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
来了又去,余留下来的只是那个夏日午后蛋糕店靠窗座位上,她碎花长裙,干净脸庞,白皙皮肤,以及投来的甜甜微笑,那一瞬化为永恒的凝视,真好看。好看得仿若是马路边清瘦树干上开出的莫名花朵,炫白迎风,美而淡雅。路长路短,缘生缘浅,看见就好。每当想起,总在暖流涌身时轻叹一句:“真好!”
————写给谁
习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首先,习惯必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013年下,大三。跟着朋友一起去外面报了手绘班。顾名思义,就是手工描绘,相对电脑绘图而言的手工临摹。虽然谈不上艺术,但总归是属于绘画的一种。这样,画笔必然成为最主要的工具。也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我“结识”了我现在写下这段文字草稿的画笔——业内通常称呼为马克笔。两年前青涩冲动,转眼已是大四即将毕业。而这种笔也被我一直惯用到至今。起初觉得它简单,不起眼,甚至连颜色都是最无味的灰白。因为专业要求,也就慢慢尝试、学习。上手之后,越发地喜欢。它流畅,但不粘纸,笔触清晰有力、灵活,而且轻便、低调。0.5mm笔头勾勒、书写出来的痕迹正是我最为舒服的大小。于是爱不释手,就算是最简单的上课签到都要拿来点抹一二。然后,在这快两年时间里,我用它书写了每一幅篇章,记录下每一段笔记,描述出每一段感动。一盒接着一盒,最无味的灰白却给了我最饱满的激情,最活跃的灵感,最舒适的享受,最有力的支撑。
正月十五元宵刚过完,换了手机。紧随时代脚步的同时也淘汰了那一款小屏幕诺基亚——5130XP。第一次见到它是四年前刚进大学,兜里揣着父母给的若干不多。在室友的陪伴下在手机店里东张西望,面对琳琅满目,有点慌张。溜达溜达,观看观看,终于在靠近门口的一个小柜台发现了它。通过透明柜台玻璃看着它,打灯照在它深蓝色光亮的外壳上,瞬间就相中。然后这一相中就是长达四年的陪伴。也不记得有多少次不小心掉下床铺,从上铺垂直下落,电板、SIM卡摔了一地;也不记得是哪一年坐出租车,它从浅浅的裤兜里串出来,下车之后才发现,惊慌之余穿着我的小凉拖狠追了出租车一条街,最后在拐角减速时,一把上前,在的士师傅惊讶的眼神中从副驾上拿回它。而每一次意外,它都能完好无损。其间多次想过更换,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这样一来,它也就跟着我,陪伴着我走过了这从平板机到翻盖机、旋转机、侧滑机、智能机、苹果机、2G3G4G什么都来凑一下热闹的四年。不只是,在我准备考试看书偷懒听音乐时,它不断弹出的英语听力,即使在两百多首音乐里随机连续弹出的概率只有五千分之一,它依然让如此小概率的事件天天发生,旨在警示我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不只是,在每一段枯燥的旅途中,播放出悦动的音符,赐予我灵感,慰藉我心灵;更不只是,它虽然只有两百万像素,却被我记录下这四年来走过的生活点滴,看到照片里面的我们从淡白短袖变成格子衬衫、西装革履、长发飘飘,稚气懵懂到棱角分明、明眸皓齿。
想起一个朋友,他有一个游戏账号,很复杂,没有逻辑性,完全是靠这么多年的熟练。每次我们问起他怎么能记住这么一长串没有逻辑,罗拉吧唧的账号时,他都是淡定的一句“习惯了”。同样的账号,同样的密码,同样的你我,总有一个账号,一个密码,一个特殊的电话号码被当作我们人生中最原始的那个密码,然后一直延续了这么多年。即使拥有那段号码的老式电话机换了又换,我们从BP机到电话机、便携机、计算机,那串失去当初存在意义的老数字却依然留际在脑海,于是这么多年也就一直用,用到了现在,超过了恋人生日,球赛日期,门牌号码的熟悉程度。
有一天下午坐在公车上,阳光暖暖,一束一束不刺眼的阳光透过马路边高大的树枝射进车里,斑驳的树影装满了整整一车,印在了窗户上,过道上,每个人的大衣、后背、脸颊上。斑驳的树影随着汽车向前不断变幻出不同形状,像是大屏幕上打出来的老电影,人物依稀,跳跃地从车头晃到车尾。车上的我突然想到许久以前,也有这样斑驳的树影在暖暖的下午印满教室的黑板、白墙、寝室、走廊、过道。那个时候我总爱看那些悲伤青涩的文字,遥想故事里的主人公惊天动地、缠绵悱恻的故事,他们不羁且桀骜着,他们善良却卑微着,他们自负并低劣着。然后听朴树、许巍的歌,成天听着他们的《那些花儿》、《且听风吟》、《执着》,想象着我们到了歌里唱的年纪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伤悲伤哭得一塌糊涂,那个时候生活总是快乐的。那个时候我也会写跟小说里一样苦涩入心的文字,然后跟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莫名地伤感。看着窗外蔚蓝的天空长久持续的发呆。虽然不知道想象中的是个什么故事,什么个未来,可就是喜欢想。也就是这么想着,这么写着,居然能到最后积攒成厚厚一本,惊讶得自己从头翻看,回忆这开头过程以及每一个漂亮的句子,圆满的符号,把自己狠狠地从悲伤到感动。
是了,那个时候我们总是莫名地悲伤,我们在悲伤什么呢?现今想起来,那时的我们是最快乐,最无邪,最懵懂的,可那时我们在悲伤什么呢?难道真的像是书里写的那样‘悲伤逆流成河’。是了,我们那时看郭敬明,看韩寒,看张悦然,看安妮宝贝,看《萌芽》,看《读者》,看《意林》,看《武侠》,看《奇幻》。那个时候文字总是与我们亲近得很,亲近得你可以抱着书本拥抱它,抚摸它,亲吻它。有同学淘到一本封面漂亮精致的书一定宝贝的不得了。悲伤是自由的,释放的,心灵空净到被情调一下子就勾进悲伤中。是了,那个时候的我们试着表现出悲伤的样子,内心却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就像是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很慢。”可是现在我们不悲伤了,即使是悲伤,也悲伤的不纯粹了,总是会有意无意掺杂进很多外在复杂的情感,千般万般到自己都呕吐不已。是的,那个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从闪花眼的电脑屏幕里了解、获得文字。然后在没有书本,白纸黑字,字里行间的那一种亲切感之后,即使是同样温暖的文字也难以使我们伤感,即使是一样悲伤的主题也难以使我们悲伤。是了,我们早已不再悲伤了,我们早已忘却了悲伤,只有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悲伤的。是了,我们现在不悲伤了,居然连悲伤都不纯粹了。
那时候跟我一样会莫名悲伤的小伙伴们,跟我一样会悲伤并快乐这写下我们内心的悸动与雀跃的小伙伴们,你们现在还会翻开那些封面精致或是即使书面泛黄还是会爱不释手的书本么,去拥抱那些在现在看来一文不值、简单矫情的文字么,还会像那个因为坐在最后一排,每次有好书大家一起传阅却最后从前排传到你手上时,你激动不已,喜悦地埋头阅读它们,然后被莫名的悲伤,抬头望窗外,下课铃响起,那斑驳的树影又印了你一脸,光影跳跃却不刺眼吗?是了,我们有多久没有拥抱那些驳壳书本,拥抱那些浅显文字,拥抱那些纯粹的悲伤,以及那个即使悲伤也快乐的自己了呢?那天下午的阳光也跟今天下午的一样,透过了树枝印满了你眼前的世界,跳跃不定却不刺眼。
在未来靠着回忆度日的生命里,陪在身边的除了那个相伴一生的人之外,寂寞得只剩下一堆乱糟糟的习惯。一支灰色的马克笔,一个渺小的破旧手机以及如老数字一样长久以来被记录,被坚持下来的点滴习惯。记忆的放映机被兀然打开,自己就像个流浪者,从每一个暖光洒过、树影斑驳的日子里,好奇地走过,从童年到老去。
也不知道我还能写多久,这支拙朴的灰色马克笔能站到几班岗;也不知道小板砖破手机的内置音乐播放器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哪一天在我最无力最低谷需要它再为我放出那些柔情的曲子时卡壳退休,让我呆若木鸡,手足无措;也不知道我们年轻着欢乐,老去的哽咽时,什么个银行密码、游戏密码、老伴生日、衣柜旁格子左上角罐头盒里开春别人送的新茶都记不起时,却还能记得门口左拐菜场白菜几毛几分,麻溜得很,做了三十年众生牛马,却最终没能六十年诸佛龙象,青石小路,芳草萋萋。
不过是一只用惯了的马克笔,不过是一个听惯了的破手机,不过是一场淋漓惯了的悲伤,却透彻地渗入我们的灵魂、生命,长久地贮藏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分每一秒。我们从没想要过抛弃它们,只是会觉得这么久,那么多转瞬即逝的东西自己能抓住一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小伙伴们,你们还愿意和我一起用那一支用惯了的马克笔,听一个破烂手机放出的柔情曲子,好好地感受那一场纯粹无比的悲伤,拥抱那些文字、音乐、人事、青春吗?
我把一些将要被遗忘的东西坚持了下来,像那些民间老艺人,有一些琢磨了半辈子的手活不想它就此消失,盼望能有人将它延续下去。不是因为贫瘠,更不仅仅是因为不舍,抑或是童真,就像那时写给朋友的信一样,是一份坚持,一份信念——
“我希望就算以后进入社会了,你还能保持一份天真、童趣。这倒不是因为我对你的希望,更多的应当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希望、期盼,又或者更可能是未来的那个你对现在的你的希冀。她希望你走得慢一点,平一点,舒服一点,快乐一点。不要那么快,不要那么急着一步就跨进那些个不可回头的门槛。多蕴藏一份天真给自己,多积攒一点阳光给自己。以备在未来疲惫时愉悦自己,挫败时扬起头,阴霾时照亮前路。”
————写给谁
习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首先,习惯必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013年下,大三。跟着朋友一起去外面报了手绘班。顾名思义,就是手工描绘,相对电脑绘图而言的手工临摹。虽然谈不上艺术,但总归是属于绘画的一种。这样,画笔必然成为最主要的工具。也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我“结识”了我现在写下这段文字草稿的画笔——业内通常称呼为马克笔。两年前青涩冲动,转眼已是大四即将毕业。而这种笔也被我一直惯用到至今。起初觉得它简单,不起眼,甚至连颜色都是最无味的灰白。因为专业要求,也就慢慢尝试、学习。上手之后,越发地喜欢。它流畅,但不粘纸,笔触清晰有力、灵活,而且轻便、低调。0.5mm笔头勾勒、书写出来的痕迹正是我最为舒服的大小。于是爱不释手,就算是最简单的上课签到都要拿来点抹一二。然后,在这快两年时间里,我用它书写了每一幅篇章,记录下每一段笔记,描述出每一段感动。一盒接着一盒,最无味的灰白却给了我最饱满的激情,最活跃的灵感,最舒适的享受,最有力的支撑。
正月十五元宵刚过完,换了手机。紧随时代脚步的同时也淘汰了那一款小屏幕诺基亚——5130XP。第一次见到它是四年前刚进大学,兜里揣着父母给的若干不多。在室友的陪伴下在手机店里东张西望,面对琳琅满目,有点慌张。溜达溜达,观看观看,终于在靠近门口的一个小柜台发现了它。通过透明柜台玻璃看着它,打灯照在它深蓝色光亮的外壳上,瞬间就相中。然后这一相中就是长达四年的陪伴。也不记得有多少次不小心掉下床铺,从上铺垂直下落,电板、SIM卡摔了一地;也不记得是哪一年坐出租车,它从浅浅的裤兜里串出来,下车之后才发现,惊慌之余穿着我的小凉拖狠追了出租车一条街,最后在拐角减速时,一把上前,在的士师傅惊讶的眼神中从副驾上拿回它。而每一次意外,它都能完好无损。其间多次想过更换,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这样一来,它也就跟着我,陪伴着我走过了这从平板机到翻盖机、旋转机、侧滑机、智能机、苹果机、2G3G4G什么都来凑一下热闹的四年。不只是,在我准备考试看书偷懒听音乐时,它不断弹出的英语听力,即使在两百多首音乐里随机连续弹出的概率只有五千分之一,它依然让如此小概率的事件天天发生,旨在警示我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不只是,在每一段枯燥的旅途中,播放出悦动的音符,赐予我灵感,慰藉我心灵;更不只是,它虽然只有两百万像素,却被我记录下这四年来走过的生活点滴,看到照片里面的我们从淡白短袖变成格子衬衫、西装革履、长发飘飘,稚气懵懂到棱角分明、明眸皓齿。
想起一个朋友,他有一个游戏账号,很复杂,没有逻辑性,完全是靠这么多年的熟练。每次我们问起他怎么能记住这么一长串没有逻辑,罗拉吧唧的账号时,他都是淡定的一句“习惯了”。同样的账号,同样的密码,同样的你我,总有一个账号,一个密码,一个特殊的电话号码被当作我们人生中最原始的那个密码,然后一直延续了这么多年。即使拥有那段号码的老式电话机换了又换,我们从BP机到电话机、便携机、计算机,那串失去当初存在意义的老数字却依然留际在脑海,于是这么多年也就一直用,用到了现在,超过了恋人生日,球赛日期,门牌号码的熟悉程度。
有一天下午坐在公车上,阳光暖暖,一束一束不刺眼的阳光透过马路边高大的树枝射进车里,斑驳的树影装满了整整一车,印在了窗户上,过道上,每个人的大衣、后背、脸颊上。斑驳的树影随着汽车向前不断变幻出不同形状,像是大屏幕上打出来的老电影,人物依稀,跳跃地从车头晃到车尾。车上的我突然想到许久以前,也有这样斑驳的树影在暖暖的下午印满教室的黑板、白墙、寝室、走廊、过道。那个时候我总爱看那些悲伤青涩的文字,遥想故事里的主人公惊天动地、缠绵悱恻的故事,他们不羁且桀骜着,他们善良却卑微着,他们自负并低劣着。然后听朴树、许巍的歌,成天听着他们的《那些花儿》、《且听风吟》、《执着》,想象着我们到了歌里唱的年纪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伤悲伤哭得一塌糊涂,那个时候生活总是快乐的。那个时候我也会写跟小说里一样苦涩入心的文字,然后跟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莫名地伤感。看着窗外蔚蓝的天空长久持续的发呆。虽然不知道想象中的是个什么故事,什么个未来,可就是喜欢想。也就是这么想着,这么写着,居然能到最后积攒成厚厚一本,惊讶得自己从头翻看,回忆这开头过程以及每一个漂亮的句子,圆满的符号,把自己狠狠地从悲伤到感动。
是了,那个时候我们总是莫名地悲伤,我们在悲伤什么呢?现今想起来,那时的我们是最快乐,最无邪,最懵懂的,可那时我们在悲伤什么呢?难道真的像是书里写的那样‘悲伤逆流成河’。是了,我们那时看郭敬明,看韩寒,看张悦然,看安妮宝贝,看《萌芽》,看《读者》,看《意林》,看《武侠》,看《奇幻》。那个时候文字总是与我们亲近得很,亲近得你可以抱着书本拥抱它,抚摸它,亲吻它。有同学淘到一本封面漂亮精致的书一定宝贝的不得了。悲伤是自由的,释放的,心灵空净到被情调一下子就勾进悲伤中。是了,那个时候的我们试着表现出悲伤的样子,内心却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就像是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很慢。”可是现在我们不悲伤了,即使是悲伤,也悲伤的不纯粹了,总是会有意无意掺杂进很多外在复杂的情感,千般万般到自己都呕吐不已。是的,那个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从闪花眼的电脑屏幕里了解、获得文字。然后在没有书本,白纸黑字,字里行间的那一种亲切感之后,即使是同样温暖的文字也难以使我们伤感,即使是一样悲伤的主题也难以使我们悲伤。是了,我们早已不再悲伤了,我们早已忘却了悲伤,只有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悲伤的。是了,我们现在不悲伤了,居然连悲伤都不纯粹了。
那时候跟我一样会莫名悲伤的小伙伴们,跟我一样会悲伤并快乐这写下我们内心的悸动与雀跃的小伙伴们,你们现在还会翻开那些封面精致或是即使书面泛黄还是会爱不释手的书本么,去拥抱那些在现在看来一文不值、简单矫情的文字么,还会像那个因为坐在最后一排,每次有好书大家一起传阅却最后从前排传到你手上时,你激动不已,喜悦地埋头阅读它们,然后被莫名的悲伤,抬头望窗外,下课铃响起,那斑驳的树影又印了你一脸,光影跳跃却不刺眼吗?是了,我们有多久没有拥抱那些驳壳书本,拥抱那些浅显文字,拥抱那些纯粹的悲伤,以及那个即使悲伤也快乐的自己了呢?那天下午的阳光也跟今天下午的一样,透过了树枝印满了你眼前的世界,跳跃不定却不刺眼。
在未来靠着回忆度日的生命里,陪在身边的除了那个相伴一生的人之外,寂寞得只剩下一堆乱糟糟的习惯。一支灰色的马克笔,一个渺小的破旧手机以及如老数字一样长久以来被记录,被坚持下来的点滴习惯。记忆的放映机被兀然打开,自己就像个流浪者,从每一个暖光洒过、树影斑驳的日子里,好奇地走过,从童年到老去。
也不知道我还能写多久,这支拙朴的灰色马克笔能站到几班岗;也不知道小板砖破手机的内置音乐播放器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哪一天在我最无力最低谷需要它再为我放出那些柔情的曲子时卡壳退休,让我呆若木鸡,手足无措;也不知道我们年轻着欢乐,老去的哽咽时,什么个银行密码、游戏密码、老伴生日、衣柜旁格子左上角罐头盒里开春别人送的新茶都记不起时,却还能记得门口左拐菜场白菜几毛几分,麻溜得很,做了三十年众生牛马,却最终没能六十年诸佛龙象,青石小路,芳草萋萋。
不过是一只用惯了的马克笔,不过是一个听惯了的破手机,不过是一场淋漓惯了的悲伤,却透彻地渗入我们的灵魂、生命,长久地贮藏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分每一秒。我们从没想要过抛弃它们,只是会觉得这么久,那么多转瞬即逝的东西自己能抓住一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小伙伴们,你们还愿意和我一起用那一支用惯了的马克笔,听一个破烂手机放出的柔情曲子,好好地感受那一场纯粹无比的悲伤,拥抱那些文字、音乐、人事、青春吗?
我把一些将要被遗忘的东西坚持了下来,像那些民间老艺人,有一些琢磨了半辈子的手活不想它就此消失,盼望能有人将它延续下去。不是因为贫瘠,更不仅仅是因为不舍,抑或是童真,就像那时写给朋友的信一样,是一份坚持,一份信念——
“我希望就算以后进入社会了,你还能保持一份天真、童趣。这倒不是因为我对你的希望,更多的应当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希望、期盼,又或者更可能是未来的那个你对现在的你的希冀。她希望你走得慢一点,平一点,舒服一点,快乐一点。不要那么快,不要那么急着一步就跨进那些个不可回头的门槛。多蕴藏一份天真给自己,多积攒一点阳光给自己。以备在未来疲惫时愉悦自己,挫败时扬起头,阴霾时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