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一讲笔记】
一。开宗名义:从史记学史记
(一)本课程的特色:
1.这是一门读书课。因为中国文化要培养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和现代一般人所说的知识分子不同。因为只是不包括道德。读书的目的,不仅止于明理,更为了求道,其中便包含道德在内。
2.这是一门进阶课。目的是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开设的。内容或许深入,但讲解将力求浅白。
3.《史记》之学广大精微,每一字句音意都可能有多重古今注解和看法。由于时间所限,并非每种说法都能加以呈现,也无法将每个问题都解释清楚。但课程将尽力在众多不同看法中,找寻一个合理的解释,欢迎同学自行再做深入研究。
(二)为什么要读经典
聪明有用吗?---没有办法提炼成智慧的聪明半点用处也无
1.启发智慧:(1)读好书 (2)接近有智慧的人【难】
小朱子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可以治愚)
2.了解人性:读史学经典
熊十力:“经者,真、常、久、大之谓也”
3.提升自我:了解自己,有很多场合自己都没有碰到。
读历史,当碰到一个场景,去想,自己会怎么做。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为什么要读史记
中国的经典名著浩如烟海,莫不值得一一细度。而其中论口碑最佳、流传最广、故事最精彩、含义最丰富者,则《史记》比为首选之一。不论古今,它都是知识分子或有教养的人的必读之书,更是培养领袖人才的重要典籍。
此书为西汉司马谈和司马迁所撰,是父子两代而成。其内容自皇帝至汉武数千年之史事,几乎贯穿了先秦乃至西汉的所有重要典籍。前人评之为“史家之绝唱”,可见其在古代史学中的崇高地位。
读书方法:(1)挑自己有兴趣的
(2)含义丰富深远
二。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序是什么?
(1)吕思勉:书之有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始易得其端绪。一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古(序)=今(序+目录)
(2)章学诚(清):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
述,因袭前人的部分。作,作者的创新。
(3)序者,述艺术之体要。
2.三大明序: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序,文献通考序
3.文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1)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
(2)山南水北,阳。
(3)司马迁老师:孔安国(学古文),董仲舒(学春秋)(皆为天下学问最大的人)
(4)如何培养孩子?
A.身教重于言教。古代:六岁教识字。第一个字为“孝”
B.为孩子找好老师
4.文本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1)封禅:为民报德
(2)曾国藩云: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3)责任:古人为责任而活。责任,就是有一件事情做了没有好处,也不会得到快乐,但你非做不可。今天我们所享受的,都是因为前面有无数先圣尽了责任去付出。
(4)父母为了谁牺牲了他们的理想?学会去尊重那个为了你牺牲自己理想的人。一个人接受了前人无数的付出,但是到他这一代却吝与付出,那么后面的人要怎么办?我们站在前人尽责所换来的太平盛世,却不愿在承担责任追求自由,人类文明的最大危机莫过于此。
(5)这一段司马谈想表达的就是:今天我把责任传给你,你务必把责任尽到。
5.文本
【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论:摘录
(3)获麟:代表孔子著春秋
(4)四百有馀岁:(司马谈记错了。总共就370多年。)是司马谈刻意这样说的。为了接后面的五百岁。
(5)史记:此指古代史书之通称,非指太史公所撰者
(6)史记放绝:秦毁六国书,只留秦记,秦记记载的并不清楚,是史学的巨大倒退。
(7)今汉兴:汉代“太史令”不修史,管的是天文历算。所以西汉史学并未复兴。司马迁修史是自我要求,并非本职。
(8)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这是使命感、责任感。自己不修就没人修了。责无旁贷。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别人为什么要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为什么别人愿意做。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因为有无数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责任感。因为有史记的存在,才有后来无数的史书,才有中国大史学的延续。
(9)念:念兹在兹
(10)这一刻,你会怎么做呢?承接这个责任还是逃避这个责任?
司马迁为这一责任付出了一生。
6.文本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1)石室金匮之书:秘府之书。皇家图书馆的书。
(2)天历始改:改前为秦代历法,秦以10月为第一月。汉武帝改为正月为第一月,太初历,沿用2000余年。
(3)先人:司马谈
(4)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没有五百年。是概词。中国人相信五百年圣人出。表示,今天天下该有圣人诞生了。
(5)绍:继
(6)让:原本该是你的你给别人。中国人称赞“让”。但也有不让的时候。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责任不让!!
当文化文化承接之际,总会有无数中国人跑出来,继承责任,传承文化。
(一)本课程的特色:
1.这是一门读书课。因为中国文化要培养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和现代一般人所说的知识分子不同。因为只是不包括道德。读书的目的,不仅止于明理,更为了求道,其中便包含道德在内。
2.这是一门进阶课。目的是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开设的。内容或许深入,但讲解将力求浅白。
3.《史记》之学广大精微,每一字句音意都可能有多重古今注解和看法。由于时间所限,并非每种说法都能加以呈现,也无法将每个问题都解释清楚。但课程将尽力在众多不同看法中,找寻一个合理的解释,欢迎同学自行再做深入研究。
(二)为什么要读经典
聪明有用吗?---没有办法提炼成智慧的聪明半点用处也无
1.启发智慧:(1)读好书 (2)接近有智慧的人【难】
小朱子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可以治愚)
2.了解人性:读史学经典
熊十力:“经者,真、常、久、大之谓也”
3.提升自我:了解自己,有很多场合自己都没有碰到。
读历史,当碰到一个场景,去想,自己会怎么做。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为什么要读史记
中国的经典名著浩如烟海,莫不值得一一细度。而其中论口碑最佳、流传最广、故事最精彩、含义最丰富者,则《史记》比为首选之一。不论古今,它都是知识分子或有教养的人的必读之书,更是培养领袖人才的重要典籍。
此书为西汉司马谈和司马迁所撰,是父子两代而成。其内容自皇帝至汉武数千年之史事,几乎贯穿了先秦乃至西汉的所有重要典籍。前人评之为“史家之绝唱”,可见其在古代史学中的崇高地位。
读书方法:(1)挑自己有兴趣的
(2)含义丰富深远
二。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序是什么?
(1)吕思勉:书之有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始易得其端绪。一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古(序)=今(序+目录)
(2)章学诚(清):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
述,因袭前人的部分。作,作者的创新。
(3)序者,述艺术之体要。
2.三大明序: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序,文献通考序
3.文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1)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
(2)山南水北,阳。
(3)司马迁老师:孔安国(学古文),董仲舒(学春秋)(皆为天下学问最大的人)
(4)如何培养孩子?
A.身教重于言教。古代:六岁教识字。第一个字为“孝”
B.为孩子找好老师
4.文本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1)封禅:为民报德
(2)曾国藩云: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3)责任:古人为责任而活。责任,就是有一件事情做了没有好处,也不会得到快乐,但你非做不可。今天我们所享受的,都是因为前面有无数先圣尽了责任去付出。
(4)父母为了谁牺牲了他们的理想?学会去尊重那个为了你牺牲自己理想的人。一个人接受了前人无数的付出,但是到他这一代却吝与付出,那么后面的人要怎么办?我们站在前人尽责所换来的太平盛世,却不愿在承担责任追求自由,人类文明的最大危机莫过于此。
(5)这一段司马谈想表达的就是:今天我把责任传给你,你务必把责任尽到。
5.文本
【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论:摘录
(3)获麟:代表孔子著春秋
(4)四百有馀岁:(司马谈记错了。总共就370多年。)是司马谈刻意这样说的。为了接后面的五百岁。
(5)史记:此指古代史书之通称,非指太史公所撰者
(6)史记放绝:秦毁六国书,只留秦记,秦记记载的并不清楚,是史学的巨大倒退。
(7)今汉兴:汉代“太史令”不修史,管的是天文历算。所以西汉史学并未复兴。司马迁修史是自我要求,并非本职。
(8)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这是使命感、责任感。自己不修就没人修了。责无旁贷。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别人为什么要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为什么别人愿意做。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因为有无数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责任感。因为有史记的存在,才有后来无数的史书,才有中国大史学的延续。
(9)念:念兹在兹
(10)这一刻,你会怎么做呢?承接这个责任还是逃避这个责任?
司马迁为这一责任付出了一生。
6.文本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1)石室金匮之书:秘府之书。皇家图书馆的书。
(2)天历始改:改前为秦代历法,秦以10月为第一月。汉武帝改为正月为第一月,太初历,沿用2000余年。
(3)先人:司马谈
(4)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没有五百年。是概词。中国人相信五百年圣人出。表示,今天天下该有圣人诞生了。
(5)绍:继
(6)让:原本该是你的你给别人。中国人称赞“让”。但也有不让的时候。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责任不让!!
当文化文化承接之际,总会有无数中国人跑出来,继承责任,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