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戲劇書》片解
(這兩天意外地想出一點盧梭寫作的意味,下面這些倒是去年夏天寫的了。昨天晚上從陳蕾那裏回來走在路上想,《安提戈涅》真是最好的一部戲劇。)
《論戲劇書》的序言,在全文中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正文中任一段落,本文通過對序言部分的解釋,旨在表達我作爲《論戲劇書》的讀者之一,對於文章及文章背後的一點理解。
(一) 盧梭的演劇
《論戲劇書》序言的一開篇,盧梭便來了一段confession:
I am at fault if I have on this occasion taken up my pen without necessity
以“我”作爲開頭的序言中,首段之後的每個自然段,幾乎首句也都是“我……”似乎在這一個文本中,讀者能夠看到一個盧梭在字裏行間續續吐露心聲的樣子。
但我們若稍稍“看進去”一些,就會發現,序言與其說是盧梭作爲盧梭本人的自白書,不如說是盧梭自導自演的一出獨角戲。盧梭並非如一名心理學傢那樣對自己的隱憂和背後整個心靈狀態層層剖析,向讀者告白,而是在筆墨中化身為獨角戲的唯一主角,在無形的詞句戲臺上,吟出精心遣造的戲劇獨白:
…must I not act and speak according to my conscience and my lights?
(序言第四自然段)
而這位導演(亦是演劇者)在劇場上,即文本中充滿激情與顧影自憐式的表演,恰又與正文中第16段的這一句話相照應:
It is only reason that is good for nothing on the Stage. A man without passions or who always mastered them could not attract anyone.
可以說,正是深明民衆對於“激情”的無法抵禦,才使得盧梭本人從哲人的位置上下降,用第一人稱式的獨角戲,以對日内瓦的愛國激情為戯服,出演了一場意味深長的勸導。於是我們作爲後世的讀者,便不難理解文中爲何幾次強調“passion”
——因爲用哲人的話語是無法引起民衆的共鳴的。
可以說,盧梭在《論戲劇書》的序言中扮演了一個深陷在出於對祖國之愛而產生的病痛中的呼喚者,在劇場觀衆對他的痛苦的同情與激情的共鳴中去實現“kathasis”。
(二) 演劇的真實
盧梭固然是在進行一番悲劇演出,然而這一出悲劇又與一般的悲劇有所差別,它的確是一個痛苦之中的靈魂的呻吟。
儘管,這一個靈魂是理性的,但字裏行間,我們不難讀出,這一番演劇,恐怕並非出於盧梭的本意:只是出於教化民衆的目的,他不得不下降,降到一名演劇者,或是一名通俗作家的位置上。
“I am at fault…”很可能並不是說別的,這幾個詞最直接的意思其實是:“我處於一個錯置的位置上”。
如果進一步翻譯序言的第一句話,便是:
在此种情形下,我如果不是出於必要提筆,便是處於錯置的位置上。
實際上呢,盧梭的這一次提筆恰好使他處在了錯置的位置上——他不再是作爲一個哲人思考和書寫。然而,這一個“錯位“卻又恰恰是對他而言正義的位置。
正義因爲“the occasion”而被不斷定義,因正義是“權”而非“經”,而這一情形下,面對達朗貝亦是伏爾泰的日内瓦詞條,盧梭選擇的正義使他不得不下降:
I feel that I am fallen, and one cannot sink beneath nothingness. (序言第六自然段)
“I am fallen”一句的被動語態,正與開篇的“necessity”相照應——盧梭的下降並非出於一個哲人的自覺,而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盧梭並非是“在寫”,而是“被寫”。
又或者,這正是一個哲人纔有的深層次的自覺?
(三) 世俗生活的秩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
于耜,四之日擧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援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雈葦。蠺月條桑,取彼斧戧,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殞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纉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嵗,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痲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周振甫《詩經譯註》)
《七月》中伴隨時序有條不紊的勞作,恰可以看作是對日内瓦“小國寡民”式的日常生活秩序的極佳註解。在這一種生活秩序中,民衆的内心不但對理智、理性並無多少關注,也並沒有關注的需要,對於激情,亦是如此。這是一種“甜美的蒙昧(Sweet obscurity)”——是值得讚頌的棲居謠曲。
“甜美的蒙昧”包含著一組平行:哲人的自知無知與民衆以信條為基礎的蒙昧生活。日常生活秩序(信條)與理性(哲學)之間的平行,與之相照應的是現世生活與劇場演劇之間的平行。在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兩者之間平行互不干犯的秩序已被打破,可以說,設劇院在日内瓦最大的可能後果是打破原本的平行關係之間的界限:戲劇降入現世,理性降入“甜美的蒙昧”。
接近自然狀態的社會秩序打破后,日内瓦的結局,便是另一個:
“流沙般的巴黎”。
而當日内瓦在固有的“甜美的蒙昧”的秩序下得以保存,盧梭便也可以從“被寫”的錯位中回歸到真正屬於這人盧梭的“甜美的蒙昧”中去,於是,劇中人盧梭便也可以消隱了:
“In returning to my natural state, I have gone back to nothingness.”(序言最後一段)
《論戲劇書》的序言,在全文中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正文中任一段落,本文通過對序言部分的解釋,旨在表達我作爲《論戲劇書》的讀者之一,對於文章及文章背後的一點理解。
(一) 盧梭的演劇
《論戲劇書》序言的一開篇,盧梭便來了一段confession:
I am at fault if I have on this occasion taken up my pen without necessity
以“我”作爲開頭的序言中,首段之後的每個自然段,幾乎首句也都是“我……”似乎在這一個文本中,讀者能夠看到一個盧梭在字裏行間續續吐露心聲的樣子。
但我們若稍稍“看進去”一些,就會發現,序言與其說是盧梭作爲盧梭本人的自白書,不如說是盧梭自導自演的一出獨角戲。盧梭並非如一名心理學傢那樣對自己的隱憂和背後整個心靈狀態層層剖析,向讀者告白,而是在筆墨中化身為獨角戲的唯一主角,在無形的詞句戲臺上,吟出精心遣造的戲劇獨白:
…must I not act and speak according to my conscience and my lights?
(序言第四自然段)
而這位導演(亦是演劇者)在劇場上,即文本中充滿激情與顧影自憐式的表演,恰又與正文中第16段的這一句話相照應:
It is only reason that is good for nothing on the Stage. A man without passions or who always mastered them could not attract anyone.
可以說,正是深明民衆對於“激情”的無法抵禦,才使得盧梭本人從哲人的位置上下降,用第一人稱式的獨角戲,以對日内瓦的愛國激情為戯服,出演了一場意味深長的勸導。於是我們作爲後世的讀者,便不難理解文中爲何幾次強調“passion”
——因爲用哲人的話語是無法引起民衆的共鳴的。
可以說,盧梭在《論戲劇書》的序言中扮演了一個深陷在出於對祖國之愛而產生的病痛中的呼喚者,在劇場觀衆對他的痛苦的同情與激情的共鳴中去實現“kathasis”。
(二) 演劇的真實
盧梭固然是在進行一番悲劇演出,然而這一出悲劇又與一般的悲劇有所差別,它的確是一個痛苦之中的靈魂的呻吟。
儘管,這一個靈魂是理性的,但字裏行間,我們不難讀出,這一番演劇,恐怕並非出於盧梭的本意:只是出於教化民衆的目的,他不得不下降,降到一名演劇者,或是一名通俗作家的位置上。
“I am at fault…”很可能並不是說別的,這幾個詞最直接的意思其實是:“我處於一個錯置的位置上”。
如果進一步翻譯序言的第一句話,便是:
在此种情形下,我如果不是出於必要提筆,便是處於錯置的位置上。
實際上呢,盧梭的這一次提筆恰好使他處在了錯置的位置上——他不再是作爲一個哲人思考和書寫。然而,這一個“錯位“卻又恰恰是對他而言正義的位置。
正義因爲“the occasion”而被不斷定義,因正義是“權”而非“經”,而這一情形下,面對達朗貝亦是伏爾泰的日内瓦詞條,盧梭選擇的正義使他不得不下降:
I feel that I am fallen, and one cannot sink beneath nothingness. (序言第六自然段)
“I am fallen”一句的被動語態,正與開篇的“necessity”相照應——盧梭的下降並非出於一個哲人的自覺,而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盧梭並非是“在寫”,而是“被寫”。
又或者,這正是一個哲人纔有的深層次的自覺?
(三) 世俗生活的秩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
于耜,四之日擧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援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雈葦。蠺月條桑,取彼斧戧,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殞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纉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嵗,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痲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周振甫《詩經譯註》)
《七月》中伴隨時序有條不紊的勞作,恰可以看作是對日内瓦“小國寡民”式的日常生活秩序的極佳註解。在這一種生活秩序中,民衆的内心不但對理智、理性並無多少關注,也並沒有關注的需要,對於激情,亦是如此。這是一種“甜美的蒙昧(Sweet obscurity)”——是值得讚頌的棲居謠曲。
“甜美的蒙昧”包含著一組平行:哲人的自知無知與民衆以信條為基礎的蒙昧生活。日常生活秩序(信條)與理性(哲學)之間的平行,與之相照應的是現世生活與劇場演劇之間的平行。在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兩者之間平行互不干犯的秩序已被打破,可以說,設劇院在日内瓦最大的可能後果是打破原本的平行關係之間的界限:戲劇降入現世,理性降入“甜美的蒙昧”。
接近自然狀態的社會秩序打破后,日内瓦的結局,便是另一個:
“流沙般的巴黎”。
而當日内瓦在固有的“甜美的蒙昧”的秩序下得以保存,盧梭便也可以從“被寫”的錯位中回歸到真正屬於這人盧梭的“甜美的蒙昧”中去,於是,劇中人盧梭便也可以消隱了:
“In returning to my natural state, I have gone back to nothingness.”(序言最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