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类-白蒿
(以下图文来源于网络)
白蒿
【出处】 《本经》
【别名】 蘩(《诗经》),皤蒿(《毛诗传》),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传》),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开宝本草》)。
《唐本草》: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
孟诜:春初,此蒿(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白蒿)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为蓬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被白毛,多分枝。单叶耳生;有柄;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终裂片宽线形、线形或近披针形,先端常钝,上面绿色,毛较少,下面灰绿色,密生白毛;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全部结实,花托有毛,毛几与小花等长。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长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河边、草地、荒地。分布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性味】 甘,平。(味苦;微甘;性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无毒。"
④孟诜:"寒。"
【功能主治】 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② 《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②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肿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疥瘌恶疮。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2.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
【附方】 治恶癞疾,遍体面目有疮者:
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稍饮之。(《僧深集方》)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疗效似较黄连、痢特灵、合霉素等为高。冲剂、片剂疗效似较煎剂为差。
---------------------------------------------------------------------------------
以下来源于:白蒿何故曰茵陈
白蒿: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叶如细丝,似初生松针,色微青白。稍似艾香,味微辣。
白蒿的古名,河南各地至今还沿用着。但它不仅生长在中原,远到塞外,近在苏北、江南,不少地方都有。大名叫茵陈或茵陈蒿。这东西入中药,是清肝利胆的首选。农家治黄疸肝炎的偏方,就是茵陈煮大枣喝水。
但白蒿的嫩苗,又是正月里尝鲜食春的美味,因为这时候春野菜大多还没有出现。此刻吃白蒿没人用油盐调食,而是拌面粉蒸吃。
民谚曰:“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下当柴烧。”
它在各地的名称多不相同,大别山里清明上坟时,人家采白蒿曰米蒿,团面粉蒸食,说可以把小鬼和晦气带去。
陶隐居说:茵陈,“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但陈藏器撰《本草拾遗》才真正点了题:“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蒿
【出处】 《本经》
【别名】 蘩(《诗经》),皤蒿(《毛诗传》),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传》),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开宝本草》)。
《唐本草》: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
孟诜:春初,此蒿(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白蒿)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为蓬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被白毛,多分枝。单叶耳生;有柄;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终裂片宽线形、线形或近披针形,先端常钝,上面绿色,毛较少,下面灰绿色,密生白毛;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全部结实,花托有毛,毛几与小花等长。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长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河边、草地、荒地。分布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开期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性味】 甘,平。(味苦;微甘;性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无毒。"
④孟诜:"寒。"
【功能主治】 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② 《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②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肿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疥瘌恶疮。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2.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
【附方】 治恶癞疾,遍体面目有疮者:
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稍稍饮之。(《僧深集方》)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疗效似较黄连、痢特灵、合霉素等为高。冲剂、片剂疗效似较煎剂为差。
---------------------------------------------------------------------------------
以下来源于:白蒿何故曰茵陈
白蒿: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叶如细丝,似初生松针,色微青白。稍似艾香,味微辣。
白蒿的古名,河南各地至今还沿用着。但它不仅生长在中原,远到塞外,近在苏北、江南,不少地方都有。大名叫茵陈或茵陈蒿。这东西入中药,是清肝利胆的首选。农家治黄疸肝炎的偏方,就是茵陈煮大枣喝水。
但白蒿的嫩苗,又是正月里尝鲜食春的美味,因为这时候春野菜大多还没有出现。此刻吃白蒿没人用油盐调食,而是拌面粉蒸吃。
民谚曰:“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下当柴烧。”
它在各地的名称多不相同,大别山里清明上坟时,人家采白蒿曰米蒿,团面粉蒸食,说可以把小鬼和晦气带去。
陶隐居说:茵陈,“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但陈藏器撰《本草拾遗》才真正点了题:“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