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陶杰:小女人(张爱玲)
小女人
看《色,戒》,许多人会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还没有学会欣赏一个大时代里,一些小人物的阴暗面,尤其是这个小人物,当了男女主角。八年战争,中国的文艺只有一条「黄河大合唱」的路线叫做「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如此场面,当然很感人,但人毕竟是人,母亲送儿打东洋,有没有不舍得的?像叫儿子:「如果炮火太猛烈,能躺下装死,就装死好了,妈想你活着回来。」
也有没有在最后一刻,意志动摇的?像妻子送上前线的那个郎,没走多远,又折回来了,与妻子抱头痛哭,一起回家,不打仗了,改为庆祝结婚一周年?这些情节,也不算阴暗面,只是人性之常情,张爱玲属于这一类,她记述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沦陷的日子:「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打仗了,这位女同学没有想到同胞苦难、国家兴亡,第一件事,先想到「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这是女孩子之常情。对于乱世中的这等小趣味,张爱玲表示附和:「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
然而,「八年抗战」过去六十年了,中国文学又产生了几部荡气回肠的旷世作品呢?有哪一部记述爱国战争的小说,比贪生怕死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更为流传?是《星星、月亮、太阳》,还是《风萧萧》?后人只记得一部《倾城之恋》,却是一对小资产阶级情人逃难生情的故事,半壁江山的沦亡,繁华都市的烟消,只成为点缀的背景。
创作没有「主旋律」这回事,张爱玲是「主旋律」之外的人物,被骂为「汉奸」,偏偏是这位「女汉奸」最有才华。一张张硬扭曲着叫口号的脸孔,在时间的流水中冲洗得不留痕迹,只剩一个不懂家仇国恨、只知风韵风情的小女人,她在深闺里留下的墨迹和泪痕。什么巴金鲁迅、茅盾朱自清,通通是过客,只有她把情感流传下来,抚之如炙,读之犹热,她是一个如此教人合卷而长怀念的小女人。
看《色,戒》,许多人会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还没有学会欣赏一个大时代里,一些小人物的阴暗面,尤其是这个小人物,当了男女主角。八年战争,中国的文艺只有一条「黄河大合唱」的路线叫做「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如此场面,当然很感人,但人毕竟是人,母亲送儿打东洋,有没有不舍得的?像叫儿子:「如果炮火太猛烈,能躺下装死,就装死好了,妈想你活着回来。」
也有没有在最后一刻,意志动摇的?像妻子送上前线的那个郎,没走多远,又折回来了,与妻子抱头痛哭,一起回家,不打仗了,改为庆祝结婚一周年?这些情节,也不算阴暗面,只是人性之常情,张爱玲属于这一类,她记述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沦陷的日子:「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打仗了,这位女同学没有想到同胞苦难、国家兴亡,第一件事,先想到「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这是女孩子之常情。对于乱世中的这等小趣味,张爱玲表示附和:「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
然而,「八年抗战」过去六十年了,中国文学又产生了几部荡气回肠的旷世作品呢?有哪一部记述爱国战争的小说,比贪生怕死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更为流传?是《星星、月亮、太阳》,还是《风萧萧》?后人只记得一部《倾城之恋》,却是一对小资产阶级情人逃难生情的故事,半壁江山的沦亡,繁华都市的烟消,只成为点缀的背景。
创作没有「主旋律」这回事,张爱玲是「主旋律」之外的人物,被骂为「汉奸」,偏偏是这位「女汉奸」最有才华。一张张硬扭曲着叫口号的脸孔,在时间的流水中冲洗得不留痕迹,只剩一个不懂家仇国恨、只知风韵风情的小女人,她在深闺里留下的墨迹和泪痕。什么巴金鲁迅、茅盾朱自清,通通是过客,只有她把情感流传下来,抚之如炙,读之犹热,她是一个如此教人合卷而长怀念的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