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线有一站叫梨园
2004年,我搬到了梨园,至此已10年。从此,八通线成了我与这座城市的一条红绳,它牵引着我生活的脚步,我见证它岁月的变迁。
还是从10年前说起吧。
那时候我已经租住在清河三年,是北五环外一个城乡结合部,在印象里,清河的公交车站是车辆最多的,至今我仍没有见过北京哪座公交站有清河那么多的站牌矗立街边。在众多的站牌包围中,我开始了北漂生活。2004年5月的一天,我和老婆说想买房,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那时候,我们的存折刚刚突破四位数。我说作为男人,必须有房才能结婚。她沉默了一会,冒出了一句,那就买吧。
数数兜里的银子和双方父母的赞助,我们的目光只能远眺五环外。从6月开始,每个周末都是长途跋涉。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到通州。最后,我们选择了通州,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小区多,二是地铁已经开通了。
签合同的时间是9月11日。售楼处小姐开玩笑说,你们这事比美国那事大,一辈子忘不了。我不知道她大的意思是指什么,是恐怖程度还是震惊指数?无论什么,这一天确是终身难忘。因为,我他妈也成房奴了。回来的路上,我严肃地对老婆说,如果早上我懒床,你就在我耳边放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从正式搬到通州的第一天开始,梨园站就注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像个忠实的朋友,每天清早陪着你开始一天的奔波,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时,它仍在默默地注视你,向你道着晚安。
那时候天还是很蓝,地铁里还没有亲密无间,很多故事看上去也会让人觉得浪漫。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背后纹着翅膀的女孩倚靠在门边低头翻着手机,旁边一个瘦高大的男孩依着车门,侧着身子,斜睨着眼睛偷看着她。没多久,他掏出手机递给女孩,小声地说了一句“你的号码”。女孩抬起头怔了一下,犹豫了半秒接过手机,按下了一串数字。她始终没有说话,到站下了车。男孩接过手机后迅速装进了裤袋。我不知道他的手机里留下了什么,只看见他的额头一粒一粒的汗珠透着光芒。
后来,天空被灰霾笼罩,地铁里人潮汹涌,人们在进站口外慢吞吞地蹭着碎步,有人在低头看着手机,有人在大口嚼着煎饼,有人会突然从人群中冒出来,纵身一跃翻越栏杆。我望着那个快速汇入人流的青年背影,不由慨叹一句:年轻真好。现在,那个栏杆又加高了许多,之前的已经被翻越者折断。可是无论多高,总是会出现挑战者,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里总是会有些巧合,巧的是,每天的地铁里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争吵声。女和女,男和男,男和女,无非是你挤着我了,你碰了我的头发,哎呦,你的手往哪放呢,诸如此类。难道他们不应在下车前互道一声珍重吗?今生有缘,来世再吵。
记不清从何时起,地下通道住下了一个流浪汉,至少有三个冬夏,早晚都会遇见他睡在那里。一张薄薄的褥子,破败不堪,一张并不宽大的被子,依旧破败不堪。但他又不像流浪汉,周围没有任何称得上家当的东西。除了那床被裖,再不见一物。我从没走近过看他的模样,但每次都会望一眼过去,有时他睡在那里,露出的头发如野草般荒芜,一动不动,像个死尸,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我以为他真的死在了那里;有时他会坐在那里抽着烟,像个诗人在思考人生,看得出他的身体孱瘦得很;还有一次居然看到他站起来在那里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却又听不清;更多的时候,那里空荡荡的,被子却整齐地叠着。我记性太差,同样记不清从何时起,他不再出现。我想,他可能回家了。
现在的地下通道再也容不下一个流浪汉了,成了小摊贩们的天下。卖水果的,卖袜子的,配钥匙的,卖手机壳的,卖熟食冷菜的。他们从地面转站到地下,顽强地继续着他们的生意和生活。每次路过,我都会注意那个卖手工制作台湾黑糖的MM,虽然我不认识她,但总想冲过去对她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当我穿越通道升上地面,看到一辆城管执法车闪着灯光停在那里,脑子里就会闪现草莾小说或电视剧里那种“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咱们井水不犯河水”狭路相逢的场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们,在用表面的光鲜维护着自己的权威与尊严;拥有最原始力量的谋生者们,无论被驱赶到哪里,都会冲破樊篱舒展身姿。有时间看看好莱坞那部新片《雪国列车》吧。
确定无疑的是,那个叫淘宝城的服装市场和淘宝网没有一丁点关系,但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牌子时,难免会生出同样的问题。其实它准确的名字叫“AND淘宝城”,不明白这个AND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名字里既有中文又有英文会显得洋气一些?来的人多数是冲着这个名字去的,以为会淘到什么物美价廉的宝贝,往往是带着希望去,抱着失望归。刚开业时冷清得很,陪着老婆去里面的一家所谓的外贸店买过一次衣服,老婆的电话号码被老板要了过去,说有新货到我给你发短信,时不时会收到店里的短信,说又进了某某新货,时下流行,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刚开始时每周都有短信,后来一个月有几次,再后来,我们换了个手机号。有一次,我偶然进入后面的小区,看到淘宝城给这个小区造成的环境破坏,就决定再也不去那里。不为别的,里面的空气实在太糟糕了。
现在,这个自称为尾货批发市场的服装城人气十足,加上地下的菜市场和小商品城,旁边的苏宁电器,对面的贵友大厦,以梨园城铁站为核心的一个商圈正迅速形成,不断扩大。梨园站真该给自己打个广告,广告词我都挺它想好了:梨园城铁站,所有生活一站解决。
如果你没有在梨园站坐过黑车,就不算在这里生活过。这里的黑车之多,种类之广,称得上冠绝通州。一到晚上黑压压的一片,将出站口围个水泄不通,就像电影《木乃伊》里的食人黑甲虫,要将这车站吞噬。我只坐三个轮子那种人力黑车,住得近,一个人,打个四轮黑车实在觉得亏得慌。自从有一次上了一个愣头青蹬的三轮,跟着它闯红灯,横穿马路,拐弯时玩漂移,我就不怎么坐三轮了,他用生命在蹬三轮,我不能用生命坐三轮。真出点啥事,那可亏大了。如果实在赶时间要坐,就看看蹬三轮者的年纪,年纪越大,安全系数越高些。黑车我是很少打的,因为更不安全,但在几年前,连正规出租车的影都看不到的通州,有急事出个远门,不打黑车是不可能的。还得提前找师傅约好。那时候黑车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不认识几个黑车师傅,怎么在通州混啊。现在梨园站的黑车已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最近连贵友大厦前的一字黑车长蛇阵也不见了踪影,听说临河里和土桥反倒更多了,从黑车的流动性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这预示着经济重心开始往东转移了。
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一提起梨园站,第一反映是:脏,乱、差。还有网友信誓旦旦地说,梨园站的脏在北京地铁里能排前三名。我相信每天从梨园上下班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我也有。那几年,垃圾满天飞,一堆又一堆;满墙小广告,撕了再贴上。而早餐摊和夜市则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元凶。夜晚汹涌的流动小吃车,比黑车要多得多,一波又一波的上班族出了站饿虎扑食般冲过去,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晚饭,也许他们就喜欢在夜色的黑暗中放肆自己的口欲,总之,他们一定喜欢这样,才不管周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中国人的吃,特色就在好吃压倒一切,好吃了,脏不脏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现在的早点摊已经被正规军取代了,一排的黄色微型潜水艇般的早餐车停靠在出站口西侧边,看上去规整而干净,夜市里仍有小吃车在流动着贩买,但人们多会选择那些有固定门市的小吃去买。与环境的改善相比,更重要的是,再也没人信誓旦旦地说梨园站脏,乱,差了,都改小声说了。
2014过了三分之一了,我的生活还在周而复始着。波澜不惊,平淡得像做菜忘了放盐一样。但是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每天穿梭在地铁里。我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没赚到什么钱,也没干什么意义非凡的大事,微博的粉丝只有478个,微信公众号叫“阅读改变生活”。我常对自己说的是“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还是从10年前说起吧。
那时候我已经租住在清河三年,是北五环外一个城乡结合部,在印象里,清河的公交车站是车辆最多的,至今我仍没有见过北京哪座公交站有清河那么多的站牌矗立街边。在众多的站牌包围中,我开始了北漂生活。2004年5月的一天,我和老婆说想买房,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那时候,我们的存折刚刚突破四位数。我说作为男人,必须有房才能结婚。她沉默了一会,冒出了一句,那就买吧。
数数兜里的银子和双方父母的赞助,我们的目光只能远眺五环外。从6月开始,每个周末都是长途跋涉。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到通州。最后,我们选择了通州,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小区多,二是地铁已经开通了。
签合同的时间是9月11日。售楼处小姐开玩笑说,你们这事比美国那事大,一辈子忘不了。我不知道她大的意思是指什么,是恐怖程度还是震惊指数?无论什么,这一天确是终身难忘。因为,我他妈也成房奴了。回来的路上,我严肃地对老婆说,如果早上我懒床,你就在我耳边放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从正式搬到通州的第一天开始,梨园站就注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像个忠实的朋友,每天清早陪着你开始一天的奔波,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时,它仍在默默地注视你,向你道着晚安。
那时候天还是很蓝,地铁里还没有亲密无间,很多故事看上去也会让人觉得浪漫。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背后纹着翅膀的女孩倚靠在门边低头翻着手机,旁边一个瘦高大的男孩依着车门,侧着身子,斜睨着眼睛偷看着她。没多久,他掏出手机递给女孩,小声地说了一句“你的号码”。女孩抬起头怔了一下,犹豫了半秒接过手机,按下了一串数字。她始终没有说话,到站下了车。男孩接过手机后迅速装进了裤袋。我不知道他的手机里留下了什么,只看见他的额头一粒一粒的汗珠透着光芒。
后来,天空被灰霾笼罩,地铁里人潮汹涌,人们在进站口外慢吞吞地蹭着碎步,有人在低头看着手机,有人在大口嚼着煎饼,有人会突然从人群中冒出来,纵身一跃翻越栏杆。我望着那个快速汇入人流的青年背影,不由慨叹一句:年轻真好。现在,那个栏杆又加高了许多,之前的已经被翻越者折断。可是无论多高,总是会出现挑战者,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里总是会有些巧合,巧的是,每天的地铁里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争吵声。女和女,男和男,男和女,无非是你挤着我了,你碰了我的头发,哎呦,你的手往哪放呢,诸如此类。难道他们不应在下车前互道一声珍重吗?今生有缘,来世再吵。
记不清从何时起,地下通道住下了一个流浪汉,至少有三个冬夏,早晚都会遇见他睡在那里。一张薄薄的褥子,破败不堪,一张并不宽大的被子,依旧破败不堪。但他又不像流浪汉,周围没有任何称得上家当的东西。除了那床被裖,再不见一物。我从没走近过看他的模样,但每次都会望一眼过去,有时他睡在那里,露出的头发如野草般荒芜,一动不动,像个死尸,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我以为他真的死在了那里;有时他会坐在那里抽着烟,像个诗人在思考人生,看得出他的身体孱瘦得很;还有一次居然看到他站起来在那里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却又听不清;更多的时候,那里空荡荡的,被子却整齐地叠着。我记性太差,同样记不清从何时起,他不再出现。我想,他可能回家了。
现在的地下通道再也容不下一个流浪汉了,成了小摊贩们的天下。卖水果的,卖袜子的,配钥匙的,卖手机壳的,卖熟食冷菜的。他们从地面转站到地下,顽强地继续着他们的生意和生活。每次路过,我都会注意那个卖手工制作台湾黑糖的MM,虽然我不认识她,但总想冲过去对她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当我穿越通道升上地面,看到一辆城管执法车闪着灯光停在那里,脑子里就会闪现草莾小说或电视剧里那种“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咱们井水不犯河水”狭路相逢的场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们,在用表面的光鲜维护着自己的权威与尊严;拥有最原始力量的谋生者们,无论被驱赶到哪里,都会冲破樊篱舒展身姿。有时间看看好莱坞那部新片《雪国列车》吧。
确定无疑的是,那个叫淘宝城的服装市场和淘宝网没有一丁点关系,但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牌子时,难免会生出同样的问题。其实它准确的名字叫“AND淘宝城”,不明白这个AND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名字里既有中文又有英文会显得洋气一些?来的人多数是冲着这个名字去的,以为会淘到什么物美价廉的宝贝,往往是带着希望去,抱着失望归。刚开业时冷清得很,陪着老婆去里面的一家所谓的外贸店买过一次衣服,老婆的电话号码被老板要了过去,说有新货到我给你发短信,时不时会收到店里的短信,说又进了某某新货,时下流行,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刚开始时每周都有短信,后来一个月有几次,再后来,我们换了个手机号。有一次,我偶然进入后面的小区,看到淘宝城给这个小区造成的环境破坏,就决定再也不去那里。不为别的,里面的空气实在太糟糕了。
现在,这个自称为尾货批发市场的服装城人气十足,加上地下的菜市场和小商品城,旁边的苏宁电器,对面的贵友大厦,以梨园城铁站为核心的一个商圈正迅速形成,不断扩大。梨园站真该给自己打个广告,广告词我都挺它想好了:梨园城铁站,所有生活一站解决。
如果你没有在梨园站坐过黑车,就不算在这里生活过。这里的黑车之多,种类之广,称得上冠绝通州。一到晚上黑压压的一片,将出站口围个水泄不通,就像电影《木乃伊》里的食人黑甲虫,要将这车站吞噬。我只坐三个轮子那种人力黑车,住得近,一个人,打个四轮黑车实在觉得亏得慌。自从有一次上了一个愣头青蹬的三轮,跟着它闯红灯,横穿马路,拐弯时玩漂移,我就不怎么坐三轮了,他用生命在蹬三轮,我不能用生命坐三轮。真出点啥事,那可亏大了。如果实在赶时间要坐,就看看蹬三轮者的年纪,年纪越大,安全系数越高些。黑车我是很少打的,因为更不安全,但在几年前,连正规出租车的影都看不到的通州,有急事出个远门,不打黑车是不可能的。还得提前找师傅约好。那时候黑车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不认识几个黑车师傅,怎么在通州混啊。现在梨园站的黑车已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最近连贵友大厦前的一字黑车长蛇阵也不见了踪影,听说临河里和土桥反倒更多了,从黑车的流动性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这预示着经济重心开始往东转移了。
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一提起梨园站,第一反映是:脏,乱、差。还有网友信誓旦旦地说,梨园站的脏在北京地铁里能排前三名。我相信每天从梨园上下班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我也有。那几年,垃圾满天飞,一堆又一堆;满墙小广告,撕了再贴上。而早餐摊和夜市则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元凶。夜晚汹涌的流动小吃车,比黑车要多得多,一波又一波的上班族出了站饿虎扑食般冲过去,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晚饭,也许他们就喜欢在夜色的黑暗中放肆自己的口欲,总之,他们一定喜欢这样,才不管周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中国人的吃,特色就在好吃压倒一切,好吃了,脏不脏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现在的早点摊已经被正规军取代了,一排的黄色微型潜水艇般的早餐车停靠在出站口西侧边,看上去规整而干净,夜市里仍有小吃车在流动着贩买,但人们多会选择那些有固定门市的小吃去买。与环境的改善相比,更重要的是,再也没人信誓旦旦地说梨园站脏,乱,差了,都改小声说了。
2014过了三分之一了,我的生活还在周而复始着。波澜不惊,平淡得像做菜忘了放盐一样。但是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每天穿梭在地铁里。我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没赚到什么钱,也没干什么意义非凡的大事,微博的粉丝只有478个,微信公众号叫“阅读改变生活”。我常对自己说的是“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