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唐后的“小”感
上一次写读书心得是柴静的《看见》,在一年前,原文发表在了QQ空间里,那时是有一些困惑和焦躁的,但也坦然,毕竟自己也还没到不惑的年纪,也就当在桀骜不驯的年纪抒发情感一吐为快了。毕业也已近两年,用kindle倒也看了不少书,但思考的却不多,我一直觉得写作才是一个能让人真正独立及深度思考的不二方式,因此这次买了些书,想重新写写东西,思考一些事情。
先说冯唐吧。读冯唐,一是因为柴静,柴静在2010年12月的GQ杂志里以好友的名义写了一篇名叫《杂种冯唐》的文章,之前看过柴静的一些节目进而去找了她的书来看,其看人和看事的角度和深度在电视圈里已然独树一帜,意味颇深,值得品鉴;二是因为冯唐自己,和协妇科肿瘤医学博士,毕业却投身全球最大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十年,后又转任大型国企总裁,每次转身都让人讶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被柴静称作“杂种”,想必研读这个“杂种”对于自己在国企的工作也会有几分启发和借鉴吧。当然,阅读这个东西是需要接地气、有共鸣、能借鉴、修自我,才能称得上是有效阅读,所以我一直就不太喜欢阅读单重身份的作家写的书,总感觉是飘着的、虚构的,因此也就开始关注冯唐。
《三十六大》不是冯唐的成名作,是一本随笔集,咋看书名会不知其意,揭开封面看到英文书名《36 biggies of Life》后才知道,是想讲人生中的“大”们。书里写了36封信,讲了36个事物,在每个事物前都加了个大字,构成每封信的副标题。例如讲行动,叫大行;说上海,称大城。还有诸如大欲、大男、大波、大奔等等。虽然我这篇文章谈的是对“大”的感想,但其内容还达不到“大”,也就故名“小”感。同为大,但这些大的含义却不太一样,我挑了几个有感触的“大”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写这篇文章和阅读《三十六大》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每章都是各不相同的事物,不具一定的连贯性,因此在途中做读书笔记也就不存在打断阅读思路一说。在《大行》这一章中冯唐讲到了十个习惯,其中一习说的是动笔,也就是写作。他说写作的过程,也是沉静、思考和凝练的过程,仿佛躲开人群,屏息敛气,抬头看到明月当头。要做到大行,写作是能让你撇开外在,触碰到内心深处的自我,这也就跟我前面提到的写作能让人独立和深度思考的观点不谋而合,实属共鸣。当然,他用十个习惯来写大行,那么这个“大”想讲的意思估计也就是广,广泛阅读,经常锻炼,培养不同爱好,并使之成为习惯。
其次,在《大志》这一章中,看标题以为是要谈鸿鹄之志,实则不然。相反,他讲的却是小志。因为他之前一直纠结于痔疮这个顽疾到底治还是不治,治呢,麻药过后一个月生不如死;不治呢,循环反复又怕恶变。又,房门锁两次,睡前一定要小便,接受不了破损和划痕等等。完美主义者,不放过自己,跟自己拧巴较劲,作为被黑出翔的处女座的典型特征,我也常常批判自己,这样只会徒增自己的拥堵和不爽,何苦为难自己。当然最后也因为金圣叹的小理帮你立了大志:如果不影响他人,小处过不去,就不强迫自己过去了。大通达,小拧巴、事儿逼得过余生,就是我的大志。那么,也望自己能小中见大,以此为志吧。
然后,在《大写》这章中,冯唐提到了文字和宗教的关系,本想在看完索达吉堪布的《难断》后再提二者的关系,但一想索性还是放在这吧。他写到: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不太理解文字怎么就成了宗教了,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要和文字打交道或以此过活,也从没想过要信奉任何一种宗教,偶尔写点文字也当是在繁忙工作后的自我消遣的一种方式,看与宗教相关的书无非就是想从中窥探哪怕只有一点却能给自己以后的人生找些解惑的信条罢了,然后细想,他这里所说的文字却不是写作,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里的宗教也不是类似于佛教、道教等传统意义的文化,而是一种信仰,也就是说,你的生活态度就是你的人生信仰。喜欢摇滚,那就去组band玩吉他,至于你能不能成为崔健那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崔健能成为崔健,我想他那种对待摇滚的态度应该也是当做一种信仰去追求了吧。因此,生活态度决定人生走向。那么,此趟人生,就看你如何大写其轨。
最后,还是要拿出最感触的一章——《大是》。在《大是》这一章里,冯唐还是提到了对韩寒代笔门的质疑和韩方微博骂战的大是大非。至于冯唐为什么对这场骂战用了大是和大非两个反义词,诣在不偏不倚,求中立。他用三个理由质疑韩寒的回骂,其一,韩寒绝少谈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其他作家相反。其二,凭其长期码字的直觉判断,《三重门》和之后的长篇文笔不一。其三,韩寒反应过激,未拿实力堵敌人的嘴。三个理由字字玑珠,一针见血。而后又对韩寒这个被现世公认的不读书、不用功写作,下笔就有如神助的“神话”质疑到底。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大是大非本就没有答案,就是让你学会立体辩证的看问题。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一期节目中也提到,我是歌手四个字中最牛的应该是“是”这个字,“我”和“歌手”都没什么稀罕的,我是谁不重要,歌手也有很多,有很多是,其实不是,韩磊讲的这个“是”,其实说的就是匹配二字,你配不配的上你的身份,你拿不拿得起,你是否放得下,这也就决定了你是或者不是。冯唐也许想说:韩寒,你是不是作家,我不知道,我们只是和而不同罢了,这是底线,也就是大是大非。
写最后一段的时候阅读也接近尾声了,但是突然又翻到了扉页看冯唐写的序,冯唐在序里只写了一小段话,他说:我想,如果我有个儿子或者女儿,如果只能选一本书给他们看,我会选这本。也许他想对他们说,也是对自己说:“大”这个字,没那么简单啊。
先说冯唐吧。读冯唐,一是因为柴静,柴静在2010年12月的GQ杂志里以好友的名义写了一篇名叫《杂种冯唐》的文章,之前看过柴静的一些节目进而去找了她的书来看,其看人和看事的角度和深度在电视圈里已然独树一帜,意味颇深,值得品鉴;二是因为冯唐自己,和协妇科肿瘤医学博士,毕业却投身全球最大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十年,后又转任大型国企总裁,每次转身都让人讶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被柴静称作“杂种”,想必研读这个“杂种”对于自己在国企的工作也会有几分启发和借鉴吧。当然,阅读这个东西是需要接地气、有共鸣、能借鉴、修自我,才能称得上是有效阅读,所以我一直就不太喜欢阅读单重身份的作家写的书,总感觉是飘着的、虚构的,因此也就开始关注冯唐。
《三十六大》不是冯唐的成名作,是一本随笔集,咋看书名会不知其意,揭开封面看到英文书名《36 biggies of Life》后才知道,是想讲人生中的“大”们。书里写了36封信,讲了36个事物,在每个事物前都加了个大字,构成每封信的副标题。例如讲行动,叫大行;说上海,称大城。还有诸如大欲、大男、大波、大奔等等。虽然我这篇文章谈的是对“大”的感想,但其内容还达不到“大”,也就故名“小”感。同为大,但这些大的含义却不太一样,我挑了几个有感触的“大”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写这篇文章和阅读《三十六大》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每章都是各不相同的事物,不具一定的连贯性,因此在途中做读书笔记也就不存在打断阅读思路一说。在《大行》这一章中冯唐讲到了十个习惯,其中一习说的是动笔,也就是写作。他说写作的过程,也是沉静、思考和凝练的过程,仿佛躲开人群,屏息敛气,抬头看到明月当头。要做到大行,写作是能让你撇开外在,触碰到内心深处的自我,这也就跟我前面提到的写作能让人独立和深度思考的观点不谋而合,实属共鸣。当然,他用十个习惯来写大行,那么这个“大”想讲的意思估计也就是广,广泛阅读,经常锻炼,培养不同爱好,并使之成为习惯。
其次,在《大志》这一章中,看标题以为是要谈鸿鹄之志,实则不然。相反,他讲的却是小志。因为他之前一直纠结于痔疮这个顽疾到底治还是不治,治呢,麻药过后一个月生不如死;不治呢,循环反复又怕恶变。又,房门锁两次,睡前一定要小便,接受不了破损和划痕等等。完美主义者,不放过自己,跟自己拧巴较劲,作为被黑出翔的处女座的典型特征,我也常常批判自己,这样只会徒增自己的拥堵和不爽,何苦为难自己。当然最后也因为金圣叹的小理帮你立了大志:如果不影响他人,小处过不去,就不强迫自己过去了。大通达,小拧巴、事儿逼得过余生,就是我的大志。那么,也望自己能小中见大,以此为志吧。
然后,在《大写》这章中,冯唐提到了文字和宗教的关系,本想在看完索达吉堪布的《难断》后再提二者的关系,但一想索性还是放在这吧。他写到: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不太理解文字怎么就成了宗教了,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要和文字打交道或以此过活,也从没想过要信奉任何一种宗教,偶尔写点文字也当是在繁忙工作后的自我消遣的一种方式,看与宗教相关的书无非就是想从中窥探哪怕只有一点却能给自己以后的人生找些解惑的信条罢了,然后细想,他这里所说的文字却不是写作,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里的宗教也不是类似于佛教、道教等传统意义的文化,而是一种信仰,也就是说,你的生活态度就是你的人生信仰。喜欢摇滚,那就去组band玩吉他,至于你能不能成为崔健那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崔健能成为崔健,我想他那种对待摇滚的态度应该也是当做一种信仰去追求了吧。因此,生活态度决定人生走向。那么,此趟人生,就看你如何大写其轨。
最后,还是要拿出最感触的一章——《大是》。在《大是》这一章里,冯唐还是提到了对韩寒代笔门的质疑和韩方微博骂战的大是大非。至于冯唐为什么对这场骂战用了大是和大非两个反义词,诣在不偏不倚,求中立。他用三个理由质疑韩寒的回骂,其一,韩寒绝少谈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其他作家相反。其二,凭其长期码字的直觉判断,《三重门》和之后的长篇文笔不一。其三,韩寒反应过激,未拿实力堵敌人的嘴。三个理由字字玑珠,一针见血。而后又对韩寒这个被现世公认的不读书、不用功写作,下笔就有如神助的“神话”质疑到底。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大是大非本就没有答案,就是让你学会立体辩证的看问题。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一期节目中也提到,我是歌手四个字中最牛的应该是“是”这个字,“我”和“歌手”都没什么稀罕的,我是谁不重要,歌手也有很多,有很多是,其实不是,韩磊讲的这个“是”,其实说的就是匹配二字,你配不配的上你的身份,你拿不拿得起,你是否放得下,这也就决定了你是或者不是。冯唐也许想说:韩寒,你是不是作家,我不知道,我们只是和而不同罢了,这是底线,也就是大是大非。
写最后一段的时候阅读也接近尾声了,但是突然又翻到了扉页看冯唐写的序,冯唐在序里只写了一小段话,他说:我想,如果我有个儿子或者女儿,如果只能选一本书给他们看,我会选这本。也许他想对他们说,也是对自己说:“大”这个字,没那么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