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途径:彻底整合的人
钻石途径:彻底整合的人
2014-03-17 阿玛斯 心灵自由
阿玛斯/文
胡因梦/译
开悟经验的确存在,但这只是平衡的意识需要的起码元素。它们既不是灵修唯一的元素,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若想活出和谐平衡的人生,只凭开悟是不够的。开悟只是个起点罢了。
人的确可以依照美、优雅和自重的态度而生活,但这种精致的生活极不易达成。人生的目的不是要获得成就、财富、安全保障或慰藉。这些事或许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毕竟是人生比较粗钝的面向。
当意识出现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时,我们的价值观就会朝着人性的粗钝面发展。意识的精致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一个人的意识和生活愈是和谐平衡,其人生愈可能变得优美、庄严、有效率。
我们并不是在说一般人的生活不好,也不是说我们要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因为重点是在和谐与平衡。缺少了和谐与平衡,我们往往会发展出某种预期心态和假设,然后意志力就会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他面向,继而变得坚实不化,导致更多的不和谐与不平衡。这就是意识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因为他总是从不平衡的观点来看事情。其结果是,此人的意识会被既定的观点操控,而深信自己的确需要什么或渴望什么。因此,人的意识首先必须平衡化及和谐化,然后才能认清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不平衡的意识有一种特点,那就是总梦想着神奇的事会发生,而且会以理想化及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误以为这些人事物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美好。这种幻想出来的情境当然很美,但毕竟是从不平衡的意识中产生出来的看法。现实大多不是这样运作的,事情通常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发生,因此我们经常感到失望。渴望事情和人能够奇迹般地出现,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示现成对成就、名望和人的过度理想化,譬如,梦想有一个迷人的王子,能够带我们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开悟只是和谐及平衡人生的起点
当一个人进入内在工作时,会把这种倾向投射到学校、老师和方法上面,而且不论是心理治疗或灵修,这种事都可能发生。在心理治疗上,你可能期待神奇的疗效;在灵修工作上,你可能会追求开悟之类的神奇经验。从比较平衡的观点来看,这些经验的确存在,但并不像不平衡的意识所认为的那么神奇。这些开悟经验的确存在,但只是平衡的意识需要的起码元素。它们既不是灵修唯一的元素,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若想活出和谐平衡的人生,只凭开悟是不够的。开悟只是个起点罢了。人若想发展出正确的生活方式,除了开悟经验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经验。长年投入灵修工作的人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开悟经验不必然能转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这里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要一再地平衡和再平衡这里的每个人、每个小组以及学校本身。每当成长的方向失衡时,就必须从其他的方向来平衡眼前发生的事。如果事情一直停留在失衡状态,必定会导致恶性成长。
从内在工作的角度来看,涉及成长的平衡性的元素,一般而言总共有三种。这三种元素就是“理解”、“存在”和“做”。大部分的人都比较强调其中的一种。有的人在理解人类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有的在存在和感受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另外有些人则是在做和行动上比较容易达成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连带影响到三种状态,而内在工作就是要发展出一种能力来平衡这三个面向。每当某人或某个小组失衡时,必须即时调整来达成平衡,否则发展的方向就会失衡。虽然每个人的发展都可能有所偏颇,而且是可以接受的,但毕竟还是会导致整合方面的问题,使我们无法真的成熟。
内在工作的某些活动是朝着理解个人情况的方向在发展的,透过这个过程我们会认清现实和真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自我了解的一大部分就是要揭露虚假人格,认清这个人格的人生其实是十分空洞的。认清掌控生活经验的正常人格其实是空洞的,往往会使我们意识到存在的圆满本质,使我们开始认清本体的状态。这种状态有许多称谓——开悟、自我了悟、合一境界,或是存在的合一性。然后我们会发现:本体境界虽然十分美好,仍然不是人类意识的全貌;本体境界和随之而至的了悟,必须统合到真实的生活中。
了悟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里
这时行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自我了解仍然是不够的。对存在有所体认也仍嫌不足。为了彻底整合人格,这些境界都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动里。它们必须显现在行为举止里面,才算真的在按照这些境界生活。当然,某些人会觉得对人生有所了解已经很满足了,而且会不断地追求灵性洞见和各种悟境。虽然拥有灵性洞见以及对人生各种情境的领悟,是绝对必要的事,但仍然需要在日常行为里体现存在本身才行,而这是跟本体境界的显现有关的。事实上,“存在”是上述三种发展要素的核心部分;它是这整件事的精髓,而且与心轮的爱有关。虽然存在是其中的重点,但光凭着它仍不足以使我们妥善地活在世上,因为人生还涉及行动和做。活出成熟的人格,意味着不仅仅要活着,还得根据本体的境界来生活。如果不按照对本体的了悟来生活,那么你的体悟或发展就仍然局限在某些经验里面,而无法碰触到灵魂的深处,带来真正的整合。
当然,这三个发展要素都存在于正规生活的层次上。一般未经充分发展的粗钝生活里面,仍然带有存在、做以及自我了解的成分,但本质是造作虚妄的。一般人对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谓的世智俗慧,只是一些惯常的预设、成见及信念,或是对人格的一般认知。正常人的经验里尽是些情绪、心智和生理活动,因此处在人格层次的行动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罢了。当我谈到本体的行动和作用时,指的并不是一般的行动,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动导向的。人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行动,但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那种。我们所谓的行动是涵盖本体在内的,是真正的行动,而这真正的行动就是已发展和未发展之人的区别。
换句话说,人的发展有三个要素和三个阶段:一是理解、认知以及发展出洞见和直觉,然后是安住于存在本身,也就是对本体有所了悟;接下来就是去做的阶段,也就是将存在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结合起来,活出自己的人生。你们有许多人来到这个团体或接受了咨商,而产生了很深的洞见以及自我了悟,或是体认到了爱和无限性等,可是仍然按照旧有的人格模式在活,就好像什么悟境也没发生过似的。对本体的了悟必须影响你们的生活,渗透在每件事里面,直到它的每个面向都整合进来为止。一个成熟的人必须依照体悟和洞见来生活。没有任何体悟或洞见的人,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因此三个发展面向都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朝着行动的方向发展,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就可能无法体验真正的存在,也无法真的了解自己。如此一来你的行动就失去了重点,人生也不可能和谐,而只会一味地想满足欲望,达成人格对神奇经验的梦想。
这里的工作就是要让学员的意识有一天能出现对人格、人生、心智活动和过往经验的洞见及理解。这份理解会揭露虚假的面向,让本体显现出来。伴随着洞见和自我了解,这条道路终将使你在各式各样的经验中,体认到自己最深的本质。你会出现各种层次的悟境。这所有的洞见和经验都能带来完整的发展,而且到了某个时刻必须完全整合到你的行动里面。如果这件事不能自然地发生,你就必须刻意按照已经学到和体验到的东西来生活。换言之,把体悟整合到行动里面,这件事并不一定会自然发生。
某些洞见、了悟、甚至是行动,会如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样突然出现,但某些仍然要靠努力才会出现,因此你必须下工夫来平衡自己。如果你够开放,对真相确实感兴趣,洞见就会产生,但也不尽然一定如此。就某些事而言,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行,而且要下很大的工夫。自发的洞见和努力,这两种元素其实都需要。其中的自我了解是最简单的部分,但若想看见存在的意义、允许自己安住于各种不同的状态,则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但最困难的任务,还是把本体或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
把自我了解和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乃是整合人格过程中最首要和最有力量的部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如果不试着按照你学到的真理来生活,那么人格的不同面向就很难整合到一起。我们总有一种制造分裂的倾向,譬如一部分的你是很美好的,其他的某些部分却一团糟——充满着挫折、问题、抱怨或叛逆倾向。
真正的整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
学生:如果你的工作会造成不平衡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对治它呢?
阿玛斯:如果你的工作会使你的人格发展得不平衡,那当然可以去找一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工作;或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觉知,看看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你也可以投入其他的活动来跟这些力量抗衡。或许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能想出这些对策。许多人没有能力选择足以带来平衡感的工作,这类人由于无法脱离自己的工作,所以必须借着其他的活动来保持平衡。譬如某些人的工作必须久坐办公室里打字,那么他们就需要另选一段时间来运动。
这种使生活保持和谐平衡的观点,是很实际而符合常识的,也就是要看见背后的真相。人格总是试图模仿真人的生活,但因为和本体脱离了,所以做出了许多虚妄的事。不过人格还是想活出真正的生活,它想同时拥有成就、关系及工作——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人格无法正确地生活,因为某个要素不见了。平衡的生活涉及人际互动、关系、工作、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和享受。人格发展出了运动、艺术、文学、娱乐、哲学以及科学:这一切都是真人的日常活动,但这些活动里必须注入本体的存在性,才能变得真实。真人的生活不需要把这些事情排除掉,而是必须以真实的方式去做每件事。你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结婚,也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工作。由于缺乏真正的智慧和体悟,所以人们无法以真实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我并不主张弃世修行,或者撇开生活里必须做的事去过简约的苦行生活——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你仍然可以拥有世间成就,以舒服精致的方式过日子,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事物,而仍然百分之百地属灵。真正的统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当物质面与精神面的努力彻底结合时,人格就完整了,这时两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否则的话,你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你只活出了一半的面向。
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没有性生活或不喜欢性爱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会以真实的方式进行性爱活动。所谓的真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仍然喜爱美食,而且会以达人的方式品尝美食。
因此当我谈到平衡与整合时,我指的并不是把你生活的某个部分抛弃,去拥抱另一种东西。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的弃世是虚假的,拥抱一切才是真实不虚的。抛弃生活里的某些东西以便拥有某种体悟,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事。譬如:“我要到寺庙里生活。我只想打坐,这样才能开悟。”你当然可以做这种选择,但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过你当然可以这么做,而且有许多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当然没什么问题,但这毕竟不是完整的人生,因为它偏向的是本体或存在的生活方式。那行动这部分又该怎么办呢?你仍然得去商店买东西,为自己做饭,第二天早上仍然得去工作,这些都是另一半的人生啊。当你在寺庙里打坐时,有人会为你做饭,把你的食物放在你的门前,因为你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但这决不是完整的人生。可是工作、追求成就、赚钱和结婚等,也不是完整的人生。前者倾向的是内在生活,后者倾向的是外在生活。其实内在与外在都应该兼顾,否则人格就无法完全整合,而且分裂也会因此而产生。但整合是相当不易的事,而且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成熟的人有能力结合施与受
遇见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相当不容易,这跟遇见一个开悟的人是不一样的。从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来看,开悟虽然必要,但仍嫌不足。开悟只会让一个人看见以往未看见的可能性。一个人愈是成熟,愈是完整,就愈不会偏向自私或无私。属灵的人是无私的,永远在为他人奉献,世俗之人则永远是自私和贪得无厌的。但成熟的真人却能结合施与受,变成一种完整的行为。有些东西要给自己,有些东西要给别人,中间没有任何冲突矛盾。
因此这和道德无关。你不会说给予是很好的事。没错,给予的确很好,但接受也很好啊。你的确应该服务人类,但如果每个人都在为人类服务,那真实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如果你为你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你的孩子又为他的孩子牺牲奉献,那么谁又能真的生活呢?因此施与受之间一定要达成平衡,而平衡往往是最自然的事。当一个人在给予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给予,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施舍。当他在接受时,也不觉得自己在接受什么。他只是做必须做的事罢了。当情况需要你去做某些事时,一个真正整合的人就会去做它,至于这件事是为谁做的,却不重要,因为他的行动会从每个层面、每个面向去考量,包括生理、情绪、人格、本体、存在、现在和未来。
这样的行动并不是从算计的态度产生的。只有平衡的意识才能有平衡的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之中,本体的能量会自然流动,而流动的本体能量就是行动本身。本体的智慧能够从所有面向产生作用力,并且能整合到一个行动里面。它的智慧是超越头脑和觉知的。如同我说过的,这样的行动有可能出现,但必须下许多工夫才能体现出来。你或许要花一辈子才做得到。这是一件不断在发展中的事,你可以成长、成长、再成长,因为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你的内在工作不会因为这个团体的结束而结束。你的内在工作将会持续一生,就好像学习做画家一样:人有可能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变成一名完美的画家,然后就到此为止了?优秀的画家永远可以变得更优秀,你不能说:“现在我已经会画画了,我已经是个优秀无比的画家了。”因为你的技术永远可以变得更卓越,这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认为人格的发展有止境是个不合理的想法。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进化。或许不和谐的状态会停止,但人格的发展本身是没有止境的。这意味着一个完全整合的人在30岁的整合状态和40岁是不一样的,而且20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状态的人,跟21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一直在成长。
因此,我希望这次的谈话,能帮助你们去除想要达成某种境界的预设心态,发展出更成熟、更平衡的认识。
来源:《无可摧毁的纯真》
2014-03-17 阿玛斯 心灵自由
阿玛斯/文
胡因梦/译
开悟经验的确存在,但这只是平衡的意识需要的起码元素。它们既不是灵修唯一的元素,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若想活出和谐平衡的人生,只凭开悟是不够的。开悟只是个起点罢了。
人的确可以依照美、优雅和自重的态度而生活,但这种精致的生活极不易达成。人生的目的不是要获得成就、财富、安全保障或慰藉。这些事或许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毕竟是人生比较粗钝的面向。
当意识出现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时,我们的价值观就会朝着人性的粗钝面发展。意识的精致化需要的是平衡所有的人格面向。一个人的意识和生活愈是和谐平衡,其人生愈可能变得优美、庄严、有效率。
我们并不是在说一般人的生活不好,也不是说我们要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因为重点是在和谐与平衡。缺少了和谐与平衡,我们往往会发展出某种预期心态和假设,然后意志力就会把某些元素理想化或排除掉其他面向,继而变得坚实不化,导致更多的不和谐与不平衡。这就是意识不平衡的人不懂得平衡自己的原因,因为他总是从不平衡的观点来看事情。其结果是,此人的意识会被既定的观点操控,而深信自己的确需要什么或渴望什么。因此,人的意识首先必须平衡化及和谐化,然后才能认清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不平衡的意识有一种特点,那就是总梦想着神奇的事会发生,而且会以理想化及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误以为这些人事物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美好。这种幻想出来的情境当然很美,但毕竟是从不平衡的意识中产生出来的看法。现实大多不是这样运作的,事情通常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发生,因此我们经常感到失望。渴望事情和人能够奇迹般地出现,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示现成对成就、名望和人的过度理想化,譬如,梦想有一个迷人的王子,能够带我们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开悟只是和谐及平衡人生的起点
当一个人进入内在工作时,会把这种倾向投射到学校、老师和方法上面,而且不论是心理治疗或灵修,这种事都可能发生。在心理治疗上,你可能期待神奇的疗效;在灵修工作上,你可能会追求开悟之类的神奇经验。从比较平衡的观点来看,这些经验的确存在,但并不像不平衡的意识所认为的那么神奇。这些开悟经验的确存在,但只是平衡的意识需要的起码元素。它们既不是灵修唯一的元素,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若想活出和谐平衡的人生,只凭开悟是不够的。开悟只是个起点罢了。人若想发展出正确的生活方式,除了开悟经验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经验。长年投入灵修工作的人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开悟经验不必然能转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这里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要一再地平衡和再平衡这里的每个人、每个小组以及学校本身。每当成长的方向失衡时,就必须从其他的方向来平衡眼前发生的事。如果事情一直停留在失衡状态,必定会导致恶性成长。
从内在工作的角度来看,涉及成长的平衡性的元素,一般而言总共有三种。这三种元素就是“理解”、“存在”和“做”。大部分的人都比较强调其中的一种。有的人在理解人类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有的在存在和感受经验上面比较能达成平衡,另外有些人则是在做和行动上比较容易达成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连带影响到三种状态,而内在工作就是要发展出一种能力来平衡这三个面向。每当某人或某个小组失衡时,必须即时调整来达成平衡,否则发展的方向就会失衡。虽然每个人的发展都可能有所偏颇,而且是可以接受的,但毕竟还是会导致整合方面的问题,使我们无法真的成熟。
内在工作的某些活动是朝着理解个人情况的方向在发展的,透过这个过程我们会认清现实和真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自我了解的一大部分就是要揭露虚假人格,认清这个人格的人生其实是十分空洞的。认清掌控生活经验的正常人格其实是空洞的,往往会使我们意识到存在的圆满本质,使我们开始认清本体的状态。这种状态有许多称谓——开悟、自我了悟、合一境界,或是存在的合一性。然后我们会发现:本体境界虽然十分美好,仍然不是人类意识的全貌;本体境界和随之而至的了悟,必须统合到真实的生活中。
了悟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里
这时行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自我了解仍然是不够的。对存在有所体认也仍嫌不足。为了彻底整合人格,这些境界都必须示现在日常生活的行动里。它们必须显现在行为举止里面,才算真的在按照这些境界生活。当然,某些人会觉得对人生有所了解已经很满足了,而且会不断地追求灵性洞见和各种悟境。虽然拥有灵性洞见以及对人生各种情境的领悟,是绝对必要的事,但仍然需要在日常行为里体现存在本身才行,而这是跟本体境界的显现有关的。事实上,“存在”是上述三种发展要素的核心部分;它是这整件事的精髓,而且与心轮的爱有关。虽然存在是其中的重点,但光凭着它仍不足以使我们妥善地活在世上,因为人生还涉及行动和做。活出成熟的人格,意味着不仅仅要活着,还得根据本体的境界来生活。如果不按照对本体的了悟来生活,那么你的体悟或发展就仍然局限在某些经验里面,而无法碰触到灵魂的深处,带来真正的整合。
当然,这三个发展要素都存在于正规生活的层次上。一般未经充分发展的粗钝生活里面,仍然带有存在、做以及自我了解的成分,但本质是造作虚妄的。一般人对事物的理解或是所谓的世智俗慧,只是一些惯常的预设、成见及信念,或是对人格的一般认知。正常人的经验里尽是些情绪、心智和生理活动,因此处在人格层次的行动只是一般的生活方式罢了。当我谈到本体的行动和作用时,指的并不是一般的行动,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行动导向的。人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行动,但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那种。我们所谓的行动是涵盖本体在内的,是真正的行动,而这真正的行动就是已发展和未发展之人的区别。
换句话说,人的发展有三个要素和三个阶段:一是理解、认知以及发展出洞见和直觉,然后是安住于存在本身,也就是对本体有所了悟;接下来就是去做的阶段,也就是将存在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结合起来,活出自己的人生。你们有许多人来到这个团体或接受了咨商,而产生了很深的洞见以及自我了悟,或是体认到了爱和无限性等,可是仍然按照旧有的人格模式在活,就好像什么悟境也没发生过似的。对本体的了悟必须影响你们的生活,渗透在每件事里面,直到它的每个面向都整合进来为止。一个成熟的人必须依照体悟和洞见来生活。没有任何体悟或洞见的人,不可能以成熟的方式生活,因此三个发展面向都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朝着行动的方向发展,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就可能无法体验真正的存在,也无法真的了解自己。如此一来你的行动就失去了重点,人生也不可能和谐,而只会一味地想满足欲望,达成人格对神奇经验的梦想。
这里的工作就是要让学员的意识有一天能出现对人格、人生、心智活动和过往经验的洞见及理解。这份理解会揭露虚假的面向,让本体显现出来。伴随着洞见和自我了解,这条道路终将使你在各式各样的经验中,体认到自己最深的本质。你会出现各种层次的悟境。这所有的洞见和经验都能带来完整的发展,而且到了某个时刻必须完全整合到你的行动里面。如果这件事不能自然地发生,你就必须刻意按照已经学到和体验到的东西来生活。换言之,把体悟整合到行动里面,这件事并不一定会自然发生。
某些洞见、了悟、甚至是行动,会如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样突然出现,但某些仍然要靠努力才会出现,因此你必须下工夫来平衡自己。如果你够开放,对真相确实感兴趣,洞见就会产生,但也不尽然一定如此。就某些事而言,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行,而且要下很大的工夫。自发的洞见和努力,这两种元素其实都需要。其中的自我了解是最简单的部分,但若想看见存在的意义、允许自己安住于各种不同的状态,则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但最困难的任务,还是把本体或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
把自我了解和存在统合到行动里面,乃是整合人格过程中最首要和最有力量的部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如果不试着按照你学到的真理来生活,那么人格的不同面向就很难整合到一起。我们总有一种制造分裂的倾向,譬如一部分的你是很美好的,其他的某些部分却一团糟——充满着挫折、问题、抱怨或叛逆倾向。
真正的整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
学生:如果你的工作会造成不平衡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对治它呢?
阿玛斯:如果你的工作会使你的人格发展得不平衡,那当然可以去找一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工作;或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觉知,看看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你也可以投入其他的活动来跟这些力量抗衡。或许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能想出这些对策。许多人没有能力选择足以带来平衡感的工作,这类人由于无法脱离自己的工作,所以必须借着其他的活动来保持平衡。譬如某些人的工作必须久坐办公室里打字,那么他们就需要另选一段时间来运动。
这种使生活保持和谐平衡的观点,是很实际而符合常识的,也就是要看见背后的真相。人格总是试图模仿真人的生活,但因为和本体脱离了,所以做出了许多虚妄的事。不过人格还是想活出真正的生活,它想同时拥有成就、关系及工作——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人格无法正确地生活,因为某个要素不见了。平衡的生活涉及人际互动、关系、工作、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和享受。人格发展出了运动、艺术、文学、娱乐、哲学以及科学:这一切都是真人的日常活动,但这些活动里必须注入本体的存在性,才能变得真实。真人的生活不需要把这些事情排除掉,而是必须以真实的方式去做每件事。你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结婚,也可能以真实或虚假的方式工作。由于缺乏真正的智慧和体悟,所以人们无法以真实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我并不主张弃世修行,或者撇开生活里必须做的事去过简约的苦行生活——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你仍然可以拥有世间成就,以舒服精致的方式过日子,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事物,而仍然百分之百地属灵。真正的统合就是彻底结合灵性与物质。当物质面与精神面的努力彻底结合时,人格就完整了,这时两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否则的话,你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你只活出了一半的面向。
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没有性生活或不喜欢性爱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会以真实的方式进行性爱活动。所谓的真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仍然喜爱美食,而且会以达人的方式品尝美食。
因此当我谈到平衡与整合时,我指的并不是把你生活的某个部分抛弃,去拥抱另一种东西。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的弃世是虚假的,拥抱一切才是真实不虚的。抛弃生活里的某些东西以便拥有某种体悟,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事。譬如:“我要到寺庙里生活。我只想打坐,这样才能开悟。”你当然可以做这种选择,但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过你当然可以这么做,而且有许多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当然没什么问题,但这毕竟不是完整的人生,因为它偏向的是本体或存在的生活方式。那行动这部分又该怎么办呢?你仍然得去商店买东西,为自己做饭,第二天早上仍然得去工作,这些都是另一半的人生啊。当你在寺庙里打坐时,有人会为你做饭,把你的食物放在你的门前,因为你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但这决不是完整的人生。可是工作、追求成就、赚钱和结婚等,也不是完整的人生。前者倾向的是内在生活,后者倾向的是外在生活。其实内在与外在都应该兼顾,否则人格就无法完全整合,而且分裂也会因此而产生。但整合是相当不易的事,而且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成熟的人有能力结合施与受
遇见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相当不容易,这跟遇见一个开悟的人是不一样的。从真正成熟之人的角度来看,开悟虽然必要,但仍嫌不足。开悟只会让一个人看见以往未看见的可能性。一个人愈是成熟,愈是完整,就愈不会偏向自私或无私。属灵的人是无私的,永远在为他人奉献,世俗之人则永远是自私和贪得无厌的。但成熟的真人却能结合施与受,变成一种完整的行为。有些东西要给自己,有些东西要给别人,中间没有任何冲突矛盾。
因此这和道德无关。你不会说给予是很好的事。没错,给予的确很好,但接受也很好啊。你的确应该服务人类,但如果每个人都在为人类服务,那真实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如果你为你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你的孩子又为他的孩子牺牲奉献,那么谁又能真的生活呢?因此施与受之间一定要达成平衡,而平衡往往是最自然的事。当一个人在给予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给予,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施舍。当他在接受时,也不觉得自己在接受什么。他只是做必须做的事罢了。当情况需要你去做某些事时,一个真正整合的人就会去做它,至于这件事是为谁做的,却不重要,因为他的行动会从每个层面、每个面向去考量,包括生理、情绪、人格、本体、存在、现在和未来。
这样的行动并不是从算计的态度产生的。只有平衡的意识才能有平衡的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之中,本体的能量会自然流动,而流动的本体能量就是行动本身。本体的智慧能够从所有面向产生作用力,并且能整合到一个行动里面。它的智慧是超越头脑和觉知的。如同我说过的,这样的行动有可能出现,但必须下许多工夫才能体现出来。你或许要花一辈子才做得到。这是一件不断在发展中的事,你可以成长、成长、再成长,因为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你的内在工作不会因为这个团体的结束而结束。你的内在工作将会持续一生,就好像学习做画家一样:人有可能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变成一名完美的画家,然后就到此为止了?优秀的画家永远可以变得更优秀,你不能说:“现在我已经会画画了,我已经是个优秀无比的画家了。”因为你的技术永远可以变得更卓越,这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认为人格的发展有止境是个不合理的想法。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进化。或许不和谐的状态会停止,但人格的发展本身是没有止境的。这意味着一个完全整合的人在30岁的整合状态和40岁是不一样的,而且20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状态的人,跟21世纪的一名在30岁达成整合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类一直在成长。
因此,我希望这次的谈话,能帮助你们去除想要达成某种境界的预设心态,发展出更成熟、更平衡的认识。
来源:《无可摧毁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