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心理探究
近年来高校自杀事件频发:2006年4月,青岛某高校大一学生21岁的小柯因失恋跳海自杀;2007年5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科研楼 一大二男生、院学生会副主席坠楼身亡;2007年5月9日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某高校生活区11号楼一名大一女生跳楼身亡……事后调查结果表明:上述大学生共同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其中,孤独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自杀、沉迷网恋、攻击等非常态行为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孤独心理的概念
孤独是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 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①孤独属于封闭性人格,其典型特征是回避需要与人交往的活动。具体表现为:或者不愿意与人交往,在各种场合不愿意发表意见;或者虽然与人交往但不深入,不愿与人建立亲密的感情,更有甚者是用虚伪的言语和行为刻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人往往让人感到难以接近,或者想起来并不轻松愉快,而他们本人也时常感到孤单寂寞、萎靡不振,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都十分不利。孤独心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常见又颇具影响的一个心理问题,必须重视大学生孤独心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孤独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诱发连锁心理危机。大学生孤独心理易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孤独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大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孤独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他们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等意外事件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大多数学生体验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消逝情绪状态将恢复正常。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陷入长期痛苦的精神状态,导致抑郁、悲观、自卑等更多的心理问题。而当大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或外界应激因素感到无助和无奈、甚至绝望时,他们选择以自闭甚至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减少压力、逃避痛苦。
(二)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孤独心理在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引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孤独的人较为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放任自流、生活空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游戏,网恋成为孤独学生发泄、放松、逃避的方式。据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至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学生长期接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变异思想,扭曲人格,而且还会激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近年来大学生因网恋求爱不成导致情杀,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是孤独心理导致大学生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和孤独水平升高,最终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身处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开始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有被人理解与接纳的强烈需要。但有些同学因缺乏主动性,加之心理闭琐等特点,容易产生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久而久之就形成对社交的恐惧。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只与极少数人保持交往,交往的范围很小。孤独感的产生使他们在心理上背起了沉重的包袱,难以进行正常的、轻松的人际交往,影响交往质量。拉大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位大学生这样形容同宿舍的另一位同学,他的情绪正如六月的天,喜怒无常,无法把握,与他相处,如履薄冰,我们时刻要受他的情绪感染,因而我们选择逃避,尽量少与他交往。
三、大学生孤独心理成因
大学生孤独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受大学生所处的特定时期的情绪活动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受许多与大学生活有关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学习和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紧张及生活事件的刺激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的闭琐心理。容易产生孤独体验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注意自己的主观世界,缺乏自信,不擅长与人交往,性格不够随和,心胸狭窄、猜疑心重,最终将自己与外界产生隔阂,从而使他们产生孤独的情绪体验。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往往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然而,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当理想受挫,不能转
化为现实时,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相对比较高,加上自身的优越感,大学生的理想比较理想化和非客观化。当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就容易产生矛盾,使之对自己的认识摇摆,把握不住,甚至理想受挫时,往往会产生孤独的心理体验。
(三)学习持续紧张与竞争压力。大学校园聚英汇萃,大学生易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一些大学生急于超过他人,所树立的抱负与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向,给他们造成身心压力。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容易出现孤独感。
(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有的大学新生都必须面临着对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新环境的适应,都面临由原来依赖、被动的学习生活方式向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因对生活、学习的不适应引起孤独的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孤独情绪障碍。
(五)恋爱受挫。大学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当恋人因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的学习活动。失恋者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孤独情绪。而单相思者所承受的痛苦更为严重,自己的感情不被对方理解和接受,让他们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产生孤独心理。
四、孤独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 越高,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高水平的业务,良好的道德情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与此同时,孤独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对孤独心理进行调试,克服孤独心理。
(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孤独情境。集体是基于友情和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团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地转移孤独者的注意力。积极地引导孤独者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密切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自己的信心,在实践中逐渐走出孤独。
(二)增强理性认知,合理宣泄情绪。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孤独心理的调试关键还是要依靠个体本身。人的行为、情绪都源于人的思想,孤独者应该正视孤独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己的理性认知,找到产生孤独心理的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适当地宣泄自己的苦闷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防患于未燃。
(三)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使孤独者能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光明面,保持一种乐观、积极、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的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冲突的苦闷,减少孤独、空虚。
(四)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个性特征。挫折在人生旅途中是不可 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学会积极面对。孤独者往往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采取消极的态度,走入孤独的“陷阱”,无法自拔。正如爱迪生所说,一个信念产生的力量,就可以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的所有人、动物和引擎所产生的力量之和。4爱迪生的事迹让我们明白“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孤独者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让自己的心不再孤独,勇敢地走出孤独的心境,重新树立面对学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孤独心理产生的危害,掌握一些自我调试的方法,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采取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及时地帮助其摆脱痛苦的孤独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孤独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心理健康者。克服孤独的心理障碍,塑造健康的心理是对大学生成才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孤独心理的概念
孤独是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 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①孤独属于封闭性人格,其典型特征是回避需要与人交往的活动。具体表现为:或者不愿意与人交往,在各种场合不愿意发表意见;或者虽然与人交往但不深入,不愿与人建立亲密的感情,更有甚者是用虚伪的言语和行为刻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人往往让人感到难以接近,或者想起来并不轻松愉快,而他们本人也时常感到孤单寂寞、萎靡不振,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都十分不利。孤独心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常见又颇具影响的一个心理问题,必须重视大学生孤独心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孤独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诱发连锁心理危机。大学生孤独心理易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孤独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大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孤独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他们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等意外事件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大多数学生体验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消逝情绪状态将恢复正常。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陷入长期痛苦的精神状态,导致抑郁、悲观、自卑等更多的心理问题。而当大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或外界应激因素感到无助和无奈、甚至绝望时,他们选择以自闭甚至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减少压力、逃避痛苦。
(二)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孤独心理在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引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孤独的人较为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放任自流、生活空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游戏,网恋成为孤独学生发泄、放松、逃避的方式。据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至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学生长期接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变异思想,扭曲人格,而且还会激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近年来大学生因网恋求爱不成导致情杀,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是孤独心理导致大学生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和孤独水平升高,最终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身处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开始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有被人理解与接纳的强烈需要。但有些同学因缺乏主动性,加之心理闭琐等特点,容易产生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久而久之就形成对社交的恐惧。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只与极少数人保持交往,交往的范围很小。孤独感的产生使他们在心理上背起了沉重的包袱,难以进行正常的、轻松的人际交往,影响交往质量。拉大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位大学生这样形容同宿舍的另一位同学,他的情绪正如六月的天,喜怒无常,无法把握,与他相处,如履薄冰,我们时刻要受他的情绪感染,因而我们选择逃避,尽量少与他交往。
三、大学生孤独心理成因
大学生孤独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受大学生所处的特定时期的情绪活动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受许多与大学生活有关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学习和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紧张及生活事件的刺激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的闭琐心理。容易产生孤独体验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注意自己的主观世界,缺乏自信,不擅长与人交往,性格不够随和,心胸狭窄、猜疑心重,最终将自己与外界产生隔阂,从而使他们产生孤独的情绪体验。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往往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理想化。然而,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当理想受挫,不能转
化为现实时,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相对比较高,加上自身的优越感,大学生的理想比较理想化和非客观化。当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就容易产生矛盾,使之对自己的认识摇摆,把握不住,甚至理想受挫时,往往会产生孤独的心理体验。
(三)学习持续紧张与竞争压力。大学校园聚英汇萃,大学生易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一些大学生急于超过他人,所树立的抱负与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向,给他们造成身心压力。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容易出现孤独感。
(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有的大学新生都必须面临着对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新环境的适应,都面临由原来依赖、被动的学习生活方式向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因对生活、学习的不适应引起孤独的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孤独情绪障碍。
(五)恋爱受挫。大学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当恋人因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的学习活动。失恋者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孤独情绪。而单相思者所承受的痛苦更为严重,自己的感情不被对方理解和接受,让他们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产生孤独心理。
四、孤独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 越高,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高水平的业务,良好的道德情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与此同时,孤独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对孤独心理进行调试,克服孤独心理。
(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孤独情境。集体是基于友情和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团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地转移孤独者的注意力。积极地引导孤独者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密切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自己的信心,在实践中逐渐走出孤独。
(二)增强理性认知,合理宣泄情绪。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孤独心理的调试关键还是要依靠个体本身。人的行为、情绪都源于人的思想,孤独者应该正视孤独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己的理性认知,找到产生孤独心理的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适当地宣泄自己的苦闷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防患于未燃。
(三)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使孤独者能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光明面,保持一种乐观、积极、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的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冲突的苦闷,减少孤独、空虚。
(四)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个性特征。挫折在人生旅途中是不可 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学会积极面对。孤独者往往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采取消极的态度,走入孤独的“陷阱”,无法自拔。正如爱迪生所说,一个信念产生的力量,就可以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的所有人、动物和引擎所产生的力量之和。4爱迪生的事迹让我们明白“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孤独者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让自己的心不再孤独,勇敢地走出孤独的心境,重新树立面对学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孤独心理产生的危害,掌握一些自我调试的方法,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采取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及时地帮助其摆脱痛苦的孤独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孤独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心理健康者。克服孤独的心理障碍,塑造健康的心理是对大学生成才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