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他人”的缅怀-悼念安思雅
获悉安思雅的死讯已经两月有余了。
那是一个穷极无聊的冬日下午。我随手把邮箱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瞥见一封邮件,标题写着,“和大家分享一个不幸的消息”。发件人是杜克南非义工项目的负责人珍妮。
随手点开了。直冲冲撞进眼睛里的第一句话:“我们大家的朋友,罗娜阿姨的女儿安思雅.史密斯昨天晚上去世了。”
三年前的夏天我在南非,德本市南部温特文森郡,给当地一个小型环保组织做义工。寄宿在罗娜阿姨家。
罗娜阿姨总有快七十了,足可以当罗娜奶奶。但她说,“我是你的寄宿妈妈,你该叫我罗娜阿姨。我有个同住的女儿,就是你的姐姐啦。”
我的这位寄宿家庭的姐姐叫安思雅。我从没问过她的年龄,估计三十五岁上下总是有的。她的心性却比十九岁时的我还更天真许多。
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岁上又得上了糖尿病,更添上不少的并发症,高中没读完就只能回家了。身体不好,随时可能发病,没人照看就不敢出家门,更不提远途旅行。她没有去过南德本外的任何地方。除了父母姐姐,偶尔来拜访的亲人,和一些邻居、教友,她几乎没有和其他人说过话。
我寄宿在安思雅家的前一个夏天,杜克另有两位美国女生住在她家里。
那是安思雅第一次见到美国人。她拍了很多照片,传到脸书上去,给她嫁到澳大利亚和约翰内斯堡的两位姐姐和她们家的小外甥女看。她很爱照相,也把许多照片洗出来,在客厅和床头摆满了相框。其中也包括与两位美国姑娘的合影。
暑假结束时,安思雅送给我的告别礼物之一,就是她,罗娜阿姨和我的合影。装裱在她最喜欢的银色相框里。同样的合影也立在她床头。
安思雅第一次见到我,就兴冲冲地拉着我问关于美国的事,张口就是“你们美国是不是……”,“妮可儿说美国……”。妮可儿是前一年寄宿过的一位姑娘。
我一看这架势,忙说,“我不是美国人啊,我只是在美国读书的。我是中国人。”她听了更激动,说,“诶呀,中国,我知道中国。我在电视上见到过的。再告诉我点中国的事。”不消说,我是她见过的第一个中国人。
我在网上搜长城,故宫,陆家嘴的照片给她看。她啧啧称奇,说,“等我减肥成功,病没这么危险了,我就去中国找你玩。”
安思雅在世界上最想去的四个地方,是约翰内斯堡、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
有时候她的状态不好,只能躺在床上挨一整天。
我走过她的房间,她就招招手让我进去,坐在她床边。拉着我的手,说,“之如呀,我的朋友,我没法去中国找你玩了。真对不起。”
我不知如何作答。只能空洞地安慰她,“你肯定会好的。你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就会好很多。然后很快你就能出门了,就能去美国和中国玩。”
有时候她会陷入思考,然后突然好像找到了解决,她郁郁寡欢的脸又活泼起来,说,“你也可以来看我啊。我的朋友,你会来看我的,对吗?你应该带你男朋友来德本玩。我要见你男朋友,我要看你们两个结婚呢。你们可以来南非度蜜月。”
我连忙说,“好的,好的。我回来看你。让你见我的男朋友。”
安思雅从未恋爱过。但是她向往爱情和婚姻。
对她而言,这两者是相等的。
她常常和我说,“之如呀,我真想恋爱啊,我真想和一个相爱的人结婚。结婚多么美好啊。然后我们可以生好多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就叫你的英文名字。之如,我的朋友,你什么时侯结婚啊?你想生几个孩子?”
我怕自己的回答让她失望,只好微笑。我们就相对着微笑。安思雅还轻轻念我的英文名字,赞美说,“真特别,真好听。”
天气好的下午,我从做义工的南德本环保联盟回来,会和安思雅一起坐在她家小小的院子里聊天。其实主要是我围观她和别人聊天。
只要身体允许,她就喜欢坐在室外。远远的看到一个人,走过也好,哪怕是开车路过,她就亮开嗓门叫那人的名字,好叫人停下来唠叨几句。其实就是翻来覆去的几句话,“你上周怎么没去教堂呀,那这周末你去吗?我们教堂见。”“你家那谁最近好吗?哎,你进来喝杯茶再走吧。我们家还有蛋糕呢。”她说得特别开心。有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子们路过,她就把他们喊住,从阳台上把一只苹果抛下去。
很多时侯她也得反反复复和人解释自己近期的病情。因为时常下不了床,她会错过朋友邻居家新生儿的送礼聚会和教堂礼拜。
听她说自己的病,并不会让人觉得十分伤感。她会特别详细地说自己近日的血压,体重如何,自己觉得怎么样,多长时间下不了床,然而语气非常平和坦然-“就是这样,很严重,所以真不好意思,没能参加许多活动。没关系,上帝会保佑我的。愿上帝也保佑你们。”
罗娜阿姨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家的客厅,卧室里装饰的都是受难十字架,捧蜡烛的小天使,或是印有祈祷文的壁画、贴纸、各色的贺卡。
安思雅病重卧床的时侯,我也常常听见她喃喃地诵念祈祷文。有时候她看见我从门前走过,就念出声给我听。末了她一贯会说,“请求上帝帮助我。请求上帝保佑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之如。”
安思雅的歌唱得很好。
当她身体允许的时侯,她会去教堂或是教友聚会上演唱。往往是担任独唱的角色。
她几次得意地告诉我,许多人平时不常去教堂,也会在她要唱歌的那天专门去礼拜。
有一个周三晚上,安思雅要去一个教友聚会唱歌。
她难得精神很好,全然看不出是重病在身的样子。从下午起,她就欢欣雀跃地反复问我,“你今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去的,对吗?你去听我唱歌,是不是?”我只得再三再四地和她保证,“是的。我等会陪你一起去。我专门去听你唱歌。”
吃过晚饭,她就赶忙拉着我进了屋。她要好好化个妆。我得给她当军师。
然而我真没什么可指点的。她干起这活来出乎意料地熟练。粉底一层层扑上,肤色变得非常均匀,黝黑却闪着温柔的光泽。头发光滑水亮地梳到脑后,挽成一个小小的发髻,缀上大朵的卷花,红的紫的,和项链耳环呼应。
因为疾病导致的肥胖,安思雅穿不了商店里买来的衣服。她的裙子都是罗娜阿姨裁制的。买来花布,打上褶子,裁成长裙。最热闹的颜色,走起路来一大片一大片繁花盛开的样子。
我和安思雅开玩笑,说,“你把自己打扮成美人鱼啦。”她乐得合不拢嘴,直说,“哦,我的朋友,别这么说。你才漂亮呢。哦,我的上帝,我今晚真开心。”
“我的上帝“,”我的朋友”,这是安思雅最喜欢说的两个词。
安思雅和罗娜阿姨念“朋友”这个词的语调很与众不同。她们会在第二下音节那儿大力地卷舌,并且声调重重地下降。这后来成了我对安思雅最挥之不去的记忆。
获悉她过世的消息后,我去脸书上看她的主页。
她昏迷前几天还发布了几条状态,一如既往地,“我的朋友们,我病重了,在医院。我很想念你们。我在祈祷自己能够康复,也在祈祷你们一切都好。我的上帝,我永远相信您。我的朋友们,我爱你们。”
她的声音就在我耳边,念,“我的上帝”,“我的朋友”。
我是她的朋友中唯一的一个无神论者。安思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她听妮可儿说过,在美国许多人虽然是天主教徒,但并不常常去教堂。她大概以为我也是如此。
安思雅很高兴我能陪她去教友聚会。她们唱赞歌和祷告的时侯,我也一起站起来,陪着她们低头静默。虽然我并不祈祷。
她唱完歌,显然对自己的表现挺满意。回程的路上,她兴致勃勃地问我,“你喜欢我唱歌吗?我觉得上帝能够听到我们唱歌,你觉得呢?”
当时我答道,“是啊,你唱得真棒。你的上帝一定很高兴。”
后来我常为这个答案后悔。
我从未信奉过她的上帝,所以更没有理解,更无从预计。我当时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一如我不忍心告诉她的许许多多其他真相。一如我无法做到,却不忍心拒绝的许许多多她的请求。
安思雅是猝然离世的。
虽然她和她的家人朋友都或多或少预料到了这个时刻。在某一个“猝然”,她会离世。
对我而言,这其实不过是一颗石子突然投入了平静的心河。发出一声钝响。溅起一片深浅涟漪。说什么心如刀割,悲痛难当,那都是虚妄,都是欺骗。
其实需要悼亡的恐怕不是亡人,而是生人。生人才总有滚滚红尘中无尽的悲喜,也有妄念,也有愚见。还有对遗忘的恐惧。虽然遗忘才是自然。
陶潜在《悼亡辞》中写道,“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安思雅总是那么真诚,那么热情地喊,“我的朋友”。而我呢,任我在想起她的时侯如何徘徊思回,又如何怅然羞愧,我不过是一个“他人”。
唯有此时此心,我的朋友,我记得你。
不记你离世的样子,不记你的痛苦,只记你曾与我笑与梦的一些时光。
那是一个穷极无聊的冬日下午。我随手把邮箱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瞥见一封邮件,标题写着,“和大家分享一个不幸的消息”。发件人是杜克南非义工项目的负责人珍妮。
随手点开了。直冲冲撞进眼睛里的第一句话:“我们大家的朋友,罗娜阿姨的女儿安思雅.史密斯昨天晚上去世了。”
三年前的夏天我在南非,德本市南部温特文森郡,给当地一个小型环保组织做义工。寄宿在罗娜阿姨家。
罗娜阿姨总有快七十了,足可以当罗娜奶奶。但她说,“我是你的寄宿妈妈,你该叫我罗娜阿姨。我有个同住的女儿,就是你的姐姐啦。”
我的这位寄宿家庭的姐姐叫安思雅。我从没问过她的年龄,估计三十五岁上下总是有的。她的心性却比十九岁时的我还更天真许多。
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岁上又得上了糖尿病,更添上不少的并发症,高中没读完就只能回家了。身体不好,随时可能发病,没人照看就不敢出家门,更不提远途旅行。她没有去过南德本外的任何地方。除了父母姐姐,偶尔来拜访的亲人,和一些邻居、教友,她几乎没有和其他人说过话。
我寄宿在安思雅家的前一个夏天,杜克另有两位美国女生住在她家里。
那是安思雅第一次见到美国人。她拍了很多照片,传到脸书上去,给她嫁到澳大利亚和约翰内斯堡的两位姐姐和她们家的小外甥女看。她很爱照相,也把许多照片洗出来,在客厅和床头摆满了相框。其中也包括与两位美国姑娘的合影。
暑假结束时,安思雅送给我的告别礼物之一,就是她,罗娜阿姨和我的合影。装裱在她最喜欢的银色相框里。同样的合影也立在她床头。
安思雅第一次见到我,就兴冲冲地拉着我问关于美国的事,张口就是“你们美国是不是……”,“妮可儿说美国……”。妮可儿是前一年寄宿过的一位姑娘。
我一看这架势,忙说,“我不是美国人啊,我只是在美国读书的。我是中国人。”她听了更激动,说,“诶呀,中国,我知道中国。我在电视上见到过的。再告诉我点中国的事。”不消说,我是她见过的第一个中国人。
我在网上搜长城,故宫,陆家嘴的照片给她看。她啧啧称奇,说,“等我减肥成功,病没这么危险了,我就去中国找你玩。”
安思雅在世界上最想去的四个地方,是约翰内斯堡、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
有时候她的状态不好,只能躺在床上挨一整天。
我走过她的房间,她就招招手让我进去,坐在她床边。拉着我的手,说,“之如呀,我的朋友,我没法去中国找你玩了。真对不起。”
我不知如何作答。只能空洞地安慰她,“你肯定会好的。你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就会好很多。然后很快你就能出门了,就能去美国和中国玩。”
有时候她会陷入思考,然后突然好像找到了解决,她郁郁寡欢的脸又活泼起来,说,“你也可以来看我啊。我的朋友,你会来看我的,对吗?你应该带你男朋友来德本玩。我要见你男朋友,我要看你们两个结婚呢。你们可以来南非度蜜月。”
我连忙说,“好的,好的。我回来看你。让你见我的男朋友。”
安思雅从未恋爱过。但是她向往爱情和婚姻。
对她而言,这两者是相等的。
她常常和我说,“之如呀,我真想恋爱啊,我真想和一个相爱的人结婚。结婚多么美好啊。然后我们可以生好多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就叫你的英文名字。之如,我的朋友,你什么时侯结婚啊?你想生几个孩子?”
我怕自己的回答让她失望,只好微笑。我们就相对着微笑。安思雅还轻轻念我的英文名字,赞美说,“真特别,真好听。”
天气好的下午,我从做义工的南德本环保联盟回来,会和安思雅一起坐在她家小小的院子里聊天。其实主要是我围观她和别人聊天。
只要身体允许,她就喜欢坐在室外。远远的看到一个人,走过也好,哪怕是开车路过,她就亮开嗓门叫那人的名字,好叫人停下来唠叨几句。其实就是翻来覆去的几句话,“你上周怎么没去教堂呀,那这周末你去吗?我们教堂见。”“你家那谁最近好吗?哎,你进来喝杯茶再走吧。我们家还有蛋糕呢。”她说得特别开心。有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子们路过,她就把他们喊住,从阳台上把一只苹果抛下去。
很多时侯她也得反反复复和人解释自己近期的病情。因为时常下不了床,她会错过朋友邻居家新生儿的送礼聚会和教堂礼拜。
听她说自己的病,并不会让人觉得十分伤感。她会特别详细地说自己近日的血压,体重如何,自己觉得怎么样,多长时间下不了床,然而语气非常平和坦然-“就是这样,很严重,所以真不好意思,没能参加许多活动。没关系,上帝会保佑我的。愿上帝也保佑你们。”
罗娜阿姨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家的客厅,卧室里装饰的都是受难十字架,捧蜡烛的小天使,或是印有祈祷文的壁画、贴纸、各色的贺卡。
安思雅病重卧床的时侯,我也常常听见她喃喃地诵念祈祷文。有时候她看见我从门前走过,就念出声给我听。末了她一贯会说,“请求上帝帮助我。请求上帝保佑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之如。”
安思雅的歌唱得很好。
当她身体允许的时侯,她会去教堂或是教友聚会上演唱。往往是担任独唱的角色。
她几次得意地告诉我,许多人平时不常去教堂,也会在她要唱歌的那天专门去礼拜。
有一个周三晚上,安思雅要去一个教友聚会唱歌。
她难得精神很好,全然看不出是重病在身的样子。从下午起,她就欢欣雀跃地反复问我,“你今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去的,对吗?你去听我唱歌,是不是?”我只得再三再四地和她保证,“是的。我等会陪你一起去。我专门去听你唱歌。”
吃过晚饭,她就赶忙拉着我进了屋。她要好好化个妆。我得给她当军师。
然而我真没什么可指点的。她干起这活来出乎意料地熟练。粉底一层层扑上,肤色变得非常均匀,黝黑却闪着温柔的光泽。头发光滑水亮地梳到脑后,挽成一个小小的发髻,缀上大朵的卷花,红的紫的,和项链耳环呼应。
因为疾病导致的肥胖,安思雅穿不了商店里买来的衣服。她的裙子都是罗娜阿姨裁制的。买来花布,打上褶子,裁成长裙。最热闹的颜色,走起路来一大片一大片繁花盛开的样子。
我和安思雅开玩笑,说,“你把自己打扮成美人鱼啦。”她乐得合不拢嘴,直说,“哦,我的朋友,别这么说。你才漂亮呢。哦,我的上帝,我今晚真开心。”
“我的上帝“,”我的朋友”,这是安思雅最喜欢说的两个词。
安思雅和罗娜阿姨念“朋友”这个词的语调很与众不同。她们会在第二下音节那儿大力地卷舌,并且声调重重地下降。这后来成了我对安思雅最挥之不去的记忆。
获悉她过世的消息后,我去脸书上看她的主页。
她昏迷前几天还发布了几条状态,一如既往地,“我的朋友们,我病重了,在医院。我很想念你们。我在祈祷自己能够康复,也在祈祷你们一切都好。我的上帝,我永远相信您。我的朋友们,我爱你们。”
她的声音就在我耳边,念,“我的上帝”,“我的朋友”。
我是她的朋友中唯一的一个无神论者。安思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她听妮可儿说过,在美国许多人虽然是天主教徒,但并不常常去教堂。她大概以为我也是如此。
安思雅很高兴我能陪她去教友聚会。她们唱赞歌和祷告的时侯,我也一起站起来,陪着她们低头静默。虽然我并不祈祷。
她唱完歌,显然对自己的表现挺满意。回程的路上,她兴致勃勃地问我,“你喜欢我唱歌吗?我觉得上帝能够听到我们唱歌,你觉得呢?”
当时我答道,“是啊,你唱得真棒。你的上帝一定很高兴。”
后来我常为这个答案后悔。
我从未信奉过她的上帝,所以更没有理解,更无从预计。我当时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一如我不忍心告诉她的许许多多其他真相。一如我无法做到,却不忍心拒绝的许许多多她的请求。
安思雅是猝然离世的。
虽然她和她的家人朋友都或多或少预料到了这个时刻。在某一个“猝然”,她会离世。
对我而言,这其实不过是一颗石子突然投入了平静的心河。发出一声钝响。溅起一片深浅涟漪。说什么心如刀割,悲痛难当,那都是虚妄,都是欺骗。
其实需要悼亡的恐怕不是亡人,而是生人。生人才总有滚滚红尘中无尽的悲喜,也有妄念,也有愚见。还有对遗忘的恐惧。虽然遗忘才是自然。
陶潜在《悼亡辞》中写道,“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安思雅总是那么真诚,那么热情地喊,“我的朋友”。而我呢,任我在想起她的时侯如何徘徊思回,又如何怅然羞愧,我不过是一个“他人”。
唯有此时此心,我的朋友,我记得你。
不记你离世的样子,不记你的痛苦,只记你曾与我笑与梦的一些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