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份分析】的办法,可以找到有性价比的产品 。供参考~!
10号魔法液的图片,我放相册了。放这太大了。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58711033/
这款就是现在有点小火的薇姿10号魔法液,哈哈,当然有些妹纸会觉得看不上眼。但是,性价这东西也很重要的,是不哒?
直接上图,朋友给的小样,让我帮忙看下。 这几天当成份控上瘾了,写点东西得瑟一下。
薇姿这个品牌就先不多说了,如果哪位妹纸想知道多些,我就后面再盖楼了。
作秀的成份就不说了,只说真正有用的成份: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腺苷,水杨酰植物鞘氨醇,玻尿酸钠。
先说简单的:
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是去角质的,L'OREAL 和 LANCOME,还有其它很多品牌的产品里都是常用的。
腺苷,是促进细胞生长,对皱纹和脸上坑坑洼洼的东西都会有修改作用。
玻尿酸钠,就更大家都懂了。 保湿的。
重点来啦~~~~ 水杨酰植物鞘氨醇, 说白了就是LANCOME小黑瓶的主打成份。 哈哈大家知道我之前为什么说到性价比了么? 当然,这东西在10号魔法液里,量和浓度没有小黑瓶里的高了。
再顺便提一下EA雅顿经典胶囊里的神经酰胺,植物鞘氨醇是神经酰胺前驱物,更稳定些。水杨酰基植物鞘氨醇是从皮肤本身含有的植物鞘氨醇和水杨酸反应制备而得,因此它结合了这两种活性物的特点,具有光亮皮肤的作用。
无敌成份控养成中。。。。。 ^_^
另外,,,
另外,,,
另外,,,
【转载】张丽卿:别再顶着“成分达人的头衔”骗人骗己了!
前几天接触一个「橄榄叶萃取」的原料,看原料商所做的实验数据,所涵盖的效能,有点惊讶!
心里突然间有种[顿悟+惭愧]的感觉!
我们时常会认为,橄榄叶,菁华处不就是「橄榄多酚」,效果不就是「抗氧化」!?也习惯用表浅的常识认知,去解读化妆品成分表的效能。
我顿悟的是:除非我能掌握全世界讯息万变的每个原料萃取的细节、深度了解并试验每一种萃取液,否则,不要轻易用自己仅有的知识,去推断这些写着「萃取液」为通称的原料效能。
简单的「橄榄叶萃取」「杓药根萃取」「绿茶萃取」,因为萃取技术的不同、取出的成分种类与比例的差异、保存活性技术的差异,就可以创造出的天差地别的效能。
[橄榄叶萃取],让我对十年前开启的「读标签看效果」的推广,感到惭愧!
2002年之前,为了推动台湾化妆品的「全成分登录」能早日实现,我用很大的力气在推动这个与先进国家同步的法规规范。
2002年之后,看到很多品牌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特别是刚起步的本土品牌) ,所以,借着当时我在媒体的广大人气与资源,极力地强调成分栏可以获悉产品的真实样貌。这无非是企图透过消费者重视成分完整登录的力量,来促成化妆品产业人能跟上国际的脚步。我在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两本书(彩妆商品您选对了吗? 优质保养品选择策略),也都刻意以商品的全成分来剖析其价值。
但是,随着网络的群社与交流越来越发达,以成分论断产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当论断人的角色,由专业人,转成各式各样无师自通的达人时,现在变成一个好的成分,可以被吹捧上天(譬如富乐烯、蓝铜胜肽、EGF..);但一个旧问题,可以把产品污名化(譬如:Paraben、SLS、丙二醇、酒精..)!
我的惭愧,还掺杂着我的无奈无助与始料未及吧!顿悟,则是有感而发。
因为国际命名的约制,原料名称的呈现上不是CTFA的美式规则,就是INCI的写法。所以,以CTFA的写法,千百类不同品种的海藻萃取,也只能以Alage extract的方式表达。这时的门外汉成分达人,又如何知悉海藻萃取是个别有洞天的大学问。
而就连我自己,也会认为「橄榄叶」总不会像海藻种类繁多吧!就是橄榄叶啊!但我对橄榄叶萃取的认知,在看资料后,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原先的想法太偏执绝对。
依此类推,「我不懂」的植物萃取真相,应该是很多的。我一直相信科学,定性、定量、新鲜度、纯度、不纯物....,都是让数据说话的科学证据。但科学必须再加上试管效能测试、临床实际使用验证、长期追踪监测的确认...。
回头到最简单的配方端来说,原料的存在,还不等于效能的存在,还要看是否有合宜的配方功力啊!
这款就是现在有点小火的薇姿10号魔法液,哈哈,当然有些妹纸会觉得看不上眼。但是,性价这东西也很重要的,是不哒?
直接上图,朋友给的小样,让我帮忙看下。 这几天当成份控上瘾了,写点东西得瑟一下。
薇姿这个品牌就先不多说了,如果哪位妹纸想知道多些,我就后面再盖楼了。
作秀的成份就不说了,只说真正有用的成份: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腺苷,水杨酰植物鞘氨醇,玻尿酸钠。
先说简单的:
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是去角质的,L'OREAL 和 LANCOME,还有其它很多品牌的产品里都是常用的。
腺苷,是促进细胞生长,对皱纹和脸上坑坑洼洼的东西都会有修改作用。
玻尿酸钠,就更大家都懂了。 保湿的。
重点来啦~~~~ 水杨酰植物鞘氨醇, 说白了就是LANCOME小黑瓶的主打成份。 哈哈大家知道我之前为什么说到性价比了么? 当然,这东西在10号魔法液里,量和浓度没有小黑瓶里的高了。
再顺便提一下EA雅顿经典胶囊里的神经酰胺,植物鞘氨醇是神经酰胺前驱物,更稳定些。水杨酰基植物鞘氨醇是从皮肤本身含有的植物鞘氨醇和水杨酸反应制备而得,因此它结合了这两种活性物的特点,具有光亮皮肤的作用。
无敌成份控养成中。。。。。 ^_^
另外,,,
另外,,,
另外,,,
【转载】张丽卿:别再顶着“成分达人的头衔”骗人骗己了!
前几天接触一个「橄榄叶萃取」的原料,看原料商所做的实验数据,所涵盖的效能,有点惊讶!
心里突然间有种[顿悟+惭愧]的感觉!
我们时常会认为,橄榄叶,菁华处不就是「橄榄多酚」,效果不就是「抗氧化」!?也习惯用表浅的常识认知,去解读化妆品成分表的效能。
我顿悟的是:除非我能掌握全世界讯息万变的每个原料萃取的细节、深度了解并试验每一种萃取液,否则,不要轻易用自己仅有的知识,去推断这些写着「萃取液」为通称的原料效能。
简单的「橄榄叶萃取」「杓药根萃取」「绿茶萃取」,因为萃取技术的不同、取出的成分种类与比例的差异、保存活性技术的差异,就可以创造出的天差地别的效能。
[橄榄叶萃取],让我对十年前开启的「读标签看效果」的推广,感到惭愧!
2002年之前,为了推动台湾化妆品的「全成分登录」能早日实现,我用很大的力气在推动这个与先进国家同步的法规规范。
2002年之后,看到很多品牌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特别是刚起步的本土品牌) ,所以,借着当时我在媒体的广大人气与资源,极力地强调成分栏可以获悉产品的真实样貌。这无非是企图透过消费者重视成分完整登录的力量,来促成化妆品产业人能跟上国际的脚步。我在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两本书(彩妆商品您选对了吗? 优质保养品选择策略),也都刻意以商品的全成分来剖析其价值。
但是,随着网络的群社与交流越来越发达,以成分论断产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当论断人的角色,由专业人,转成各式各样无师自通的达人时,现在变成一个好的成分,可以被吹捧上天(譬如富乐烯、蓝铜胜肽、EGF..);但一个旧问题,可以把产品污名化(譬如:Paraben、SLS、丙二醇、酒精..)!
我的惭愧,还掺杂着我的无奈无助与始料未及吧!顿悟,则是有感而发。
因为国际命名的约制,原料名称的呈现上不是CTFA的美式规则,就是INCI的写法。所以,以CTFA的写法,千百类不同品种的海藻萃取,也只能以Alage extract的方式表达。这时的门外汉成分达人,又如何知悉海藻萃取是个别有洞天的大学问。
而就连我自己,也会认为「橄榄叶」总不会像海藻种类繁多吧!就是橄榄叶啊!但我对橄榄叶萃取的认知,在看资料后,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原先的想法太偏执绝对。
依此类推,「我不懂」的植物萃取真相,应该是很多的。我一直相信科学,定性、定量、新鲜度、纯度、不纯物....,都是让数据说话的科学证据。但科学必须再加上试管效能测试、临床实际使用验证、长期追踪监测的确认...。
回头到最简单的配方端来说,原料的存在,还不等于效能的存在,还要看是否有合宜的配方功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