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三)
在英国有个很棒的纪录片,名叫《56up》。导演从1956年开始拍摄, 选取了14个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英国小孩,对他们的生活、梦想以及很多人生问题进行提问和记录。以后每隔7年进行回访,在2012年终于等到他们56岁,在这部纪录片中,你仿佛进去了时光隧道中,看到片中的角色从孩童进去不惑之年,窥视着人生的秘密。虽然每一集片中的人只有几分钟来阐诉自己,难以表达复杂多变的人生,但这浮光掠影中已大致勾勒出命运的轨迹。
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就如我们的那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遗憾的是结果真的验证导演的推测,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按着既定的格局瓜分殆尽,让人无法言语但确很残酷的现实。在这14个人中,能从屌丝逆袭的只有两位。一位是Sue ,她是比较有想法,最懂得反省的。她曾想过不要太早结婚,可是因为想要有孩子以及其它因素,她还是24岁就结婚并孕育了一子一女。在35岁时,她已离婚。之后的七年,因为经历过第一次婚姻失败,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耐心等待。在42岁,她终于遇到另一半,之后一直保持订婚状态同居至今。 在事业上,因为过早结婚生儿育女,她的事业事实上在42岁儿女已长大读书及再次遇到另一半才真正开始。在这之前,为照顾儿女,单身的她只能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和照顾孩子。42岁以后,她恢复全职工作,在56岁时在大学做主管。而56岁的她,也住上了自己的房子。其次是Bruce,在第一集看他们7岁的时候,他给人一种很平和的感觉,也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他虽然从牛津数学系毕业,但却一直关注有色人种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毕业后他在金融区工作一年,然后转投教育,直到快40岁才结婚,妻子并不漂亮但却很善解人意,两人也是一直相伴到现在,直到40多岁才有了2个儿子。他没有像其他牛津高才生那样去追名逐利,而是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上了数学老师。很喜欢他们和孩子一起去露营,一起搭帐篷一起准备食物的画面。导演问他:“你的老朋友会不会嘲笑你做过的事?”“当然会罗,他们说跟我在一起,简直就像加入保守党。他们俩在不惑之年都有幸福的家和事业的方向,不用担心社会救济金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至于其他几位,只能从事简单临时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如果英国的社会保障换成我们这样,他们老年生活令人堪忧。
像Sue和Bruce少部分人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或好或坏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多数人都是缺少勇气的,就像这部片子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他们既有的生活轨迹。 在生活道路上大多数人总是渐行渐远,有多少人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走自己想走的道路。而这其中不只是有关梦想,家庭环境、教育、婚姻以及孩子都对人的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给观看者一面镜子。不禁会想想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际遇。让我们明白阶层的难以愈越性,也明白起点决定终点,只有极具才能和耐心的人,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一部纪录片仅仅完成了某种佐证,并没有从贫穷背后推断出本质的原因,是不足于我们称道的。我们为什么穷,记得我旅行时在云南的山村看到这样标语:“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兴教富不长久”。于是乎我们似乎找到了根源,然而社会真的是这样么,我看过太多农村孩子读三流的大学,读和不读唯一区别是让家庭的经济雪上加霜,也看过从小镇上出来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因为之前只知道死读书,其他技能没有同步跟上来而在社会上无所适从。显然贫穷只归结单一原因是无法解释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在穷富不同的生活环境带给我们性格和气质上哪些潜移默化呢, 当我们看到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 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等。不禁让我想起这样经典的话:“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显的更有出息,反观更多穷人的孩子甘于平庸,因为穷孩子光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了”。窥视这部影片,有几点值得我们商榷:
自律意志: 一般上流社会的人,直到老年他们都保持着很好的身形,而其他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都身材走样,很胖。 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所以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人的自制和自律。
『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性格的重塑 :诚然除了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他们无不例外思维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向更远的空间。更好的理解survive和live间的关系,知道如何把我和平衡,才给自己后来的弯道超车创造了机会。 即便你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你依然要保持高贵的气质,不做精神上的囚徒和嘲笑自己的梦想。就像梵高快饿死了依然痴心自己的绘画。
婚姻的慎重: 这14个人里面个人幸福和婚姻的美满程度基本上正相关,而且经济程度越高的人婚姻稳定性就越好。两个人走在一起在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上越一致,结婚以后的摩擦会小的多。同时,两个人应该培养一到两个相同的爱好,让你们在相同的爱好里面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圈子,这样你们会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 钱钟书说的要结婚的两个人一定要一起长途旅行一次,把两人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两人的旅行情况就能大致看出二人是否合适,毕竟以后的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当然,好的婚姻也需要包容、责任、担当、空间和信任。
……
文中『……』来自网络摘抄
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就如我们的那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遗憾的是结果真的验证导演的推测,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按着既定的格局瓜分殆尽,让人无法言语但确很残酷的现实。在这14个人中,能从屌丝逆袭的只有两位。一位是Sue ,她是比较有想法,最懂得反省的。她曾想过不要太早结婚,可是因为想要有孩子以及其它因素,她还是24岁就结婚并孕育了一子一女。在35岁时,她已离婚。之后的七年,因为经历过第一次婚姻失败,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耐心等待。在42岁,她终于遇到另一半,之后一直保持订婚状态同居至今。 在事业上,因为过早结婚生儿育女,她的事业事实上在42岁儿女已长大读书及再次遇到另一半才真正开始。在这之前,为照顾儿女,单身的她只能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和照顾孩子。42岁以后,她恢复全职工作,在56岁时在大学做主管。而56岁的她,也住上了自己的房子。其次是Bruce,在第一集看他们7岁的时候,他给人一种很平和的感觉,也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他虽然从牛津数学系毕业,但却一直关注有色人种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毕业后他在金融区工作一年,然后转投教育,直到快40岁才结婚,妻子并不漂亮但却很善解人意,两人也是一直相伴到现在,直到40多岁才有了2个儿子。他没有像其他牛津高才生那样去追名逐利,而是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上了数学老师。很喜欢他们和孩子一起去露营,一起搭帐篷一起准备食物的画面。导演问他:“你的老朋友会不会嘲笑你做过的事?”“当然会罗,他们说跟我在一起,简直就像加入保守党。他们俩在不惑之年都有幸福的家和事业的方向,不用担心社会救济金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至于其他几位,只能从事简单临时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如果英国的社会保障换成我们这样,他们老年生活令人堪忧。
像Sue和Bruce少部分人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或好或坏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多数人都是缺少勇气的,就像这部片子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他们既有的生活轨迹。 在生活道路上大多数人总是渐行渐远,有多少人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走自己想走的道路。而这其中不只是有关梦想,家庭环境、教育、婚姻以及孩子都对人的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给观看者一面镜子。不禁会想想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际遇。让我们明白阶层的难以愈越性,也明白起点决定终点,只有极具才能和耐心的人,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一部纪录片仅仅完成了某种佐证,并没有从贫穷背后推断出本质的原因,是不足于我们称道的。我们为什么穷,记得我旅行时在云南的山村看到这样标语:“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兴教富不长久”。于是乎我们似乎找到了根源,然而社会真的是这样么,我看过太多农村孩子读三流的大学,读和不读唯一区别是让家庭的经济雪上加霜,也看过从小镇上出来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因为之前只知道死读书,其他技能没有同步跟上来而在社会上无所适从。显然贫穷只归结单一原因是无法解释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在穷富不同的生活环境带给我们性格和气质上哪些潜移默化呢, 当我们看到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 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等。不禁让我想起这样经典的话:“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显的更有出息,反观更多穷人的孩子甘于平庸,因为穷孩子光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了”。窥视这部影片,有几点值得我们商榷:
自律意志: 一般上流社会的人,直到老年他们都保持着很好的身形,而其他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都身材走样,很胖。 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所以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人的自制和自律。
『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性格的重塑 :诚然除了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他们无不例外思维超越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向更远的空间。更好的理解survive和live间的关系,知道如何把我和平衡,才给自己后来的弯道超车创造了机会。 即便你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你依然要保持高贵的气质,不做精神上的囚徒和嘲笑自己的梦想。就像梵高快饿死了依然痴心自己的绘画。
婚姻的慎重: 这14个人里面个人幸福和婚姻的美满程度基本上正相关,而且经济程度越高的人婚姻稳定性就越好。两个人走在一起在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上越一致,结婚以后的摩擦会小的多。同时,两个人应该培养一到两个相同的爱好,让你们在相同的爱好里面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圈子,这样你们会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 钱钟书说的要结婚的两个人一定要一起长途旅行一次,把两人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两人的旅行情况就能大致看出二人是否合适,毕竟以后的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当然,好的婚姻也需要包容、责任、担当、空间和信任。
……
文中『……』来自网络摘抄
韦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请远离痴迷忠贞和专一的人 (1人喜欢)
- 当性成为权力游戏——评江西李佩霞案
- 不再看AV的理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