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诸多版本
《心经》前后共有十多种译本,但现在收藏于《大藏经》中的,却只有七种,分别是: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竭陀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无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 诏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奉召译。
其中最早的汉译本,为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流行最广的,则是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各种译本的名称不完全相同,内文也略有差异,但其基本要旨却是一致的。所不同的:
一是有无“序”和“流通”部分。译文的开头序言和结尾部分,在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没有,而其他译本都有。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的很多学者存有较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内容不全,并以此对这两种版本予以批判,称此种版本为《心经》略本,认为这种略本版本不是很合理,如吕溦先生认为,有前后文的《心经》广本是合理的,并在香港一本佛教杂志上发表看法说,玄奘译本不合理。原因是藏文版也有前后部分,按照梵文版本的名称,应译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玄奘译本中没有“圣”这个字;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有前后部分的广本版本不合理。如曾有一位大学教授发表看法说,只有玄奘的译本才合理。原因是,在日本的《大藏经》中有这种版本的译本,而且在敦煌石窟发掘的唐代古书中,也发现了与玄奘译本一模一样的略本。据此,他认为其他广本不合理,并认为其他广本的前后部分,是译师自己将广般若或其他论典的内容加到《心经》里面的,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心经》广本是后人伪造或妄加的。
而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认为这两种论断都靠不住。
首先,在一个版本上不存在的内容,不一定在所有的版本上都必须不存在,我们无权以一个版本为根据,来对照其他版本,然后得出某种结论。因为印度的佛教也经历了三次毁灭,梵文版本也有可能互不相同,而且,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也会有各式各样的显现和说法。比如,现在的南传《大藏经》和北传《大藏经》,就有很多部分是不同的;又比如,藏传佛教关于小乘十八部戒律的内容,和南传佛教里面的戒律也有很多不同,但如果因为不同,就说某个版本是伪经,是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的,就是武断自负的说法。
其次,不应妄下结论,那位大学教授只知道日本的《大藏经》和敦煌的唐代古书中没有广本,但这两个证据并不能证明广本就伪经。因为《心经》在整个《大藏经》中是一部完整的经,它并不是《般若经》中的一品。而且,无论是谁,都不能毫无理由地下结论,认为所有《大藏经》中的《心经》广本,都是印度后人妄加的。显而易见,这种理论肯定靠不住。
二是有无“度一切苦厄”一句。此句在鸠摩罗什、玄奘译本均有,在智慧轮译本中译为“离诸苦厄”意思与“度一切苦厄”相同;而在其他四个版本中均无此句。一些学者以此来批判玄奘等译本,因为在现存的梵文与藏译本中找不到。这种批判并不究竟,不应偏执此见,原因上文已述(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观点)。另外,在佛教观点中,玄奘译本的来源是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由一僧人口授的《心经》,而这位僧人是由观世音菩萨所化,也就是说玄奘法师的《心经》是由观世音菩萨亲自教授,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而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也是靠着此《心经》平安度过了很多的磨难。
三是“心经”还是“咒经”
在现行的版本中有六个版本都译为“心经”,而鸠摩罗什译本则译为“大明咒经”。由于这个差别,引发了后世的解经者关于“咒经”与“心经”的争论。
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无论讲“心经”还是“咒经”,《心经》都是非常完整的一部经典。
其次,采取“心经”者为主流。一种观点认为,心经》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为《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据众多历史记载,在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这二十二年所宣说的所有法之精粹,全部都包含在《心经》当中,因而称之为“核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是“本心”的意思。还有人说,《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心”,与《心经》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不是特别清楚。一般而言,《心经》中的“心”,应该是指核心、要诀、精髓的意思。
另外,有学者认为“经”重义理,而“咒”重音韵两者在概念和功能上是不同的。在许多经文中经常出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这样的字眼,而真正的咒语却很少出现于经文中。可是在现存的几个《心经》版本中都明确的写上了咒语。由此来看,《心经》究竟是“经”还是“咒”,可以从“显”与“密”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就“显”的层面来说,由“观自在菩萨”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止,都是指导读者了解空性与体悟空性的基础。而由“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之后,则转入“密”的层面,接下来一连串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翻译咒语虽然可以译出其内容的意义,但译语有时无法完全表达,因此常音译而不意译。这些咒是具有特殊灵力的秘密语,若一心持诵咒语,能使精神专一,作为引发智慧的方便;此外,密教认为咒语超越文字语言,能协助修行者体悟空性。因此,可以说《心经》既有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要,也有密教经典特有的持咒力量。
以上三点为这七种版本主要的不同之处,在学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比较。但作为专门修持佛法的人,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认为对不同的说法抱持什么样的观点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取舍,就很有可能会在接触到倡导《心经》广本这一派的理论以后,马上认为广本非常合理,以后不能念诵修持玄奘的译本;在遇到倡导略本的这一派的观点时,又认为只有《心经》略本合理,而所有广本又不合理,这就会造下谤法的恶行。我们务必了知,佛陀的语言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示现,而且还要了知,很多大译师们所取用的梵文蓝本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只是因为所取版本不同就随意舍弃的话,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我们以后应当坚持这种观点:既赞叹《心经》略本,也赞叹《心经》广本,因为这两种版本没有任何矛盾,没有必要一取一舍。
注:有学者认为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相传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但是梁代《出三藏记集》卷四及隋代《法经录》卷四都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昇撰《开元录》,才开始归之于罗什译籍以内,从此相沿不改,因此,说此经为鸠摩罗什所译实不可信。
附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啰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蘖谛蘖谛 波罗蘖谛 波罗僧蘖谛 菩提娑(苏纥反)婆诃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誐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大菩萨众俱。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见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性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证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住。心无障碍。心无障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无上真言。是无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真言。即说真言唵(引)誐帝誐帝。播(引)啰誐帝。播(引)啰散誐帝。冒(引)地娑缚(二合)贺(引)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学。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尔时世尊如是说已。具寿舍利子。观世音自在菩萨及彼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苏啰巘驮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性是空空性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赵孟府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竭陀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无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 诏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奉召译。
其中最早的汉译本,为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流行最广的,则是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各种译本的名称不完全相同,内文也略有差异,但其基本要旨却是一致的。所不同的:
一是有无“序”和“流通”部分。译文的开头序言和结尾部分,在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没有,而其他译本都有。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的很多学者存有较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内容不全,并以此对这两种版本予以批判,称此种版本为《心经》略本,认为这种略本版本不是很合理,如吕溦先生认为,有前后文的《心经》广本是合理的,并在香港一本佛教杂志上发表看法说,玄奘译本不合理。原因是藏文版也有前后部分,按照梵文版本的名称,应译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玄奘译本中没有“圣”这个字;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有前后部分的广本版本不合理。如曾有一位大学教授发表看法说,只有玄奘的译本才合理。原因是,在日本的《大藏经》中有这种版本的译本,而且在敦煌石窟发掘的唐代古书中,也发现了与玄奘译本一模一样的略本。据此,他认为其他广本不合理,并认为其他广本的前后部分,是译师自己将广般若或其他论典的内容加到《心经》里面的,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心经》广本是后人伪造或妄加的。
而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认为这两种论断都靠不住。
首先,在一个版本上不存在的内容,不一定在所有的版本上都必须不存在,我们无权以一个版本为根据,来对照其他版本,然后得出某种结论。因为印度的佛教也经历了三次毁灭,梵文版本也有可能互不相同,而且,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也会有各式各样的显现和说法。比如,现在的南传《大藏经》和北传《大藏经》,就有很多部分是不同的;又比如,藏传佛教关于小乘十八部戒律的内容,和南传佛教里面的戒律也有很多不同,但如果因为不同,就说某个版本是伪经,是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的,就是武断自负的说法。
其次,不应妄下结论,那位大学教授只知道日本的《大藏经》和敦煌的唐代古书中没有广本,但这两个证据并不能证明广本就伪经。因为《心经》在整个《大藏经》中是一部完整的经,它并不是《般若经》中的一品。而且,无论是谁,都不能毫无理由地下结论,认为所有《大藏经》中的《心经》广本,都是印度后人妄加的。显而易见,这种理论肯定靠不住。
二是有无“度一切苦厄”一句。此句在鸠摩罗什、玄奘译本均有,在智慧轮译本中译为“离诸苦厄”意思与“度一切苦厄”相同;而在其他四个版本中均无此句。一些学者以此来批判玄奘等译本,因为在现存的梵文与藏译本中找不到。这种批判并不究竟,不应偏执此见,原因上文已述(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观点)。另外,在佛教观点中,玄奘译本的来源是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由一僧人口授的《心经》,而这位僧人是由观世音菩萨所化,也就是说玄奘法师的《心经》是由观世音菩萨亲自教授,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而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也是靠着此《心经》平安度过了很多的磨难。
三是“心经”还是“咒经”
在现行的版本中有六个版本都译为“心经”,而鸠摩罗什译本则译为“大明咒经”。由于这个差别,引发了后世的解经者关于“咒经”与“心经”的争论。
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无论讲“心经”还是“咒经”,《心经》都是非常完整的一部经典。
其次,采取“心经”者为主流。一种观点认为,心经》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为《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据众多历史记载,在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这二十二年所宣说的所有法之精粹,全部都包含在《心经》当中,因而称之为“核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是“本心”的意思。还有人说,《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心”,与《心经》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不是特别清楚。一般而言,《心经》中的“心”,应该是指核心、要诀、精髓的意思。
另外,有学者认为“经”重义理,而“咒”重音韵两者在概念和功能上是不同的。在许多经文中经常出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这样的字眼,而真正的咒语却很少出现于经文中。可是在现存的几个《心经》版本中都明确的写上了咒语。由此来看,《心经》究竟是“经”还是“咒”,可以从“显”与“密”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就“显”的层面来说,由“观自在菩萨”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止,都是指导读者了解空性与体悟空性的基础。而由“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之后,则转入“密”的层面,接下来一连串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翻译咒语虽然可以译出其内容的意义,但译语有时无法完全表达,因此常音译而不意译。这些咒是具有特殊灵力的秘密语,若一心持诵咒语,能使精神专一,作为引发智慧的方便;此外,密教认为咒语超越文字语言,能协助修行者体悟空性。因此,可以说《心经》既有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要,也有密教经典特有的持咒力量。
以上三点为这七种版本主要的不同之处,在学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比较。但作为专门修持佛法的人,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认为对不同的说法抱持什么样的观点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取舍,就很有可能会在接触到倡导《心经》广本这一派的理论以后,马上认为广本非常合理,以后不能念诵修持玄奘的译本;在遇到倡导略本的这一派的观点时,又认为只有《心经》略本合理,而所有广本又不合理,这就会造下谤法的恶行。我们务必了知,佛陀的语言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示现,而且还要了知,很多大译师们所取用的梵文蓝本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只是因为所取版本不同就随意舍弃的话,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我们以后应当坚持这种观点:既赞叹《心经》略本,也赞叹《心经》广本,因为这两种版本没有任何矛盾,没有必要一取一舍。
注:有学者认为现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相传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但是梁代《出三藏记集》卷四及隋代《法经录》卷四都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昇撰《开元录》,才开始归之于罗什译籍以内,从此相沿不改,因此,说此经为鸠摩罗什所译实不可信。
附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啰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蘖谛蘖谛 波罗蘖谛 波罗僧蘖谛 菩提娑(苏纥反)婆诃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誐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大菩萨众俱。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见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性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证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住。心无障碍。心无障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无上真言。是无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真言。即说真言唵(引)誐帝誐帝。播(引)啰誐帝。播(引)啰散誐帝。冒(引)地娑缚(二合)贺(引)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学。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尔时世尊如是说已。具寿舍利子。观世音自在菩萨及彼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苏啰巘驮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性是空空性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赵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