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小沈阳的走红——说出来的流行
语言上升到艺术,草根演变成大腕,“说”原本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几年的相声、二人转、评书、谈话节目等,把“说”更演变成了流行文化和商业传奇。(郭德纲、赵本山都有各自的公司和集团了)
由于方言的问题,各方言区的明星,尤其是南方明星,很难被其他地域的观众所了解,接受。
东北的方言离普通话的发音较为接近,不论南北都能听个大概,所以在传播上占了天然的便宜。
久而久之,东北人能贫、东北人能说、东北人很幽默,成了南方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南方难道没有幽默明星、幽默大师吗?虽然有,但是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却没有做好推广和传播。
语言大腕,他们应该是紧跟社会热点,光逗乐扯淡,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口味。
无论相声、二人转、还是海派清口、香港的栋笃笑、散打评书,都讲究说学逗唱,没有十八般武艺,一个人怎么能撑得起舞台呢?
靠嘴皮子挣钱,语言大腕都是能者多劳的。
从北到南,有的大腕,已经光芒渐隐,更多人正在突击。
东北风年年吹,今年主推的小沈阳,集笑话、歌唱模仿、互动、曲艺功夫于一身,是东北二人转的新晋代表。
北京的郭德纲,相声领域一枝独秀,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门派,合纵连横,力图多元化发展。
四川的李伯清,独创散打评书,四川方言的脱口秀掌门人,已经退隐。
湖南的大兵,方言相声,前几年曾红遍湖南,现在也经常在央视和其他电视台表演,但是脱离方言,效果就大打折扣。
香港的黄子华,内地观众几乎没听说过,主要是粤语言的脱口秀——栋笃笑,是一个更加地域化的形式,你如果喜欢听郭德纲讲单口相声,而且是讲的现代题材,恭喜你,你会非常喜欢黄子华。
上海的周立波,海派清口的创始人,用上海方言讲脱口秀,最近很火,豪言在上海发展,空间已经足够。
我先说说周立波,
他在近期的三联生活周刊有了专访,我这才去网上查看了视频,本来以为看不懂上海脱口秀的,没想到,一出场就吸引住我了。
舞台上他开场拿着道具枪,像个小瘪三,一点儿也没有脱口秀的智慧征兆,一开口,“每个男人都应该有枪使”(有腔调)看着他一本正经拿着道具枪,快把我笑翻了。看着电脑字幕,才明白双关语的微妙。(去现场看,来不及给字幕,肯定听不懂)
他的笑侃三十年,以社会变迁为主线,有说口、表演、歌唱,讽刺、重要的还有他的一些观点。
看得出,这些脱口秀的段子,都有着剧本一般的精心设计,语言很精妙,他的模仿能力也不错。周立波学蔡琴的《不了情》确实还蛮好听的,还有以前的上海倒爷“打桩模子”
舞台上,他自诩为极具时事情怀的人,确实,他敢于演出中模仿温总理讲话,而且情境贴切自然,题材敏感,拿捏得当,具有一种突破性。
周立波对社会的观点,是大多数流行的语言节目所不具备的,他谈社会、民生。而二人转只是单纯逗乐,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从类型上,与香港的黄子华更类似。好笑倒是其次,有意思,对社会的感悟,才是他们俩的创作重点。
说到黄子华,更多的人是一头雾水。他和郑裕玲主演的电视剧《男亲女爱》曾经热播于香港,但是全剧偏重于语言的对白幽默,难以在内地流行,所以内地观众很少知道香港还有这样一位冷面笑匠。
黄子华,他就是香港的赵本山、郭德纲,他确实可称语言大腕。
谁敢在诺大的体育馆说栋笃笑两个多钟头?有点儿像一个人的话剧,不靠伴舞,不靠包装,用自己的语言和段子吸引挑剔的香港人?
人们看他的脱口秀演出,如同看演唱会般的热烈,而且越是知识分子去的人越多。
我借助看网络字幕,香港的单口相声(栋笃笑),一样把我笑的人仰马翻。并且觉得他的段子,蛮有思想性。
观众的地域性特别强,香港的未必会接受东北的二人转,不了解也就会不认同;同样的,北京的也未必欣赏上海的海派清口。
结果打上字幕一看,哎哟,还蛮不错的嘛。网络时代,不懂方言,真没有关系。
小沈阳大红大紫于2009年,这是强势的方言文化的惯性;周立波红于2009,这是海派语言和时事脱口秀的完美联姻;
还有香港的黄子华,人们不了解的粤语脱口秀之王。
唉,中国这么大,除了普通话,更应该学会欣赏各方言文化的精妙之处,谁能让幽默更有内涵,谁就能冲破流行和地域的桎梏。
电视媒体应该给观众提供更宽的眼界,因为幽默是不分南北的。
由于方言的问题,各方言区的明星,尤其是南方明星,很难被其他地域的观众所了解,接受。
东北的方言离普通话的发音较为接近,不论南北都能听个大概,所以在传播上占了天然的便宜。
久而久之,东北人能贫、东北人能说、东北人很幽默,成了南方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南方难道没有幽默明星、幽默大师吗?虽然有,但是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却没有做好推广和传播。
语言大腕,他们应该是紧跟社会热点,光逗乐扯淡,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口味。
无论相声、二人转、还是海派清口、香港的栋笃笑、散打评书,都讲究说学逗唱,没有十八般武艺,一个人怎么能撑得起舞台呢?
靠嘴皮子挣钱,语言大腕都是能者多劳的。
从北到南,有的大腕,已经光芒渐隐,更多人正在突击。
东北风年年吹,今年主推的小沈阳,集笑话、歌唱模仿、互动、曲艺功夫于一身,是东北二人转的新晋代表。
北京的郭德纲,相声领域一枝独秀,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门派,合纵连横,力图多元化发展。
四川的李伯清,独创散打评书,四川方言的脱口秀掌门人,已经退隐。
湖南的大兵,方言相声,前几年曾红遍湖南,现在也经常在央视和其他电视台表演,但是脱离方言,效果就大打折扣。
香港的黄子华,内地观众几乎没听说过,主要是粤语言的脱口秀——栋笃笑,是一个更加地域化的形式,你如果喜欢听郭德纲讲单口相声,而且是讲的现代题材,恭喜你,你会非常喜欢黄子华。
上海的周立波,海派清口的创始人,用上海方言讲脱口秀,最近很火,豪言在上海发展,空间已经足够。
我先说说周立波,
他在近期的三联生活周刊有了专访,我这才去网上查看了视频,本来以为看不懂上海脱口秀的,没想到,一出场就吸引住我了。
舞台上他开场拿着道具枪,像个小瘪三,一点儿也没有脱口秀的智慧征兆,一开口,“每个男人都应该有枪使”(有腔调)看着他一本正经拿着道具枪,快把我笑翻了。看着电脑字幕,才明白双关语的微妙。(去现场看,来不及给字幕,肯定听不懂)
他的笑侃三十年,以社会变迁为主线,有说口、表演、歌唱,讽刺、重要的还有他的一些观点。
看得出,这些脱口秀的段子,都有着剧本一般的精心设计,语言很精妙,他的模仿能力也不错。周立波学蔡琴的《不了情》确实还蛮好听的,还有以前的上海倒爷“打桩模子”
舞台上,他自诩为极具时事情怀的人,确实,他敢于演出中模仿温总理讲话,而且情境贴切自然,题材敏感,拿捏得当,具有一种突破性。
周立波对社会的观点,是大多数流行的语言节目所不具备的,他谈社会、民生。而二人转只是单纯逗乐,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从类型上,与香港的黄子华更类似。好笑倒是其次,有意思,对社会的感悟,才是他们俩的创作重点。
说到黄子华,更多的人是一头雾水。他和郑裕玲主演的电视剧《男亲女爱》曾经热播于香港,但是全剧偏重于语言的对白幽默,难以在内地流行,所以内地观众很少知道香港还有这样一位冷面笑匠。
黄子华,他就是香港的赵本山、郭德纲,他确实可称语言大腕。
谁敢在诺大的体育馆说栋笃笑两个多钟头?有点儿像一个人的话剧,不靠伴舞,不靠包装,用自己的语言和段子吸引挑剔的香港人?
人们看他的脱口秀演出,如同看演唱会般的热烈,而且越是知识分子去的人越多。
我借助看网络字幕,香港的单口相声(栋笃笑),一样把我笑的人仰马翻。并且觉得他的段子,蛮有思想性。
观众的地域性特别强,香港的未必会接受东北的二人转,不了解也就会不认同;同样的,北京的也未必欣赏上海的海派清口。
结果打上字幕一看,哎哟,还蛮不错的嘛。网络时代,不懂方言,真没有关系。
小沈阳大红大紫于2009年,这是强势的方言文化的惯性;周立波红于2009,这是海派语言和时事脱口秀的完美联姻;
还有香港的黄子华,人们不了解的粤语脱口秀之王。
唉,中国这么大,除了普通话,更应该学会欣赏各方言文化的精妙之处,谁能让幽默更有内涵,谁就能冲破流行和地域的桎梏。
电视媒体应该给观众提供更宽的眼界,因为幽默是不分南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