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科幻
科幻被称为科幻,大概是因为它的表现方式是科学加幻想,但它的目的大都不止于此。科幻的目的不太会是科学。科学的发展只有通过艰难的研究,实验和演算。尽管个别科幻小说的预言(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跟现实产生了交集,但那真的只是个别而已。科学家也会描绘某项研究的愿景,会大胆地猜测各种可能性,但那还是严格基于已知的事实,跟现代科幻的天马行空颇为不同。
科幻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幻想。纯粹的幻想是奇幻的专利。很多时候,科幻所描述的世界,不管可能性多小,还是存在实现的可能的。尽管有时候,被称为“软科幻”的作品也会写一些科学上看来几乎不可能成真的事(像时间旅行、超光速飞行)。而实际上,内容是否可能成为现实,是与那一部科幻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关的。
在我看来,科幻这个称谓,只是那一类作品所用的方式,它们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目的构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幻,它们有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当然我指的是真•科幻。真科幻和伪科幻的区别大概在于伪科幻用了个科幻的背景,但若这背景替换成现实现在的世界,故事的主要内容仍不会改变。而真科幻脱离了科幻的背景故事就没法讲了。
那么科幻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大类的通俗科幻作品,科幻元素的存在可以构建一个比现实更广阔的世界,让人更容易获得愉悦和刺激。从现代科幻的鼻祖儒勒•凡尔纳叙述人们坐着热气球、潜水艇环绕地球开始,科幻就成为帮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和惯性思维的工具。从星球大战系列开始的当代好莱坞科幻大片也多数是基于这个目的。太空、外星球、外星人、各色各样的文明,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确实能让人浮想联翩,现实中的种种烦恼一想原来都不是什么事了。不过,这些通俗科幻时常有前文所说的“伪科幻”之嫌,披上了科幻的外衣,讲的还是英雄拯救世界和美女的大同小异的故事。它们消耗了爆米花,但很难换来深入思考和“经典”这一称谓。
有一些科幻,是在反思科技和现代化。在这一目的之下,倒是出现了一些经典科幻。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方面的杰作。计算机会统治世界吗?对个体精神的强制改造合理吗?核军备竞赛会因一条错误情报而毁灭地球吗?2008年皮克斯推出的《WALL.E》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母题:已经毁灭的地球,超高智能的机器人,过于安逸的生活导致退化的人类以及这样的问题——作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恋爱吗,如果能,那么爱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科幻更深一层的目的——哲学。有的哲学通过轻松愉悦的面目出现,比如《银河系搭车客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无厘头幽默,实际上何尝不是以英国人特有的方式直指现实和人性的各种无厘头?有的哲学很沉重,比如《1984》、《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对极权主义的预言。克隆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科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这些发展中的科技提出哲学拷问。前文说过内容是否可能成为现实,是与那一部科幻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关的。而这类提出哲学拷问的科幻——它们比前面说的爆米花科幻品位(逼格?)大概要高吧——所描述的内容在理论上常常是可能成为现实的。
因为,正如那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传达的内涵一般,一切优秀的真科幻,目的都是眼下的现实。
科幻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幻想。纯粹的幻想是奇幻的专利。很多时候,科幻所描述的世界,不管可能性多小,还是存在实现的可能的。尽管有时候,被称为“软科幻”的作品也会写一些科学上看来几乎不可能成真的事(像时间旅行、超光速飞行)。而实际上,内容是否可能成为现实,是与那一部科幻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关的。
在我看来,科幻这个称谓,只是那一类作品所用的方式,它们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目的构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幻,它们有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当然我指的是真•科幻。真科幻和伪科幻的区别大概在于伪科幻用了个科幻的背景,但若这背景替换成现实现在的世界,故事的主要内容仍不会改变。而真科幻脱离了科幻的背景故事就没法讲了。
那么科幻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大类的通俗科幻作品,科幻元素的存在可以构建一个比现实更广阔的世界,让人更容易获得愉悦和刺激。从现代科幻的鼻祖儒勒•凡尔纳叙述人们坐着热气球、潜水艇环绕地球开始,科幻就成为帮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和惯性思维的工具。从星球大战系列开始的当代好莱坞科幻大片也多数是基于这个目的。太空、外星球、外星人、各色各样的文明,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确实能让人浮想联翩,现实中的种种烦恼一想原来都不是什么事了。不过,这些通俗科幻时常有前文所说的“伪科幻”之嫌,披上了科幻的外衣,讲的还是英雄拯救世界和美女的大同小异的故事。它们消耗了爆米花,但很难换来深入思考和“经典”这一称谓。
有一些科幻,是在反思科技和现代化。在这一目的之下,倒是出现了一些经典科幻。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方面的杰作。计算机会统治世界吗?对个体精神的强制改造合理吗?核军备竞赛会因一条错误情报而毁灭地球吗?2008年皮克斯推出的《WALL.E》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母题:已经毁灭的地球,超高智能的机器人,过于安逸的生活导致退化的人类以及这样的问题——作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恋爱吗,如果能,那么爱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科幻更深一层的目的——哲学。有的哲学通过轻松愉悦的面目出现,比如《银河系搭车客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无厘头幽默,实际上何尝不是以英国人特有的方式直指现实和人性的各种无厘头?有的哲学很沉重,比如《1984》、《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对极权主义的预言。克隆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科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这些发展中的科技提出哲学拷问。前文说过内容是否可能成为现实,是与那一部科幻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关的。而这类提出哲学拷问的科幻——它们比前面说的爆米花科幻品位(逼格?)大概要高吧——所描述的内容在理论上常常是可能成为现实的。
因为,正如那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传达的内涵一般,一切优秀的真科幻,目的都是眼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