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到斯洛文尼亚来看雾
(一)布莱德没有血
布莱德的英文名是Bled,Lake Bled,直译为流血之湖。
但是,若怀着猎奇心理,盼能见到一个类似于伊拉克萨德尔城外鲜红色的泣血之湖,那就打错算盘了。布莱德没有血,相反的,它是阿尔卑斯山区一处静谧祥和的冰川湖,群山环抱,如诗如画,距首都卢布尔雅那55公里,长途车约一个多小时可到。这一年看过许多湖,瑞士日内瓦,英国湖区、雪敦山珍妮湖,马其顿奥赫里得,但是,郁郁葱葱的湖光山色见多了,难免有审美疲劳之感,于是,秋季到布莱得来看湖,成为我去斯洛文尼亚的全部理由:想看一座金色的湖。
从布莱德的长途汽车站走到湖边,不过5分钟的路程。强烈的日光反射让人睁不开眼,湖面上一片朦胧,影影绰绰中远处的布莱德岛(Bled Island)若隐若现。终于来到布莱德,只可惜,这样的能见度下,看到的不仅是湖,更多的,却是雾。
若干图片
布莱德的湖心岛是斯洛文尼亚的结婚胜地,据说在夏季,经常能遇到当地人婚礼。入岛必须爬上99节台阶(South Stair),按当地传统,新郎必须背着新娘上去。而最岛上最有名的莫过于Church Of Assumption,其中有一口许愿钟,传说,若能刚好能让钟响三下,即能达成心中所愿。
从Bled Castle下来,晨雾散开,能见度虽然仍很差,但似乎比早上好一些,于是在下午茶后,决定抽出一小时上岛参观。
下午茶, 斯洛文尼亚的特色甜点,Prekmurska Gibanica,一种由核桃奶油奶酪葡萄干制成的分层蛋糕:若干图片
上岛的唯一途径是坐船(Gondola),必须凑满七八人才出发。等待的过程实在冗长且乏味,终于,坐在对面的男生打破了沉默。我对美国人向来无甚好感,于是,当听说他来自芝加哥时,只有拼命挤出一个礼貌且虚假的笑容。闲聊就这么不痛不痒地持续着,若算得上峰回路转,那么这个逆转性话题出现在大约两分钟后——
“怎么想到来斯洛文尼亚?”
“女朋友在斯科普里教英语,我飞去看她,顺便过来旅游。”
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你能想象我那时惊喜的表情吗?不久前的马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于是,两个对上暗号的人放下虚伪矜持的笑容,好似找到了同盟军,开始鬼哭狼嚎般地痛斥斯洛文尼亚物价。是的,那些在马其顿的good old days,不复存在。斯洛文尼亚是一个被阿尔卑斯山眷顾的国家,出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秀美的自然风光,迎来了比其他东欧国家,(如马),多出几倍的游客。从伦敦飞去卢布尔雅那的飞机双程爆满,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撞到英美“老乡”,甚至,在你当大街控诉商店周日不开门时,都能有人用纯正的伦敦音表示共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被眷顾到的,是斯国加入欧元区后高昂的物价。这许是我去过的东欧国家中最昂贵的一处,住宿赶超西班牙,饮食标准西欧水准,快餐也不便宜,门票,若以布莱德城堡算,简直能同大名鼎鼎的瑞士西庸比肩了。
回到岸边,沿湖往西南方向走,下一站:Osojnica(756m)
把Osojnica放在最后,是为了避开午后的强光,同时,如时间掌控不好,也可能得摸黑下山,这些trail并不好走,若真地在日落前赶不回来,相当危险。
沿湖景色:若干图片
快步走到山脚下已是近15:30了,选了条小路,急冲冲地往上走。整个行程中,竟没有一个路人。天愈来愈黑,抬头往前面的路,明明只是两三百米的高度,却永远走不完的样子。爬上观景台的那一刻,觉得所有的幸苦都值得了:若干图片
为了赶上五点半回卢布尔雅那的班车,连跑带跳往回赶。沿途拍的一些照片:若干图片
末路狂奔至布莱德车站的路上,匆匆买了些快餐充饥,回到卢布尔雅那已是晚上七点。
虽然不饿,但想尝垂涎已久的Bread Cup Soup,于是踱步至老城一家餐厅。侍者招呼我坐进靠内的桌子,往里走时,隐约感觉有人向我招手,抬头一看,竟是之前在布莱德渡船上遇到的贾斯汀。下午离岛时我最后一个上船,同他分坐两头,上岸后又为赶在天黑前到达Osojnica,遛得比兔子还快,甚至都没来得及同他道别。斯洛文尼亚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餐馆,而谁又能想到,绕了一大圈,竟再次遇到了,在卢布尔雅那。
这一次偶遇的地点是餐桌,于是很自然地,话题从吃开始。
说到斯洛文尼亚的吃,早有人大胆推论——“浓浓的怨念已从你的微薄里散发出来了”。B-I-N-G-O!
饭桌上贾斯汀小心翼翼地问我,你点的汤如何。见我面露苦色,才鼓起勇气将近乎咽下的后半句话说完,“其实,我对斯洛文尼亚的cuisine,真是有一些失望呢”。于是,再一次的,我们作鬼哭狼嚎状开始怀念马其顿大餐,香嫩的排骨,裹着肉馅的油饼,还有好吃的芸豆。而这一刻,面对眼前的面包空壳,只有深深叹气。自周五晚到达斯国,吃的这几顿,几乎没顺心的,沙拉同波里瓦城那顿*史上最糟*有得一拼,肉丸干小牛肉老,向来喜欢的汤,直到喝完,都未能尝出任何味道,明明要的是奶咖,每次端上来的,竟都成了半杯奶泡的卡布其诺,无一例外。
不可能那么糟的——我诚惶诚恐地反省,定是自己没有选对餐馆。贾斯汀在卢布尔雅那呆了好些天,于是问他推荐,哪怕只是矮子里挑长。他沉思了许久,艰难回应,唯一一顿让他觉得不错的,竟是在卢布尔雅那城堡的“免费午餐”——刚好撞上的食品展会。
我问,真有那么好?点头。好过眼前这顿二十五欧的晚餐?仍是点头。
无论如何,任我再怎么替吃开脱,第二天在卢布尔雅那的早餐之旅,仍是让人彻骨心凉。
(二)面纱下的卢布尔雅那
拜访卢布尔雅那是在11月13日,从那天起倒数,整整一个月,几乎都是在噩梦中度过的,最坏的时候,每隔几天都能听到一个更糟的消息。而所有的这些噩耗中,相对乐观的一件,是我的车被砸了,跟着,有人从砸碎的车窗中偷走了我的眼镜。于是,可想而知,在斯洛文尼亚的两天,近视如我,只得茫然眯着眼行走街头,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没法看清,男人朦胧地帅,女人模糊地美,所有的街景皆如同蒙上了面纱。但是,卢布尔雅那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周日走出门,整个城镇白茫茫一片,雾锁重巷。好像仙剑中被大雾诅咒的桃木林,但我却没有风灵珠,只有硬着头皮,任自己被吞噬进迷雾之中。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你最需要的,是一杯热咖啡,配斯洛文尼亚传统蛋糕。
走出旅店时看了眼手机,八点二十五分整。环顾四下,整条Miklosiceva大街上竟空无一人。忐忑中又往老城方向走了几步,抬头见到一口大钟,上面的时针,竟赫然指向七,七点二十五分。瞬间释然,是啊,也只有清晨七点的大街才会这般死寂。想找人确认,无奈对着空无一人的街巷,无从下手。终于,一对在酒店门口等出租的夫妇解答了我的疑惑,手机并没有说谎,我所见的,是一座忘了时间的钟,永远停滞在清晨七点二十五分。卢布尔雅那周日八点半,好似一座死城。
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
沿途经过的咖啡馆,或者不供应早餐,或者干脆周日不开。唯一一家有人气的快餐店,竟是老朋友麦当劳,很努力地咽下口水,决定把最后一次早餐的机会,留给当地传统甜点。往西面的Tivoli公园走时,意识到离解决温饱问题的机会愈来愈小,天冷雾大,却完全找不到能吃东西的地方,包括便利店。除了零星晨跑的路人,荒芜人烟。每每在精致的欧洲咖啡馆碰钉子,就格外怀念圣安东尼奥(委内瑞拉)的亲民早餐摊,桌子是油腻的,碗口有磕角,邻座老大爷慵懒地翻着报纸,年轻的女儿在门厅中招呼客人,身后厨房中,是母亲忙碌的背影,琐碎但温馨。而在这个寒冷的国家,若用一首歌来形容当时的心情,那必然是:“一个人走在,冰冷的长街”——冰冷无人的长街,这竟是卢布尔雅那的晨,留给我的全部印象。
在拖着近乎低血糖的沉重步伐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在火车站旁找到一家营业的餐馆,狼吞虎咽般在五分钟内解决了早饭,一杯卡布其诺同一块当地的奶油蛋糕。
惊喜总在下一个拐角处。
到达山脚的一瞬间,太阳竟出来了,大雾散尽,死寂的城市在瞬间苏醒过来,那些七彩的潜流涌动起来了,鲜活的气息翻扰起来了,烤炉一个个魔术般地冒出,整个街头弥漫着一股栗香,三桥边的中心广场上,孩子们在嬉笑,恋人们靠在河边亲密交谈,小贩守着五彩缤纷的气球四下顾盼,天空是明朗的蓝,阳光打在河岸边那些阴霾的房子上,方才发现,他们竟本是鲜艳的。卢布尔雅那,那些说不尽的繁华与生动,原来,都是藏在暧昧的面纱下了。
斯洛文尼亚实在是一个让人无限惊诧的国家。身为小语种国,没有其他欧洲大国的语言优势,却能不动声色奋力赶上,英语普及度之高让人瞠目结舌,下至学校中的少年,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流利地应对你的任何问题。无论是高级餐馆还是速食店,服务员总能热情至恰到好处,像邻家朋友一样亲切,甚至内向如我,都忍不住有同她们攀谈的欲望。差一刹的天荒地老,仅一步,就在你近乎要爱上它的瞬间,却又猛然遭遇车站售票老太高八度的斥责,只因一句无心说出的“请问您讲英语吗”,伤到她高贵的自尊。愕然。连带高价大餐带来的失望,印象顿时跌至谷底,却又得以在最后一刻,吃到廉价且美味到让人感动的烤栗与馅饼。如同散尽的大雾,下一个拐角处,总有无限的惊奇等待着你。
阳光很炫。坐在老城的露天咖啡馆里,给远在芬兰的朋友写明信片:
Here I’m enjoying my last day of being 27 in Ljubljana.
Happy Birthday to you and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
二十七岁的最后一天,我在卢布尔雅那,揭开面纱的城市,是在向过去告别吗?
临走时又经过那座忘了时间的钟,再见,永远七点二十五的分斯洛文尼亚,再见,苦涩的,过去的,这一个月。
布莱德的英文名是Bled,Lake Bled,直译为流血之湖。
但是,若怀着猎奇心理,盼能见到一个类似于伊拉克萨德尔城外鲜红色的泣血之湖,那就打错算盘了。布莱德没有血,相反的,它是阿尔卑斯山区一处静谧祥和的冰川湖,群山环抱,如诗如画,距首都卢布尔雅那55公里,长途车约一个多小时可到。这一年看过许多湖,瑞士日内瓦,英国湖区、雪敦山珍妮湖,马其顿奥赫里得,但是,郁郁葱葱的湖光山色见多了,难免有审美疲劳之感,于是,秋季到布莱得来看湖,成为我去斯洛文尼亚的全部理由:想看一座金色的湖。
从布莱德的长途汽车站走到湖边,不过5分钟的路程。强烈的日光反射让人睁不开眼,湖面上一片朦胧,影影绰绰中远处的布莱德岛(Bled Island)若隐若现。终于来到布莱德,只可惜,这样的能见度下,看到的不仅是湖,更多的,却是雾。
若干图片
布莱德的湖心岛是斯洛文尼亚的结婚胜地,据说在夏季,经常能遇到当地人婚礼。入岛必须爬上99节台阶(South Stair),按当地传统,新郎必须背着新娘上去。而最岛上最有名的莫过于Church Of Assumption,其中有一口许愿钟,传说,若能刚好能让钟响三下,即能达成心中所愿。
从Bled Castle下来,晨雾散开,能见度虽然仍很差,但似乎比早上好一些,于是在下午茶后,决定抽出一小时上岛参观。
下午茶, 斯洛文尼亚的特色甜点,Prekmurska Gibanica,一种由核桃奶油奶酪葡萄干制成的分层蛋糕:若干图片
上岛的唯一途径是坐船(Gondola),必须凑满七八人才出发。等待的过程实在冗长且乏味,终于,坐在对面的男生打破了沉默。我对美国人向来无甚好感,于是,当听说他来自芝加哥时,只有拼命挤出一个礼貌且虚假的笑容。闲聊就这么不痛不痒地持续着,若算得上峰回路转,那么这个逆转性话题出现在大约两分钟后——
“怎么想到来斯洛文尼亚?”
“女朋友在斯科普里教英语,我飞去看她,顺便过来旅游。”
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你能想象我那时惊喜的表情吗?不久前的马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于是,两个对上暗号的人放下虚伪矜持的笑容,好似找到了同盟军,开始鬼哭狼嚎般地痛斥斯洛文尼亚物价。是的,那些在马其顿的good old days,不复存在。斯洛文尼亚是一个被阿尔卑斯山眷顾的国家,出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秀美的自然风光,迎来了比其他东欧国家,(如马),多出几倍的游客。从伦敦飞去卢布尔雅那的飞机双程爆满,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撞到英美“老乡”,甚至,在你当大街控诉商店周日不开门时,都能有人用纯正的伦敦音表示共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被眷顾到的,是斯国加入欧元区后高昂的物价。这许是我去过的东欧国家中最昂贵的一处,住宿赶超西班牙,饮食标准西欧水准,快餐也不便宜,门票,若以布莱德城堡算,简直能同大名鼎鼎的瑞士西庸比肩了。
回到岸边,沿湖往西南方向走,下一站:Osojnica(756m)
把Osojnica放在最后,是为了避开午后的强光,同时,如时间掌控不好,也可能得摸黑下山,这些trail并不好走,若真地在日落前赶不回来,相当危险。
沿湖景色:若干图片
快步走到山脚下已是近15:30了,选了条小路,急冲冲地往上走。整个行程中,竟没有一个路人。天愈来愈黑,抬头往前面的路,明明只是两三百米的高度,却永远走不完的样子。爬上观景台的那一刻,觉得所有的幸苦都值得了:若干图片
为了赶上五点半回卢布尔雅那的班车,连跑带跳往回赶。沿途拍的一些照片:若干图片
末路狂奔至布莱德车站的路上,匆匆买了些快餐充饥,回到卢布尔雅那已是晚上七点。
虽然不饿,但想尝垂涎已久的Bread Cup Soup,于是踱步至老城一家餐厅。侍者招呼我坐进靠内的桌子,往里走时,隐约感觉有人向我招手,抬头一看,竟是之前在布莱德渡船上遇到的贾斯汀。下午离岛时我最后一个上船,同他分坐两头,上岸后又为赶在天黑前到达Osojnica,遛得比兔子还快,甚至都没来得及同他道别。斯洛文尼亚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餐馆,而谁又能想到,绕了一大圈,竟再次遇到了,在卢布尔雅那。
这一次偶遇的地点是餐桌,于是很自然地,话题从吃开始。
说到斯洛文尼亚的吃,早有人大胆推论——“浓浓的怨念已从你的微薄里散发出来了”。B-I-N-G-O!
饭桌上贾斯汀小心翼翼地问我,你点的汤如何。见我面露苦色,才鼓起勇气将近乎咽下的后半句话说完,“其实,我对斯洛文尼亚的cuisine,真是有一些失望呢”。于是,再一次的,我们作鬼哭狼嚎状开始怀念马其顿大餐,香嫩的排骨,裹着肉馅的油饼,还有好吃的芸豆。而这一刻,面对眼前的面包空壳,只有深深叹气。自周五晚到达斯国,吃的这几顿,几乎没顺心的,沙拉同波里瓦城那顿*史上最糟*有得一拼,肉丸干小牛肉老,向来喜欢的汤,直到喝完,都未能尝出任何味道,明明要的是奶咖,每次端上来的,竟都成了半杯奶泡的卡布其诺,无一例外。
不可能那么糟的——我诚惶诚恐地反省,定是自己没有选对餐馆。贾斯汀在卢布尔雅那呆了好些天,于是问他推荐,哪怕只是矮子里挑长。他沉思了许久,艰难回应,唯一一顿让他觉得不错的,竟是在卢布尔雅那城堡的“免费午餐”——刚好撞上的食品展会。
我问,真有那么好?点头。好过眼前这顿二十五欧的晚餐?仍是点头。
无论如何,任我再怎么替吃开脱,第二天在卢布尔雅那的早餐之旅,仍是让人彻骨心凉。
(二)面纱下的卢布尔雅那
拜访卢布尔雅那是在11月13日,从那天起倒数,整整一个月,几乎都是在噩梦中度过的,最坏的时候,每隔几天都能听到一个更糟的消息。而所有的这些噩耗中,相对乐观的一件,是我的车被砸了,跟着,有人从砸碎的车窗中偷走了我的眼镜。于是,可想而知,在斯洛文尼亚的两天,近视如我,只得茫然眯着眼行走街头,什么也看不清,什么也没法看清,男人朦胧地帅,女人模糊地美,所有的街景皆如同蒙上了面纱。但是,卢布尔雅那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周日走出门,整个城镇白茫茫一片,雾锁重巷。好像仙剑中被大雾诅咒的桃木林,但我却没有风灵珠,只有硬着头皮,任自己被吞噬进迷雾之中。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你最需要的,是一杯热咖啡,配斯洛文尼亚传统蛋糕。
走出旅店时看了眼手机,八点二十五分整。环顾四下,整条Miklosiceva大街上竟空无一人。忐忑中又往老城方向走了几步,抬头见到一口大钟,上面的时针,竟赫然指向七,七点二十五分。瞬间释然,是啊,也只有清晨七点的大街才会这般死寂。想找人确认,无奈对着空无一人的街巷,无从下手。终于,一对在酒店门口等出租的夫妇解答了我的疑惑,手机并没有说谎,我所见的,是一座忘了时间的钟,永远停滞在清晨七点二十五分。卢布尔雅那周日八点半,好似一座死城。
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
沿途经过的咖啡馆,或者不供应早餐,或者干脆周日不开。唯一一家有人气的快餐店,竟是老朋友麦当劳,很努力地咽下口水,决定把最后一次早餐的机会,留给当地传统甜点。往西面的Tivoli公园走时,意识到离解决温饱问题的机会愈来愈小,天冷雾大,却完全找不到能吃东西的地方,包括便利店。除了零星晨跑的路人,荒芜人烟。每每在精致的欧洲咖啡馆碰钉子,就格外怀念圣安东尼奥(委内瑞拉)的亲民早餐摊,桌子是油腻的,碗口有磕角,邻座老大爷慵懒地翻着报纸,年轻的女儿在门厅中招呼客人,身后厨房中,是母亲忙碌的背影,琐碎但温馨。而在这个寒冷的国家,若用一首歌来形容当时的心情,那必然是:“一个人走在,冰冷的长街”——冰冷无人的长街,这竟是卢布尔雅那的晨,留给我的全部印象。
在拖着近乎低血糖的沉重步伐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在火车站旁找到一家营业的餐馆,狼吞虎咽般在五分钟内解决了早饭,一杯卡布其诺同一块当地的奶油蛋糕。
惊喜总在下一个拐角处。
到达山脚的一瞬间,太阳竟出来了,大雾散尽,死寂的城市在瞬间苏醒过来,那些七彩的潜流涌动起来了,鲜活的气息翻扰起来了,烤炉一个个魔术般地冒出,整个街头弥漫着一股栗香,三桥边的中心广场上,孩子们在嬉笑,恋人们靠在河边亲密交谈,小贩守着五彩缤纷的气球四下顾盼,天空是明朗的蓝,阳光打在河岸边那些阴霾的房子上,方才发现,他们竟本是鲜艳的。卢布尔雅那,那些说不尽的繁华与生动,原来,都是藏在暧昧的面纱下了。
斯洛文尼亚实在是一个让人无限惊诧的国家。身为小语种国,没有其他欧洲大国的语言优势,却能不动声色奋力赶上,英语普及度之高让人瞠目结舌,下至学校中的少年,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流利地应对你的任何问题。无论是高级餐馆还是速食店,服务员总能热情至恰到好处,像邻家朋友一样亲切,甚至内向如我,都忍不住有同她们攀谈的欲望。差一刹的天荒地老,仅一步,就在你近乎要爱上它的瞬间,却又猛然遭遇车站售票老太高八度的斥责,只因一句无心说出的“请问您讲英语吗”,伤到她高贵的自尊。愕然。连带高价大餐带来的失望,印象顿时跌至谷底,却又得以在最后一刻,吃到廉价且美味到让人感动的烤栗与馅饼。如同散尽的大雾,下一个拐角处,总有无限的惊奇等待着你。
阳光很炫。坐在老城的露天咖啡馆里,给远在芬兰的朋友写明信片:
Here I’m enjoying my last day of being 27 in Ljubljana.
Happy Birthday to you and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
二十七岁的最后一天,我在卢布尔雅那,揭开面纱的城市,是在向过去告别吗?
临走时又经过那座忘了时间的钟,再见,永远七点二十五的分斯洛文尼亚,再见,苦涩的,过去的,这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