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戏——《疗妒羹·题曲》
要说昆曲比其他戏种高雅多少,内涵多少,且看昆曲演活了多少独角戏,多少孤身一人暗自垂怜时的感怀感伤。《活捉》开场并非是阎婆惜径直走向三郎家敲门而入,而是先独咏了一曲来叹恨身世。“马嵬埋玉,珠楼墮粉。”而自己呢?岂非也是因入情太深而命数尽毁。《哭像》里看唐明皇命退了所有侍从,一人在阴风恻恻的寺庙里对着那尊栩栩如生的雕像哀怮得不能自已。他仿佛看到了爱妃再生,一切生离死别恍若从未发生。而《题曲》更是一个人孤零零地从头唱到尾。一个女子深夜读书,入戏入情太深而不能自拔的情节,想必任何其他戏种都是演不来的。
因为伶仃,所以冷寂。《题曲》的色调就是黯淡的冷色,看不到一点光。更漏声声,阴雨凄凄,命途坎坷而才情不灭的女子抚着《牡丹亭》的薄页一遍遍自问:“那样的美梦我为何竟做不得一个?”
好的故事令人垂泪,即便它本身并非悲剧。《牡丹亭》就是一个美好得只能让人怅望的故事,或者说,是童话。看过了柳梦梅为追回爱人的生魂掘开坟墓,不由暗叹:人间恐怕是没有柳梦梅的罢。一个喜剧便生生地读成了悲剧。
所以寂寞的人读《牡丹亭》身临其境却不得其实,徒自嗟叹。而幸福的人不明其痴,难解其味。
以前读完好的幻想小说回到现实都只觉得深深的幻灭。既是假梦又何必硬造呢?渐渐地再看小说就不再那么纠结于其中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时才发现,能有这样的好梦来做,有这样的好书来读,也是值得珍惜的。说到底,是入戏太深就过于执着了。像乔小青这样的痴人会喟叹:“便道今世缘悭,今世缘悭,难道来生信断,假华胥也不许轻游。”梦还是要做的罢。
读故事读得入迷能到什么地步?便是自身也化作了戏里的人物,不禁摹想一番,体验一番。空荡荡的书房转瞬变作春意盎然的花园,“这是芍药栏,那是牡丹亭”,好一片姹紫嫣红幻化在眼前。想那梦中的人儿软款款走来,“这般憨爱,那般痨瘦”,只是凭空想象也能销魂入骨。可乔小青终究不是一味耽溺在故事里的愚人,眼见得那虚幻的景致片片褪去,她看到了自己,一个听着冷雨读书的可怜人。
读故事其实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若是找不到共鸣,不读也罢。若是在故事里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就会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若是找到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也是一番难得的安慰。乔小青若不读《牡丹亭》,她不会知道“人间亦有痴于我,人间岂独是小青。”她可怜于杜丽娘,也可怜于自己。聪明小姐,竟病死于春梦,而她“空负俊才,竟遭奇妒”,究竟谁比谁的命更苦一些?她羡慕杜丽娘,羡慕得连寻死的心都有,“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活作羁囚。”完全是一副生无可恋的心态。但也正是杜丽娘的命运让她看到希望,为了等到一个自己的柳梦梅,便是苟活也无不可。于是她苦苦祈求一个《牡丹亭》似的好梦。“丽娘姐姐呵!你可听语伤心,也向梦里酬。”终于,作者是好心的,给了她一个完满的结局,让这泪珠不白弹,好梦不白求。
作者想让人们都相信“情”的力量,所以给我们看,有情的人都是善终的,所有的“求不得”最终都能“求得”。和《牡丹亭》是一样的主题,也都有着一样欢喜的结局。
到头来这个故事是看戏的人入了别人的戏,也写了自己的戏。
而我们这些百年后看着她们的戏的人呢?
《牡丹亭》后《疗妒羹》,一曲悲欢几回尝。戏里戏外谁最痴,人间多少乔小青。
因为伶仃,所以冷寂。《题曲》的色调就是黯淡的冷色,看不到一点光。更漏声声,阴雨凄凄,命途坎坷而才情不灭的女子抚着《牡丹亭》的薄页一遍遍自问:“那样的美梦我为何竟做不得一个?”
好的故事令人垂泪,即便它本身并非悲剧。《牡丹亭》就是一个美好得只能让人怅望的故事,或者说,是童话。看过了柳梦梅为追回爱人的生魂掘开坟墓,不由暗叹:人间恐怕是没有柳梦梅的罢。一个喜剧便生生地读成了悲剧。
所以寂寞的人读《牡丹亭》身临其境却不得其实,徒自嗟叹。而幸福的人不明其痴,难解其味。
以前读完好的幻想小说回到现实都只觉得深深的幻灭。既是假梦又何必硬造呢?渐渐地再看小说就不再那么纠结于其中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时才发现,能有这样的好梦来做,有这样的好书来读,也是值得珍惜的。说到底,是入戏太深就过于执着了。像乔小青这样的痴人会喟叹:“便道今世缘悭,今世缘悭,难道来生信断,假华胥也不许轻游。”梦还是要做的罢。
读故事读得入迷能到什么地步?便是自身也化作了戏里的人物,不禁摹想一番,体验一番。空荡荡的书房转瞬变作春意盎然的花园,“这是芍药栏,那是牡丹亭”,好一片姹紫嫣红幻化在眼前。想那梦中的人儿软款款走来,“这般憨爱,那般痨瘦”,只是凭空想象也能销魂入骨。可乔小青终究不是一味耽溺在故事里的愚人,眼见得那虚幻的景致片片褪去,她看到了自己,一个听着冷雨读书的可怜人。
读故事其实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若是找不到共鸣,不读也罢。若是在故事里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就会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若是找到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也是一番难得的安慰。乔小青若不读《牡丹亭》,她不会知道“人间亦有痴于我,人间岂独是小青。”她可怜于杜丽娘,也可怜于自己。聪明小姐,竟病死于春梦,而她“空负俊才,竟遭奇妒”,究竟谁比谁的命更苦一些?她羡慕杜丽娘,羡慕得连寻死的心都有,“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活作羁囚。”完全是一副生无可恋的心态。但也正是杜丽娘的命运让她看到希望,为了等到一个自己的柳梦梅,便是苟活也无不可。于是她苦苦祈求一个《牡丹亭》似的好梦。“丽娘姐姐呵!你可听语伤心,也向梦里酬。”终于,作者是好心的,给了她一个完满的结局,让这泪珠不白弹,好梦不白求。
作者想让人们都相信“情”的力量,所以给我们看,有情的人都是善终的,所有的“求不得”最终都能“求得”。和《牡丹亭》是一样的主题,也都有着一样欢喜的结局。
到头来这个故事是看戏的人入了别人的戏,也写了自己的戏。
而我们这些百年后看着她们的戏的人呢?
《牡丹亭》后《疗妒羹》,一曲悲欢几回尝。戏里戏外谁最痴,人间多少乔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