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州记
(一)总篇
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广州,甚至把我本来一见钟情的深圳忘在脑后。我试图归纳,为什么痴迷于广州,或许是因为这里有着深圳没有的好友,或许是因为自己对中大的钟情于是爱屋及乌,甚至或许是因为,我已厌倦漂泊。
(二)关于北京
不过,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我对广州的喜爱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因为在此之前,我曾经疯狂的喜欢北京,而数年后又对深圳一见钟情。
对北京的感觉现在想来更多可能是年少无羁时的冲动,因为初中时对北京的匆匆一瞥,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余热,因为建国60周年的诱惑。一切在我高中毕业时期的09年都是那么的让我欣喜若狂,我疯狂的想去北京,想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一睹首都的风采。我自己都不知道,除了这一些执念,我对北京的了解或坚持还有些什么。
我一心想报北京的大学做我的高考志愿,明知道北京的大学的分数高的离谱,自己完全没有优势,也不在乎。其他人想必跟我一样,不然也不会造就北京离谱的分数线。然而,那个年少轻狂的我没能拗过同样执着的父母,我无可奈何的将去到厦门。至今,我也记得当晚我不甘心的眼泪以及梦想破灭的苦痛。
事到如今,我才真正认识到当年的我的想法果然是一厢情愿,一时冲动。13年,大学毕业后我又去到了北京,这次已经距离我在04年去北京已有9个年头,北京也早已不是当年我心中的北京了。
我向来喜欢古都,对西安的灵魂归属感更加强烈。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和它的民族需要共同的精神寄托,即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古都无疑蕴藏着这些特点。北京,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结合得完美的城市。
然而在这次北京之旅中我已没有当年的冲动,我对北京进行静谧的探索,完全就是一个游客该有的作风。我注意那些古迹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看着与我一样的人穿行在这些古迹里,拍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照片;我欣赏这座城市便利的交通以及方方面面的好处,只是在奔跑着赶地铁的路上与同学们嬉笑着所谓的漂泊感;我崇拜政治中心所带给这座城市的威严,各种以“中国”打头的企业与政府机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是首都。
首都的风貌,便是我此时对北京的理解。我已经知道自己将要来广州读书,心中也已经有了那一见钟情的深圳了。
我对北京的留恋,停留于它的历史,也停留于我自己的过去。对北京的温情,在于回想自己当年的执着。
我已经不记得是大学的哪个时期让我丢失了当年的热情,我也意识到我始终只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以外的局外人,这么些年来,注意到的社会上的讨论越来越多,可是,无论是关于北京的经济发展,关于北京不能承受的房价,关于北漂一族的无助故事,或是关于北京的大气污染,我都没有真正经历过。
我,只是一个过客,做游客该做的事,体会游客可以体会的心情,从来没真正懂过北京,从来没在北京生活过。
我知道,我真正生活的地方,是我出生成长,读书学习,工作结婚,安逸养老的地方。现在为止,我看到了我的家乡,厦门,以及广州。
(三)关于厦门
我想不到的是,在我第一次到广州时,明明很不习惯很不喜欢的这座城市,如今也能在我心中有这样的位置。这种痴迷更胜于厦门。
虽然我也是因为父母的选择才到的厦门,但厦门毕竟让我很适应。我曾经深刻的对自己说,痴迷与执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论是当年对北京或是现在对广州。
我平静的生活在厦门。毫无目的且十分迷茫的开始我第一次离家的生活,回想起来厦门真正留给我的,也许只有对于厦门大学的回忆以及收获的若干好友,不论是它络绎不绝的游人或是小资情调的鼓浪屿等等,都与我无关,甚至还令人恼怒的干扰了我的生活。
如今我突然发觉,真心的喜欢对于事情的关键作用。
我本心并没有真正喜欢过厦门,也从没想过留在厦门。而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两者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就算是我还没决定要来广州读书时,我也决定绝不会留在厦门。
我在大学时错过了许多机会,我做着理智告诉我应该做的事情,回想起来已经模糊,且不蕴含半分激情。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冷落的漳州校区,不喜欢每次来厦门都要用到的海陆空三种交通工具。
虽然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大学时期的记忆也十分美好,但还是饱含了一种岁月流逝的无奈,我们终究分不清,到底这种美好是蕴藏在生活其中,还是蕴藏在流失的时间里,也不知道,我们追忆的是生活本身还是自己逝去的青春。
厦门始终是我挥洒了4年青春的地方。
大学后两年我们搬回厦门本部的校区,一种热闹且匆忙的感觉便席卷了所有人。厦大的美我从未质疑,只是从未像游客那么疯狂,我们自以为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需要那些虚无缥缈的热衷。我们在游客们的赞许与喧闹中度过,并抓紧一切的机会玩乐用以补偿前两年的孤独生活。不过,直到毕业离开厦门的那一天,整栋宿舍楼的人已屈指可数,我才切身感到一种悲凉。
这种悲凉源自于不舍。我发觉不论我怎么没有真心喜欢过它,我都舍不得。
如今想来,同样一去不回头的美好的大学生活也着实让人舍不得,研究生的生活累且苦,却不想我与广州的故事从这种苦累中开始。
厦门和广州如此不同,厦门的语言、饮食、风俗都与广州的大相径庭。厦门如此安逸,如此舒适。生活在厦门的我,回想起厦门时,也觉得最能勾勒厦门特色的是咖啡厅里喝咖啡看大海的下午。没有星巴克的快餐气息,只有在各种街角出现并弥漫的文艺。规避游人,在晚上来到沙滩上看对岸远处的一片灯光,听海浪的一次次呼喊,心在这里,那就行了。
人说,习惯是可怕的。
对于厦门,我或许拥有了这份习惯,我曾经不满喧闹的游客,最后还是和他们一起生活;我曾经抱怨不便的交通,却仍然每次顺利的来到或离开这里。在14年1月份我回到厦门时,虽然偶有陌生的感觉,但却因为同学和厦大的存在而消失殆尽。我知道许多人羡慕厦门的宜居,我也非常赞赏这一点,但我却仍然毫无预兆的爱上了快节奏的广州。
可我真的习惯了厦门。我在搜索天气时还在搜索它,我在关注新闻时仍然关注它,我在知道自己错过了发生在那里的事情时,心里也有小小的失落。以前,不论我是从机场或是火车站回到厦门,我总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到它独特的海风,看到温馨的城市构架,心想又回到了这里。
我在厦门漂泊流浪,我走过厦门的许多地方,也从厦门出发去了许多地方,生活绝对比现在在广州精彩,然而我最终却仍然离开了。
所以我担心我现在对广州的爱是对于这种漂泊的疲惫,我一直走,从不回头,心却意外的被困在了广州。
(四)去过的地方
书里说,去过的地方,爱过的人,放在心里就好。
每次坐在广州的公交上,总想起许多事。其实,在厦门时倒还是到处在玩,而在广州则忙于各种课业与工作,无暇去玩了。每次看见广州层层叠叠有点可怕的高架和立交,总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所固有的压力与节奏。广州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对岭南文化也不甚了解,但这威严的高架似乎成了我对广州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来广州那不太满意的回忆里也有高架的身影,而后的很多次,我都在高架连成的路上上上下下。
在这种上上下下中,我有种扎根的想法。不论是天河的现代大都市气息,越秀的老中心味道,海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感觉,番禺的未成气候样子等等,千年以前的古墓,民国时期的领事馆,现代的写字楼,好吧,我一点点被广州征服。
意想不到。
曾经我也去过很多地方,走过许多城市,但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所以认识可能很不全面。比如,我曾听说了上海的纸醉金迷,自大排外,但在旅游时从未有这样的感觉,我见识不到真正的夜上海,也感受不到传说中的轻视。在旅游时我就是一个外乡人,一个游客,感叹来了一个摩登现代的地方,人多的像蚂蚁,于是拉着好友满大街找路,从人缝里杀出一条路,站在路上吃饭,一天到晚压马路。好在上海也没有让我失望,外滩晚上金黄的景象应该滋生了许多人拼搏的梦想,东方明珠永远在那里,似乎指向上海更璀璨的未来。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被上海的这种激情激发,却在广州萌发了要好好奋斗的想法,也许,只有当你深深的执着于一片土地,才能真正找到奋斗的原动力。从来不属于上海,从来都用一个外乡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这样的我,是不会理解上海人的心理世界的。
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本应与世无争,却无意也人山人海的武夷山、张家界、神龙架和华山。华山还不完全算,毕竟还没有那么多人,山体和山脉还保留了一丝仙气。某次我突然把去过的地方一对比,发现城市和山区的重大差别—交通方便程度。这一差别也决定了在山区旅游最好是跟团,不然甚至连饭都抢不到。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是我在武夷山沦落到每顿只能吃八宝粥这个惨痛的教训之后了。
现在想想,可能只有冷笑,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似乎不是很有空在出去玩了,便只能在这里伤感的回忆。
再一次心潮澎湃来自于第一次去深圳,那种感觉,我归结为一见钟情。
一贯喜欢古都的我,居然被深圳这座崭新的城市折服,这是第一次不可思议。那时是从广州过来深圳,接着会继续去香港和澳门,再从珠海回广州。就是这次我对广州的印象不是很好,我觉得粤菜淡而无味,觉得广东人实在狂妄自大的说外省人不懂的粤语,而作为几乎都是外来人口的深圳,自然解决了我的这两点不满。我喜欢上深圳,因为它给我广州给不了我的融入感,也给了我各种新鲜的菜式,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建设得相当有规划,城市设计十分漂亮且一尘不染。
无论何时,姣好的容貌总是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
我在深圳如此匆忙,并且在一大部分时间里还在幻想以后来深圳拼搏奋斗的场景,还在赞叹深圳良好的市貌与一尘不染的环境。我还来不及对深圳的一切进行满足我无限好奇心的探索,我就离开了。
这种不了解也许造成了在我情移广州之后,开始肆意假想深圳的潜在坏处:深圳是否因为都是外来人口而缺少人情味,没有本地人所以没有归属感等等。一切都应归咎于我对于深圳完全的不了解,除了那一次惊鸿一瞥,后来的几次去深圳同样一直匆忙,这不仅没能给我保持深圳的神秘感,反而让我陷入不安揣测的深渊。
我仍旧喜欢深圳,只是我如果不能留在广州,基本上会去深圳,最差的可能,也会在珠三角的某个城市里。
我这么想留在珠三角,最初的原因是这里离家近,而且工作机会多。不过在经历过西安带给我的沉重打击之后,我觉得东部才是交通方便且治安有序的好地方,更加坚定了生活在珠三角的愿望。
如今的我想在某个地方生活,已经不像高中毕业时那样冲动,不是因为曾经所谓的执念,只是为了今后能正常的幸福地生活。北京的梦想早已不再,而西安留给我的启示则是,对古都所代表的历史的热爱是一回事,现实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当我怀揣着满腔热情来到我梦想之城西安的时候,我自然感叹于岁月带给这座十三朝古都的痕迹,我喜欢这种古老,喜欢这种古都暮年的威严,秦砖汉瓦,皇帝的陵寝,残旧的宫殿,我喜欢这种感觉。然而,当我们一次次被所谓淳朴的陕北民众欺骗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搭一趟公交而上当受骗的时候,西安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轰然倒塌,生活不是意乱情迷的幻想,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那个时候,我无比的想要回到东部。
我的心情历来纠结,自己在什么时候对广州如此情有独钟也是不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次。只是幡然醒悟的时候,发现我也曾那么花心,然而就像对人一样,我到过各处,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留恋,但最终还得踏踏实实的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我对不同城市的不同感觉随着生活自然而然的来,随着年龄自然而然的变,最终,在这忙碌的广州,我不知为何找到了奋斗的心愿并真正想做到最好。
我觉得粤菜也很有味道,且广州人注重饮食,所以吃得都有讲究,我觉得粤语也有自己的特色,广州人说,并不是排外,只是习惯。我觉得在广州,我才算真正在成长,才算真正找到定位。
或许,这才是我喜欢广州的原因吧,因为它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让我变得更好。
又觉得对人也是这样,每一次炙热的感情的开始都莫名其妙且不可思议,最后呢,也会找到一个让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人。
广州对于我,便有这样的作用。
(五)活在广州
于是,每每在中大北门珠江边上眺望对岸的高楼,或是同岸的广州塔,心里就有种让人惬意的幸福。每当坐在公交上看着广州的街道,就有种即将到来的熟悉。如果空气好,便可以看到清晰的远处,成片的高耸的树木,或者,可以感受到吹来的寒风,落叶随之飞舞,让人头发凌乱。
走在一条路上,都分分钟感到身处广州的幸福。听到地铁播报出熟悉的站名,心里有种自豪与欣喜。同事用粤语交谈,偶尔我也会因为听得懂些许而高兴。看到各种爱国教育基地,开始羡慕广州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乘车如果路过大元帅府,就看着孙中山高大的铜像,觉得比我们学校的要威严许多,心里却嬉笑,因为这铜像要早晚都看广场上的大妈跳舞。吃着什么好吃的东西,便总是幻想若是哪个好友来了广州,可以像他介绍,并带上夸张的话语,只希望也可以听到他的赞赏。
或者,在港片里也可以找见民国时期广州的样子,看见电车开在如今的马路上,那看起来古老的电缆也让我恍若看见那个时期的广州。北京路上的古迹与南越王墓的存在又保存着千年的时光,哪天我也想去荔枝湾那里游船,想象曾经的岭南。
广州如此拥挤,我却也想停留下来。
觉得自己着了魔。
这种一如既往的可怕的痴迷与执着。
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广州,甚至把我本来一见钟情的深圳忘在脑后。我试图归纳,为什么痴迷于广州,或许是因为这里有着深圳没有的好友,或许是因为自己对中大的钟情于是爱屋及乌,甚至或许是因为,我已厌倦漂泊。
(二)关于北京
不过,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我对广州的喜爱是不是三分钟热度。因为在此之前,我曾经疯狂的喜欢北京,而数年后又对深圳一见钟情。
对北京的感觉现在想来更多可能是年少无羁时的冲动,因为初中时对北京的匆匆一瞥,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余热,因为建国60周年的诱惑。一切在我高中毕业时期的09年都是那么的让我欣喜若狂,我疯狂的想去北京,想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一睹首都的风采。我自己都不知道,除了这一些执念,我对北京的了解或坚持还有些什么。
我一心想报北京的大学做我的高考志愿,明知道北京的大学的分数高的离谱,自己完全没有优势,也不在乎。其他人想必跟我一样,不然也不会造就北京离谱的分数线。然而,那个年少轻狂的我没能拗过同样执着的父母,我无可奈何的将去到厦门。至今,我也记得当晚我不甘心的眼泪以及梦想破灭的苦痛。
事到如今,我才真正认识到当年的我的想法果然是一厢情愿,一时冲动。13年,大学毕业后我又去到了北京,这次已经距离我在04年去北京已有9个年头,北京也早已不是当年我心中的北京了。
我向来喜欢古都,对西安的灵魂归属感更加强烈。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和它的民族需要共同的精神寄托,即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古都无疑蕴藏着这些特点。北京,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结合得完美的城市。
然而在这次北京之旅中我已没有当年的冲动,我对北京进行静谧的探索,完全就是一个游客该有的作风。我注意那些古迹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看着与我一样的人穿行在这些古迹里,拍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照片;我欣赏这座城市便利的交通以及方方面面的好处,只是在奔跑着赶地铁的路上与同学们嬉笑着所谓的漂泊感;我崇拜政治中心所带给这座城市的威严,各种以“中国”打头的企业与政府机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是首都。
首都的风貌,便是我此时对北京的理解。我已经知道自己将要来广州读书,心中也已经有了那一见钟情的深圳了。
我对北京的留恋,停留于它的历史,也停留于我自己的过去。对北京的温情,在于回想自己当年的执着。
我已经不记得是大学的哪个时期让我丢失了当年的热情,我也意识到我始终只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以外的局外人,这么些年来,注意到的社会上的讨论越来越多,可是,无论是关于北京的经济发展,关于北京不能承受的房价,关于北漂一族的无助故事,或是关于北京的大气污染,我都没有真正经历过。
我,只是一个过客,做游客该做的事,体会游客可以体会的心情,从来没真正懂过北京,从来没在北京生活过。
我知道,我真正生活的地方,是我出生成长,读书学习,工作结婚,安逸养老的地方。现在为止,我看到了我的家乡,厦门,以及广州。
(三)关于厦门
我想不到的是,在我第一次到广州时,明明很不习惯很不喜欢的这座城市,如今也能在我心中有这样的位置。这种痴迷更胜于厦门。
虽然我也是因为父母的选择才到的厦门,但厦门毕竟让我很适应。我曾经深刻的对自己说,痴迷与执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论是当年对北京或是现在对广州。
我平静的生活在厦门。毫无目的且十分迷茫的开始我第一次离家的生活,回想起来厦门真正留给我的,也许只有对于厦门大学的回忆以及收获的若干好友,不论是它络绎不绝的游人或是小资情调的鼓浪屿等等,都与我无关,甚至还令人恼怒的干扰了我的生活。
如今我突然发觉,真心的喜欢对于事情的关键作用。
我本心并没有真正喜欢过厦门,也从没想过留在厦门。而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两者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就算是我还没决定要来广州读书时,我也决定绝不会留在厦门。
我在大学时错过了许多机会,我做着理智告诉我应该做的事情,回想起来已经模糊,且不蕴含半分激情。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冷落的漳州校区,不喜欢每次来厦门都要用到的海陆空三种交通工具。
虽然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大学时期的记忆也十分美好,但还是饱含了一种岁月流逝的无奈,我们终究分不清,到底这种美好是蕴藏在生活其中,还是蕴藏在流失的时间里,也不知道,我们追忆的是生活本身还是自己逝去的青春。
厦门始终是我挥洒了4年青春的地方。
大学后两年我们搬回厦门本部的校区,一种热闹且匆忙的感觉便席卷了所有人。厦大的美我从未质疑,只是从未像游客那么疯狂,我们自以为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需要那些虚无缥缈的热衷。我们在游客们的赞许与喧闹中度过,并抓紧一切的机会玩乐用以补偿前两年的孤独生活。不过,直到毕业离开厦门的那一天,整栋宿舍楼的人已屈指可数,我才切身感到一种悲凉。
这种悲凉源自于不舍。我发觉不论我怎么没有真心喜欢过它,我都舍不得。
如今想来,同样一去不回头的美好的大学生活也着实让人舍不得,研究生的生活累且苦,却不想我与广州的故事从这种苦累中开始。
厦门和广州如此不同,厦门的语言、饮食、风俗都与广州的大相径庭。厦门如此安逸,如此舒适。生活在厦门的我,回想起厦门时,也觉得最能勾勒厦门特色的是咖啡厅里喝咖啡看大海的下午。没有星巴克的快餐气息,只有在各种街角出现并弥漫的文艺。规避游人,在晚上来到沙滩上看对岸远处的一片灯光,听海浪的一次次呼喊,心在这里,那就行了。
人说,习惯是可怕的。
对于厦门,我或许拥有了这份习惯,我曾经不满喧闹的游客,最后还是和他们一起生活;我曾经抱怨不便的交通,却仍然每次顺利的来到或离开这里。在14年1月份我回到厦门时,虽然偶有陌生的感觉,但却因为同学和厦大的存在而消失殆尽。我知道许多人羡慕厦门的宜居,我也非常赞赏这一点,但我却仍然毫无预兆的爱上了快节奏的广州。
可我真的习惯了厦门。我在搜索天气时还在搜索它,我在关注新闻时仍然关注它,我在知道自己错过了发生在那里的事情时,心里也有小小的失落。以前,不论我是从机场或是火车站回到厦门,我总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到它独特的海风,看到温馨的城市构架,心想又回到了这里。
我在厦门漂泊流浪,我走过厦门的许多地方,也从厦门出发去了许多地方,生活绝对比现在在广州精彩,然而我最终却仍然离开了。
所以我担心我现在对广州的爱是对于这种漂泊的疲惫,我一直走,从不回头,心却意外的被困在了广州。
(四)去过的地方
书里说,去过的地方,爱过的人,放在心里就好。
每次坐在广州的公交上,总想起许多事。其实,在厦门时倒还是到处在玩,而在广州则忙于各种课业与工作,无暇去玩了。每次看见广州层层叠叠有点可怕的高架和立交,总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所固有的压力与节奏。广州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对岭南文化也不甚了解,但这威严的高架似乎成了我对广州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来广州那不太满意的回忆里也有高架的身影,而后的很多次,我都在高架连成的路上上上下下。
在这种上上下下中,我有种扎根的想法。不论是天河的现代大都市气息,越秀的老中心味道,海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感觉,番禺的未成气候样子等等,千年以前的古墓,民国时期的领事馆,现代的写字楼,好吧,我一点点被广州征服。
意想不到。
曾经我也去过很多地方,走过许多城市,但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所以认识可能很不全面。比如,我曾听说了上海的纸醉金迷,自大排外,但在旅游时从未有这样的感觉,我见识不到真正的夜上海,也感受不到传说中的轻视。在旅游时我就是一个外乡人,一个游客,感叹来了一个摩登现代的地方,人多的像蚂蚁,于是拉着好友满大街找路,从人缝里杀出一条路,站在路上吃饭,一天到晚压马路。好在上海也没有让我失望,外滩晚上金黄的景象应该滋生了许多人拼搏的梦想,东方明珠永远在那里,似乎指向上海更璀璨的未来。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被上海的这种激情激发,却在广州萌发了要好好奋斗的想法,也许,只有当你深深的执着于一片土地,才能真正找到奋斗的原动力。从来不属于上海,从来都用一个外乡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这样的我,是不会理解上海人的心理世界的。
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本应与世无争,却无意也人山人海的武夷山、张家界、神龙架和华山。华山还不完全算,毕竟还没有那么多人,山体和山脉还保留了一丝仙气。某次我突然把去过的地方一对比,发现城市和山区的重大差别—交通方便程度。这一差别也决定了在山区旅游最好是跟团,不然甚至连饭都抢不到。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是我在武夷山沦落到每顿只能吃八宝粥这个惨痛的教训之后了。
现在想想,可能只有冷笑,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似乎不是很有空在出去玩了,便只能在这里伤感的回忆。
再一次心潮澎湃来自于第一次去深圳,那种感觉,我归结为一见钟情。
一贯喜欢古都的我,居然被深圳这座崭新的城市折服,这是第一次不可思议。那时是从广州过来深圳,接着会继续去香港和澳门,再从珠海回广州。就是这次我对广州的印象不是很好,我觉得粤菜淡而无味,觉得广东人实在狂妄自大的说外省人不懂的粤语,而作为几乎都是外来人口的深圳,自然解决了我的这两点不满。我喜欢上深圳,因为它给我广州给不了我的融入感,也给了我各种新鲜的菜式,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建设得相当有规划,城市设计十分漂亮且一尘不染。
无论何时,姣好的容貌总是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
我在深圳如此匆忙,并且在一大部分时间里还在幻想以后来深圳拼搏奋斗的场景,还在赞叹深圳良好的市貌与一尘不染的环境。我还来不及对深圳的一切进行满足我无限好奇心的探索,我就离开了。
这种不了解也许造成了在我情移广州之后,开始肆意假想深圳的潜在坏处:深圳是否因为都是外来人口而缺少人情味,没有本地人所以没有归属感等等。一切都应归咎于我对于深圳完全的不了解,除了那一次惊鸿一瞥,后来的几次去深圳同样一直匆忙,这不仅没能给我保持深圳的神秘感,反而让我陷入不安揣测的深渊。
我仍旧喜欢深圳,只是我如果不能留在广州,基本上会去深圳,最差的可能,也会在珠三角的某个城市里。
我这么想留在珠三角,最初的原因是这里离家近,而且工作机会多。不过在经历过西安带给我的沉重打击之后,我觉得东部才是交通方便且治安有序的好地方,更加坚定了生活在珠三角的愿望。
如今的我想在某个地方生活,已经不像高中毕业时那样冲动,不是因为曾经所谓的执念,只是为了今后能正常的幸福地生活。北京的梦想早已不再,而西安留给我的启示则是,对古都所代表的历史的热爱是一回事,现实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当我怀揣着满腔热情来到我梦想之城西安的时候,我自然感叹于岁月带给这座十三朝古都的痕迹,我喜欢这种古老,喜欢这种古都暮年的威严,秦砖汉瓦,皇帝的陵寝,残旧的宫殿,我喜欢这种感觉。然而,当我们一次次被所谓淳朴的陕北民众欺骗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搭一趟公交而上当受骗的时候,西安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轰然倒塌,生活不是意乱情迷的幻想,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那个时候,我无比的想要回到东部。
我的心情历来纠结,自己在什么时候对广州如此情有独钟也是不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次。只是幡然醒悟的时候,发现我也曾那么花心,然而就像对人一样,我到过各处,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留恋,但最终还得踏踏实实的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我对不同城市的不同感觉随着生活自然而然的来,随着年龄自然而然的变,最终,在这忙碌的广州,我不知为何找到了奋斗的心愿并真正想做到最好。
我觉得粤菜也很有味道,且广州人注重饮食,所以吃得都有讲究,我觉得粤语也有自己的特色,广州人说,并不是排外,只是习惯。我觉得在广州,我才算真正在成长,才算真正找到定位。
或许,这才是我喜欢广州的原因吧,因为它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让我变得更好。
又觉得对人也是这样,每一次炙热的感情的开始都莫名其妙且不可思议,最后呢,也会找到一个让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人。
广州对于我,便有这样的作用。
(五)活在广州
于是,每每在中大北门珠江边上眺望对岸的高楼,或是同岸的广州塔,心里就有种让人惬意的幸福。每当坐在公交上看着广州的街道,就有种即将到来的熟悉。如果空气好,便可以看到清晰的远处,成片的高耸的树木,或者,可以感受到吹来的寒风,落叶随之飞舞,让人头发凌乱。
走在一条路上,都分分钟感到身处广州的幸福。听到地铁播报出熟悉的站名,心里有种自豪与欣喜。同事用粤语交谈,偶尔我也会因为听得懂些许而高兴。看到各种爱国教育基地,开始羡慕广州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乘车如果路过大元帅府,就看着孙中山高大的铜像,觉得比我们学校的要威严许多,心里却嬉笑,因为这铜像要早晚都看广场上的大妈跳舞。吃着什么好吃的东西,便总是幻想若是哪个好友来了广州,可以像他介绍,并带上夸张的话语,只希望也可以听到他的赞赏。
或者,在港片里也可以找见民国时期广州的样子,看见电车开在如今的马路上,那看起来古老的电缆也让我恍若看见那个时期的广州。北京路上的古迹与南越王墓的存在又保存着千年的时光,哪天我也想去荔枝湾那里游船,想象曾经的岭南。
广州如此拥挤,我却也想停留下来。
觉得自己着了魔。
这种一如既往的可怕的痴迷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