》与《白》设置的开场镜头。
蓝:“拥挤的公路,双向八车道,都是飞驰的汽车。卡车的轰隆声,引擎的呼啸声,在车流中穿行的摩托车的嗡嗡声。就像地狱一样。”
白:“市中心百货商店外的一大群人。巨大的噪声,小贩的叫喊声,流动音乐车演奏的音乐,小孩子的哭声。像地狱一样。镜头慢慢从上往下搜寻这人的海洋。渐渐,它在人群中找到了卡洛。他越走越近,伸出脖子,把镜头当作一面镜子,仔细审视自己。”
在成片中,两者分别被置换为,一个疾速转动的车轮,以及一组卡洛的脚步与传送带上行李箱的平行剪辑(后来观众才知道,有关行李箱的镜头是闪前,那里面正装着希望从法国偷渡回波兰的卡洛)。相比于从车流与人群中锁定对象,切口变得更小,一个车轮,疾行的脚步,一个箱子。
白色是婚纱,鸽子,鸟粪,马桶,女性的雕像,德尔佩的脸,窗帘,雪地,冰面,性高潮,对于卡洛来说它一边连接着美好的事物,完美的爱情,童年,家乡,另一边却又联系着羞辱,因为性无能而被妻子多米尼克抛弃,眼见她为了赶走自己而点燃了雪白的窗帘,而在阴差阳错的落入一伙专偷行李的罪犯手中后,他被人打倒在雪地中,而当他再次挣开眼后他辨认出了家乡。
开篇卡洛便被设定为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他询问法院门口的保安法院在哪里,走向高阶上的鸽子群却在随后被鸽粪击中,在听到多米尼克不再爱自己后抱住马桶呕吐,之后被前妻赶出家门,失去信用卡,在电话中听到前妻与别人做爱的声音,一直到他蜷缩在行李箱被运回波兰。相比于多米尼克的美貌,卡洛显得滑稽,在他们昔日共同拥有的发廊中多米尼克强势地在他眼前打着打火机,并点燃了窗帘,卡洛像个孩子一样落荒而逃,更糟的是,卡洛因为阳痿无法做爱,他来自波兰,一个刚刚走出铁幕,怯生生站在西欧门前的国家,而多米尼克来自法国,巴黎,西方世界欲望的中心。基氏谈论“平等”,却首先设置不平等,卡洛的爱是卑微的,更多的时刻表现为一种恳求,如白色一般同时连接了纯净与屈辱。卡洛始终希望迎回多米尼克的爱,他乞求一种平等,这种“平等”变为了一种“扯平”,卡洛希望以报复去“扯平”,去实现与自己爱人的“平等”。
以我的个体经验来看,以报复去“扯平”是爱情中心理卑微的一方最为着迷的武器,哪怕他意识到他正在将爱人推离自己,却仍然乐此不疲。为了把多米尼克带到波兰,卡洛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并通过将自己的“死”嫁祸于多米尼克完成了报复,在自己的葬礼上他躲在暗处悄然拿望远镜观察自己的前妻,那个望远镜在随后他悄悄去监狱探望多米尼克时也被用到,那是一种老式的望远镜,让人想起在欧洲剧院的包厢中贵族手中的望远镜,正像已被无数次表现的那样,那是欧洲上流社会男女窥视彼此的工具,望远镜的使用是无言的特写,同时又是具象的凝视。凝视,如拉康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象征秩序的困扰,凝视是纯粹欲望的表达,但是正如已经被多次证明的那样,在小说/戏剧/电影开场时彼此透过望远镜注视对方的男女永远无法走到一起,他们的欲望只发生在那片刻的凝视中,取下望远镜,收回自己的目光,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象征秩序,礼法,传统,家族,因此凝视表达了欲望,也传递了欲望终究不可及。卡洛在自己的葬礼上凝视前妻,置于两人之间的是卡洛那“扯平”的意愿,期间纠缠的是卑微者对“尊严”,对“平等”的渴望,以及些许男性特有的掌控欲,他无法跨越人性中对于“报复”的渴望,就像那些男男女女终究会败于世俗的眼光,而当他最终达成了报复,用望远镜再次注视(凝视)多米尼克时,他看到她用手语讲等自己出狱后还要和他在一起,卡洛流下眼泪,此刻横亘于他们之间的是铁窗,而这分隔正是卡洛亲手造成的。
没有人可以像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谈论平等,谈论基于人性,平等的可能性究竟几何,而同时他的表达竟又是如此的细小与动人。“平等”是个迷人的词汇,出生在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就是这样,疾步向其走去,却屡屡轻巧地擦身而过。
蓝:“拥挤的公路,双向八车道,都是飞驰的汽车。卡车的轰隆声,引擎的呼啸声,在车流中穿行的摩托车的嗡嗡声。就像地狱一样。”
白:“市中心百货商店外的一大群人。巨大的噪声,小贩的叫喊声,流动音乐车演奏的音乐,小孩子的哭声。像地狱一样。镜头慢慢从上往下搜寻这人的海洋。渐渐,它在人群中找到了卡洛。他越走越近,伸出脖子,把镜头当作一面镜子,仔细审视自己。”
在成片中,两者分别被置换为,一个疾速转动的车轮,以及一组卡洛的脚步与传送带上行李箱的平行剪辑(后来观众才知道,有关行李箱的镜头是闪前,那里面正装着希望从法国偷渡回波兰的卡洛)。相比于从车流与人群中锁定对象,切口变得更小,一个车轮,疾行的脚步,一个箱子。
白色是婚纱,鸽子,鸟粪,马桶,女性的雕像,德尔佩的脸,窗帘,雪地,冰面,性高潮,对于卡洛来说它一边连接着美好的事物,完美的爱情,童年,家乡,另一边却又联系着羞辱,因为性无能而被妻子多米尼克抛弃,眼见她为了赶走自己而点燃了雪白的窗帘,而在阴差阳错的落入一伙专偷行李的罪犯手中后,他被人打倒在雪地中,而当他再次挣开眼后他辨认出了家乡。
开篇卡洛便被设定为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他询问法院门口的保安法院在哪里,走向高阶上的鸽子群却在随后被鸽粪击中,在听到多米尼克不再爱自己后抱住马桶呕吐,之后被前妻赶出家门,失去信用卡,在电话中听到前妻与别人做爱的声音,一直到他蜷缩在行李箱被运回波兰。相比于多米尼克的美貌,卡洛显得滑稽,在他们昔日共同拥有的发廊中多米尼克强势地在他眼前打着打火机,并点燃了窗帘,卡洛像个孩子一样落荒而逃,更糟的是,卡洛因为阳痿无法做爱,他来自波兰,一个刚刚走出铁幕,怯生生站在西欧门前的国家,而多米尼克来自法国,巴黎,西方世界欲望的中心。基氏谈论“平等”,却首先设置不平等,卡洛的爱是卑微的,更多的时刻表现为一种恳求,如白色一般同时连接了纯净与屈辱。卡洛始终希望迎回多米尼克的爱,他乞求一种平等,这种“平等”变为了一种“扯平”,卡洛希望以报复去“扯平”,去实现与自己爱人的“平等”。
以我的个体经验来看,以报复去“扯平”是爱情中心理卑微的一方最为着迷的武器,哪怕他意识到他正在将爱人推离自己,却仍然乐此不疲。为了把多米尼克带到波兰,卡洛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并通过将自己的“死”嫁祸于多米尼克完成了报复,在自己的葬礼上他躲在暗处悄然拿望远镜观察自己的前妻,那个望远镜在随后他悄悄去监狱探望多米尼克时也被用到,那是一种老式的望远镜,让人想起在欧洲剧院的包厢中贵族手中的望远镜,正像已被无数次表现的那样,那是欧洲上流社会男女窥视彼此的工具,望远镜的使用是无言的特写,同时又是具象的凝视。凝视,如拉康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象征秩序的困扰,凝视是纯粹欲望的表达,但是正如已经被多次证明的那样,在小说/戏剧/电影开场时彼此透过望远镜注视对方的男女永远无法走到一起,他们的欲望只发生在那片刻的凝视中,取下望远镜,收回自己的目光,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象征秩序,礼法,传统,家族,因此凝视表达了欲望,也传递了欲望终究不可及。卡洛在自己的葬礼上凝视前妻,置于两人之间的是卡洛那“扯平”的意愿,期间纠缠的是卑微者对“尊严”,对“平等”的渴望,以及些许男性特有的掌控欲,他无法跨越人性中对于“报复”的渴望,就像那些男男女女终究会败于世俗的眼光,而当他最终达成了报复,用望远镜再次注视(凝视)多米尼克时,他看到她用手语讲等自己出狱后还要和他在一起,卡洛流下眼泪,此刻横亘于他们之间的是铁窗,而这分隔正是卡洛亲手造成的。
没有人可以像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谈论平等,谈论基于人性,平等的可能性究竟几何,而同时他的表达竟又是如此的细小与动人。“平等”是个迷人的词汇,出生在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就是这样,疾步向其走去,却屡屡轻巧地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