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崇拜的王棨
在楼下遇到王棨的时候,他正从阶梯教室里出来,挎着包,面无表情。
“又被赶出来了?”
他依旧面无表情,点了下头,冲图书馆方向去了。
我望着他的背影愣了一下,爬上楼去。
“怎么回事?第一节课都要下了才来?”台上,建筑史的老师正气凛然。知道他一定会这么说,所以我的台词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报告老师,我头疼,准备请假的,但不想耽误课程,所以来晚了。”并佐之以头疼的样子。
这法子依旧屡试不爽。
找位子坐下掏出手机来,刚才那条信息还在:下课查人,快来!发件人是,王棨。
说起王棨,我敢说,他一定是最令我佩服的人。
这倒不是因为他名字中有一个我查了字典才认识的“棨”字。
一年前,我们成为室友。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抱着一本《No Country for Old Men》,我当时庆幸自己居然会都认识封面上那五个赫然的单词。他放下书,过来帮我取下背包,见我看着那本书:“读过?”
“想读,但还没读呢。”“我很喜欢麦卡锡写的东西,我觉得《Blood on the Sun 》应该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抱歉,什么?”他英语讲得太溜,我没听明白。
“《血色子午线》啊,你没读过?”
“听过”事实上我没有听过。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末了,又突然扯起什么科恩兄弟来,说科恩兄弟从麦卡锡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是他最喜欢的,说:“好的电影就像完美的建筑设计,不光整体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细节也无可挑剔。《No Country for Old Men》就这样,没缀笔也没缺失,导演用力用的恰到好处,实在是大师级别的手笔。”然后话锋一转,傥论起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他讲得如痴如醉,我听得云山雾罩。但是从那天开始,对这个居然可以读英文小说的,口若悬河的,似乎无所不知但又其貌不扬的家伙,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佩服起来。
他被赶出教室的事情,大家见怪不怪,尤其是在建筑史的课上。
但这次又是为什么,我还是好奇。他被赶出去的理由总是五花八门。
我问旁边的女生,女生说:“他刚问老师《营造法式》怎么不展开讲,争论起来,就……”女生耸耸肩,摊手表示自己也没办法。
下课果然点名,他又被点到了。
我觉得他是个愤青。他说:“哪里,我可不够格,愤青都是蹙着眉的,成天各种忧世伤身,喊着号子抵制日货的,那才叫愤青呢。”说完补充道:“你不知道愤青都是脑白质被切除了的吗?”他想说愤青们都没脑子。但就像诗人们的婉约一样,王棨的刻毒总会包裹在俏皮里,教人有一种不期待的中伤。
同学们觉得这样的人不可亲近,所以王棨总独来独往。
班上有女同学对他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王棨不觉得自己的孤独有什么可值得狂欢的,反而对那女生产生了兴趣。目标明确,使尽手段,想要人家解决自己的孤独。不多久,女生缠他不过,缴械投降了。从此每晚去跑步的时候,总看见,那女孩挽着他的手臂在操场。
王棨依旧本性不改,但是对女朋友却极其温柔。睡前煲电话粥之功力,更是教人大开耳界。满嘴的书面语,比喻、拟物、夸张,渲染出一派此生非你不娶的气势。听得室友们一个个鸡皮疙瘩掉得岂止一地。但是他女朋友反倒每次都感动的热泪涟涟。
室友们除我以外,向来鄙视他像个文科男似的只会掉书袋。却又不得不承认他泡妞却有一手。自此,鄙视并嫉妒着。
王棨被点到,宿舍里那三个鳏夫坐在后排笑的不亦乐乎。这几天来,他们得知的好消息太多,笑的频率都高于往常。尤其在王棨宣布分手的时候,简直额手称庆。
王棨说,彼此审美疲劳了。对方说,那就分开吧。王棨讲给我听的时候,简直平静的不像他。
这之后宿舍关系居然重新恢复正常。意识形态所谓无产共产,俗语曰三个和尚没水吃,王棨说五条光棍方才和谐。这玩笑开的,谁又能懂得他骨子里的幽默?
期末考试,王棨挂掉了《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他各科全优。力争奖学金的他瞬间希望全部坍塌。我说:“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他没说什么,垂着头,依旧面无表情。
半个小时候,我听见他在外面打电话:“为什么?”过了几十秒,“混蛋,你他妈还有师德人品吗?”那是我第一次听见他爆粗口。
王棨的气话一语成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老师果真没有师德人品。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而眼下,寒假将至,回家的行李箱偌大唯独不宜将这半年来的一切恩怨情仇带回家去。王棨愤愤地往包里塞东西,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课本和笔记:“我就不信过不了?”我们自然相信凭他聪明不绝顶的大脑,无论怎样都会过的,只是……我们心里都暗暗打鼓。
一个多月后,新学期开学的补考里,王棨又挂掉了。我们并不意外这个结果,尤其上学期末的那番电话之后。
王棨在失恋之前,有一次告诉我说,女朋友说他“哪里都好,唯独不通人情世故”。王棨被二次打击之后,我对他讲起这句话,他微微一笑,眉眼间满是无奈。我不知道他是懂了还是对往事的释然。但我还是隐约感觉,对这个自己崇拜的人,其实我一点都不了解。
几天后,王棨做的一件事让我觉得我是真的不懂这个人。
据他自己后来讲,他直接去找了系主任。把自己的情况如是讲述了一番。
举例说,自己其他科目成绩全优,即便对老师有意见也不至于冒挂科的风险,再说对老师也没什么意见。此外,在所有科目中《中国古代建筑史》最简单,以他的智商决不至于挂掉。再说,即便考试时真是没考好,那寒假里一个多月的疯狂复习,差点没把整本书都背下来,补考总该过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系主任查看了成绩,相信他说的不假。
又问说:“那你觉得是为什么?”王棨滔滔不绝,口才好得一塌糊涂。总之,什么被赶出教室、师德人品之类的典故都一股脑倾泻而出。系主任显然明白为什么,对王棨说道:“那这样,你看行吗?我下来对袁教授讲讲,你再打电话给他解释一下,态度好一些,服个软。成绩呢,我让他帮你改回来,这次就算这样过了。以后要还有他的课……”
“我不会向他服软的,我没错。我的确骂他了,但我说的是事实,他那样做的确没品”不等系主任说完,王棨就打断了人家的话。
“那你觉得怎么办?”这个爱较真的学生实在教人有些招架不住。“这样,你先回去,明天下午你再来。”借着接电话,系主任支走了这个学生。
王棨不愿服软,但堂堂大教授也要有个台阶下,于是他不得不参加两个月后的重修考试,成绩60分,但总算过了。
不过更让我松了一口气的是,接下来的课程里不再有这样一位老师了。
“又被赶出来了?”
他依旧面无表情,点了下头,冲图书馆方向去了。
我望着他的背影愣了一下,爬上楼去。
“怎么回事?第一节课都要下了才来?”台上,建筑史的老师正气凛然。知道他一定会这么说,所以我的台词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报告老师,我头疼,准备请假的,但不想耽误课程,所以来晚了。”并佐之以头疼的样子。
这法子依旧屡试不爽。
找位子坐下掏出手机来,刚才那条信息还在:下课查人,快来!发件人是,王棨。
说起王棨,我敢说,他一定是最令我佩服的人。
这倒不是因为他名字中有一个我查了字典才认识的“棨”字。
一年前,我们成为室友。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抱着一本《No Country for Old Men》,我当时庆幸自己居然会都认识封面上那五个赫然的单词。他放下书,过来帮我取下背包,见我看着那本书:“读过?”
“想读,但还没读呢。”“我很喜欢麦卡锡写的东西,我觉得《Blood on the Sun 》应该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抱歉,什么?”他英语讲得太溜,我没听明白。
“《血色子午线》啊,你没读过?”
“听过”事实上我没有听过。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末了,又突然扯起什么科恩兄弟来,说科恩兄弟从麦卡锡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是他最喜欢的,说:“好的电影就像完美的建筑设计,不光整体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细节也无可挑剔。《No Country for Old Men》就这样,没缀笔也没缺失,导演用力用的恰到好处,实在是大师级别的手笔。”然后话锋一转,傥论起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他讲得如痴如醉,我听得云山雾罩。但是从那天开始,对这个居然可以读英文小说的,口若悬河的,似乎无所不知但又其貌不扬的家伙,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佩服起来。
他被赶出教室的事情,大家见怪不怪,尤其是在建筑史的课上。
但这次又是为什么,我还是好奇。他被赶出去的理由总是五花八门。
我问旁边的女生,女生说:“他刚问老师《营造法式》怎么不展开讲,争论起来,就……”女生耸耸肩,摊手表示自己也没办法。
下课果然点名,他又被点到了。
我觉得他是个愤青。他说:“哪里,我可不够格,愤青都是蹙着眉的,成天各种忧世伤身,喊着号子抵制日货的,那才叫愤青呢。”说完补充道:“你不知道愤青都是脑白质被切除了的吗?”他想说愤青们都没脑子。但就像诗人们的婉约一样,王棨的刻毒总会包裹在俏皮里,教人有一种不期待的中伤。
同学们觉得这样的人不可亲近,所以王棨总独来独往。
班上有女同学对他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王棨不觉得自己的孤独有什么可值得狂欢的,反而对那女生产生了兴趣。目标明确,使尽手段,想要人家解决自己的孤独。不多久,女生缠他不过,缴械投降了。从此每晚去跑步的时候,总看见,那女孩挽着他的手臂在操场。
王棨依旧本性不改,但是对女朋友却极其温柔。睡前煲电话粥之功力,更是教人大开耳界。满嘴的书面语,比喻、拟物、夸张,渲染出一派此生非你不娶的气势。听得室友们一个个鸡皮疙瘩掉得岂止一地。但是他女朋友反倒每次都感动的热泪涟涟。
室友们除我以外,向来鄙视他像个文科男似的只会掉书袋。却又不得不承认他泡妞却有一手。自此,鄙视并嫉妒着。
王棨被点到,宿舍里那三个鳏夫坐在后排笑的不亦乐乎。这几天来,他们得知的好消息太多,笑的频率都高于往常。尤其在王棨宣布分手的时候,简直额手称庆。
王棨说,彼此审美疲劳了。对方说,那就分开吧。王棨讲给我听的时候,简直平静的不像他。
这之后宿舍关系居然重新恢复正常。意识形态所谓无产共产,俗语曰三个和尚没水吃,王棨说五条光棍方才和谐。这玩笑开的,谁又能懂得他骨子里的幽默?
期末考试,王棨挂掉了《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他各科全优。力争奖学金的他瞬间希望全部坍塌。我说:“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他没说什么,垂着头,依旧面无表情。
半个小时候,我听见他在外面打电话:“为什么?”过了几十秒,“混蛋,你他妈还有师德人品吗?”那是我第一次听见他爆粗口。
王棨的气话一语成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老师果真没有师德人品。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而眼下,寒假将至,回家的行李箱偌大唯独不宜将这半年来的一切恩怨情仇带回家去。王棨愤愤地往包里塞东西,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课本和笔记:“我就不信过不了?”我们自然相信凭他聪明不绝顶的大脑,无论怎样都会过的,只是……我们心里都暗暗打鼓。
一个多月后,新学期开学的补考里,王棨又挂掉了。我们并不意外这个结果,尤其上学期末的那番电话之后。
王棨在失恋之前,有一次告诉我说,女朋友说他“哪里都好,唯独不通人情世故”。王棨被二次打击之后,我对他讲起这句话,他微微一笑,眉眼间满是无奈。我不知道他是懂了还是对往事的释然。但我还是隐约感觉,对这个自己崇拜的人,其实我一点都不了解。
几天后,王棨做的一件事让我觉得我是真的不懂这个人。
据他自己后来讲,他直接去找了系主任。把自己的情况如是讲述了一番。
举例说,自己其他科目成绩全优,即便对老师有意见也不至于冒挂科的风险,再说对老师也没什么意见。此外,在所有科目中《中国古代建筑史》最简单,以他的智商决不至于挂掉。再说,即便考试时真是没考好,那寒假里一个多月的疯狂复习,差点没把整本书都背下来,补考总该过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系主任查看了成绩,相信他说的不假。
又问说:“那你觉得是为什么?”王棨滔滔不绝,口才好得一塌糊涂。总之,什么被赶出教室、师德人品之类的典故都一股脑倾泻而出。系主任显然明白为什么,对王棨说道:“那这样,你看行吗?我下来对袁教授讲讲,你再打电话给他解释一下,态度好一些,服个软。成绩呢,我让他帮你改回来,这次就算这样过了。以后要还有他的课……”
“我不会向他服软的,我没错。我的确骂他了,但我说的是事实,他那样做的确没品”不等系主任说完,王棨就打断了人家的话。
“那你觉得怎么办?”这个爱较真的学生实在教人有些招架不住。“这样,你先回去,明天下午你再来。”借着接电话,系主任支走了这个学生。
王棨不愿服软,但堂堂大教授也要有个台阶下,于是他不得不参加两个月后的重修考试,成绩60分,但总算过了。
不过更让我松了一口气的是,接下来的课程里不再有这样一位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