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我眼中的学者
我眼中的学者
从事出版工作十几年,接触了一些学者,他们在为人治学方面的率真与平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阎步克
阎步克在北大有很好的口碑,我不只一次听人称道他的人品学问。阎步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上了,课堂上讲的也是这些。他的史学专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文风之旷达也是当今学术著作中少有的。
阎步克在山东出版集团的演讲“漫谈历史学的回归与开拓”,展示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其中谈到清代赵翼论史之言,如“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南朝多以寒人掌纪要”,“江左功臣无世族”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月前,在北大勺园,我随意问起阎步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这辈子不搞历史,会选择何种职业?他毫不犹豫地说:“电脑,我特别喜欢玩电脑,更喜欢上网。”说这话时,他的眼神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顽皮而机敏。实际上,他真的有一位十几岁的儿子,名叫阎培风,他对儿子究竟怀有何种情感与期望,看一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便知道了。在该书后记上,他这样写道:“我想把这部书稿献给我的爱子——9岁的培风,他在父亲心中占据了那么大的空间。在我给他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的时候,我无意限定他的未来路程;但我依然在企盼着,他能够选择那种或许不会富足显耀、但必定是充实的生活方式……”
陈思和
陈思和如今成了大忙人,小的事情暂且不论,光大事情眼下就有三件:一是在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二是出任了《上海文学》主编,三是担任中小学语文新教材主编。我高兴地对他说,这些都是好事,当《上海文学》主编,有望使上海再出现一本像《收获》那样有影响的刊物;当教材主编,一旦新课本被圈定,可以为教育事业做出多大的贡献。他苦笑说,好事倒是好事,就是“头绪”太多,忙不过来。我知道他很想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写他的文学史,如今却弄得打电话都匆匆忙忙,连家人也难得见到他……
陈思和的评论文章写得非常之美,为后学所羡慕。如《还原民间》(评张炜《九月寓言》)、《论海派文学的传统》、《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等,读来意境如诗,深刻而飘逸。
陈思和做学问十分严谨,待人却宽厚谦和,同僚和朋友都很喜欢他。有一次我们俩与另一位学者共进晚餐,闲聊时我问起那位学者毕业于哪所大学,答曰华东师大。陈在一边说,其实77、78级华东师大学生中有许多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之所以没报考复旦,不是因为实力不及,而是不想毕业后离开上海。陈是复旦毕业的,以他在学界的声望,说出这番体谅人的话来,让我有些感叹,人的境界往往就表现在这些小事当中了。
陈嘉映
陈嘉映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界有贡献的人,是他翻译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把海氏哲学介绍到中国来,那是1987年。之后才有海氏其它著作在中国的广为流行。这部译著还获得了德国有关方面的奖励。其后,他又花费数年时间翻译了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德文译本。
陈嘉映毕业于北大西方语言系德语专业,之后师从熊伟先生攻读哲学硕士,又去美国读哲学博士,在德语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在德国哲学方面亦有多年深造,这比较难得。在中国,懂德语的人本来就不多,懂德语又懂哲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德国哲学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如今做得比较好的,除陈嘉映外,也就只有倪梁康、孙周兴等四五人。
搞哲学的人有时难免文笔枯燥,陈嘉映却不然。他的学术随笔《泠风集》写得生动有趣,文笔劲健,充满阳刚之气,与阎步克、陈思和之文笔相比照,另有一番情趣。劲健、旷达或飘逸,皆为“二十四诗品”之一品。
陈嘉映在研究哲学之余,还通晓语言学,好文学,对英国、俄国、德国文学都比较熟悉。有一次我们在“京城上海滩”聊天,谈及歌德,我认为其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卢梭的痕迹太重,这影响到他作为德国文学代表人物的历史价值。陈嘉映听后激烈反驳,他列举歌德的许多作品来证明其历史地位,还说等翻译完《哲学研究》再跟我继续“较真”。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如此谙熟西方文学作品感到意外。
陈嘉映还是个酷爱运动的人,50岁了打起网球依然身手敏捷,围棋下得也不错,有一次居然下赢了文坛围棋高手李洁非。
从事出版工作十几年,接触了一些学者,他们在为人治学方面的率真与平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阎步克
阎步克在北大有很好的口碑,我不只一次听人称道他的人品学问。阎步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上了,课堂上讲的也是这些。他的史学专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文风之旷达也是当今学术著作中少有的。
阎步克在山东出版集团的演讲“漫谈历史学的回归与开拓”,展示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其中谈到清代赵翼论史之言,如“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南朝多以寒人掌纪要”,“江左功臣无世族”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月前,在北大勺园,我随意问起阎步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这辈子不搞历史,会选择何种职业?他毫不犹豫地说:“电脑,我特别喜欢玩电脑,更喜欢上网。”说这话时,他的眼神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顽皮而机敏。实际上,他真的有一位十几岁的儿子,名叫阎培风,他对儿子究竟怀有何种情感与期望,看一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便知道了。在该书后记上,他这样写道:“我想把这部书稿献给我的爱子——9岁的培风,他在父亲心中占据了那么大的空间。在我给他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的时候,我无意限定他的未来路程;但我依然在企盼着,他能够选择那种或许不会富足显耀、但必定是充实的生活方式……”
陈思和
陈思和如今成了大忙人,小的事情暂且不论,光大事情眼下就有三件:一是在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二是出任了《上海文学》主编,三是担任中小学语文新教材主编。我高兴地对他说,这些都是好事,当《上海文学》主编,有望使上海再出现一本像《收获》那样有影响的刊物;当教材主编,一旦新课本被圈定,可以为教育事业做出多大的贡献。他苦笑说,好事倒是好事,就是“头绪”太多,忙不过来。我知道他很想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写他的文学史,如今却弄得打电话都匆匆忙忙,连家人也难得见到他……
陈思和的评论文章写得非常之美,为后学所羡慕。如《还原民间》(评张炜《九月寓言》)、《论海派文学的传统》、《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等,读来意境如诗,深刻而飘逸。
陈思和做学问十分严谨,待人却宽厚谦和,同僚和朋友都很喜欢他。有一次我们俩与另一位学者共进晚餐,闲聊时我问起那位学者毕业于哪所大学,答曰华东师大。陈在一边说,其实77、78级华东师大学生中有许多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之所以没报考复旦,不是因为实力不及,而是不想毕业后离开上海。陈是复旦毕业的,以他在学界的声望,说出这番体谅人的话来,让我有些感叹,人的境界往往就表现在这些小事当中了。
陈嘉映
陈嘉映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界有贡献的人,是他翻译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把海氏哲学介绍到中国来,那是1987年。之后才有海氏其它著作在中国的广为流行。这部译著还获得了德国有关方面的奖励。其后,他又花费数年时间翻译了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德文译本。
陈嘉映毕业于北大西方语言系德语专业,之后师从熊伟先生攻读哲学硕士,又去美国读哲学博士,在德语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在德国哲学方面亦有多年深造,这比较难得。在中国,懂德语的人本来就不多,懂德语又懂哲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德国哲学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如今做得比较好的,除陈嘉映外,也就只有倪梁康、孙周兴等四五人。
搞哲学的人有时难免文笔枯燥,陈嘉映却不然。他的学术随笔《泠风集》写得生动有趣,文笔劲健,充满阳刚之气,与阎步克、陈思和之文笔相比照,另有一番情趣。劲健、旷达或飘逸,皆为“二十四诗品”之一品。
陈嘉映在研究哲学之余,还通晓语言学,好文学,对英国、俄国、德国文学都比较熟悉。有一次我们在“京城上海滩”聊天,谈及歌德,我认为其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卢梭的痕迹太重,这影响到他作为德国文学代表人物的历史价值。陈嘉映听后激烈反驳,他列举歌德的许多作品来证明其历史地位,还说等翻译完《哲学研究》再跟我继续“较真”。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如此谙熟西方文学作品感到意外。
陈嘉映还是个酷爱运动的人,50岁了打起网球依然身手敏捷,围棋下得也不错,有一次居然下赢了文坛围棋高手李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