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发展的思考
英国经验主义在资本主义阶级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始,自然科学牛顿提出的物理学三定律的影响下,有其不同于大路上的布莱尼茨派的理性主义,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学说,这是近代科学主义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流派,他是在自然科学影响下建立的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深深影响着后来的科学主义哲学发展。英国经验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直到今天,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塞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当然,这是后话。
因此,在追溯于英国经验主义之时,我们可以审视自然科学主义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它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分析培根,霍布斯,哈起生,休谟等人所提出的经验主义的论点,以及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分析经验主义的历史大背景。
英国自从16世纪战胜了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对美洲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便一跃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它在17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制度,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在经济发面,它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以及其代替了手工业工厂。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下,也有迅速的发展。[ 《西方美学史》[M] 朱光潜著 金城出版社]
从中可看出,西方经验主义的兴起首先是建立在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统治阶级上,其富饶的生活给予了社会环境保证,使其不会在理论萌芽阶段有更多的阻扰,且在君主专制的灭亡改由议会负责的代议制,使其推翻上层阶级的绝对统治,除却培根是就封建王朝儿大法官的儿子(大臣质疑伊丽莎白的统治,使其保证了培根思想的激进),新贵族的代表人物,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出身,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归纳可得出:英国经验主义的阶级属性本质上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为资本主义而服务的;而牛顿三个定律的提出实质上更多的应用于自然科学上,工业革命的科学主义基础可以在牛顿找到根据;其经验主义中所提出的“观察”,和牛顿发现三定律的苹果寓意故事是否有着直接关系,个人认为有所联系。
从经验主义历史本身出发来看,经验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正值资本主义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爆发频繁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的科学与文化也随着整个欧洲的科学、文化一起得到发展与繁荣。尤其是实验科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观察、实验,强调感觉经验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为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与现实动力。[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D] ]
另外,英国悠久的唯名论传统(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强调个人主义与经验主义,认为一般普遍都是不真实的,只有个别事物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也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感觉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强调人对个别事物的感觉经验,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来分析下英国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王国最高法律官职)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1618也成为了大法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 《百度百科》 [Z]
正如之前所说,培根的身份特殊在于他是新贵族阶级的代表,和莎士比亚都出生于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传统,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处于时代新旧的交界点上,在《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新工具论》著作中,奠定了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他信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他的中心命题,他所有的论文和论点几乎都是围绕这个命题直接或者间接服务的,在此之中,培根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后文会加以进而阐述这段话的含义。
培根在于自然科学作为哲学命题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将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可以看做是今后自然神论的萌芽(进而发展至浪漫主义),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可以运用的理性知识来了解自己的自然,让自然为其所用。在这个论述上,可以联系在英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纺织手工业业的蓬勃发展,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的远离几乎都是依据于借助自然的力量使效率得到提升,但那时人们更热衷于永动机的制作:第一部永动机的概念图就是依附于流水为动力,可看出,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向自然借取更多的力量来便利自己。 培根在论文中也指出,虽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然服从自然规律,但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奥秘,让自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利益所服务的,而科学主义作为新生力量必然是被推上历史的进程的。
培根的《伟大的复兴》是有关人如何推动科学的进步的,他说”知识的状况既不繁荣,也没有大的进展;必须为人类理智开辟一条与迄今为止完全不同的道路,并提供其他一些道路,以使心理在把握事物的性质时能够行使他固有的权威。“[ 《培根随笔集》[M] 曹明轮主编 人民出版社]
这里面说,”迄今为止“指的是前文所说的,以资产阶级为代表,以自然科学为论点的科学主义道路,他是建立在旧贵族制度的废墟上的,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经学的思想和形式逻辑推理的;“其他一些道路”《伟大的复兴》这本书里所提到的给科学进程制定的计划,后文会有详细说明,而“心理把握事物的性质”是富有创造性的把个人的心理思维对于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实质性的提了出来,这使得美学研究方向已经可以从玄学领域转移到了科学领域了;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是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特别是对于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在这一点上,培根所提出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学中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甚至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在“完全不同的道路”的所指,培根为此写了一本著作,阐述了具体的与众不同的道路应该如何走,这本书就是《伟大的复兴》。
《伟大的复兴》有六个部分组成:
1.“科学的分类”:他是指“对人类目前所具有只是概括或普遍性的描述”
2.“新工具;或关于对自然的解释的指导”: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对人类只是做了“概括描述”,为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的“新工具”
3.“宇宙的现象,或作为哲学之基础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为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材料。“、
4.”先驱者;或是对新哲学的预期“这一部分讲提供在培根设想的”新哲学“完成之前根据通常的方法而非新工具的方法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5.“理智的阶梯”。这一部分讲提供新工具的方法成功进行研究的一些事例。
6.“新哲学,或者能动的科学”。这一部分是整个“科学复兴”计划的最终结果。
(由《西方哲学史》整理而得)[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 ]
由此可得,霍布斯对于培根的批判为对于经验主义缺乏一个统领性的纲领,从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但培根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毕其功于一役将重点放在科学主义的未来规划上,是一位展望者,他在认识上强调经验,在思想上强调归纳,成为旧经学哲学的“清道夫”。
回到之前所说的“心理在把握事物的性质时能够行使他固有的权威。”
在“心理把握事物的性质”上,培根曾提出一系列理论来解释人类对于个人“权威”的错误认知,这里所指的是培根的“四假说”,是培根归纳人们对于学问不信任的三种“症状”,“虚假的学问”“虚饰的学问”“争辩的学问”的进一步的阐述。
培根极力批判危害人类认识的四种“假相”。他认为一旦“假相”的流毒被清除之后,人们就能走进“建筑在科学上面的人的王国的大门”。
“四假相”说特指扰乱人心的四种假象,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
族类假相”指的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并把它们强加于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象。这也是人类的不可避免的劣性,在这里族代表着种族,类代表着类型,族类泛指着人类,可以看做培根对于本质论的侧写。
“洞穴假相”指的是培根认为不同的人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好比是,每个人都坐在他所特有的洞穴之中,因为受到狭窄天地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市场假相”,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语义(概念)含混不清,而招致犯错误或认识停滞不前的可能。培根认为有两种:一是本来有些东西明明不存在,人们偏偏造出一些词汇(名称)来虚构其存在,使人的认识发生错觉和混乱;另一种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有些语词,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
“剧场假相”,指的是是如同逢场作戏的意思,人们由于盲目信仰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种种哲学体系,因而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发展停滞。“剧场假相”实际上是一种依赖思想,根源是对崇拜者的主观唯心性质的服从。
培根认为“市场假象”是最麻烦的假象,其和中国的“言不达意”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市场假象里,他看到语言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将语言的局限性提出来,语言滥用作为引发某些混乱的根源(这也解释了为何林肯时期的辩论以及言语依附于文本之上后所造成的条理清晰的效果,是印刷术发展的功劳),之后培根提出了语言要建立两个等级,一个为“日常语言”,另一个则是“科学语言”,这里的科学语言就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更好的总结归纳,调理清晰;而“日常语言”在于日常的交流,所谓人可以不对自己的话语负责则是侧重于日常语言的暗指,在“日常语言”被确定为二等语言,培根确保了用“定义”来使“科学语言规范化”,这就是培根思想的特点:归纳。
培根的假象说全面揭示了人的错误认识的表现和根源,为针对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和正统神学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们本质上的各种权威,迷信和荒诞,而在科学主义思潮中,使人摆脱思想的束缚,以依附于“观察”这一创作举动从心理层面给予足够的理论支持,避免了四假象说的人们能拥有更好的环境从自然汲取力量,从实践中得到认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统治” 。
现在我们回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上,这句话其实是“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在“自然”这个词中,他在自然哲学的观点中有明确指出,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前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正如前文所述,自然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形而上学研究的只是“肯定不是”自然以外的任何东西,而只是自然本身最卓越的部分“。[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现在把自然一词置换为上帝,那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就是力量,要借服从上帝去征服上帝“是否有尼采的思想在里面呢?而将自然依次换成“理式”,”理式就是力量,要借服理式去征服理式“是否有柏拉图的思想在里面呢,两者唯一矛盾的自语”征服理式“和”征服上帝“,将人的力量过分高度化,这是和培根认为人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的观点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在浪漫主义中得以被纠正,被称之为自然神论,或泛神论,这在法国哲学家蒙田和德国哲学家歌德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所以“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是”自然对于必然的认识“,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用过经验知识所掌握的自然的必然规律[ 《西方美学史》[M] 朱光潜著 金城出版社],一切都是以人为出发,人文主义的精神得以在培根在此体现,把感性经验作为获取一切知识的出发点,信任更具观察和实验的总结的归纳法,强调认识的实践效用,为科学主义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曾评价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是培根”,是非常正确的。
1626年,培根因进行科学实验患病逝世。在5年前,他因为受贿罪而被剥夺一切官职,他1603年被封为爵士 ,1607年被任命副检察长,1618年被任命为大法官,仅次于国王的高位,他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在思想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开山祖师爷为理论打下了坚固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除培根之外,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后继发展有如下几位,在这里简单做一个概述。
霍布斯,则是继培根之后出现的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的理论显然受到了培根实验理性观的影响, 同时又受到了欧洲大陆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传统的影响, 他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也是从本体论开始而至人类及其道德现象的。他认为: 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就是物体, 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它占有空间, 能够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 或被人们的理性所理解。所谓世界, 就是无数的物质实体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 “ 霍布斯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在认识论上, 霍布斯拓展了理性的外延, 比培根更加强调感性的作用, 同时也并不否认理性的作用,并将理性用于人类的伦理生活“, 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道德哲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与传统的欧洲神学理性大相径庭了。
休漠是英国主义的集大成泽,他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 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唯理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之后康德发展了他的不可知论)。而休漠经验论的根本特点,在于坚持感觉经验不仅仅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而且还是唯一的存在,除此之外, 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与否都是不可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
休漠继承了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反对天赋观念,并从经验观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认识起始于感觉经验或知觉( 休模将感觉经验叫做知觉),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进入心灵时最强烈、最活泼的知觉是印象,包括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则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感觉印象是观念的原因,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又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是简单观念的集合或复合,我们所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确实存在的,但却只是一束观念流,感觉流或记忆流而巳,其中每一个知觉又都是各个特殊的,互不相关的。[ 《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J] B561]
斯宾塞是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前的代理人, 他的的十卷本《综合哲学》提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实证主义哲学体系。实证主义是孔德在十九世纪20 年代末创立的,它宣称自己是在理性,科学和进步的旗号下宣扬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此说产生于法国,却流行于英国,斯宾塞承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穆勒之后,集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理性论,构筑了自己的综合哲学体系,所以他的思想深得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赏识,被视为学术界的“ 思想泰斗” , 被称为“ 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斯多德”。
除斯宾塞外, 十九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还有达尔文和高尔顿两位机能主义科学家.。
达尔文的最大功绩在于最后证实了很早就已被人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的观念, 使科学理性在与宗教理性的较量中又获得一次巨大的成功。达尔文证明了地球上生物的种是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不是一回全数出现, 这样, 基督教的上帝在六日内创造万物和人之说成为神话, 《物种起源》的真理得以传播。
高尔顿的大部分思想都是由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引起的, 他将“ 物竞天择” 的思想最充分地运用到教育科学研究,并用数理统计和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力差异, 进行儿童心理测验,他开创了适应、遗传与环境、物种的比较、儿童研究、问卷法的应用、统计技术、个别差异、心理测验等广阔的心理科学领域,成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J] B561](以上资料由《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曾跃霞郑传芹著 归纳而成)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发展进入繁荣飞速发展的时期,哲学正处于一个由旧至新的转折时期, 尤其是十九世纪末, 由于世界科学中心的逐步转移, 繁荣的英国哲学从历史上看,它也逐渐走向尽头。从培根到斯宾塞, 经验主义由唯物主义演变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再到实证主义和机能主义, 哲学所具备的工具性功能被资本主义最完美地使用着, 科学理性也在与宗教的斗争中逐渐发展状大起来。在这之中,用环境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为过(前文已经提及),但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实证主义、机能主义又成为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机能主义和科学哲学发展的哲学背景,这可以看做是一脉相承的。而19世纪末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定绝对知识的声音越来越高(这既是经验主义的批判也是发展),重归纳重理性的实证主义哲学红极一时。这是给往后的数理逻辑发展和应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提出给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之后批判理性主义(从纯理性,纯逻辑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且“不断革命论”的“否定原则”)都是在此之上发展而来的。70年代后自然科学出现大分化大综合的去世,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性学科,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后继者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不断揭示科学的发展,具象的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形成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由此可得,近代科学主义各流派都是从自然科学中获取基础和启示来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综其所述,近代科学主义的基础渊源就是在于英国经验主义学派祖师爷培根的理论上。
科技的创新是先于哲学理论产生,还是在科技创新社会发生变革之下人的思想才会发生真正的转变,在英国经验主义可看出,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是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莱特兄弟在创造飞机之前有着民族神话的影响,从而创造了飞行器,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培根受新贵族思潮的影响创立了英国经验主义流派,进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到当今的潜水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到现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而展望未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部曲里深藏着对于机器人取代劳动人民阶层,在过渡智能化后无限接近与人后打破规则进而化为阶级革命推翻统治的事情,在未来,是否会发生,也打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
因此,在追溯于英国经验主义之时,我们可以审视自然科学主义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它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分析培根,霍布斯,哈起生,休谟等人所提出的经验主义的论点,以及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分析经验主义的历史大背景。
英国自从16世纪战胜了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对美洲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便一跃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它在17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制度,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在经济发面,它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以及其代替了手工业工厂。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下,也有迅速的发展。[ 《西方美学史》[M] 朱光潜著 金城出版社]
从中可看出,西方经验主义的兴起首先是建立在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统治阶级上,其富饶的生活给予了社会环境保证,使其不会在理论萌芽阶段有更多的阻扰,且在君主专制的灭亡改由议会负责的代议制,使其推翻上层阶级的绝对统治,除却培根是就封建王朝儿大法官的儿子(大臣质疑伊丽莎白的统治,使其保证了培根思想的激进),新贵族的代表人物,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出身,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归纳可得出:英国经验主义的阶级属性本质上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为资本主义而服务的;而牛顿三个定律的提出实质上更多的应用于自然科学上,工业革命的科学主义基础可以在牛顿找到根据;其经验主义中所提出的“观察”,和牛顿发现三定律的苹果寓意故事是否有着直接关系,个人认为有所联系。
从经验主义历史本身出发来看,经验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正值资本主义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爆发频繁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的科学与文化也随着整个欧洲的科学、文化一起得到发展与繁荣。尤其是实验科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观察、实验,强调感觉经验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为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与现实动力。[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D] ]
另外,英国悠久的唯名论传统(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强调个人主义与经验主义,认为一般普遍都是不真实的,只有个别事物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也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感觉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强调人对个别事物的感觉经验,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来分析下英国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王国最高法律官职)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1618也成为了大法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 《百度百科》 [Z]
正如之前所说,培根的身份特殊在于他是新贵族阶级的代表,和莎士比亚都出生于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传统,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处于时代新旧的交界点上,在《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新工具论》著作中,奠定了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他信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他的中心命题,他所有的论文和论点几乎都是围绕这个命题直接或者间接服务的,在此之中,培根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后文会加以进而阐述这段话的含义。
培根在于自然科学作为哲学命题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将自然取代了神的位置,可以看做是今后自然神论的萌芽(进而发展至浪漫主义),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可以运用的理性知识来了解自己的自然,让自然为其所用。在这个论述上,可以联系在英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纺织手工业业的蓬勃发展,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的远离几乎都是依据于借助自然的力量使效率得到提升,但那时人们更热衷于永动机的制作:第一部永动机的概念图就是依附于流水为动力,可看出,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向自然借取更多的力量来便利自己。 培根在论文中也指出,虽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然服从自然规律,但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奥秘,让自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利益所服务的,而科学主义作为新生力量必然是被推上历史的进程的。
培根的《伟大的复兴》是有关人如何推动科学的进步的,他说”知识的状况既不繁荣,也没有大的进展;必须为人类理智开辟一条与迄今为止完全不同的道路,并提供其他一些道路,以使心理在把握事物的性质时能够行使他固有的权威。“[ 《培根随笔集》[M] 曹明轮主编 人民出版社]
这里面说,”迄今为止“指的是前文所说的,以资产阶级为代表,以自然科学为论点的科学主义道路,他是建立在旧贵族制度的废墟上的,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经学的思想和形式逻辑推理的;“其他一些道路”《伟大的复兴》这本书里所提到的给科学进程制定的计划,后文会有详细说明,而“心理把握事物的性质”是富有创造性的把个人的心理思维对于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实质性的提了出来,这使得美学研究方向已经可以从玄学领域转移到了科学领域了;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是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特别是对于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在这一点上,培根所提出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学中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甚至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在“完全不同的道路”的所指,培根为此写了一本著作,阐述了具体的与众不同的道路应该如何走,这本书就是《伟大的复兴》。
《伟大的复兴》有六个部分组成:
1.“科学的分类”:他是指“对人类目前所具有只是概括或普遍性的描述”
2.“新工具;或关于对自然的解释的指导”: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对人类只是做了“概括描述”,为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的“新工具”
3.“宇宙的现象,或作为哲学之基础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为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材料。“、
4.”先驱者;或是对新哲学的预期“这一部分讲提供在培根设想的”新哲学“完成之前根据通常的方法而非新工具的方法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5.“理智的阶梯”。这一部分讲提供新工具的方法成功进行研究的一些事例。
6.“新哲学,或者能动的科学”。这一部分是整个“科学复兴”计划的最终结果。
(由《西方哲学史》整理而得)[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 ]
由此可得,霍布斯对于培根的批判为对于经验主义缺乏一个统领性的纲领,从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但培根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毕其功于一役将重点放在科学主义的未来规划上,是一位展望者,他在认识上强调经验,在思想上强调归纳,成为旧经学哲学的“清道夫”。
回到之前所说的“心理在把握事物的性质时能够行使他固有的权威。”
在“心理把握事物的性质”上,培根曾提出一系列理论来解释人类对于个人“权威”的错误认知,这里所指的是培根的“四假说”,是培根归纳人们对于学问不信任的三种“症状”,“虚假的学问”“虚饰的学问”“争辩的学问”的进一步的阐述。
培根极力批判危害人类认识的四种“假相”。他认为一旦“假相”的流毒被清除之后,人们就能走进“建筑在科学上面的人的王国的大门”。
“四假相”说特指扰乱人心的四种假象,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
族类假相”指的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并把它们强加于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象。这也是人类的不可避免的劣性,在这里族代表着种族,类代表着类型,族类泛指着人类,可以看做培根对于本质论的侧写。
“洞穴假相”指的是培根认为不同的人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好比是,每个人都坐在他所特有的洞穴之中,因为受到狭窄天地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市场假相”,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语义(概念)含混不清,而招致犯错误或认识停滞不前的可能。培根认为有两种:一是本来有些东西明明不存在,人们偏偏造出一些词汇(名称)来虚构其存在,使人的认识发生错觉和混乱;另一种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有些语词,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
“剧场假相”,指的是是如同逢场作戏的意思,人们由于盲目信仰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种种哲学体系,因而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发展停滞。“剧场假相”实际上是一种依赖思想,根源是对崇拜者的主观唯心性质的服从。
培根认为“市场假象”是最麻烦的假象,其和中国的“言不达意”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市场假象里,他看到语言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将语言的局限性提出来,语言滥用作为引发某些混乱的根源(这也解释了为何林肯时期的辩论以及言语依附于文本之上后所造成的条理清晰的效果,是印刷术发展的功劳),之后培根提出了语言要建立两个等级,一个为“日常语言”,另一个则是“科学语言”,这里的科学语言就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更好的总结归纳,调理清晰;而“日常语言”在于日常的交流,所谓人可以不对自己的话语负责则是侧重于日常语言的暗指,在“日常语言”被确定为二等语言,培根确保了用“定义”来使“科学语言规范化”,这就是培根思想的特点:归纳。
培根的假象说全面揭示了人的错误认识的表现和根源,为针对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和正统神学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们本质上的各种权威,迷信和荒诞,而在科学主义思潮中,使人摆脱思想的束缚,以依附于“观察”这一创作举动从心理层面给予足够的理论支持,避免了四假象说的人们能拥有更好的环境从自然汲取力量,从实践中得到认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统治” 。
现在我们回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上,这句话其实是“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在“自然”这个词中,他在自然哲学的观点中有明确指出,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前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正如前文所述,自然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形而上学研究的只是“肯定不是”自然以外的任何东西,而只是自然本身最卓越的部分“。[ 《西方哲学史》[M] 学术版第四卷 周晓亮主编 凤凰出版社]现在把自然一词置换为上帝,那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就是力量,要借服从上帝去征服上帝“是否有尼采的思想在里面呢?而将自然依次换成“理式”,”理式就是力量,要借服理式去征服理式“是否有柏拉图的思想在里面呢,两者唯一矛盾的自语”征服理式“和”征服上帝“,将人的力量过分高度化,这是和培根认为人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的观点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在浪漫主义中得以被纠正,被称之为自然神论,或泛神论,这在法国哲学家蒙田和德国哲学家歌德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所以“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是”自然对于必然的认识“,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用过经验知识所掌握的自然的必然规律[ 《西方美学史》[M] 朱光潜著 金城出版社],一切都是以人为出发,人文主义的精神得以在培根在此体现,把感性经验作为获取一切知识的出发点,信任更具观察和实验的总结的归纳法,强调认识的实践效用,为科学主义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曾评价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是培根”,是非常正确的。
1626年,培根因进行科学实验患病逝世。在5年前,他因为受贿罪而被剥夺一切官职,他1603年被封为爵士 ,1607年被任命副检察长,1618年被任命为大法官,仅次于国王的高位,他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在思想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开山祖师爷为理论打下了坚固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除培根之外,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后继发展有如下几位,在这里简单做一个概述。
霍布斯,则是继培根之后出现的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的理论显然受到了培根实验理性观的影响, 同时又受到了欧洲大陆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传统的影响, 他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也是从本体论开始而至人类及其道德现象的。他认为: 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就是物体, 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它占有空间, 能够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 或被人们的理性所理解。所谓世界, 就是无数的物质实体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 “ 霍布斯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在认识论上, 霍布斯拓展了理性的外延, 比培根更加强调感性的作用, 同时也并不否认理性的作用,并将理性用于人类的伦理生活“, 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道德哲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与传统的欧洲神学理性大相径庭了。
休漠是英国主义的集大成泽,他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 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唯理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之后康德发展了他的不可知论)。而休漠经验论的根本特点,在于坚持感觉经验不仅仅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而且还是唯一的存在,除此之外, 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与否都是不可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
休漠继承了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反对天赋观念,并从经验观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认识起始于感觉经验或知觉( 休模将感觉经验叫做知觉),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进入心灵时最强烈、最活泼的知觉是印象,包括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则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感觉印象是观念的原因,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又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是简单观念的集合或复合,我们所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确实存在的,但却只是一束观念流,感觉流或记忆流而巳,其中每一个知觉又都是各个特殊的,互不相关的。[ 《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J] B561]
斯宾塞是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前的代理人, 他的的十卷本《综合哲学》提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实证主义哲学体系。实证主义是孔德在十九世纪20 年代末创立的,它宣称自己是在理性,科学和进步的旗号下宣扬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此说产生于法国,却流行于英国,斯宾塞承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穆勒之后,集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理性论,构筑了自己的综合哲学体系,所以他的思想深得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赏识,被视为学术界的“ 思想泰斗” , 被称为“ 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斯多德”。
除斯宾塞外, 十九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还有达尔文和高尔顿两位机能主义科学家.。
达尔文的最大功绩在于最后证实了很早就已被人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的观念, 使科学理性在与宗教理性的较量中又获得一次巨大的成功。达尔文证明了地球上生物的种是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不是一回全数出现, 这样, 基督教的上帝在六日内创造万物和人之说成为神话, 《物种起源》的真理得以传播。
高尔顿的大部分思想都是由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引起的, 他将“ 物竞天择” 的思想最充分地运用到教育科学研究,并用数理统计和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力差异, 进行儿童心理测验,他开创了适应、遗传与环境、物种的比较、儿童研究、问卷法的应用、统计技术、个别差异、心理测验等广阔的心理科学领域,成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J] B561](以上资料由《英国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曾跃霞郑传芹著 归纳而成)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发展进入繁荣飞速发展的时期,哲学正处于一个由旧至新的转折时期, 尤其是十九世纪末, 由于世界科学中心的逐步转移, 繁荣的英国哲学从历史上看,它也逐渐走向尽头。从培根到斯宾塞, 经验主义由唯物主义演变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再到实证主义和机能主义, 哲学所具备的工具性功能被资本主义最完美地使用着, 科学理性也在与宗教的斗争中逐渐发展状大起来。在这之中,用环境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为过(前文已经提及),但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实证主义、机能主义又成为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机能主义和科学哲学发展的哲学背景,这可以看做是一脉相承的。而19世纪末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定绝对知识的声音越来越高(这既是经验主义的批判也是发展),重归纳重理性的实证主义哲学红极一时。这是给往后的数理逻辑发展和应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提出给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之后批判理性主义(从纯理性,纯逻辑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且“不断革命论”的“否定原则”)都是在此之上发展而来的。70年代后自然科学出现大分化大综合的去世,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性学科,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后继者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不断揭示科学的发展,具象的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形成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由此可得,近代科学主义各流派都是从自然科学中获取基础和启示来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综其所述,近代科学主义的基础渊源就是在于英国经验主义学派祖师爷培根的理论上。
科技的创新是先于哲学理论产生,还是在科技创新社会发生变革之下人的思想才会发生真正的转变,在英国经验主义可看出,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是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莱特兄弟在创造飞机之前有着民族神话的影响,从而创造了飞行器,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培根受新贵族思潮的影响创立了英国经验主义流派,进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到当今的潜水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到现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而展望未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部曲里深藏着对于机器人取代劳动人民阶层,在过渡智能化后无限接近与人后打破规则进而化为阶级革命推翻统治的事情,在未来,是否会发生,也打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