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
A Unique Literarure Lover——Marguerite Duras
作家? 酒鬼?妓女?
剑走偏锋的文学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她经历了20世纪全部的风起云涌,不论是在德国纳粹占领时代,还是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始终都是反叛的代言人。她的文字阴鸷乖张,我行我素。更甚至喜欢制造新闻惹是生非,人们对于她的讽刺、谩骂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言行和热情始终迸发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因此人们对于她的喜恶也是各居参半。她就是20世纪活跃于法国文坛的文学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那种在舞台的镁光灯下,感受着台下一片来自于观众炽热的目光,在舞台上招摇过市,享受着一切有关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永远的溢彩流光,歌舞升平。这是巴黎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而杜拉斯的一生即是如此,她甚至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恋爱。她像一朵异色玫瑰,用摇曳多姿的文字长久地魅惑着这个世界。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于越南南部的一个法国教师家庭。越南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于是她在印度支那度过整个青少年时期。但在杜拉斯的印象中,童年是穷困潦倒的,当年母亲受到“到殖民地去发财”的宣传影响后,与父亲一道移居越南。但父亲的久病不起,母亲开始教法文、钢琴,到电影院当钢琴师,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穷困。在很长一段时间,杜拉斯听凭童年陷入记忆的黑夜里。她处在一个侨民、普通白人、安南人和中国人混居的世界,既不属于有权有势有财的殖民资产者阶层,也不属于被歧视被殖民的黄种人。也许是宿命的阴影,笼罩着一生。杜拉斯之后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电影都被司汤达所说的“没完没了的童年”所纠缠。也渐渐酝酿成她日后直接、强烈、充满毁灭意味的写作。
杜拉斯16岁那年,穿着旧的丝质连身裙和金边高跟鞋,梳印第安人的麻花辫,涂着口红,拥有着贫穷却又放肆的眼神,在湄公河的渡轮上遇见了来自一位来自中国的阔少。然而这样一个男人,最后还是因为纨绔与懦弱没有带给杜拉斯幸福。但他却成了杜拉斯第一个也是终生难忘的情人。两年后,杜拉斯去巴黎学习法律,从此离开了印度支那。这段情感往事成为一个秘密,直到50年后,闻知她的中国情人去世之后,黯然神伤,灵感奔涌,她以自传体的形式把她与中国情人半世纪前的恋情故事书写给了世人。它最后成为杜拉斯最著名的小说《情人》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广岛之恋》与杜拉斯就是这样。杜拉斯十五岁那年用父亲的家乡地名“杜拉斯”作为自己的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44岁那年,她接受了导演阿兰•雷乃的邀请写了《广岛之恋》的剧本,并参与导演电影。影片播出后获得巨大成功,从此,杜拉斯的名字才为法国人熟知:她是一个编剧,一个粗暴苛刻的导演,更是一个传奇的女作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她对中国文坛的“侵蚀”以及对小资阶层导师般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其他的西方女性作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杜拉斯的作品令不少当代女作家趋之若鹜。她们甚至把杜拉斯的作品当做圣经,写作时把她的作品放在工作桌上,试图模仿着杜拉斯式的文腔。而事实上这只是王道乾的译笔。自始至终,杜拉斯是一个法语作家,一个典型的感性而又不可捉摸的法兰西女性。法国的评论家米雷尔•卡勒一格鲁贝尔称“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风格的魅力之所在。
杜拉斯的作品素来是“深奥难懂”的,她的戏剧属于先锋派戏剧,她的电影是“知识分子的影片”。而《情人》也体现了作家应有的创新精神。杜拉斯一直把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把妇女解放作为作品的主题,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裹在界限与无限中。可是面对世人的不解,甚至指责,晚年的杜拉斯委屈地哭了。文字在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相同的是一种绝望的张力,始终紧紧地绷在那里。无法松懈的阴郁和悲凉。她一生被酗酒和情欲所困。
年近古稀的杜拉斯,昔日风韵已荡然无存。她开始严重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敬而远之。或许像她在《洛尔•瓦•斯泰因的谜狂》中写的那样,“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要毁了自己?”为什么要酗酒?杜拉斯说:“人们缺少了一个上帝。人们在青年时期,一旦发现那是一个虚空,又对之无办法,因为那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醉酒于是用来承受世界的虚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间不可移动的运行,对你来说,还有那痛苦挣扎所在地专有的那种默无声息的冷漠。”杜拉斯最后因酗酒成疾,病情严重被送入巴黎的美国医院治疗,几度陷入昏迷又清醒的状态。在她几次短暂的清醒中,那个名叫扬•安德烈的年轻人总是守在她的身旁。她甚至一把调羹也拿不住,口液不停地流出,弄得到处都是,走路也不行,而扬•安德烈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她走完82岁的最后人生。他就是杜拉斯最后一任情人。与杜拉斯足足相差了47岁。
匆匆晃过一个世纪,黄昏下的巴黎空气里总是泛着温润甜腻的味道。眼前的人们步履匆匆,身后偶尔可以见到有一个一米见方,印着精致花纹的小房子。那是蒙帕纳斯公墓,杜拉斯被安葬在这里。石碑上恰巧长出了一块心形的青苔。也许坟墓中的杜拉斯会如此感叹:关于回忆,关于她,关于她和他的故事,最好的东西还没有写出来。它们有更出色的形式存在着,但这次、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作家? 酒鬼?妓女?
剑走偏锋的文学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她经历了20世纪全部的风起云涌,不论是在德国纳粹占领时代,还是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始终都是反叛的代言人。她的文字阴鸷乖张,我行我素。更甚至喜欢制造新闻惹是生非,人们对于她的讽刺、谩骂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言行和热情始终迸发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因此人们对于她的喜恶也是各居参半。她就是20世纪活跃于法国文坛的文学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那种在舞台的镁光灯下,感受着台下一片来自于观众炽热的目光,在舞台上招摇过市,享受着一切有关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永远的溢彩流光,歌舞升平。这是巴黎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而杜拉斯的一生即是如此,她甚至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恋爱。她像一朵异色玫瑰,用摇曳多姿的文字长久地魅惑着这个世界。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于越南南部的一个法国教师家庭。越南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于是她在印度支那度过整个青少年时期。但在杜拉斯的印象中,童年是穷困潦倒的,当年母亲受到“到殖民地去发财”的宣传影响后,与父亲一道移居越南。但父亲的久病不起,母亲开始教法文、钢琴,到电影院当钢琴师,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穷困。在很长一段时间,杜拉斯听凭童年陷入记忆的黑夜里。她处在一个侨民、普通白人、安南人和中国人混居的世界,既不属于有权有势有财的殖民资产者阶层,也不属于被歧视被殖民的黄种人。也许是宿命的阴影,笼罩着一生。杜拉斯之后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电影都被司汤达所说的“没完没了的童年”所纠缠。也渐渐酝酿成她日后直接、强烈、充满毁灭意味的写作。
杜拉斯16岁那年,穿着旧的丝质连身裙和金边高跟鞋,梳印第安人的麻花辫,涂着口红,拥有着贫穷却又放肆的眼神,在湄公河的渡轮上遇见了来自一位来自中国的阔少。然而这样一个男人,最后还是因为纨绔与懦弱没有带给杜拉斯幸福。但他却成了杜拉斯第一个也是终生难忘的情人。两年后,杜拉斯去巴黎学习法律,从此离开了印度支那。这段情感往事成为一个秘密,直到50年后,闻知她的中国情人去世之后,黯然神伤,灵感奔涌,她以自传体的形式把她与中国情人半世纪前的恋情故事书写给了世人。它最后成为杜拉斯最著名的小说《情人》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广岛之恋》与杜拉斯就是这样。杜拉斯十五岁那年用父亲的家乡地名“杜拉斯”作为自己的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44岁那年,她接受了导演阿兰•雷乃的邀请写了《广岛之恋》的剧本,并参与导演电影。影片播出后获得巨大成功,从此,杜拉斯的名字才为法国人熟知:她是一个编剧,一个粗暴苛刻的导演,更是一个传奇的女作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她对中国文坛的“侵蚀”以及对小资阶层导师般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其他的西方女性作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杜拉斯的作品令不少当代女作家趋之若鹜。她们甚至把杜拉斯的作品当做圣经,写作时把她的作品放在工作桌上,试图模仿着杜拉斯式的文腔。而事实上这只是王道乾的译笔。自始至终,杜拉斯是一个法语作家,一个典型的感性而又不可捉摸的法兰西女性。法国的评论家米雷尔•卡勒一格鲁贝尔称“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风格的魅力之所在。
杜拉斯的作品素来是“深奥难懂”的,她的戏剧属于先锋派戏剧,她的电影是“知识分子的影片”。而《情人》也体现了作家应有的创新精神。杜拉斯一直把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把妇女解放作为作品的主题,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裹在界限与无限中。可是面对世人的不解,甚至指责,晚年的杜拉斯委屈地哭了。文字在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相同的是一种绝望的张力,始终紧紧地绷在那里。无法松懈的阴郁和悲凉。她一生被酗酒和情欲所困。
年近古稀的杜拉斯,昔日风韵已荡然无存。她开始严重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敬而远之。或许像她在《洛尔•瓦•斯泰因的谜狂》中写的那样,“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要毁了自己?”为什么要酗酒?杜拉斯说:“人们缺少了一个上帝。人们在青年时期,一旦发现那是一个虚空,又对之无办法,因为那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醉酒于是用来承受世界的虚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间不可移动的运行,对你来说,还有那痛苦挣扎所在地专有的那种默无声息的冷漠。”杜拉斯最后因酗酒成疾,病情严重被送入巴黎的美国医院治疗,几度陷入昏迷又清醒的状态。在她几次短暂的清醒中,那个名叫扬•安德烈的年轻人总是守在她的身旁。她甚至一把调羹也拿不住,口液不停地流出,弄得到处都是,走路也不行,而扬•安德烈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她走完82岁的最后人生。他就是杜拉斯最后一任情人。与杜拉斯足足相差了47岁。
匆匆晃过一个世纪,黄昏下的巴黎空气里总是泛着温润甜腻的味道。眼前的人们步履匆匆,身后偶尔可以见到有一个一米见方,印着精致花纹的小房子。那是蒙帕纳斯公墓,杜拉斯被安葬在这里。石碑上恰巧长出了一块心形的青苔。也许坟墓中的杜拉斯会如此感叹:关于回忆,关于她,关于她和他的故事,最好的东西还没有写出来。它们有更出色的形式存在着,但这次、现在,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