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哭的人
如果有新的释迦牟尼成佛,那他获得体悟的地点一定是在肿瘤医院。
我见过坐在医院门口台阶上痛哭的中年女人,没了头发,坐在那儿,哭得绝望而动人。没人理会她,没人会多看她一眼。在那么热闹的地方,熙熙攘攘,却没人可以分担一丝半点。
她的痛苦在这样的场合里显得稀松平常,只是每日上演的常规事件。因为在痛苦之地,没有谁的痛苦比旁的痛苦更有感染力。
马航,很多人惦记马航的那个飞机,指望着它飞到黑洞里,指望外星人。可是你要是去肿瘤医院,每天都有马航,一架又一架的飞过去。更难过的,是医生宣布了一个病人的坠毁时间,从此进入倒计时。
医生们掌握了科学武器、工具理性,概率、逻辑、经验分析。他们恪尽职守地宣布绝望,然后让病人判断,割掉这,割掉那,存活率上升百分之十,受这罪,受那苦,存活率又上升百分之五。当然,总体是坠毁,很多人被告知的只是坠毁的方式。
“没事儿的”这种安慰最多,“轻松点”他们说。可我觉得这样的安慰是放屁。
病人要自己面对痛苦,而且没有更高的价值去告诉他们痛苦的意义。
很多病人迅速投入到一种信仰,病房里传来念经音乐,要用单一而神圣的声音压倒恐惧。
就像在地铁里戴上耳机排斥喧闹。可是这种压抑的效力让人怀疑。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疾病和死亡的教育,我们可以谈谈“生老”,却不愿意想想“病死”。
似乎,病和死,想一想都是晦气的、不应该的,似乎,说一句“病或死”都会引发不良的结果。
大家绕开病房和火葬场,不愿沾医院的椅子和味道,绕开坐在那儿痛哭的人。到庙里祈愿烧香,念叨着:轮不到我,轮不到我家人。
大伙儿都活在幻想里,有父母对孩子说:我没别的愿望,就是活个八十多,没痛苦地死掉。
这都是怎么样的宏愿啊!
有了这样的预期,就会对突然“摊上”的厄运不知所措,陷入更深的痛苦和即刻的地狱。
西藏人生下来就盘算着死,这样的民族还有很多,“向死而生”其实是一套知识和训练。如果无法逃脱,预先的训练就格外重要。如果没有其他的训练,私以为到医院看看重症病人也是一种。让你时刻感受到你的“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每个人随时都会踏上不归之旅。甚至无法避免,只好接受。
那么怎么过余下的日子呢?其实还不就那样,忙的人依然忙,闲的人依然闲,欲望和痛苦转变不了,抹了两行泪又去渴望和期盼了。
可我总想起那个痛哭的人。
我见过坐在医院门口台阶上痛哭的中年女人,没了头发,坐在那儿,哭得绝望而动人。没人理会她,没人会多看她一眼。在那么热闹的地方,熙熙攘攘,却没人可以分担一丝半点。
她的痛苦在这样的场合里显得稀松平常,只是每日上演的常规事件。因为在痛苦之地,没有谁的痛苦比旁的痛苦更有感染力。
马航,很多人惦记马航的那个飞机,指望着它飞到黑洞里,指望外星人。可是你要是去肿瘤医院,每天都有马航,一架又一架的飞过去。更难过的,是医生宣布了一个病人的坠毁时间,从此进入倒计时。
医生们掌握了科学武器、工具理性,概率、逻辑、经验分析。他们恪尽职守地宣布绝望,然后让病人判断,割掉这,割掉那,存活率上升百分之十,受这罪,受那苦,存活率又上升百分之五。当然,总体是坠毁,很多人被告知的只是坠毁的方式。
“没事儿的”这种安慰最多,“轻松点”他们说。可我觉得这样的安慰是放屁。
病人要自己面对痛苦,而且没有更高的价值去告诉他们痛苦的意义。
很多病人迅速投入到一种信仰,病房里传来念经音乐,要用单一而神圣的声音压倒恐惧。
就像在地铁里戴上耳机排斥喧闹。可是这种压抑的效力让人怀疑。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疾病和死亡的教育,我们可以谈谈“生老”,却不愿意想想“病死”。
似乎,病和死,想一想都是晦气的、不应该的,似乎,说一句“病或死”都会引发不良的结果。
大家绕开病房和火葬场,不愿沾医院的椅子和味道,绕开坐在那儿痛哭的人。到庙里祈愿烧香,念叨着:轮不到我,轮不到我家人。
大伙儿都活在幻想里,有父母对孩子说:我没别的愿望,就是活个八十多,没痛苦地死掉。
这都是怎么样的宏愿啊!
有了这样的预期,就会对突然“摊上”的厄运不知所措,陷入更深的痛苦和即刻的地狱。
西藏人生下来就盘算着死,这样的民族还有很多,“向死而生”其实是一套知识和训练。如果无法逃脱,预先的训练就格外重要。如果没有其他的训练,私以为到医院看看重症病人也是一种。让你时刻感受到你的“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每个人随时都会踏上不归之旅。甚至无法避免,只好接受。
那么怎么过余下的日子呢?其实还不就那样,忙的人依然忙,闲的人依然闲,欲望和痛苦转变不了,抹了两行泪又去渴望和期盼了。
可我总想起那个痛哭的人。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20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