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节目文稿
==================反正也发出去给别人看了 权当留念一个=====================
2012年将近年关的时候,一张印有一位少年和一只老虎共处在同一艘孤舟上的海报迅速风靡全球。很快,这部电影在2013年的第85届奥斯卡上,不负众望夺得包括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在内的四项奖项。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我说的是哪部电影了,对,正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剧本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杨`马泰尔的原创小说《Life of Pi》,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派的印度男孩在太平洋上与成年孟加拉虎同船撑过227天的生存故事。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都看过或者听说过,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译名也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您可能要问了,既然看过电影,又有什么必要去再看原著呢?
如果说是追求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当然是可以的。在原著小说中,并没有电影中出现的阿南蒂这一女性角色,少年派也没有去学过打鼓,而相比电影来说,小说更多了对于在海上生活的详细描写,比如数次对海龟的捕捉,越来越熟练的手法,遇见盲眼法国人等等桥段。这些细节的不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作者马泰尔和导演李安在对故事和理解和展现方式上的不同。
而今天想要着重讲述的,其实是两者的相同之处,却又不为大家所关注的一点,即少年派从始自终所追求的“God”。
在这里这里之所以要用“God”一词,是因为虽然中文版小说的翻译为“上帝”,在原文即“God”。
对于很多人的常识理解来说,“God”也就是基督教中“上帝”的意思。事实上,“God”一词在英文中,并不仅仅是狭义地指基督教中德“上帝”,在英语文化中,“God”一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高的存在和信仰的基本载体,也许翻译成“神”更能诠释这个词本身的涵义。
如此咬文嚼字并非是要做一个翻译研究。电影剧情自然可以对原作进行改编,事实上,即使少年派追求信仰这一剧情即使不出现在电影中,不出现在原著小说中,这个故事依然精彩。
那么,对于一个追求在两个小时内抓住观众,靠情节精彩吸引票房的电影来说,为什么要保留这一段大部分观众都不会关心和在乎的内容呢?难道仅仅只是为了那一句“谢谢你,毗湿奴”的台词吗?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在书中,少年派因为对各种宗教都满怀热情并参与其中,导致曾有一次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人都到他家中来,并为少年派到底是信仰哪一个宗教而争论不休。而少年派对待争执的回答是:“我只想热爱上帝”。放在当时的语境中,也许读者会认为作者在谈的是宗教。
但往下看,作者很快就表露出了他的本意:“这还没有结束。总有人以保卫上帝为己任,仿佛最高实在。这些人从因为患了麻风病而变得畸形、正在乞讨几个派沙的寡妇身边走过,从住在大街上、衣衫褴褛的孩子身边走过,他们想:‘一切如常。’但是如果他们觉察到对上帝的轻视,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的脸变得完全通红,他们的胸脯起伏得厉害,他们气急败坏地说出了生气的话。他们愤慨的程度令人惊讶。他们的决心令人惊恐。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保卫上帝应该从内心做起,而不是从外部做起。他们应该对自己生气。因为外在的邪恶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的。为善而战的战场并不在外面广阔的公共场所,而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一小块空地。同时,寡妇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命运十分艰难,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急急忙忙去保护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上帝。”
在这一章节的最后,派说:“我在人多的时候去庙宇,那时高雅之士们需要分心的事太多,不会挡在上帝和我之间。”很显然,如果少年派信仰诸多宗教,那么这里的上帝已经不会具体指某一个宗教的信仰载体,而可以理解为是信仰本身。
这样说也许仍然有些抽象。那么我们不妨借用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良知之说来解释。当年王阳明给学生解释什么是良知,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不管是谁,见到小孩子掉到井里都会动恻隐之心,想要去救人。第二个是,即使是小偷,他们也知道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这便是良知。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我们常常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能使良知时时呈现。但这并非说良知是不存在的,少年派为了求生而不得不杀生之时的不安和愧疚,便是其良知的显现。而与少年派相处的孟加拉虎(现在多将孟加拉虎诠释为少年派自己),则是少年派为了求生这一私欲而不得不食人的另一面。
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的关系,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在完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我死死地盯着理查德帕克的眼睛。突然之间,他那野兽的强壮体力对我来说只意味着道德上的软弱。这力量根本无法和我心中的力量相比。我凝视着他的眼睛,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中带着挑战,我们对抗着。
与少年派对抗的,是孟加拉虎,也是少年派自身。帮助少年派的,是毗湿奴,是上帝,也是少年派自身。
或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要表达的哲理之一,即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敌人,也是唯一能拯救自己的上帝。
以上。欢迎吐槽。
2012年将近年关的时候,一张印有一位少年和一只老虎共处在同一艘孤舟上的海报迅速风靡全球。很快,这部电影在2013年的第85届奥斯卡上,不负众望夺得包括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在内的四项奖项。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我说的是哪部电影了,对,正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剧本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杨`马泰尔的原创小说《Life of Pi》,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派的印度男孩在太平洋上与成年孟加拉虎同船撑过227天的生存故事。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都看过或者听说过,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译名也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您可能要问了,既然看过电影,又有什么必要去再看原著呢?
如果说是追求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当然是可以的。在原著小说中,并没有电影中出现的阿南蒂这一女性角色,少年派也没有去学过打鼓,而相比电影来说,小说更多了对于在海上生活的详细描写,比如数次对海龟的捕捉,越来越熟练的手法,遇见盲眼法国人等等桥段。这些细节的不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作者马泰尔和导演李安在对故事和理解和展现方式上的不同。
而今天想要着重讲述的,其实是两者的相同之处,却又不为大家所关注的一点,即少年派从始自终所追求的“God”。
在这里这里之所以要用“God”一词,是因为虽然中文版小说的翻译为“上帝”,在原文即“God”。
对于很多人的常识理解来说,“God”也就是基督教中“上帝”的意思。事实上,“God”一词在英文中,并不仅仅是狭义地指基督教中德“上帝”,在英语文化中,“God”一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高的存在和信仰的基本载体,也许翻译成“神”更能诠释这个词本身的涵义。
如此咬文嚼字并非是要做一个翻译研究。电影剧情自然可以对原作进行改编,事实上,即使少年派追求信仰这一剧情即使不出现在电影中,不出现在原著小说中,这个故事依然精彩。
那么,对于一个追求在两个小时内抓住观众,靠情节精彩吸引票房的电影来说,为什么要保留这一段大部分观众都不会关心和在乎的内容呢?难道仅仅只是为了那一句“谢谢你,毗湿奴”的台词吗?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在书中,少年派因为对各种宗教都满怀热情并参与其中,导致曾有一次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人都到他家中来,并为少年派到底是信仰哪一个宗教而争论不休。而少年派对待争执的回答是:“我只想热爱上帝”。放在当时的语境中,也许读者会认为作者在谈的是宗教。
但往下看,作者很快就表露出了他的本意:“这还没有结束。总有人以保卫上帝为己任,仿佛最高实在。这些人从因为患了麻风病而变得畸形、正在乞讨几个派沙的寡妇身边走过,从住在大街上、衣衫褴褛的孩子身边走过,他们想:‘一切如常。’但是如果他们觉察到对上帝的轻视,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的脸变得完全通红,他们的胸脯起伏得厉害,他们气急败坏地说出了生气的话。他们愤慨的程度令人惊讶。他们的决心令人惊恐。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保卫上帝应该从内心做起,而不是从外部做起。他们应该对自己生气。因为外在的邪恶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的。为善而战的战场并不在外面广阔的公共场所,而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一小块空地。同时,寡妇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命运十分艰难,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急急忙忙去保护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上帝。”
在这一章节的最后,派说:“我在人多的时候去庙宇,那时高雅之士们需要分心的事太多,不会挡在上帝和我之间。”很显然,如果少年派信仰诸多宗教,那么这里的上帝已经不会具体指某一个宗教的信仰载体,而可以理解为是信仰本身。
这样说也许仍然有些抽象。那么我们不妨借用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良知之说来解释。当年王阳明给学生解释什么是良知,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不管是谁,见到小孩子掉到井里都会动恻隐之心,想要去救人。第二个是,即使是小偷,他们也知道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这便是良知。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我们常常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能使良知时时呈现。但这并非说良知是不存在的,少年派为了求生而不得不杀生之时的不安和愧疚,便是其良知的显现。而与少年派相处的孟加拉虎(现在多将孟加拉虎诠释为少年派自己),则是少年派为了求生这一私欲而不得不食人的另一面。
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的关系,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在完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我死死地盯着理查德帕克的眼睛。突然之间,他那野兽的强壮体力对我来说只意味着道德上的软弱。这力量根本无法和我心中的力量相比。我凝视着他的眼睛,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中带着挑战,我们对抗着。
与少年派对抗的,是孟加拉虎,也是少年派自身。帮助少年派的,是毗湿奴,是上帝,也是少年派自身。
或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要表达的哲理之一,即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敌人,也是唯一能拯救自己的上帝。
以上。欢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