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纯粹理性批判》(1)
作者按:用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方式来解读康德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这本浩瀚无垠的著作中我始终感受着康德对于整个人类最为深切的关怀,这种关怀正是始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并最终通达到实践、审美与信仰之处。这将是一种尝试,尝试着把其深邃的精神与现代生活中的困惑及其能够给与的治愈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也会是一场充满艰难困苦的旅途,在这个途中必然也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折磨、抓狂甚至疯癫的状态。然而我却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和可能随之而来的苦痛,只因为对康德的喜爱和对人类最深切的问题的关注。
第一版序
1.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一开始,便开门见山的表达了它对人类理性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人类“理性”,应该被视作为“理论理性”或者说是“思辨理性”,是对经验范围内或超越经验范围内的对象,仅仅依靠逻辑,概念和范畴的推演所能达成的一种认识。如果这种认识是针对那些超越于经验范围内的对象,那么其必然到一定程度上就会显现出矛盾和冲突,在《先验辨证论》第二章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中,康德便是以四种冲突来揭示了这种矛盾形成的过程和所具有的形式。
这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某个人脱离实践经验,只是在纸上谈兵的姿态还不太一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纸上谈兵的内容毕竟还是有可能被经验来验证的,只是这个主体愿不愿意,有没有勇气,注重不不注重的问题。这种混淆具体表现在就像我们平时听到别人吵架,很多时候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他们的立场、推论、结果都毫无问题,唯一有问题的就是双方的结论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真正需要去关注的事实或者显而易见的割裂了事实的经验,也就是一件事情能够呈现出来的整体,他们只站在了自身能够感知,或者说想要去感知的那部分上面,并被自身的价值、信念推动着而得出最终的结论,从而导向一种不认同甚至是对立的状态。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毕竟还是能够通过对事实主体的觉知和对事物整体的经验来达成消解的。
比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些夫妻对于如何择校往往持相异的结论,一方会坚持就近入学,而无论学校的名望,而另一方则以名校为标杆,不惜血本。面对同一件事,两人竟然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其中起作用的往往可能正是他们对于“学校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与孩子能力培养,孩子能力培养与其前途”这三对关系中存在的不同看法,但却真正的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如认知能力、思维的程度或孩子对学校距离远近可能会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等等,也就是脱离了真正应该值得去经验和关注的那个主体,却以自身“纸上谈兵”中的内容为向导,从而得出令自己信服的论断来。以自身僵化的经验来预期独特的个体或事件可能拥有的经验,却把这个个体和事件的独特性排除在外,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脱离经验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太容易被辨识罢了。
康德在这里意欲批判的人类“理性”与上面的例子虽然存在相同点,比如发展下去的结果都是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但所产生的条件却截然不同,一个可以被经验化解,另一个则无法被验证,因为它触碰的是超越经验的领域,如有限无限、必然偶然,甚至是对象本身(康德称之为“物自体”),这其实也就是他这本书为何起名叫做《纯粹理性批判》的缘由。这里的批判不是批评甚至否定的意思,而是给被批判的对象划定一个使用的“界限”,在此之中它是能动的,带有积极作用的,可以去认识的,不至于呈现前后矛盾和对立冲突,因为这在康德眼中是消极的,易于出现幻觉的(康德称之为先验的幻想,辩证的幻想),不同的前提依靠“纯思”后竟然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从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和自身的体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理性易于辩证的特质,时常会让我们徘徊于两个极端:客观主义,即坚持存在一个客观的、永恒的、普遍的、不受主观影响的事实、本质或真理以及主观主义,即来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著名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一种受主体影响的独特性和个体性,很显然近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及其思潮正是踏在了这两个维度之上的。难道不是吗?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独特,所有的想法、认识、行为都是带有个人烙印的杰作,而这不绝对不会属于别人,但却下一刻,尤其是当我们在面临困境,面对错误的后果的时候,我们只想这样认为“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瞧,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辩证的思维,就像被隐去了中间过程的摆钟,直接显现着两个端点。
因而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就区分开了“具有认识需要”的理性和“具有直观能力”的理性。前者被称为知性,它是一种广义上的理性,是对感性世界中对感性直观形象形成概念的能力,它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的。而后者是狭义上的,真正的理性,它是发现知性的有限性,从而做出“理念”的能力,它是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的。这两者的区别就如同我看到一个有缺陷的圆,和我头脑中的直观的那个完美的“圆”。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通过视觉的、触觉的感性过程后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但是这个圆,无论它被放大到多大的水平,总会存在缺陷,因为它不完美,只能是我在头脑中的那个完美的“圆”,直观而不能认识的“圆”的一种印刻和临摹,这在柏拉图哲学中表达的是型与相(理念)的区别,但在康德这里却是蕴含着“有限”和“无限”或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别。知性只能把握“现象”,认识“现象”,而理性只能直观和思及“物自体”。一旦想用理性(即狭义的理性)来做知性(即广义的理性)的事情,即去探究,去推演,去认识“物自体”,就会产生幻觉,必然引发矛盾冲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康德其实是为“人类理性”分了类,并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便是其哲学的重大成果和启示。
第一版序
1.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一开始,便开门见山的表达了它对人类理性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人类“理性”,应该被视作为“理论理性”或者说是“思辨理性”,是对经验范围内或超越经验范围内的对象,仅仅依靠逻辑,概念和范畴的推演所能达成的一种认识。如果这种认识是针对那些超越于经验范围内的对象,那么其必然到一定程度上就会显现出矛盾和冲突,在《先验辨证论》第二章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中,康德便是以四种冲突来揭示了这种矛盾形成的过程和所具有的形式。
这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某个人脱离实践经验,只是在纸上谈兵的姿态还不太一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纸上谈兵的内容毕竟还是有可能被经验来验证的,只是这个主体愿不愿意,有没有勇气,注重不不注重的问题。这种混淆具体表现在就像我们平时听到别人吵架,很多时候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他们的立场、推论、结果都毫无问题,唯一有问题的就是双方的结论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真正需要去关注的事实或者显而易见的割裂了事实的经验,也就是一件事情能够呈现出来的整体,他们只站在了自身能够感知,或者说想要去感知的那部分上面,并被自身的价值、信念推动着而得出最终的结论,从而导向一种不认同甚至是对立的状态。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毕竟还是能够通过对事实主体的觉知和对事物整体的经验来达成消解的。
比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些夫妻对于如何择校往往持相异的结论,一方会坚持就近入学,而无论学校的名望,而另一方则以名校为标杆,不惜血本。面对同一件事,两人竟然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其中起作用的往往可能正是他们对于“学校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与孩子能力培养,孩子能力培养与其前途”这三对关系中存在的不同看法,但却真正的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如认知能力、思维的程度或孩子对学校距离远近可能会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等等,也就是脱离了真正应该值得去经验和关注的那个主体,却以自身“纸上谈兵”中的内容为向导,从而得出令自己信服的论断来。以自身僵化的经验来预期独特的个体或事件可能拥有的经验,却把这个个体和事件的独特性排除在外,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脱离经验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太容易被辨识罢了。
康德在这里意欲批判的人类“理性”与上面的例子虽然存在相同点,比如发展下去的结果都是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但所产生的条件却截然不同,一个可以被经验化解,另一个则无法被验证,因为它触碰的是超越经验的领域,如有限无限、必然偶然,甚至是对象本身(康德称之为“物自体”),这其实也就是他这本书为何起名叫做《纯粹理性批判》的缘由。这里的批判不是批评甚至否定的意思,而是给被批判的对象划定一个使用的“界限”,在此之中它是能动的,带有积极作用的,可以去认识的,不至于呈现前后矛盾和对立冲突,因为这在康德眼中是消极的,易于出现幻觉的(康德称之为先验的幻想,辩证的幻想),不同的前提依靠“纯思”后竟然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从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和自身的体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理性易于辩证的特质,时常会让我们徘徊于两个极端:客观主义,即坚持存在一个客观的、永恒的、普遍的、不受主观影响的事实、本质或真理以及主观主义,即来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著名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一种受主体影响的独特性和个体性,很显然近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及其思潮正是踏在了这两个维度之上的。难道不是吗?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独特,所有的想法、认识、行为都是带有个人烙印的杰作,而这不绝对不会属于别人,但却下一刻,尤其是当我们在面临困境,面对错误的后果的时候,我们只想这样认为“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瞧,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辩证的思维,就像被隐去了中间过程的摆钟,直接显现着两个端点。
因而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就区分开了“具有认识需要”的理性和“具有直观能力”的理性。前者被称为知性,它是一种广义上的理性,是对感性世界中对感性直观形象形成概念的能力,它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的。而后者是狭义上的,真正的理性,它是发现知性的有限性,从而做出“理念”的能力,它是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的。这两者的区别就如同我看到一个有缺陷的圆,和我头脑中的直观的那个完美的“圆”。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通过视觉的、触觉的感性过程后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但是这个圆,无论它被放大到多大的水平,总会存在缺陷,因为它不完美,只能是我在头脑中的那个完美的“圆”,直观而不能认识的“圆”的一种印刻和临摹,这在柏拉图哲学中表达的是型与相(理念)的区别,但在康德这里却是蕴含着“有限”和“无限”或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别。知性只能把握“现象”,认识“现象”,而理性只能直观和思及“物自体”。一旦想用理性(即狭义的理性)来做知性(即广义的理性)的事情,即去探究,去推演,去认识“物自体”,就会产生幻觉,必然引发矛盾冲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康德其实是为“人类理性”分了类,并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便是其哲学的重大成果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