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当我们耳语时》
《看见》其实是买了很久的书,最近才想起拿出来看,结果发现了宝藏。不是说这书有多么的了不得,但是于我而言,却从某种程度改变了我。
我在某些方面是极为淡漠的,比如一些社会黑暗问题,比如有关政治,我的反应都是淡漠的。我的潜台词总是:这个,我知道了,了解了详情了,(一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惰,才会把所有的可能预设为自己想象的最糟)只会更加的觉得无助无奈。不如不去了解不去关注,过自己的小小日子就是了。
这种淡漠绑住了我的整个身心,裹步不前,与世隔绝。
我听说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应该关注社会的,一个知识分子更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人不光只有家庭责任还应该有社会责任。你不一定要呼吁出来,但是你一定要自有主张,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关注了,才会有思维的动荡,才有活着的意义。
麻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的,麻木是在无数的淡漠以后变成的。我过着自己的小小日子,我看似只在关注着自己的小小日子,自己身边的一切。麻木已经开始在我的周身蔓延,有一天,我看着自己的孩子,我也许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全部关注加于他的身上,但是行为的惯性,我可能无从知晓他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我看着他,无动于衷,直到某一天遇到了这一后果,不见得是理想的,我勃然大怒,我歇斯底里?这是我预期的亲子关系?不是的。又或者有一天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索,我能不能回答他的问题,我的回答能不能准确,会不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
总之,有了孩子以后,很多让我茫然的问题,我曾经是碰到了才去找答案。我的,据他说已经被愚化了的思想,在无知和懒惰的惯性下已经很多年不曾挣扎过,甚至孩子的来临。
但是柴静的叙述却让我苏醒过来了。首先,她的叙述是较为诚实的。并且她也显露自己的弱点。她直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些是能够克服的,有些可能不能够,但是至少她知道了。书里面贯穿了别人给予她的方法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实践去肯定和否认。
而她看见的,她陈述出来,从她最初的认识,从朋友同事对她的辅正,从当时的判断,到多年以后的反思。情感和理性的博弈。都让我受益良深。
还有那些过往的故事本身都让我唏嘘不已。是的,这些都是大事,有些我经历过,比如汶川地震。有些我耳闻过。有些被我忽略了。但是所有的,存在即真理。存在过就该有所思索,有所结论。
这些事情有点关乎民生,有的关乎教育,有的关乎法律,有的关乎知识,有的关乎情感⋯⋯
每一件都是深刻的经过,看过都还有待我反思。今天写下这些,也许晚了许多年。但是它们被写下了,就没有太晚。
我在某些方面是极为淡漠的,比如一些社会黑暗问题,比如有关政治,我的反应都是淡漠的。我的潜台词总是:这个,我知道了,了解了详情了,(一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惰,才会把所有的可能预设为自己想象的最糟)只会更加的觉得无助无奈。不如不去了解不去关注,过自己的小小日子就是了。
这种淡漠绑住了我的整个身心,裹步不前,与世隔绝。
我听说一个合格的公民是应该关注社会的,一个知识分子更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人不光只有家庭责任还应该有社会责任。你不一定要呼吁出来,但是你一定要自有主张,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关注了,才会有思维的动荡,才有活着的意义。
麻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的,麻木是在无数的淡漠以后变成的。我过着自己的小小日子,我看似只在关注着自己的小小日子,自己身边的一切。麻木已经开始在我的周身蔓延,有一天,我看着自己的孩子,我也许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全部关注加于他的身上,但是行为的惯性,我可能无从知晓他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我看着他,无动于衷,直到某一天遇到了这一后果,不见得是理想的,我勃然大怒,我歇斯底里?这是我预期的亲子关系?不是的。又或者有一天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索,我能不能回答他的问题,我的回答能不能准确,会不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
总之,有了孩子以后,很多让我茫然的问题,我曾经是碰到了才去找答案。我的,据他说已经被愚化了的思想,在无知和懒惰的惯性下已经很多年不曾挣扎过,甚至孩子的来临。
但是柴静的叙述却让我苏醒过来了。首先,她的叙述是较为诚实的。并且她也显露自己的弱点。她直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些是能够克服的,有些可能不能够,但是至少她知道了。书里面贯穿了别人给予她的方法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实践去肯定和否认。
而她看见的,她陈述出来,从她最初的认识,从朋友同事对她的辅正,从当时的判断,到多年以后的反思。情感和理性的博弈。都让我受益良深。
还有那些过往的故事本身都让我唏嘘不已。是的,这些都是大事,有些我经历过,比如汶川地震。有些我耳闻过。有些被我忽略了。但是所有的,存在即真理。存在过就该有所思索,有所结论。
这些事情有点关乎民生,有的关乎教育,有的关乎法律,有的关乎知识,有的关乎情感⋯⋯
每一件都是深刻的经过,看过都还有待我反思。今天写下这些,也许晚了许多年。但是它们被写下了,就没有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