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文珍,其文也珍
文珍文珍,其文也珍
早就见过《十一味爱》这本书,是在本地一家主营教辅书的书店里,它被搁在新书推荐的一角里,从装帧到书名都透着股浓浓的文艺味。封面的推荐语里写着“十一味爱,即十一段抵死绵绵”,我猜想,这肯定是本特文艺的书,不是我的菜,于是捡起来又放下了。
后来,在豆瓣阅读又见到了这个叫“文珍”的作者,有本《安翔路情事》评分还挺高。我抱着反正不要钱读读看的态度,下了一个看。
一看就着了迷。小说写的是卖麻辣烫的小玉和卖灌饼的小胡之间的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写寻常男女的寻常爱情,偏偏却写得引人入胜。作家们写底层人民的生活容易想当然,一不小心就会露出文青气质来,我见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一个卖豆腐的冷不丁出口成章,让人误以为是知识分子过去卧底体验生活的。
《安翔路情事》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毛病,开头还有点涩,写到后来越来越渐入佳境,小玉和小胡的面目栩栩如生,手法是纯文艺的工笔细描,人物却很接地气。其实剥去男女主角的身份,故事的内核仍然是很文学化的,他们分手,归根结底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小玉明显比小胡心气高,不甘心就这样庸碌过一生。
特别喜欢小说结尾处他们去圆明园看荷花的一幕,具体句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写得特别美,毫无伧俗之感。在中国,写小说的人往往容易迈向两个极端,要么土得掉渣,要么凌空虚蹈,很难得见到有文珍这样的作者,一直试图贴着地面去写,却没有一丝土气。
自那以后,我便把豆瓣阅读上所有有关文珍的电子书都买了下来,看后觉得不过瘾,还是买了纸本书,才觉得解馋。看过书上的作者介绍,我这才知道,原来文珍是北大文学研究与创作硕士,以一部小说获得硕士学位的。
关于她的小说,她的导师曹文轩说得最好:中国不缺乡土小说,缺的是好的城市小说。也许还可以补充一句,最缺的是描绘都市白领乃至中产阶层的小说。这正是文珍致力描绘的群体,她笔下的人物,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文艺素养,如果还要挖掘共性的话,会发现他们大多内敛怯懦,善于隐忍和克制。
所以文珍最擅长描绘的情感状态,就是隐忍不发的阶段。她笔下的男女像是活在中世纪,总是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试探、慢慢靠拢,即使分开后也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平复、慢慢遗忘。比如《北京爱情故事》事实上只是爱情故事的一段序曲而已,男女主角太过小心翼翼,最后却难免错过。
收入集子中的十一个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中可以看到文珍的写作轨迹。她一直在成长,早期的《果子酱》明显可以看得到黄碧云的影子,后来这层影子越来越淡,到《安翔路情事》时终于形成了文珍自己的风格,以细节取胜,绵密细腻而无冗长之感。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第八日》,虽然这部作品从文字和技巧上来说不如《安翔路情事》圆熟。《第八日》说的是一个失眠症患者顾采采的故事,从顾采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敏感怯懦的人在这个坚硬的世界上是如何处处碰壁,最终走向崩溃。我总觉得,我们大部分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顾采采,表面再坚强的人,也许都会有怯懦的一面。
读这些小说的一个意外收获是,我居然认识文珍了。某天,有人给我发豆邮,自我介绍说我是文珍,当时我真是吓了一跳。想必,她是看见我老在豆瓣广播里表扬她,有感于一个普通读者的痴心,所以决定现身让我惊喜一下。
后来,我们就成了很好的网友,在网上几乎无话不谈。第一次聊天时聊的是粤语歌,我们居然都喜欢关淑怡。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写作,在这一点上,文珍和黄碧云有点像,她们都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沉默地写作着,写得少而慢,正是这样,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在这个年代,还能坚持写小说的人是了不起的,写小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寂寞的事。
文珍是她的真名。这个名字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下笔极为珍重,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不肯懈怠。
黄碧云说过,不需要太多的读者。文珍也说,只希望作品能够遇到该遇到的读者就好。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真心希望她们能够写出更多的作品来。
文珍是我们湖南人,我为此骄傲。
早就见过《十一味爱》这本书,是在本地一家主营教辅书的书店里,它被搁在新书推荐的一角里,从装帧到书名都透着股浓浓的文艺味。封面的推荐语里写着“十一味爱,即十一段抵死绵绵”,我猜想,这肯定是本特文艺的书,不是我的菜,于是捡起来又放下了。
后来,在豆瓣阅读又见到了这个叫“文珍”的作者,有本《安翔路情事》评分还挺高。我抱着反正不要钱读读看的态度,下了一个看。
一看就着了迷。小说写的是卖麻辣烫的小玉和卖灌饼的小胡之间的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写寻常男女的寻常爱情,偏偏却写得引人入胜。作家们写底层人民的生活容易想当然,一不小心就会露出文青气质来,我见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一个卖豆腐的冷不丁出口成章,让人误以为是知识分子过去卧底体验生活的。
《安翔路情事》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毛病,开头还有点涩,写到后来越来越渐入佳境,小玉和小胡的面目栩栩如生,手法是纯文艺的工笔细描,人物却很接地气。其实剥去男女主角的身份,故事的内核仍然是很文学化的,他们分手,归根结底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小玉明显比小胡心气高,不甘心就这样庸碌过一生。
特别喜欢小说结尾处他们去圆明园看荷花的一幕,具体句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写得特别美,毫无伧俗之感。在中国,写小说的人往往容易迈向两个极端,要么土得掉渣,要么凌空虚蹈,很难得见到有文珍这样的作者,一直试图贴着地面去写,却没有一丝土气。
自那以后,我便把豆瓣阅读上所有有关文珍的电子书都买了下来,看后觉得不过瘾,还是买了纸本书,才觉得解馋。看过书上的作者介绍,我这才知道,原来文珍是北大文学研究与创作硕士,以一部小说获得硕士学位的。
关于她的小说,她的导师曹文轩说得最好:中国不缺乡土小说,缺的是好的城市小说。也许还可以补充一句,最缺的是描绘都市白领乃至中产阶层的小说。这正是文珍致力描绘的群体,她笔下的人物,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文艺素养,如果还要挖掘共性的话,会发现他们大多内敛怯懦,善于隐忍和克制。
所以文珍最擅长描绘的情感状态,就是隐忍不发的阶段。她笔下的男女像是活在中世纪,总是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试探、慢慢靠拢,即使分开后也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平复、慢慢遗忘。比如《北京爱情故事》事实上只是爱情故事的一段序曲而已,男女主角太过小心翼翼,最后却难免错过。
收入集子中的十一个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中可以看到文珍的写作轨迹。她一直在成长,早期的《果子酱》明显可以看得到黄碧云的影子,后来这层影子越来越淡,到《安翔路情事》时终于形成了文珍自己的风格,以细节取胜,绵密细腻而无冗长之感。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第八日》,虽然这部作品从文字和技巧上来说不如《安翔路情事》圆熟。《第八日》说的是一个失眠症患者顾采采的故事,从顾采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敏感怯懦的人在这个坚硬的世界上是如何处处碰壁,最终走向崩溃。我总觉得,我们大部分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顾采采,表面再坚强的人,也许都会有怯懦的一面。
读这些小说的一个意外收获是,我居然认识文珍了。某天,有人给我发豆邮,自我介绍说我是文珍,当时我真是吓了一跳。想必,她是看见我老在豆瓣广播里表扬她,有感于一个普通读者的痴心,所以决定现身让我惊喜一下。
后来,我们就成了很好的网友,在网上几乎无话不谈。第一次聊天时聊的是粤语歌,我们居然都喜欢关淑怡。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写作,在这一点上,文珍和黄碧云有点像,她们都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沉默地写作着,写得少而慢,正是这样,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在这个年代,还能坚持写小说的人是了不起的,写小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寂寞的事。
文珍是她的真名。这个名字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下笔极为珍重,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不肯懈怠。
黄碧云说过,不需要太多的读者。文珍也说,只希望作品能够遇到该遇到的读者就好。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真心希望她们能够写出更多的作品来。
文珍是我们湖南人,我为此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