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清明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从小,每到清明时节,奶奶就爱念叨这句话。
那时定是我们小孩最欢喜的时候。不仅是因为家里热闹,整个家族的人这天都会在家,那些一年里都见不着几次面的所谓的亲人在这一天会从天南地北赶回来,只为给祖先们上炷香。对谁都可以不敬,唯独对祖先不行。在那些死去的先人面前,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虔诚的。
而让我们最兴奋的莫过于跟在奶奶后面做她的“小帮手”,帮忙操点一切祭祖的东西,吃上很多美味的东西。
清明前一天下午,和弟弟们拉着奶奶的衣角,一起到隔壁村子去折柳枝。路上途经小卖部时,就不约而同站在门口,耍赖不肯走,那时绝对是我们姐弟仨最团结的时候,直到你手中拿着包“鸡汁炒粉”,我嘴里叼着根冰棒方可罢休。奶奶折柳时,旁边的我们就爱拉着柳树的小枝条,小脚一缩,整个人挂上去玩起荡秋千。每每此时,总会听到奶奶的叫骂声。
“你当姐姐的不带个好头(方言,意思是“没起榜样的作用”),女孩子这么调皮,长大后谁愿意娶你。”
“我才不要嫁呢。我要一辈子在爸妈和奶奶身边。”
“奶奶,你折柳枝来干嘛?”
“明天清明节,回去插在门边,你爷爷啊,太公啊,太婆啊他们明天回来就能找到家门了。”听完,心中对奶奶充满了敬意,能想到这么棒的方法来帮鬼魂找家门,并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想想,确实可笑,那时每家每户门上都插着柳枝,祖先回来真的就能找到自家门了。
晚上,早早地吃了晚饭,奶奶就开始做各种糕点。首先是包饺子,先把馅切好,炒熟,装在碟子上,一阵阵的香气飘入鼻子,惹得口水直流。看着奶奶熟络地包起来,一只、两只、三只......忍不住动手,自己包的饺子,馅要多,奇形怪状,五角星型,超人型,灯笼型......奶奶责怪时,则义正言辞地美其名曰“为了区分,这个专属于自己。”
奶奶往往做糕点做到深夜,我们则趴桌子上打起鼾来。第二天在床上起来,已经听到厨房桌子上摆好了几碗香喷喷的菜干皮蛋瘦肉粥,再配上昨晚自己亲手包的“专属饺子”,还有松糕,荞菜饼——用“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的春卷,吃了荞菜饼才算过了清明......这样的早晨显得那么地美好!
晚些时间,家族里的亲人陆陆续续回来。看到陌生的面孔,就慌张地往奶奶身后躲。和奶奶一起先拜祭家里的祖宗牌位,奶奶双手合十,跪拜着,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家里一切顺顺利利,和和睦睦,几个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长,学习进步。还要求我们也一起跪拜,若此时有哪个说了不敬的话,奶奶是最凶的,连忙叩拜,嘴里还念念有词,“小孩子不懂事,有怪莫怪.,有怪莫怪......”而年幼的我们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死去的人怎么都那么小气。
接下来就进入最期待的环节,和大人们一起到山上去祭祖。可以去爬山,去捉昆虫,去吃祭祖的烧猪,所谓“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一切都那么地吸引人。有一年,人太多,剩下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两个人的位置,可是我们姐弟三人谁都不愿留下,死缠烂打。三弟最小,要求被留下,结果边哭边追在车子后面跑了好长一段路,年幼的我们心里只想着祭祖的有趣,谁都不愿当错过的那一个。爸爸实在没办法,拼命挤,小小的自行车成功载了三个小孩。完全没有安全意识的我们兴奋了半天,到后来这还成了我们向玩伴们炫耀的资本。
祭完祖就一大家族人齐动手做顿晚饭吃,几桌人一起,热热闹闹地举杯,祈求今年大家顺顺利利。
关于清明的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成了回忆。经济水平的发达,大家对吃的也没有那么渴望,祭祖的糕点、烧猪也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而奶奶的离去,更是再没有人那么认真而虔诚地打点一切,忙前忙后地准备变成了“到超市那去买现成的就行了”;动手做的“团圆饭”变成了“到馆子里去”,期间的乐趣被效率取代了。当这些成为记忆时,某些与传统有关的东西似乎也在逐渐被人遗忘了。或许,从没上过学的奶奶,根本不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只知道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通俗农谚,却做了延续传统习俗,维系家族情感的“苦行者”。
再豪华的轿车也坐不出当年爸爸自行车后座的乐趣;
再美味的东西也比不上那一碗菜干皮蛋瘦粥;
.......
那时定是我们小孩最欢喜的时候。不仅是因为家里热闹,整个家族的人这天都会在家,那些一年里都见不着几次面的所谓的亲人在这一天会从天南地北赶回来,只为给祖先们上炷香。对谁都可以不敬,唯独对祖先不行。在那些死去的先人面前,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虔诚的。
而让我们最兴奋的莫过于跟在奶奶后面做她的“小帮手”,帮忙操点一切祭祖的东西,吃上很多美味的东西。
清明前一天下午,和弟弟们拉着奶奶的衣角,一起到隔壁村子去折柳枝。路上途经小卖部时,就不约而同站在门口,耍赖不肯走,那时绝对是我们姐弟仨最团结的时候,直到你手中拿着包“鸡汁炒粉”,我嘴里叼着根冰棒方可罢休。奶奶折柳时,旁边的我们就爱拉着柳树的小枝条,小脚一缩,整个人挂上去玩起荡秋千。每每此时,总会听到奶奶的叫骂声。
“你当姐姐的不带个好头(方言,意思是“没起榜样的作用”),女孩子这么调皮,长大后谁愿意娶你。”
“我才不要嫁呢。我要一辈子在爸妈和奶奶身边。”
“奶奶,你折柳枝来干嘛?”
“明天清明节,回去插在门边,你爷爷啊,太公啊,太婆啊他们明天回来就能找到家门了。”听完,心中对奶奶充满了敬意,能想到这么棒的方法来帮鬼魂找家门,并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想想,确实可笑,那时每家每户门上都插着柳枝,祖先回来真的就能找到自家门了。
晚上,早早地吃了晚饭,奶奶就开始做各种糕点。首先是包饺子,先把馅切好,炒熟,装在碟子上,一阵阵的香气飘入鼻子,惹得口水直流。看着奶奶熟络地包起来,一只、两只、三只......忍不住动手,自己包的饺子,馅要多,奇形怪状,五角星型,超人型,灯笼型......奶奶责怪时,则义正言辞地美其名曰“为了区分,这个专属于自己。”
奶奶往往做糕点做到深夜,我们则趴桌子上打起鼾来。第二天在床上起来,已经听到厨房桌子上摆好了几碗香喷喷的菜干皮蛋瘦肉粥,再配上昨晚自己亲手包的“专属饺子”,还有松糕,荞菜饼——用“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的春卷,吃了荞菜饼才算过了清明......这样的早晨显得那么地美好!
晚些时间,家族里的亲人陆陆续续回来。看到陌生的面孔,就慌张地往奶奶身后躲。和奶奶一起先拜祭家里的祖宗牌位,奶奶双手合十,跪拜着,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家里一切顺顺利利,和和睦睦,几个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长,学习进步。还要求我们也一起跪拜,若此时有哪个说了不敬的话,奶奶是最凶的,连忙叩拜,嘴里还念念有词,“小孩子不懂事,有怪莫怪.,有怪莫怪......”而年幼的我们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死去的人怎么都那么小气。
接下来就进入最期待的环节,和大人们一起到山上去祭祖。可以去爬山,去捉昆虫,去吃祭祖的烧猪,所谓“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一切都那么地吸引人。有一年,人太多,剩下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两个人的位置,可是我们姐弟三人谁都不愿留下,死缠烂打。三弟最小,要求被留下,结果边哭边追在车子后面跑了好长一段路,年幼的我们心里只想着祭祖的有趣,谁都不愿当错过的那一个。爸爸实在没办法,拼命挤,小小的自行车成功载了三个小孩。完全没有安全意识的我们兴奋了半天,到后来这还成了我们向玩伴们炫耀的资本。
祭完祖就一大家族人齐动手做顿晚饭吃,几桌人一起,热热闹闹地举杯,祈求今年大家顺顺利利。
关于清明的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成了回忆。经济水平的发达,大家对吃的也没有那么渴望,祭祖的糕点、烧猪也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而奶奶的离去,更是再没有人那么认真而虔诚地打点一切,忙前忙后地准备变成了“到超市那去买现成的就行了”;动手做的“团圆饭”变成了“到馆子里去”,期间的乐趣被效率取代了。当这些成为记忆时,某些与传统有关的东西似乎也在逐渐被人遗忘了。或许,从没上过学的奶奶,根本不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只知道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通俗农谚,却做了延续传统习俗,维系家族情感的“苦行者”。
再豪华的轿车也坐不出当年爸爸自行车后座的乐趣;
再美味的东西也比不上那一碗菜干皮蛋瘦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