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或灭亡——儒家兴衰与中华文明
摘要:儒家的兴衰,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其中儒家自身能不能做到“反身而诚”,以及政治上对儒家的捧摔,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儒家的兴起,不是平地惊雷,而是继承了先代的传统,对华夏文明进行了一次集结和升华,而后儒家的发展,依然是线性地发展,牟宗三将其分为三期,各有特点和功能,也各有兴衰,而其中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而牟宗三先生实际上是儒学的分期,是把儒学分为三个阶段,这样的分期其实具有深刻的意义,把儒学与儒家的事功实际上做了区分,而更偏重于儒家对真理的探究。探究真理,或许才是新儒学将儒学继往开来的不二法门。
摘要:儒家 兴衰 政治联系 现实意义
儒家的开创
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世界各个文明原典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四个影响世界最深刻的文明,分别是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后人常常错误解读,认为原典的形成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成果,而忽略了文明的继承性。这些原典是对人类各文明的一次大集结,而非独立创作。
儒家的经典也是这样,如孔子所言的“述而不作”。六艺经传,五部都是古已有之,唯一一部孔子自撰的《春秋》,也是对鲁国旧史的整理。所以儒家的开创,并不是孔子及七十子空穴来风的思想,而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升华。
首先,孔子本人就是三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韩愈的《师说》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左传》记载:“郯子朝鲁,言少皞氏以鸟名官之故,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昭公十七年》)可见孔子向郯子学习了少昊时代的官制和历史。《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适周”,向师襄和苌弘学习古琴、古乐,也表明了孔子继承了周的礼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侑》)表明了孔子不仅对周的礼制熟悉,对夏商礼制一样熟悉。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道出了孔子对三代文明的了解和比较,选择了对三代文明有所取舍的继承。
孔子无常师。他小时候家庭贫困,但他又是士人阶层的一份子,是贵族的最底层,但又高于平民。这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年代,让孔子对社会具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加上孔子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之可见,孔子的成就是经过了广泛的学习。
孔子自己虽然谦虚说自己“少贱,故多能鄙事。”但旁人都知道他博学,《论语》记载了“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达巷党人就是达街的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他也知道孔子学问广博。还有《庄子-秋水》中,河伯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及《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都从反面应证了孔子的博学多闻,在诸子百家中是公认的。《说苑-辩物》记载了吴国伐越国时,得到了像车一样大的骨头,于是遣使问孔子,使者问了各种问题,孔子都一一解答,让使者不由得感叹孔子道:“善哉!圣人也!”。还记载了陈侯问“石矢”,孔子便回答了“石矢”的来龙去脉,最后“试求之故府,果得焉”。证明了孔子不仅是礼乐的大家,在历史学上一样是权威人士。可见孔子祖述尧舜,并不是信口胡诌,而是证明了孔子对前代学问的一种继承。
《易》作为六经之首,孔子曾经学《易》而“韦编三绝”,虽然史学界对孔子五十学《易》的事尚有争论,但是《易经》对儒家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南怀瑾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先民对宇宙人生经验的总结,是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人类智慧的结晶。甚至有人认为《易经》的八卦,是上个文明留下的,是上个文明将所有哲思变成了八个符号。也就是说从伏羲画八卦,到文王演《易》,都是对先民宇宙人生经验的总结。这一论断也符合心理学中“演化论”的验证,人类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过渡到逻辑思维,而这正是《易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演进方式,从八卦到爻辞的创立正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孔子是继承了这些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于是孔子的学问,不是自圆其说,而是一种“信而好古”的传承关系。
所以,儒家的开创,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总结和升华。
浅析儒家的兴盛和没落
当代新儒家的巨擘牟宗三,他总结了前人的儒学三期论,将儒家的发展划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
这就是大家基本上认同的儒家发展的轨迹了。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根据先圣的言行形成了学说基础后,并加以开创成一家之言。又由于不见用于当世,于是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中去,将儒家的学说播种。孔子在世时,儒家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哲者十。
孔子仙逝后,儒家就出现了第一次分裂。《韩非子》记载,孔子没后,儒分为八。但是这一次分化,并没让儒家衰落,反而让儒家多元化,更充满生命力。儒家在孔子时期只有三千弟子,孟子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然而战国中后期,儒家便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庞大格局。孔子没后,儒家出现了曾子、子夏、子思、孟子、荀子等一系列名噪当时,学震古今的大儒,弘扬了儒家。他们对儒家的思想继续补充并发扬,让儒家思想吸收诸子百家的精粹,变得更完善和丰富。而这一时期,儒家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密切,儒家的观点也并没有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这一时期,正是儒学的铸造期。
儒家经过战国时期的开创,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到了汉朝,公羊学开始崭露头角,公羊学派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官方接受,从此让儒学成为统治整个中华民族的“道统”。儒家由此而大盛,但是也因此走向衰落。
儒家成为官方思想后,儒家的地位的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和官方联系密切,而且全面融入了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教育等领域。而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汉学”,汉学挽救了秦始皇时期儒家的濒死,但从思想开拓的角度来说,贡献就逊于其训诂的价值。而汉后魏晋南北朝,儒释道第一次合流,儒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但因为释老的冲击,此时的儒家和官方的联系其实稍有减弱。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尊孔子为“先圣”,第一次将孔子官方地认定为圣人。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孔子第一次被封王,成了“素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为“玄圣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地位一步步被拔高,已经登上了高不可攀的神坛,到了明朝似乎“王道”已经容不下孔子了,明世宗嘉靖八年将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把孔子抬高到万世师表,不可逾越的地位。顺治二年又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儒家的地位一步步在拔高,与政治的联系空前,但实际上儒家是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儒家地位的官方拔高,都是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程度与儒家地位是成正比的。这就是统治者利用儒家的学说,来附会统治需要,将儒家广博的学说变成繁琐的纲常,以此禁锢老百姓的思想,而非真的是在弘扬儒家。所以牟宗三归类儒家的三个时期的时候,没有把汉魏、隋唐、明清等时期划入“儒学”的三大时期,这些时期是“儒术”的时期。牟宗三的这一划分,实际上是有深刻意义的,希望后学将“儒学”与“儒术”分开,也间接说明了儒学要发展,就要做到“反身而诚”不要“曲学阿世”。儒学的发展,不在于在政治上建树,而是在真理上的探索。
西汉末年儒家经历了王莽和刘歆对经典的篡改,到了东汉儒家又经历了党锢,再加上老庄思想的发扬和佛家思想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正统儒家已经式微,而佛老之玄学盛行,但是当时的名士虽然谈佛论道,但推崇的还是儒家,这是三教第一次大规模合流,儒家吸收了佛老的精华,为后来的第二阶段“宋明理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魏晋玄学被世道的丧乱一步步推向更加出世的佛学,在隋唐玄学已经被禅学所取代,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但是物极必反,禅学太出世,让许多才子高士尽人深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于是儒学在这个时候就地奋起,一扫天下,成为主流,这就是“理学”。
儒家的发展就是这样,不是单调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来完善自身。理学其实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学派,但以儒学为主干。无论是周敦颐还是二程,以及朱熹、陆九渊、张载,他们的学说虽然都糅合了佛老的思想,但不再像玄学一样直接阐述佛老,而是化入儒家,用佛老诠释儒家,而不失儒家的精神。牟宗三也认为儒家本来就有这些道理,只是在对修养境界上的描述不如佛老。理学就是用佛老的境界来诠释儒学的原道,并吸收佛老的主张,这便是“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
后来理学又发展出另一支影响力极大的派别,就是“王陆心学”。西方有的哲学家认为儒家注重形而下的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对本体的研究与阐释。这是因为西方不了解儒学,心学就是对儒家“本体观”的发扬。王阳明将心学推向了巅峰,他袭用了理学“体用一源”(程颐)和“心情统性情”(张载)的观念,并融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阳明学。
宣扬心就是理,其实也就反对了纲常才是不可撼动的理。这是儒学划时代的意义,是一种极大的转变,把“儒学”事功上的作用转移到教化上来,讲儒学的士大夫主体拓展到民间,而理学、心学的大部分学者,也正是从民间来的。
但是明朝的突然灭亡,和清朝大兴文字狱,让忽然勃起的理学遭到沉重打击,转而让考据学成为主流。明亡后,儒家大讲“经世致用”,其本意到后来就丧失了,变成了纯粹的考据训诂,虽然清朝的考据学比每一代都强,但真正的儒学实际上是没落了。
“经世致用”可以说是儒学最后的挣扎,因为皇权专制一步步达到顶峰,儒家的思想一步步被压抑,这一主旨自然是为了反抗禁锢思想和为了复兴儒学。李贽“怪异”的言论,揭开了第一个反皇权专制的高峰。他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主张不迷信孔子,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焚书•答周柳塘》) 。实际上是变相维护了儒家,要让真理高于权力。后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延续了这些思想,更加猛烈地批判专制,呼吁真理。(同盟会革命的早期,其宣传资料就是《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臣》两篇。)随着文字狱的兴盛,儒家最后的反抗也被扼杀,真正的儒家思想没落了。
从儒家发展的轨迹就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一直没有能做到中庸,所以越来越式微。最初儒家为了结束乱世,重建礼乐,所以十分注重“外王”的用,而忽视了“内圣”体的探究和修养,汉儒更是将用推向了高峰。叔孙通制礼乐和董仲舒制政论,都偏重于用,而忽视了儒学内在精神。然后世道一变,儒学又开始偏向体的涵养,而忽视了用,这就造成了魏晋清谈的弊病。虽然宋明理学将儒学再次发扬,但专制体制又严重压抑了理学的发展。官方强行将儒学解释为纲常之学,导致了儒学的衰败。
从牟宗三三大时期的划分和儒家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儒学的兴衰,和官方的关系有极其密切联系,凡儒学臣服于政治的时代,儒学的发展就极其衰微。而这正验证了《中庸》的“不诚无物”,儒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诚”。
反思儒家在现代的发展
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合流成了东方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合流成了西方文明,而现代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时期。
这样的时期,要么兼容并蓄,让传统文明大放光彩,要么就随着碰撞而使传统文明衰落。很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传统文明的衰落。但衰落的原因除了碰撞,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文化本位”,当我们开始用西方哲学的前提来认识儒家的时候,儒学的精义遍是在一步步丧失。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试图重建新的国民精神,可惜都失败了,到现在我们的国民精神一步步衰落,并没有出现文明的再一次光辉。
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全盘西化其实已经成了一个正在上演的事实。但西方的文明真的可以取代东方文明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然而借鉴西方文明不能彻底,而自己的文明又丧失殆尽,我们该怎么办?是生存还是毁灭?
答案是走回去,但不是走老路,而是结合时代开创文明。
我们虽然面临着破坏了旧道德而新道德又未曾建立起的混乱时代,但儒家对于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从哲学上,熊十力构建了儒学的新体系,他宣扬“体用不二”,把佛家的唯识学与儒家结合,解决了本体和用的关系。他认为本体是“乾元性海”,而万物都是本体的用。这一新的框架,是对“内圣外王”的综合,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而梁漱溟提出一种“直觉观”,他认为“完全听凭直觉活动自然,他能不失规矩,就谓之合天理”。梁漱溟继承了心学的传统,他的直觉就是王阳明的良知,要顺应良知而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论。梁漱溟在《讲孔孟》中讲到:“所谓心本来是我们生活里面的总机关;一方面是集中的,一方面是往外发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作主的地方。但是,平常所谓心,不只是真正的心在那里作主,还有别的心在那里作主,即是说不只是主宰的心,还有他的工具。我们平常问你心里怎样,你想什么,照旧心理学之说,则以为心是知、情、意所组成;而新心理学则分为无数现象或原素。要之,他们所谓心,都包括工具在里面,却不是真正主宰那一点。”
也就是说我们做事不是纯粹性地由知、情、意支配,而是由真正主宰自身的“本性”支配。
良知即是本性,就是孔子说的“性本善”的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这是本来具有,不学而得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根据人心最根本的本性来做人做事,才最符合规律。这就是孔子的仁,“仁者,爱人”,因为爱是人人都有的,爱自己也能爱别人,自然世界就太平了,这就是“忠恕”之道。
钱穆在《人生十论》中将人的人生取向分为三类:一是极度内向的,比如佛教;二是极度外向的,比如现在的资本主义;第三就是物我交融的中庸之道,那就是儒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他认为孟子的性善是说的圣人,而荀子的性恶是说斗筲,但是毕竟上智和下愚都是少数,可善可恶的中人才是大多数。
正因为中人是大多数,所以历史的发展不能纯粹讲求物质文明,也不能完全讲精神文明,要物我交融,正说明了儒家是适合历史发展的。
丰子恺将人生分为三种:力量最小的追求物质,力量有余的追求文化,力量最高的追求宗教。也就是说西方文明其实并不是最高,反而是最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哲学家林木大拙都断言,能拯救未来社会的是儒家,而不是资本主义。
结语
钱文忠提出:“科技求创新,人文重传承。”
在西方文明强大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我们已经与传统文化产生隔膜,文章服饰都已经不再从前,但核心的价值观不能鄙弃,因为那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出将入相,安邦定国,而是让我们找回自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变化,反而愈演愈烈。当我们总是根据外物的得失来悲喜,根据别人的认同来欢愁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自己在那里?
我们创造了文明,却迷失了自己。
牟宗三说:“孔子讲仁,就是要指点一个真实的道德生命。”或许这才是儒学真正的意义吧,内圣外王都只是附属品,儒家真正要做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生,指点迷茫的人,好好的生活。
儒学,是一门生活的学问,她告诉我们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参考文献:【1】钱穆.孔子传[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汉)刘向.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7】李渊庭 阎秉华 编.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摘要:儒家 兴衰 政治联系 现实意义
儒家的开创
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世界各个文明原典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四个影响世界最深刻的文明,分别是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后人常常错误解读,认为原典的形成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成果,而忽略了文明的继承性。这些原典是对人类各文明的一次大集结,而非独立创作。
儒家的经典也是这样,如孔子所言的“述而不作”。六艺经传,五部都是古已有之,唯一一部孔子自撰的《春秋》,也是对鲁国旧史的整理。所以儒家的开创,并不是孔子及七十子空穴来风的思想,而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升华。
首先,孔子本人就是三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韩愈的《师说》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左传》记载:“郯子朝鲁,言少皞氏以鸟名官之故,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昭公十七年》)可见孔子向郯子学习了少昊时代的官制和历史。《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适周”,向师襄和苌弘学习古琴、古乐,也表明了孔子继承了周的礼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侑》)表明了孔子不仅对周的礼制熟悉,对夏商礼制一样熟悉。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道出了孔子对三代文明的了解和比较,选择了对三代文明有所取舍的继承。
孔子无常师。他小时候家庭贫困,但他又是士人阶层的一份子,是贵族的最底层,但又高于平民。这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年代,让孔子对社会具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加上孔子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之可见,孔子的成就是经过了广泛的学习。
孔子自己虽然谦虚说自己“少贱,故多能鄙事。”但旁人都知道他博学,《论语》记载了“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达巷党人就是达街的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他也知道孔子学问广博。还有《庄子-秋水》中,河伯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及《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都从反面应证了孔子的博学多闻,在诸子百家中是公认的。《说苑-辩物》记载了吴国伐越国时,得到了像车一样大的骨头,于是遣使问孔子,使者问了各种问题,孔子都一一解答,让使者不由得感叹孔子道:“善哉!圣人也!”。还记载了陈侯问“石矢”,孔子便回答了“石矢”的来龙去脉,最后“试求之故府,果得焉”。证明了孔子不仅是礼乐的大家,在历史学上一样是权威人士。可见孔子祖述尧舜,并不是信口胡诌,而是证明了孔子对前代学问的一种继承。
《易》作为六经之首,孔子曾经学《易》而“韦编三绝”,虽然史学界对孔子五十学《易》的事尚有争论,但是《易经》对儒家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南怀瑾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先民对宇宙人生经验的总结,是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人类智慧的结晶。甚至有人认为《易经》的八卦,是上个文明留下的,是上个文明将所有哲思变成了八个符号。也就是说从伏羲画八卦,到文王演《易》,都是对先民宇宙人生经验的总结。这一论断也符合心理学中“演化论”的验证,人类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过渡到逻辑思维,而这正是《易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演进方式,从八卦到爻辞的创立正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孔子是继承了这些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于是孔子的学问,不是自圆其说,而是一种“信而好古”的传承关系。
所以,儒家的开创,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总结和升华。
浅析儒家的兴盛和没落
当代新儒家的巨擘牟宗三,他总结了前人的儒学三期论,将儒家的发展划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
这就是大家基本上认同的儒家发展的轨迹了。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根据先圣的言行形成了学说基础后,并加以开创成一家之言。又由于不见用于当世,于是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中去,将儒家的学说播种。孔子在世时,儒家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哲者十。
孔子仙逝后,儒家就出现了第一次分裂。《韩非子》记载,孔子没后,儒分为八。但是这一次分化,并没让儒家衰落,反而让儒家多元化,更充满生命力。儒家在孔子时期只有三千弟子,孟子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然而战国中后期,儒家便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庞大格局。孔子没后,儒家出现了曾子、子夏、子思、孟子、荀子等一系列名噪当时,学震古今的大儒,弘扬了儒家。他们对儒家的思想继续补充并发扬,让儒家思想吸收诸子百家的精粹,变得更完善和丰富。而这一时期,儒家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密切,儒家的观点也并没有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这一时期,正是儒学的铸造期。
儒家经过战国时期的开创,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到了汉朝,公羊学开始崭露头角,公羊学派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官方接受,从此让儒学成为统治整个中华民族的“道统”。儒家由此而大盛,但是也因此走向衰落。
儒家成为官方思想后,儒家的地位的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和官方联系密切,而且全面融入了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教育等领域。而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汉学”,汉学挽救了秦始皇时期儒家的濒死,但从思想开拓的角度来说,贡献就逊于其训诂的价值。而汉后魏晋南北朝,儒释道第一次合流,儒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但因为释老的冲击,此时的儒家和官方的联系其实稍有减弱。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尊孔子为“先圣”,第一次将孔子官方地认定为圣人。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孔子第一次被封王,成了“素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为“玄圣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地位一步步被拔高,已经登上了高不可攀的神坛,到了明朝似乎“王道”已经容不下孔子了,明世宗嘉靖八年将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把孔子抬高到万世师表,不可逾越的地位。顺治二年又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儒家的地位一步步在拔高,与政治的联系空前,但实际上儒家是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儒家地位的官方拔高,都是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程度与儒家地位是成正比的。这就是统治者利用儒家的学说,来附会统治需要,将儒家广博的学说变成繁琐的纲常,以此禁锢老百姓的思想,而非真的是在弘扬儒家。所以牟宗三归类儒家的三个时期的时候,没有把汉魏、隋唐、明清等时期划入“儒学”的三大时期,这些时期是“儒术”的时期。牟宗三的这一划分,实际上是有深刻意义的,希望后学将“儒学”与“儒术”分开,也间接说明了儒学要发展,就要做到“反身而诚”不要“曲学阿世”。儒学的发展,不在于在政治上建树,而是在真理上的探索。
西汉末年儒家经历了王莽和刘歆对经典的篡改,到了东汉儒家又经历了党锢,再加上老庄思想的发扬和佛家思想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正统儒家已经式微,而佛老之玄学盛行,但是当时的名士虽然谈佛论道,但推崇的还是儒家,这是三教第一次大规模合流,儒家吸收了佛老的精华,为后来的第二阶段“宋明理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魏晋玄学被世道的丧乱一步步推向更加出世的佛学,在隋唐玄学已经被禅学所取代,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但是物极必反,禅学太出世,让许多才子高士尽人深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于是儒学在这个时候就地奋起,一扫天下,成为主流,这就是“理学”。
儒家的发展就是这样,不是单调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来完善自身。理学其实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学派,但以儒学为主干。无论是周敦颐还是二程,以及朱熹、陆九渊、张载,他们的学说虽然都糅合了佛老的思想,但不再像玄学一样直接阐述佛老,而是化入儒家,用佛老诠释儒家,而不失儒家的精神。牟宗三也认为儒家本来就有这些道理,只是在对修养境界上的描述不如佛老。理学就是用佛老的境界来诠释儒学的原道,并吸收佛老的主张,这便是“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
后来理学又发展出另一支影响力极大的派别,就是“王陆心学”。西方有的哲学家认为儒家注重形而下的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对本体的研究与阐释。这是因为西方不了解儒学,心学就是对儒家“本体观”的发扬。王阳明将心学推向了巅峰,他袭用了理学“体用一源”(程颐)和“心情统性情”(张载)的观念,并融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阳明学。
宣扬心就是理,其实也就反对了纲常才是不可撼动的理。这是儒学划时代的意义,是一种极大的转变,把“儒学”事功上的作用转移到教化上来,讲儒学的士大夫主体拓展到民间,而理学、心学的大部分学者,也正是从民间来的。
但是明朝的突然灭亡,和清朝大兴文字狱,让忽然勃起的理学遭到沉重打击,转而让考据学成为主流。明亡后,儒家大讲“经世致用”,其本意到后来就丧失了,变成了纯粹的考据训诂,虽然清朝的考据学比每一代都强,但真正的儒学实际上是没落了。
“经世致用”可以说是儒学最后的挣扎,因为皇权专制一步步达到顶峰,儒家的思想一步步被压抑,这一主旨自然是为了反抗禁锢思想和为了复兴儒学。李贽“怪异”的言论,揭开了第一个反皇权专制的高峰。他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主张不迷信孔子,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焚书•答周柳塘》) 。实际上是变相维护了儒家,要让真理高于权力。后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延续了这些思想,更加猛烈地批判专制,呼吁真理。(同盟会革命的早期,其宣传资料就是《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臣》两篇。)随着文字狱的兴盛,儒家最后的反抗也被扼杀,真正的儒家思想没落了。
从儒家发展的轨迹就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一直没有能做到中庸,所以越来越式微。最初儒家为了结束乱世,重建礼乐,所以十分注重“外王”的用,而忽视了“内圣”体的探究和修养,汉儒更是将用推向了高峰。叔孙通制礼乐和董仲舒制政论,都偏重于用,而忽视了儒学内在精神。然后世道一变,儒学又开始偏向体的涵养,而忽视了用,这就造成了魏晋清谈的弊病。虽然宋明理学将儒学再次发扬,但专制体制又严重压抑了理学的发展。官方强行将儒学解释为纲常之学,导致了儒学的衰败。
从牟宗三三大时期的划分和儒家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儒学的兴衰,和官方的关系有极其密切联系,凡儒学臣服于政治的时代,儒学的发展就极其衰微。而这正验证了《中庸》的“不诚无物”,儒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诚”。
反思儒家在现代的发展
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合流成了东方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合流成了西方文明,而现代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时期。
这样的时期,要么兼容并蓄,让传统文明大放光彩,要么就随着碰撞而使传统文明衰落。很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传统文明的衰落。但衰落的原因除了碰撞,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文化本位”,当我们开始用西方哲学的前提来认识儒家的时候,儒学的精义遍是在一步步丧失。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试图重建新的国民精神,可惜都失败了,到现在我们的国民精神一步步衰落,并没有出现文明的再一次光辉。
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全盘西化其实已经成了一个正在上演的事实。但西方的文明真的可以取代东方文明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然而借鉴西方文明不能彻底,而自己的文明又丧失殆尽,我们该怎么办?是生存还是毁灭?
答案是走回去,但不是走老路,而是结合时代开创文明。
我们虽然面临着破坏了旧道德而新道德又未曾建立起的混乱时代,但儒家对于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从哲学上,熊十力构建了儒学的新体系,他宣扬“体用不二”,把佛家的唯识学与儒家结合,解决了本体和用的关系。他认为本体是“乾元性海”,而万物都是本体的用。这一新的框架,是对“内圣外王”的综合,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而梁漱溟提出一种“直觉观”,他认为“完全听凭直觉活动自然,他能不失规矩,就谓之合天理”。梁漱溟继承了心学的传统,他的直觉就是王阳明的良知,要顺应良知而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论。梁漱溟在《讲孔孟》中讲到:“所谓心本来是我们生活里面的总机关;一方面是集中的,一方面是往外发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作主的地方。但是,平常所谓心,不只是真正的心在那里作主,还有别的心在那里作主,即是说不只是主宰的心,还有他的工具。我们平常问你心里怎样,你想什么,照旧心理学之说,则以为心是知、情、意所组成;而新心理学则分为无数现象或原素。要之,他们所谓心,都包括工具在里面,却不是真正主宰那一点。”
也就是说我们做事不是纯粹性地由知、情、意支配,而是由真正主宰自身的“本性”支配。
良知即是本性,就是孔子说的“性本善”的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这是本来具有,不学而得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根据人心最根本的本性来做人做事,才最符合规律。这就是孔子的仁,“仁者,爱人”,因为爱是人人都有的,爱自己也能爱别人,自然世界就太平了,这就是“忠恕”之道。
钱穆在《人生十论》中将人的人生取向分为三类:一是极度内向的,比如佛教;二是极度外向的,比如现在的资本主义;第三就是物我交融的中庸之道,那就是儒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他认为孟子的性善是说的圣人,而荀子的性恶是说斗筲,但是毕竟上智和下愚都是少数,可善可恶的中人才是大多数。
正因为中人是大多数,所以历史的发展不能纯粹讲求物质文明,也不能完全讲精神文明,要物我交融,正说明了儒家是适合历史发展的。
丰子恺将人生分为三种:力量最小的追求物质,力量有余的追求文化,力量最高的追求宗教。也就是说西方文明其实并不是最高,反而是最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哲学家林木大拙都断言,能拯救未来社会的是儒家,而不是资本主义。
结语
钱文忠提出:“科技求创新,人文重传承。”
在西方文明强大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我们已经与传统文化产生隔膜,文章服饰都已经不再从前,但核心的价值观不能鄙弃,因为那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出将入相,安邦定国,而是让我们找回自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变化,反而愈演愈烈。当我们总是根据外物的得失来悲喜,根据别人的认同来欢愁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自己在那里?
我们创造了文明,却迷失了自己。
牟宗三说:“孔子讲仁,就是要指点一个真实的道德生命。”或许这才是儒学真正的意义吧,内圣外王都只是附属品,儒家真正要做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生,指点迷茫的人,好好的生活。
儒学,是一门生活的学问,她告诉我们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参考文献:【1】钱穆.孔子传[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汉)刘向.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7】李渊庭 阎秉华 编.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