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曾经有段时间我是很信奉这句名言的,那应该是在初高中时期,尤其是初中。我一直保持着摘抄诗句、美好的句子、心灵鸡汤感言什么的,总之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什么触动心灵立马就会拿支笔记录下来,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时不时再整理到一个大本里,分门别类。所以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懂好多,语文词句、历史掌故、地理人名、天文黄历什么的,都有涉猎,有段时间还迷上千百百怪外星人UFO,在同学当中着实火了一把。
但越到后面,就越不想拿起笔了。高中时还有专门的日记本、日记笔,用于每天鞭策激励写文一篇。大学后,便再也没拿起过记录笔了。归根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下:
一、需要看的书太多,来不及做笔记。
大学以后,专业书上,每门课老师都有指定书上,瞬间觉得阅读任务较之高中重了不少。在急着交作业,赶课程的前提下,很少能再细细品味一本书的书香底蕴,通常都是以快餐面的方式迅速啃完消灭放置一边。所以经常出现一本书名觉得我看过,却着实回想不起当中内容是什么。
二、懒。
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懒惰找借口。好不容易找点小情调,在太阳底下树荫下面,搬张蹋椅舒服躺着,旁边还有各种零嘴饮料时,试问有几人会拿起笔来记录其中偶句佳句。现今,追求惬意的看书,将看书当成平时辛劳工作的犒赏的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已包围了本就为数不多看书的人群了。
三、自信心倍增,觉得能记住。
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在乎小时候老师强调的“烂笔头”了,尤其是在青春叛逆期时,往往还会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我就不喜欢做笔记,谁说我记不下来的?我过目不忘!在此催眠和暗示下,估计起身拿笔记下好句子的人就更少了吧。孰不知,你能记住一时半会,记住一月半年,你能耗住时间光阴的蹉跎,一辈子记住?
四、浮躁,根本不看书了。
越到后面,好玩的东西越加多起来了,谁还能守住年少时追求知识,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陶醉下继续沉醉于书的世界。大千浮华、纸醉金迷的世界已经将更多的都市人变得浮躁、轻狂而忘记年少时那一本本摘抄得厚厚的笔记了,更别说他们犹能记起上一次看书离自己已有多久了。
五、安卓时代,各种电子记录,却再不背诵记忆。
说到不看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冤:我只是不看纸质书,但是手机、电脑、IPAD、kinde等比比皆是。确实,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看书模式,即使电子书当中大多设置有书签、注释功能,但不便于查阅。当脑海里想要调用这部分知识时,电子书远没有手抄本来得快速便捷。
当然,电子书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强大的保存搜索功能,免除了过多查找的麻烦;便于携带,旅行短访再也不用背过重书籍随走等等。
但对于知识记忆、资料归整、意识形成等建构作用来看,我还是怀念当年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逐行逐句摘抄下来的手抄本。看是一次记忆,而手抄又是加深一层的延展保存。
但越到后面,就越不想拿起笔了。高中时还有专门的日记本、日记笔,用于每天鞭策激励写文一篇。大学后,便再也没拿起过记录笔了。归根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下:
一、需要看的书太多,来不及做笔记。
大学以后,专业书上,每门课老师都有指定书上,瞬间觉得阅读任务较之高中重了不少。在急着交作业,赶课程的前提下,很少能再细细品味一本书的书香底蕴,通常都是以快餐面的方式迅速啃完消灭放置一边。所以经常出现一本书名觉得我看过,却着实回想不起当中内容是什么。
二、懒。
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懒惰找借口。好不容易找点小情调,在太阳底下树荫下面,搬张蹋椅舒服躺着,旁边还有各种零嘴饮料时,试问有几人会拿起笔来记录其中偶句佳句。现今,追求惬意的看书,将看书当成平时辛劳工作的犒赏的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已包围了本就为数不多看书的人群了。
三、自信心倍增,觉得能记住。
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在乎小时候老师强调的“烂笔头”了,尤其是在青春叛逆期时,往往还会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我就不喜欢做笔记,谁说我记不下来的?我过目不忘!在此催眠和暗示下,估计起身拿笔记下好句子的人就更少了吧。孰不知,你能记住一时半会,记住一月半年,你能耗住时间光阴的蹉跎,一辈子记住?
四、浮躁,根本不看书了。
越到后面,好玩的东西越加多起来了,谁还能守住年少时追求知识,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陶醉下继续沉醉于书的世界。大千浮华、纸醉金迷的世界已经将更多的都市人变得浮躁、轻狂而忘记年少时那一本本摘抄得厚厚的笔记了,更别说他们犹能记起上一次看书离自己已有多久了。
五、安卓时代,各种电子记录,却再不背诵记忆。
说到不看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冤:我只是不看纸质书,但是手机、电脑、IPAD、kinde等比比皆是。确实,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看书模式,即使电子书当中大多设置有书签、注释功能,但不便于查阅。当脑海里想要调用这部分知识时,电子书远没有手抄本来得快速便捷。
当然,电子书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强大的保存搜索功能,免除了过多查找的麻烦;便于携带,旅行短访再也不用背过重书籍随走等等。
但对于知识记忆、资料归整、意识形成等建构作用来看,我还是怀念当年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逐行逐句摘抄下来的手抄本。看是一次记忆,而手抄又是加深一层的延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