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从头:《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
【非原创。手打费力,请勿转载】
一、展览要情:
香港历史博物馆自2014年1月29日起至3月3日举行“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览,展出37套民初至今的女性长衫(旗袍),包括已故歌后邓丽君、已故影后林黛、粤剧名伶白雪仙任剑辉、1977年香港小姐冠军朱玲玲,以至政务司长林郑月娥于2012年就任政务司长时曾穿着的各式长衫(旗袍)。
这次展览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各年代旗袍,诉说长衫发展的源流。第二部分展示制作长衫的工具及长衫师傅的工艺,包括粉线袋、度身单、花钮等,第三部分是有关长衫的故事,如学校以旗袍作校服、香港小姐竞选以旗袍作服饰等。
二、“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览开场介绍:
《香港女性长衫的沿革与流变》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eongsam in Hong Kong
香港长衫源于中国大陆的服饰文化,可追溯至晚清宽衣博袖的女性袍服。辛亥革命后,称为“文明新装”的大襟衫裙在大陆兴起,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女穿男袍蔚然成风;由于长衫在香港原来专指男性的服装,把这种女性袍服称为“长衫”,更能体现其文化起源。
上世纪二、三石年代,贴身适体的旗袍在上海大行其道,并造就大量专业裁缝。虽然香港长衫在当时还未成气候,但至四十年代大批上海裁缝南来香港,令长衫得以根据香港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步伐而独立发展:香港长衫于五、六十年代更上一层楼,成为城中女性与时并进的标志。
七八十年代,长衫热潮虽已退却,但仍不乏支持者,是女士出席隆重场合的首选。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香港长衫在二十世纪末翩然回归;踏入二十一世纪,香港长衫既承袭传统,并改良创新,体现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与国际都会魅力。
三、台北”香港周“百年长衫展相关文章
编者言:由香港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香港周“于2013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台北举行,长衫展作为其中一部亦于11月29日至21月1日在台北诚品书店(信义店)举行。此文应为当时的介绍文章,虽学术水平不高,但也可一窥”旗袍“其貌。
《中国经典旗袍,中西合璧摇曳生姿》
大家对于“长衫”一词或许陌生,但一提“旗袍”可就妇孺皆懂,殊不知其实挂在嘴边的旗袍,其实就是老香港人口中的“长衫”,这个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传统服装,在历经晚清女性服装的边个,以至近代影展红毯上华人女星的新创造型,虽然现在显然逐渐退出日常衣装行列,但本月在台北举办的香港周“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再度引起旗袍的想象,透过香港视角回味长衫的时尚渊由。
1.旗袍V.S.长衫 正名争议至今不休
民间普遍将旗袍视为清代旗女之袍改良而来,但事实上,学者只将“旗袍”定义为1920年代流行的女性袍服,虽受旗人服饰影响,却没有直接继承关系,在清代浩瀚的文库中,旗人称自族袍服为旗服或旗装,也从未出现旗袍二字。且旗袍一词出处至今仍有诸多争议,远溯至周朝、秦朝时就有袍服传统,并非只有清代旗女才穿袍服,因此直至现代时装学术界中。对于旗袍到底该为“旗”或“祺”仍未有定论。
而旗袍之名为何传开,可从中国服装史学者王宇清笔下得知:“凡旗人之事,每每冠以旗字,如旗兵、旗地、旗粮等等,此乃由于汉人与旗人存有心理距离之故,因对旗人妇女所着的袍称为旗袍。”在汉人接受满族三百年的潜移默化中,人人知道旗女穿袍,遗忘袍服是中国妇女传统服饰之一,遂一律将女子着袍与旗袍画上等号,1920年袍服风靡一时旗旌袍之名是故流传至令。
现今时下人人通称旗袍,但香港和新加坡仍以长衫相称,源于长衫更悠久的历史传统。“长衫”原指男士的中式长袍,在广东一带传用已久,在1842年香港归为英国殖民地,广东移民大量迁至香港之后,长衫一词传入香港,造成往后男女中式袍服的通用名称。虽然“旗袍”名称较为普及,但“长衫”更能反映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表达更深层历史的意涵。
2.上海旗袍男装女穿、中西台璧
满人入关、清朝建立,以刑罚强制老百姓改穿满服,男性多遵从法度,但女子仍穿短衣
加上长裙、长裤的两件式穿法。晚清至民初之际,西方思想大量输入国,对于服饰上的改变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女权主义运动开始萌芽,传统女装已不合时代潮流,追求经济独立与恋爱婚姻自由的女学生率先了男性长衫,蓄意模仿穿着属于男性专利的袍服,在街头倡导男女平权的精神,再加上与传统服饰相比较为利落,方便活动,让这种看起来轮廓平道、袍长及踝的严肃蓝布长袍,一走上街,便引起了广大女性的兴趣并争相仿效。
由于女性爱美的天性使然,原本简单朴素的长袍一经巧思改造,遂变化万种风情的混血衣裳。出从1920年代开始,身为中西交流商埠的上海成为引领旗袍潮流的领头者,在原本长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衣装的裁缝手法,不仅将花纽扣改为拉链,还有胸省、腰省的剪裁,抓捏出女性优雅的身段曲线,同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轮廓,发展出肩缝装袖、垫肩等西式改良。在装饰方面,碎花、纯色或是中式花样,被几何图案、样式花卉所取代,还有灯笼袖、波浪裙等设计更是眼花缭乱。旗袍发展至此已臻成熟,上海的“海式旗袍”也确立了往后旗袍典型的样貌。
3.第一夫人、文坛才女 倾心旗袍风华
卞向阳教授在《论旗袍的流行起源》就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既隐含西方的剪裁身影,又融合了西方的袍服传统,历史上名媛贵妇,无不臣服于旗袍的独特魅力。自幼留洋的宋美龄生活方式与思想都西化,维度衣着上坚持袍服的传统,即时在年过百岁,依旧与旗袍相伴。宋美龄对于穿着极为讲究,认为旗袍最能衬托东方女性之美,出了一天经常更换身上旗袍,平均每三天就要专属旗袍师傅为她制作新的一件,因此她衣柜中收藏了无数精美袍装,多数只穿了一次便束之高阁,更多是用来欣赏娱兴。
文坛才女张爱玲也是数一数二的旗袍代言人,少女时期清新小碎花、青年高雅紫绿华贵,反映着她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的旗袍情趣。张爱玲自己穿旗袍、更设计、制作百种样式的新潮旗袍,从小学习油画对于色彩敏感,加上接受西式教育的母亲影响,对于尝试各种花样、搭配都有独到想法,上海文坛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就在《论张爱玲》中道:“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就是她发明的奇装异服之一。”即时定居美国之后,她仍会委托好友选购旗袍衣料,并在往来书信中,标明款式及设计,反映张爱玲对于旗袍的热爱和品味要求。
4.海派旗袍 工艺花纽添细致美感
当时这波旗袍潮流下,孕育了一批专精中西合璧“海派旗袍”的旗袍师傅们,从学徒开始做起,主要帮师傅打砸、作助手,并无所谓培训训练,至多以三年为限就要自立门户,学徒仅能从旁“偷师”,至于是否能够学到技艺,完全视其天资和观察力而定。由于制作一件长衫需经由20多个工序才能完成,从量身只能用硬尺自测,到缝合部分必须要使用手缝和脚踏缝纫机交替运用,每个步骤皆需大量仰赖师傅的经验和手艺,可以想见每位师傅在能够独当一面之前需累积多少作品才得以出师。
除了衣衫本身,袍上的中式纽扣“花纽”更是旗袍上画龙点睛的艺术品,旗袍本身在衣襟、领扣等细节就极为注重装饰性,滚边、衣料花色更需搭配得宜才相得益彰,花纽就是跟随旗袍发展、成就旗袍美感的要角之一。花纽款式几百种,蝴蝶、花朵、喜字、龙凤等造型,就旗袍推升至经典的“海派”花纽师傅更讲究将镂空填塞棉花充实,增添花纽的立体感与细致之美。
5. 传统旗袍风潮过 多样变革换新生
可惜60年代中期后,成衣业兴起、制造业发达,民众对于五花八门的西式成衣的兴趣远高于传统旗袍,再加上订制旗袍既费时又昂贵,价格往往是一般成衣的好几倍,客源减少,连带影响长衫学徒锐减,使得旗袍产业没入夕阳。至今上海大师级的旗袍师、花纽师傅屈指可数,且多为八、九十年高龄耆老,经典旗袍制作手艺即将面临失传危机,因此上海正准备将旗袍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借由新式旗袍的推广,让这经典的衣装美感继续留驻在人们的生活中,而非记忆中。
旗袍衣装如今虽已退出流行时装舞台,但由于旗袍特别能够凸显东方女性身型的婀娜多姿,且经典形象深植中外人心,因此许多女性仍选择旗袍作为出席正式场合之首选。演变至今,旗袍设计也不再是上海师傅的专利,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John Galliano就以Dior秋冬系列女装,将红色新娘服幻化为贴身剪裁的鱼尾礼服,同声庆贺这个历史大事;2009年浦江上的Chanel2010早秋女装秀,稍微融入立领和宽袖设计,约略嗅闻出Chanel对于中国服装的想象。Christopher Kane 2010秋冬女装捕捉中式旗袍的曲线轮廓,点缀上花朵刺绣图案,仿佛将中式旗袍的元素全以西式手法呈现。
近年来东方正热,更多设计师投入旗袍设计风潮,Louis Vuitton 2011春夏女装中,Marc Jacods可就直接大玩中国衣饰元素,将旗袍的立领、滚边、刺绣、高衩的元素全部网罗进系列服饰,加以折扇和细长流苏耳环点缀,透露出Louis Vuitton气息的中国风。Jason Wu 2012秋冬开启清朝宫廷大门,为模特儿戴上官帽,搭配刺绣棉袄的合身设计,以及炫金刺绣的修身旗袍,展现身为华人的血统基因。Emilio Pucci 2013春夏女装以黑白透视布料,窥视中国传统服装的精神,同系列服饰也以宽松男性长衫为设计元素,融合男女装的中式风采。
女性站上国际舞台上,也邀请时尚品牌一同把玩旗袍元素,各以华贵风情现身红毯。巩俐2004年的Yves Saint Laurent改良旗袍,保留立领却在胸前开了口再系上领结,爆乳性感;章子怡2001年首次登上奥斯卡红毯也穿着Escada白底印花长袍,亮色印花加上深V改造,俨然近似西式礼服;林志玲身现2008坎城影展的黄色鱼尾裙不假他人之手,亲自添加立领、花纽等细节设计,委托品牌洪品臻量身打造长礼服,闪亮身影气压全场。
及至今日,科宇台北的香港周系列文化活动中,看见女星旗袍服饰在21世纪的新实验性样貌。香港历史博物馆邀约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系学生,以及台湾辅仁大学、实践大学设计系老师,为“传承与创新:女性长衫时装表演”打造许多新式起跑,为旗袍设计添加更多异想元素。新世纪女性们或许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穿上旗袍,但至少借由这些历史回顾和创新设计,我们可以将这份基因延续在回忆中,继续向下一代诉说旗袍的美丽故事。
==============
附注:”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出长衫选粹
中者为1996年施南生与徐克婚礼时所着婚纱。余为伴娘装。均为著名美指张叔平设计
更多图片请移步此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85498306/?start=0
欢迎大家共商”袍“是
:)
一、展览要情:
香港历史博物馆自2014年1月29日起至3月3日举行“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览,展出37套民初至今的女性长衫(旗袍),包括已故歌后邓丽君、已故影后林黛、粤剧名伶白雪仙任剑辉、1977年香港小姐冠军朱玲玲,以至政务司长林郑月娥于2012年就任政务司长时曾穿着的各式长衫(旗袍)。
这次展览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各年代旗袍,诉说长衫发展的源流。第二部分展示制作长衫的工具及长衫师傅的工艺,包括粉线袋、度身单、花钮等,第三部分是有关长衫的故事,如学校以旗袍作校服、香港小姐竞选以旗袍作服饰等。
二、“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览开场介绍:
《香港女性长衫的沿革与流变》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eongsam in Hong Kong
香港长衫源于中国大陆的服饰文化,可追溯至晚清宽衣博袖的女性袍服。辛亥革命后,称为“文明新装”的大襟衫裙在大陆兴起,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女穿男袍蔚然成风;由于长衫在香港原来专指男性的服装,把这种女性袍服称为“长衫”,更能体现其文化起源。
上世纪二、三石年代,贴身适体的旗袍在上海大行其道,并造就大量专业裁缝。虽然香港长衫在当时还未成气候,但至四十年代大批上海裁缝南来香港,令长衫得以根据香港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步伐而独立发展:香港长衫于五、六十年代更上一层楼,成为城中女性与时并进的标志。
七八十年代,长衫热潮虽已退却,但仍不乏支持者,是女士出席隆重场合的首选。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香港长衫在二十世纪末翩然回归;踏入二十一世纪,香港长衫既承袭传统,并改良创新,体现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与国际都会魅力。
三、台北”香港周“百年长衫展相关文章
编者言:由香港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香港周“于2013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台北举行,长衫展作为其中一部亦于11月29日至21月1日在台北诚品书店(信义店)举行。此文应为当时的介绍文章,虽学术水平不高,但也可一窥”旗袍“其貌。
《中国经典旗袍,中西合璧摇曳生姿》
大家对于“长衫”一词或许陌生,但一提“旗袍”可就妇孺皆懂,殊不知其实挂在嘴边的旗袍,其实就是老香港人口中的“长衫”,这个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传统服装,在历经晚清女性服装的边个,以至近代影展红毯上华人女星的新创造型,虽然现在显然逐渐退出日常衣装行列,但本月在台北举办的香港周“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再度引起旗袍的想象,透过香港视角回味长衫的时尚渊由。
1.旗袍V.S.长衫 正名争议至今不休
民间普遍将旗袍视为清代旗女之袍改良而来,但事实上,学者只将“旗袍”定义为1920年代流行的女性袍服,虽受旗人服饰影响,却没有直接继承关系,在清代浩瀚的文库中,旗人称自族袍服为旗服或旗装,也从未出现旗袍二字。且旗袍一词出处至今仍有诸多争议,远溯至周朝、秦朝时就有袍服传统,并非只有清代旗女才穿袍服,因此直至现代时装学术界中。对于旗袍到底该为“旗”或“祺”仍未有定论。
![]() |
而旗袍之名为何传开,可从中国服装史学者王宇清笔下得知:“凡旗人之事,每每冠以旗字,如旗兵、旗地、旗粮等等,此乃由于汉人与旗人存有心理距离之故,因对旗人妇女所着的袍称为旗袍。”在汉人接受满族三百年的潜移默化中,人人知道旗女穿袍,遗忘袍服是中国妇女传统服饰之一,遂一律将女子着袍与旗袍画上等号,1920年袍服风靡一时旗旌袍之名是故流传至令。
![]() |
现今时下人人通称旗袍,但香港和新加坡仍以长衫相称,源于长衫更悠久的历史传统。“长衫”原指男士的中式长袍,在广东一带传用已久,在1842年香港归为英国殖民地,广东移民大量迁至香港之后,长衫一词传入香港,造成往后男女中式袍服的通用名称。虽然“旗袍”名称较为普及,但“长衫”更能反映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表达更深层历史的意涵。
![]() |
2.上海旗袍男装女穿、中西台璧
满人入关、清朝建立,以刑罚强制老百姓改穿满服,男性多遵从法度,但女子仍穿短衣
加上长裙、长裤的两件式穿法。晚清至民初之际,西方思想大量输入国,对于服饰上的改变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女权主义运动开始萌芽,传统女装已不合时代潮流,追求经济独立与恋爱婚姻自由的女学生率先了男性长衫,蓄意模仿穿着属于男性专利的袍服,在街头倡导男女平权的精神,再加上与传统服饰相比较为利落,方便活动,让这种看起来轮廓平道、袍长及踝的严肃蓝布长袍,一走上街,便引起了广大女性的兴趣并争相仿效。
![]() |
由于女性爱美的天性使然,原本简单朴素的长袍一经巧思改造,遂变化万种风情的混血衣裳。出从1920年代开始,身为中西交流商埠的上海成为引领旗袍潮流的领头者,在原本长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衣装的裁缝手法,不仅将花纽扣改为拉链,还有胸省、腰省的剪裁,抓捏出女性优雅的身段曲线,同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轮廓,发展出肩缝装袖、垫肩等西式改良。在装饰方面,碎花、纯色或是中式花样,被几何图案、样式花卉所取代,还有灯笼袖、波浪裙等设计更是眼花缭乱。旗袍发展至此已臻成熟,上海的“海式旗袍”也确立了往后旗袍典型的样貌。
![]() |
3.第一夫人、文坛才女 倾心旗袍风华
卞向阳教授在《论旗袍的流行起源》就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既隐含西方的剪裁身影,又融合了西方的袍服传统,历史上名媛贵妇,无不臣服于旗袍的独特魅力。自幼留洋的宋美龄生活方式与思想都西化,维度衣着上坚持袍服的传统,即时在年过百岁,依旧与旗袍相伴。宋美龄对于穿着极为讲究,认为旗袍最能衬托东方女性之美,出了一天经常更换身上旗袍,平均每三天就要专属旗袍师傅为她制作新的一件,因此她衣柜中收藏了无数精美袍装,多数只穿了一次便束之高阁,更多是用来欣赏娱兴。
![]() |
文坛才女张爱玲也是数一数二的旗袍代言人,少女时期清新小碎花、青年高雅紫绿华贵,反映着她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的旗袍情趣。张爱玲自己穿旗袍、更设计、制作百种样式的新潮旗袍,从小学习油画对于色彩敏感,加上接受西式教育的母亲影响,对于尝试各种花样、搭配都有独到想法,上海文坛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就在《论张爱玲》中道:“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就是她发明的奇装异服之一。”即时定居美国之后,她仍会委托好友选购旗袍衣料,并在往来书信中,标明款式及设计,反映张爱玲对于旗袍的热爱和品味要求。
![]() |
4.海派旗袍 工艺花纽添细致美感
当时这波旗袍潮流下,孕育了一批专精中西合璧“海派旗袍”的旗袍师傅们,从学徒开始做起,主要帮师傅打砸、作助手,并无所谓培训训练,至多以三年为限就要自立门户,学徒仅能从旁“偷师”,至于是否能够学到技艺,完全视其天资和观察力而定。由于制作一件长衫需经由20多个工序才能完成,从量身只能用硬尺自测,到缝合部分必须要使用手缝和脚踏缝纫机交替运用,每个步骤皆需大量仰赖师傅的经验和手艺,可以想见每位师傅在能够独当一面之前需累积多少作品才得以出师。
除了衣衫本身,袍上的中式纽扣“花纽”更是旗袍上画龙点睛的艺术品,旗袍本身在衣襟、领扣等细节就极为注重装饰性,滚边、衣料花色更需搭配得宜才相得益彰,花纽就是跟随旗袍发展、成就旗袍美感的要角之一。花纽款式几百种,蝴蝶、花朵、喜字、龙凤等造型,就旗袍推升至经典的“海派”花纽师傅更讲究将镂空填塞棉花充实,增添花纽的立体感与细致之美。
![]() |
5. 传统旗袍风潮过 多样变革换新生
可惜60年代中期后,成衣业兴起、制造业发达,民众对于五花八门的西式成衣的兴趣远高于传统旗袍,再加上订制旗袍既费时又昂贵,价格往往是一般成衣的好几倍,客源减少,连带影响长衫学徒锐减,使得旗袍产业没入夕阳。至今上海大师级的旗袍师、花纽师傅屈指可数,且多为八、九十年高龄耆老,经典旗袍制作手艺即将面临失传危机,因此上海正准备将旗袍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借由新式旗袍的推广,让这经典的衣装美感继续留驻在人们的生活中,而非记忆中。
![]() |
旗袍衣装如今虽已退出流行时装舞台,但由于旗袍特别能够凸显东方女性身型的婀娜多姿,且经典形象深植中外人心,因此许多女性仍选择旗袍作为出席正式场合之首选。演变至今,旗袍设计也不再是上海师傅的专利,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John Galliano就以Dior秋冬系列女装,将红色新娘服幻化为贴身剪裁的鱼尾礼服,同声庆贺这个历史大事;2009年浦江上的Chanel2010早秋女装秀,稍微融入立领和宽袖设计,约略嗅闻出Chanel对于中国服装的想象。Christopher Kane 2010秋冬女装捕捉中式旗袍的曲线轮廓,点缀上花朵刺绣图案,仿佛将中式旗袍的元素全以西式手法呈现。
![]() |
近年来东方正热,更多设计师投入旗袍设计风潮,Louis Vuitton 2011春夏女装中,Marc Jacods可就直接大玩中国衣饰元素,将旗袍的立领、滚边、刺绣、高衩的元素全部网罗进系列服饰,加以折扇和细长流苏耳环点缀,透露出Louis Vuitton气息的中国风。Jason Wu 2012秋冬开启清朝宫廷大门,为模特儿戴上官帽,搭配刺绣棉袄的合身设计,以及炫金刺绣的修身旗袍,展现身为华人的血统基因。Emilio Pucci 2013春夏女装以黑白透视布料,窥视中国传统服装的精神,同系列服饰也以宽松男性长衫为设计元素,融合男女装的中式风采。
![]() |
女性站上国际舞台上,也邀请时尚品牌一同把玩旗袍元素,各以华贵风情现身红毯。巩俐2004年的Yves Saint Laurent改良旗袍,保留立领却在胸前开了口再系上领结,爆乳性感;章子怡2001年首次登上奥斯卡红毯也穿着Escada白底印花长袍,亮色印花加上深V改造,俨然近似西式礼服;林志玲身现2008坎城影展的黄色鱼尾裙不假他人之手,亲自添加立领、花纽等细节设计,委托品牌洪品臻量身打造长礼服,闪亮身影气压全场。
及至今日,科宇台北的香港周系列文化活动中,看见女星旗袍服饰在21世纪的新实验性样貌。香港历史博物馆邀约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系学生,以及台湾辅仁大学、实践大学设计系老师,为“传承与创新:女性长衫时装表演”打造许多新式起跑,为旗袍设计添加更多异想元素。新世纪女性们或许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穿上旗袍,但至少借由这些历史回顾和创新设计,我们可以将这份基因延续在回忆中,继续向下一代诉说旗袍的美丽故事。
==============
附注:”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出长衫选粹
![]() |
影后林黛60年代的旗袍 |
![]() |
![]() |
![]() |
中者为1996年施南生与徐克婚礼时所着婚纱。余为伴娘装。均为著名美指张叔平设计
![]() |
香港阔太利陆雁群女士的旗袍 |
![]() |
岭南派画家谅解华女士的旗袍 |
![]() |
萧芳芳女士的旗袍(民国旧人章士钊曾赠诗称赞) |
更多图片请移步此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85498306/?start=0
欢迎大家共商”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