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号传媒:了不起的天韵社!
花朝继芳
——记无锡秦氏福寿堂之甲午牡丹昆曲雅集
昆曲,古琴,厅堂,园林,以及诗词书画,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悠悠历史长河中,多少焚书、坑儒、禁曲、毁园之类文化灾难,也不稀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千百年不死的根,得沐中华复兴之雨露,如今又绽放了新芽,现出勃勃生机。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三宗历史文化遗产,在2014甲午年的春天,有了一场奇异的约会,这就是:天韵社,福寿堂,魏紫牡丹。
无锡天韵社,这个全国最古老、传承最严谨的昆曲社,有着从明代以来三百多年的历史绵延,其间既有清朝道、咸年间的鼎盛,也有近现代曲友凋零、风流云散的沉寂。2013年12月,中断60多年的天韵社在各界的支持下恢复了活动。
福寿堂,这个大隐于无锡闹市区小娄巷深处的百年厅堂,曾经是1911年革命党人秦效鲁率众推翻无锡清政府的漏夜密谋之地。
近几十年来,历经百姓杂居、市政拆迁等危机,如今的她在一片废墟中孤标独立,而且有秦氏第四、第五代主人在里面继续着他们的生活,它还是全中国由世居者私人修葺全国文保建筑的孤例。
魏紫牡丹,这株无锡城里三百多棵古树名木中唯一的牡丹,据秦氏族谱记载,是清代秦焕于1864年从河南洛阳带回栽种,2014年正好是其150岁植龄。牡丹因政府征地拆屋几经移植,一直到70年代还分枝不甚多,80年代以后,忽然开枝散叶,越长越大,花色艳紫,花姿丰腴,每年春天引动无锡城中赏花者络绎不绝。
天韵社、福寿堂、魏紫牡丹,在绵长的历史中表现出时隐时现的轨迹,它们柔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何其相似!又是一年春风来,牡丹花又将盛开,3月30日晚上,三美齐集,福寿堂修缮后迎来了首批60多位客人,有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秦氏家族前辈,有5、6岁的可爱孩子,有无锡城里的文化名人,还有从苏州等周边城市闻讯赶来的曲迷。一场“花朝继芳”牡丹昆曲雅集,拉开了帷幕。
(顾颖:“花朝继芳”天韵社秦氏福寿堂昆曲雅集,现在开始。请允许我致一个开场白。陈社在雅集之前嘱咐我为雅集题一个名称。我查阅了秦氏诗抄,其中找到一首诗,是秦旭写的“花朝继芳邀社饮”,描述了。。。)
这7位天韵社社友,分别来自无锡的机关、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她们接触昆曲时间并不长,却已深深爱上了这至雅至美的古老艺术,曼妙的昆曲让她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入了一片清纯的精神绿洲。她们合唱的是《牡丹亭· 游园》中的 [皂罗袍],文词优美,情致缠绵,婉转典雅,是最著名的昆曲唱段之一。
(下面请出。。。。秦绍楹发言,吴志峰赠家训)
秦绍楹,是清末同盟会员秦效鲁的侄孙,无锡图书馆首任馆长秦毓钧的孙子。在他言语中、眉宇间,总透着秦氏家族特有的书卷之气和铮铮骨气。在福寿堂拆迁过程中,他跟随父亲秦寅源,依法保护家族文化遗产,为无锡留下了地标性文化印记,这段经历,令人又想起93年前(即1921年、民国十年),他的祖父秦毓钧不畏权势,奋力联络秦氏族人保护寄畅园免于出租为游戏场所的往事。秦氏祖孙的功德自有后人评说。
《牡丹亭游园》[步步娇],表现的是杜丽娘在春天的早晨被大自然的美所吸引,梳妆一番准备到花园游玩的快乐心情。天韵社社长陈倩女士的演唱,特别注意了吐字归韵,使唱法更接近于传统的清曲。这也是旧时无锡天韵社曲友的主要特点。在陈倩的心目中,已经把挖掘并继承天韵社的唱口当作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努力目标了。
作为琴曲呼应,顾颖先生弹奏一曲《如来藏》,让福寿堂起了一片禅意。昆曲与古琴是相通的,都是用静与慢的功夫,薰出了高古旷远的意境。自天韵社复社后,昆曲与古琴就经常在一起互动,共同的志趣和相近的文化素养,让曲友和琴友互为知音。今天,顾颖、潘一东、王晓军三位先生,和苏州的杜冬英女士,携琴参与牡丹花会,如来藏,鸥鹭忘机、梅花三弄,石上流泉,清雅的琴音伴着牡丹花。。。。
章萍萍,天韵社社员,同时也是苏州道和曲社社员,她师从道和曲社的俞燕敏老师既学唱曲又学身段,今天表演的是牡丹亭寻梦中的[忒忒令]。
卫江波,在江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是天韵社社员中的长者,也是保护抢救昆曲最积极的义工之一。今天,他学唱的一曲《千里送京娘》,带有浓郁的北曲风格,高亢豪迈,尽显英雄义气。
宜兴曲社的蒋真东,唱的是《长生殿•小宴》中的【泣颜回】,这段曲子的作者是康熙年间的洪升,写唐明皇与杨贵妃避开众人,到园中清淡小宴,体验平民夫妇幸福相依生活的情景,已感动了世人300多年。二十多岁的蒋真东在南京上学期间迷上了昆曲,至今学曲三年,已然字清腔圆,他今天代表宜兴昆曲研习社参加了天韵社的活动,延续着历史上天韵社与宜兴协和曲社密切来往的传统。
90后的潇洒小伙王骏,学曲已近十年,他专攻笛、箫,兼擅小生、官生,多次随苏州昆曲博物馆出访港澳、日本等交流演出,今天他不仅担任笛师,并献唱这支《长生殿•小宴》[石榴花],唱得声情并茂、风流倜傥。
周豪,常州人,80后的化学工程师,工作之余,他变身为不多见的年轻曲师。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他师从著名的昆曲大师王正来拍曲,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近年来,他自费来往于常州、无锡、宜兴等地,无偿地为曲友们拍曲,只是因为在他生命中,和昆曲有一段“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缘。
无锡的锡剧传人王子瑜,艺名“小小王彬彬”,也兴冲冲地参加了雅集,虽是锡剧艺术家,他本工的却是昆曲老生,压轴一曲《绣襦记•打子》【新水令】,气足腔纯。在大家的要求下他又唱了一曲《长生殿·酒楼》【集贤宾】。
天韵社社友中,年纪最大的60岁,年纪最小的6岁,就是这位机灵的小姑娘,她是社友张莉的女儿,极有天赋,每看一场昆曲演出回到家,必定要画一幅昆画出来,她的昆曲画人物典型特征明显,表情特别生动。今天她把画的昆曲画儿带到现场,给叔叔阿姨们分享。
为鼓励悠然小朋友,天韵社社长陈倩代表全体社员,奖给小悠然一柄小小香木扇,并寄语小朋友“花朝继芳、天韵流长”。
盛世花朝,国宝继芳。福寿堂里的甲午牡丹昆曲雅集接近尾声了,天韵社社友们意犹未尽,他们满怀逸兴,互相唱和,留下了一首首题诗。
不知是不是150年的牡丹花显了灵性,今晚的雅集原为她而起,而她却只是打着花苞,含羞示人。此情此景,令天韵社的社员们更加动容感慨:这通人性的花儿啊,似在告诉我们,恢复后的天韵社,一切还刚刚起步,但是,就像这株拥有百年根基、待发花蕾的牡丹,天韵社必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春天里,迎来灿烂若锦的明天!
——记无锡秦氏福寿堂之甲午牡丹昆曲雅集
昆曲,古琴,厅堂,园林,以及诗词书画,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悠悠历史长河中,多少焚书、坑儒、禁曲、毁园之类文化灾难,也不稀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千百年不死的根,得沐中华复兴之雨露,如今又绽放了新芽,现出勃勃生机。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三宗历史文化遗产,在2014甲午年的春天,有了一场奇异的约会,这就是:天韵社,福寿堂,魏紫牡丹。
无锡天韵社,这个全国最古老、传承最严谨的昆曲社,有着从明代以来三百多年的历史绵延,其间既有清朝道、咸年间的鼎盛,也有近现代曲友凋零、风流云散的沉寂。2013年12月,中断60多年的天韵社在各界的支持下恢复了活动。
福寿堂,这个大隐于无锡闹市区小娄巷深处的百年厅堂,曾经是1911年革命党人秦效鲁率众推翻无锡清政府的漏夜密谋之地。
近几十年来,历经百姓杂居、市政拆迁等危机,如今的她在一片废墟中孤标独立,而且有秦氏第四、第五代主人在里面继续着他们的生活,它还是全中国由世居者私人修葺全国文保建筑的孤例。
魏紫牡丹,这株无锡城里三百多棵古树名木中唯一的牡丹,据秦氏族谱记载,是清代秦焕于1864年从河南洛阳带回栽种,2014年正好是其150岁植龄。牡丹因政府征地拆屋几经移植,一直到70年代还分枝不甚多,80年代以后,忽然开枝散叶,越长越大,花色艳紫,花姿丰腴,每年春天引动无锡城中赏花者络绎不绝。
天韵社、福寿堂、魏紫牡丹,在绵长的历史中表现出时隐时现的轨迹,它们柔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何其相似!又是一年春风来,牡丹花又将盛开,3月30日晚上,三美齐集,福寿堂修缮后迎来了首批60多位客人,有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秦氏家族前辈,有5、6岁的可爱孩子,有无锡城里的文化名人,还有从苏州等周边城市闻讯赶来的曲迷。一场“花朝继芳”牡丹昆曲雅集,拉开了帷幕。
(顾颖:“花朝继芳”天韵社秦氏福寿堂昆曲雅集,现在开始。请允许我致一个开场白。陈社在雅集之前嘱咐我为雅集题一个名称。我查阅了秦氏诗抄,其中找到一首诗,是秦旭写的“花朝继芳邀社饮”,描述了。。。)
这7位天韵社社友,分别来自无锡的机关、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她们接触昆曲时间并不长,却已深深爱上了这至雅至美的古老艺术,曼妙的昆曲让她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入了一片清纯的精神绿洲。她们合唱的是《牡丹亭· 游园》中的 [皂罗袍],文词优美,情致缠绵,婉转典雅,是最著名的昆曲唱段之一。
(下面请出。。。。秦绍楹发言,吴志峰赠家训)
秦绍楹,是清末同盟会员秦效鲁的侄孙,无锡图书馆首任馆长秦毓钧的孙子。在他言语中、眉宇间,总透着秦氏家族特有的书卷之气和铮铮骨气。在福寿堂拆迁过程中,他跟随父亲秦寅源,依法保护家族文化遗产,为无锡留下了地标性文化印记,这段经历,令人又想起93年前(即1921年、民国十年),他的祖父秦毓钧不畏权势,奋力联络秦氏族人保护寄畅园免于出租为游戏场所的往事。秦氏祖孙的功德自有后人评说。
《牡丹亭游园》[步步娇],表现的是杜丽娘在春天的早晨被大自然的美所吸引,梳妆一番准备到花园游玩的快乐心情。天韵社社长陈倩女士的演唱,特别注意了吐字归韵,使唱法更接近于传统的清曲。这也是旧时无锡天韵社曲友的主要特点。在陈倩的心目中,已经把挖掘并继承天韵社的唱口当作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努力目标了。
作为琴曲呼应,顾颖先生弹奏一曲《如来藏》,让福寿堂起了一片禅意。昆曲与古琴是相通的,都是用静与慢的功夫,薰出了高古旷远的意境。自天韵社复社后,昆曲与古琴就经常在一起互动,共同的志趣和相近的文化素养,让曲友和琴友互为知音。今天,顾颖、潘一东、王晓军三位先生,和苏州的杜冬英女士,携琴参与牡丹花会,如来藏,鸥鹭忘机、梅花三弄,石上流泉,清雅的琴音伴着牡丹花。。。。
章萍萍,天韵社社员,同时也是苏州道和曲社社员,她师从道和曲社的俞燕敏老师既学唱曲又学身段,今天表演的是牡丹亭寻梦中的[忒忒令]。
卫江波,在江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是天韵社社员中的长者,也是保护抢救昆曲最积极的义工之一。今天,他学唱的一曲《千里送京娘》,带有浓郁的北曲风格,高亢豪迈,尽显英雄义气。
宜兴曲社的蒋真东,唱的是《长生殿•小宴》中的【泣颜回】,这段曲子的作者是康熙年间的洪升,写唐明皇与杨贵妃避开众人,到园中清淡小宴,体验平民夫妇幸福相依生活的情景,已感动了世人300多年。二十多岁的蒋真东在南京上学期间迷上了昆曲,至今学曲三年,已然字清腔圆,他今天代表宜兴昆曲研习社参加了天韵社的活动,延续着历史上天韵社与宜兴协和曲社密切来往的传统。
90后的潇洒小伙王骏,学曲已近十年,他专攻笛、箫,兼擅小生、官生,多次随苏州昆曲博物馆出访港澳、日本等交流演出,今天他不仅担任笛师,并献唱这支《长生殿•小宴》[石榴花],唱得声情并茂、风流倜傥。
周豪,常州人,80后的化学工程师,工作之余,他变身为不多见的年轻曲师。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他师从著名的昆曲大师王正来拍曲,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近年来,他自费来往于常州、无锡、宜兴等地,无偿地为曲友们拍曲,只是因为在他生命中,和昆曲有一段“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缘。
无锡的锡剧传人王子瑜,艺名“小小王彬彬”,也兴冲冲地参加了雅集,虽是锡剧艺术家,他本工的却是昆曲老生,压轴一曲《绣襦记•打子》【新水令】,气足腔纯。在大家的要求下他又唱了一曲《长生殿·酒楼》【集贤宾】。
天韵社社友中,年纪最大的60岁,年纪最小的6岁,就是这位机灵的小姑娘,她是社友张莉的女儿,极有天赋,每看一场昆曲演出回到家,必定要画一幅昆画出来,她的昆曲画人物典型特征明显,表情特别生动。今天她把画的昆曲画儿带到现场,给叔叔阿姨们分享。
为鼓励悠然小朋友,天韵社社长陈倩代表全体社员,奖给小悠然一柄小小香木扇,并寄语小朋友“花朝继芳、天韵流长”。
盛世花朝,国宝继芳。福寿堂里的甲午牡丹昆曲雅集接近尾声了,天韵社社友们意犹未尽,他们满怀逸兴,互相唱和,留下了一首首题诗。
不知是不是150年的牡丹花显了灵性,今晚的雅集原为她而起,而她却只是打着花苞,含羞示人。此情此景,令天韵社的社员们更加动容感慨:这通人性的花儿啊,似在告诉我们,恢复后的天韵社,一切还刚刚起步,但是,就像这株拥有百年根基、待发花蕾的牡丹,天韵社必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春天里,迎来灿烂若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