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读书笔记
从大学直至毕业后的现在,去过三次香港,南丫岛堂姐的小房子里有很多的书。我是喜欢书的,高中开始就常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籍。三毛的作品是几乎全都看过,也看了点张爱玲(关于张爱玲有一个朋友看得更多而且更细),还有余秋雨、贾平凹。相反上大学后反而较多看一些人物自传类的书。去港三次之后,便从堂姐那里带回了7本书,《The last lecture》、《Anna is here》、《我们仨》、《天黑以后》、《1Q84》三集。前两本是全英的书籍,也是第一次去堂姐是拿回来的两本。每一本来来回回看了都不下三遍,当然自己英语并非很行也是多看的原因,记得第一遍看时碰到生词还要时常的翻翻词典。不过终究是有用的,撇开在思想上对我的影响(the last lecture更明显一些。),对于高中时向来英语很差的我能过六级也有一定的助力(虽然分数也不高)。然后是杨绛的《我们仨》,看过两遍,自觉是细细的看,但并没有写一些东西(诸如读书笔记)。没有任何的原因,只是心底里就没有要写的念头而已,不过自己却是极喜欢这本书的。
言归正传,接下里的四本都是村上春树的作品。也不知道由何缘故,直到最近才把《天黑以后》看完,《1Q84》还没看。兴许是由于作品内容与自己有那么些许的契合点原因:比如想像高桥那样会一种乐器并且能知道自己最终丢下的觉悟;想像玛丽一样半决然的得过自己;想像熏、蟋蟀......当然再差也得像爱丽吧,要有出色的外表,外在完美的一切。
看的是林少华的译本,前面有命名为“天黑以后的善与恶”译序。不过这却并是我想深究的,虽然大抵一部流世的作品定要披露一些当时抑或一直在以后也将存在“共性”的东西。但在这里我反倒想写那么一些关于“个性”的文字。这得从高桥这个人谈起,按熏的说法是虽然看起来流里流气,但心里总是不坏的。这并没有错,带过女生去情爱旅馆(之所以认识熏的原因),晚上在地下室和乐队练习,然后后面要考司法学法律,在过得去的学校就读的大学生。如果放在中国这边该是很不错的学生,最起码我所了解的中国大学生大多并没有过得这样精彩。整一本书里,高桥和玛丽的对话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两者之间对白的简要性极其明显,按高桥的话来说,是有较长的version和较短的version,还有medium size的。对话间时常能看到的诸如“不大好说”的字眼,便能说明这一点。而这样的东西想来是现在的自己想要的,能自在的简要的说话,不累赘不多余。另一个让我对高桥感兴趣的得是因为高桥说的一段话:
高桥说:“说实话,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产生想认真学点什么的心情。学校成绩从小就不差,虽说不拔尖,但不差。因为对关键地方总能把握住要领,分数都过得去。擅长这个。因此,所上的学校都过得去。如此下去,估计可以在过得去的公司找到工作。接下去来个过得去的结婚,有个过得去的家庭......嗯?问题是,我讨厌起这个来了,突然间。”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那么一丝慌乱,不言而明的那种。想来或许大多数人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过说好了不说“共性”的东西。所以要说一些自己的东西。才发现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结束,我甚至都没有产生过像高桥这样的念头,一直安安稳稳的过。而如今毕业快三年,心里却是突兀出现这类的疑问显然让我不知所措起来。也该找点东西学习......嗯?谁说不是呢。
说说玛丽,觉得更像身边的一个朋友,说话做事情都是极有分寸的,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就像玛丽作为一个日本女孩能说一口极流利的中文,大学一年级就将作为交换生留学北京一样,先别探讨玛丽诸如“其实自己不想去的”话。是很棒的事情。即使没有爱丽得天独厚的外表,却也能更能半决然的过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说半决然而非决然是有由于玛丽和高桥一次对白里的自我否定。在高桥谈及他和爱丽一次深入交谈时说道爱丽羡慕(原先高桥并不是用的羡慕的字眼)自己的妹妹玛丽能这样按自己的意愿说“不”时,玛丽自我否定了的。所以该只能是半决然了。
情爱旅馆的经理叫熏,当过女子摔跤手的女人。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长的牛高马大,又能吵架,上高中时便被选中,当即胜出,自那以来一直是丑角。头发弄得金灿灿的,眉毛也刮了,肩膀上甚至刺了红蝎子,还时不时上电视来着......”
“那可不是轻松的买卖,最终弄坏了脊背,二十九岁那年退下来了。我这个人不懂耍滑头,全都实打实地猛打猛冲,结果身体搞坏了。在结实也有个限度嘛。我这人天生做不来滑头事,也许算富有敬业精神,观众一大声捧场就来劲了,不知不觉干过了头......”
“人气旺的时候钱也赚了,周围人也七嘴八舌的夸奖,但退下来后几乎什么也没剩下,分文不剩。给家里盖房子,给弟弟还赌债,又花在不怎么认识的亲戚身上,还有莫名其妙的投资项目......钱没了以后,谁也不凑过来了。这十多年自己到底干什么了呢?这么一想,当时真是灰心丧气到了极点。没到三十岁身体土崩瓦解,存款是零。”
也就在以上这样的遭遇中熏当上了情爱旅馆的经理,说是经理,一半是保镖。说到这里,如果真要回归“天黑以后”讨论的善与恶的问题,不管是做妓女买卖的中国男子也好,还是把中国妓女痛打一顿然后为担心报警将妓女全身扒光的日本男子白川也罢,甚至于让熏变成如今的一切相关的人都该是恶吧。
敲敲打打到这里,都只是稍微提了浅井爱丽,并没有多写。因为我想无论是所有对爱丽房间描写的一切,抑或是高桥和玛丽对话中偶尔提及的蛛丝马迹,我想都不该是我能发表任何观点的。于我来说,爱丽是“天黑以后”的人物,而我在白天。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深更半夜,时间有深更半夜流淌的方式......”
言归正传,接下里的四本都是村上春树的作品。也不知道由何缘故,直到最近才把《天黑以后》看完,《1Q84》还没看。兴许是由于作品内容与自己有那么些许的契合点原因:比如想像高桥那样会一种乐器并且能知道自己最终丢下的觉悟;想像玛丽一样半决然的得过自己;想像熏、蟋蟀......当然再差也得像爱丽吧,要有出色的外表,外在完美的一切。
看的是林少华的译本,前面有命名为“天黑以后的善与恶”译序。不过这却并是我想深究的,虽然大抵一部流世的作品定要披露一些当时抑或一直在以后也将存在“共性”的东西。但在这里我反倒想写那么一些关于“个性”的文字。这得从高桥这个人谈起,按熏的说法是虽然看起来流里流气,但心里总是不坏的。这并没有错,带过女生去情爱旅馆(之所以认识熏的原因),晚上在地下室和乐队练习,然后后面要考司法学法律,在过得去的学校就读的大学生。如果放在中国这边该是很不错的学生,最起码我所了解的中国大学生大多并没有过得这样精彩。整一本书里,高桥和玛丽的对话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两者之间对白的简要性极其明显,按高桥的话来说,是有较长的version和较短的version,还有medium size的。对话间时常能看到的诸如“不大好说”的字眼,便能说明这一点。而这样的东西想来是现在的自己想要的,能自在的简要的说话,不累赘不多余。另一个让我对高桥感兴趣的得是因为高桥说的一段话:
高桥说:“说实话,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产生想认真学点什么的心情。学校成绩从小就不差,虽说不拔尖,但不差。因为对关键地方总能把握住要领,分数都过得去。擅长这个。因此,所上的学校都过得去。如此下去,估计可以在过得去的公司找到工作。接下去来个过得去的结婚,有个过得去的家庭......嗯?问题是,我讨厌起这个来了,突然间。”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那么一丝慌乱,不言而明的那种。想来或许大多数人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过说好了不说“共性”的东西。所以要说一些自己的东西。才发现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结束,我甚至都没有产生过像高桥这样的念头,一直安安稳稳的过。而如今毕业快三年,心里却是突兀出现这类的疑问显然让我不知所措起来。也该找点东西学习......嗯?谁说不是呢。
说说玛丽,觉得更像身边的一个朋友,说话做事情都是极有分寸的,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就像玛丽作为一个日本女孩能说一口极流利的中文,大学一年级就将作为交换生留学北京一样,先别探讨玛丽诸如“其实自己不想去的”话。是很棒的事情。即使没有爱丽得天独厚的外表,却也能更能半决然的过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说半决然而非决然是有由于玛丽和高桥一次对白里的自我否定。在高桥谈及他和爱丽一次深入交谈时说道爱丽羡慕(原先高桥并不是用的羡慕的字眼)自己的妹妹玛丽能这样按自己的意愿说“不”时,玛丽自我否定了的。所以该只能是半决然了。
情爱旅馆的经理叫熏,当过女子摔跤手的女人。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长的牛高马大,又能吵架,上高中时便被选中,当即胜出,自那以来一直是丑角。头发弄得金灿灿的,眉毛也刮了,肩膀上甚至刺了红蝎子,还时不时上电视来着......”
“那可不是轻松的买卖,最终弄坏了脊背,二十九岁那年退下来了。我这个人不懂耍滑头,全都实打实地猛打猛冲,结果身体搞坏了。在结实也有个限度嘛。我这人天生做不来滑头事,也许算富有敬业精神,观众一大声捧场就来劲了,不知不觉干过了头......”
“人气旺的时候钱也赚了,周围人也七嘴八舌的夸奖,但退下来后几乎什么也没剩下,分文不剩。给家里盖房子,给弟弟还赌债,又花在不怎么认识的亲戚身上,还有莫名其妙的投资项目......钱没了以后,谁也不凑过来了。这十多年自己到底干什么了呢?这么一想,当时真是灰心丧气到了极点。没到三十岁身体土崩瓦解,存款是零。”
也就在以上这样的遭遇中熏当上了情爱旅馆的经理,说是经理,一半是保镖。说到这里,如果真要回归“天黑以后”讨论的善与恶的问题,不管是做妓女买卖的中国男子也好,还是把中国妓女痛打一顿然后为担心报警将妓女全身扒光的日本男子白川也罢,甚至于让熏变成如今的一切相关的人都该是恶吧。
敲敲打打到这里,都只是稍微提了浅井爱丽,并没有多写。因为我想无论是所有对爱丽房间描写的一切,抑或是高桥和玛丽对话中偶尔提及的蛛丝马迹,我想都不该是我能发表任何观点的。于我来说,爱丽是“天黑以后”的人物,而我在白天。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深更半夜,时间有深更半夜流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