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甲胄绮谭
东瀛传统美学追求的极致,乃是载体神髓中暗蕴的“物哀”思想。无论东洋甲胄、浮世绘、太刀、武士阶层,还是能面舞,甚或《源氏物语》的叙事方式,都围绕着一个“哀”字来展现其浮艳、凄切、精绝。日本甲胄方面,如镰仓时代的赤线威铠甲“竹雀虎金物”,江户时代伊达政宗所用的铁黑漆鸠胸五枚胴具足等传世国宝,其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的繁复华丽,所选装饰材料的丰富,非欧洲盔甲植根于实用主义发展而来的、“铁与血”的诉求所能比。
与欧洲骑士宣扬的侠义精神不同,日本武士阶层行事的准则,在于对铠甲上家徽所代表主公的绝对忠诚。武士道“忠君”思想的本质,是对己身“光荣之死”的向往与崇拜。“士”作为能够领取皇室或领主俸禄的贵族身份,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乱时期,均是通过铠甲和刀具的展示来体现的。武士们(即使是已经失去了据地的浪人武士也一样)往往对自己的身份看得很重,除了作为“武士之魂”的东洋刀之外,往往花费巨资委托甲胄师匠打造符合甚至超出他们社会地位的铠甲。在江户时代,著名的甲胄师多分布在奈良、纪州一带,其中著名的有春日派、甲乙女派等。
实际上,自德川家康平息丰臣秀吉之死带来的混乱后,武士们真正需要穿着胴丸、当世具足,甚至大铠出征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为了迎合武士向友人炫耀的需要,师匠们往往将铠甲制作得威风凛凛、镶金缀银、漆色艳丽,藉由木质支架固定姿势,摆放在武士家的正厅中。其装饰作用远远大于实用性。自十七世纪起,江户幕府建立,日本铠甲逐渐迎来审美化的极盛时期。
和需要反复打磨抛光的日本刀不同,日本甲胄在制作过程中,只经过手工锻造,不加打磨,保持甲面粗糙,却选用漆艺来对甲面进行修饰。自古以来,日本漆工艺的水准便相当高。工匠们用在甲胄上的漆色,以朱漆、黑漆为主,也有茶漆、鎏金等新颖的底色配置。甲胄漆绘的风格,受到画师西川祐信和奥村政信对浮世绘版画表现形式的大规模推广,还有以葛饰北斋、铃木春信为代表的“六大浮世绘师”风格的影响,在贵重甲胄的上漆装饰部分,同样奉行“锦绘”的多彩工艺要求,上色时极为强调线条细节和弧线美感。纹样及装饰排列上,则遵循和歌绘卷“凸出中心主题”的构图格式,确保构图整体的对称与充盈。现藏于上田市立博物馆的、松平忠周所用的绀系威白熊毛具足,即是日本漆艺运用在甲胄制作上的典型代表。
虽然源自阿拉伯、盛行欧陆的锁子甲技术,也常被用在东瀛甲胄札片间联结的制作步骤当中。但实际上,真正在甲胄制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威”的使用。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威”指的是一种类似毛衣编织的、藉由细密紧凑结绳进行关节部分勾连的盔甲札片联结方式。在这一方式中所使用的绳带,则被称作“幺”。
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文化自绳文时代起即看重“绳艺”的传统。使用绳带作为联结材料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幺”能够很方便地被染成不同的颜色。然后,通过编织工艺,五彩缤纷的“幺”可被结成华美的“威”,其所具备的装饰功用,是锁子甲无法企及的。除了铁片和绳结外,为了减轻铠甲重量,甲胄师还会使用竹片、木片和皮革来分担防御功能。尽管到了室町时代,冶金技术进步,全铁甲也不会太过沉重,但使用多种材料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并利用漆绘、浸染等多种手段,强调其不同质感及装饰性,达到甲胄整体作为艺术品的存在要求。
日本全套甲胄中,有不少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特殊配件。尽管欧洲盔甲制作到了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时期,已经有了将高级盔甲的头盔制作成写实人面的尝试(比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托盔甲大师孔拉•佐森霍夫制作,赠送给亨利八世的假面头盔),但日本面颊和总面的制作,显然更为系统化和体例化。在日本大将们重用影武者的时代,覆盖整个面部的“总面”乃是隐匿身份的必要道具。
日本兵书《斗战经》第五十章中有云:“化为龙致云雨乎。化为虎惧百兽乎。化为狐为妖怪乎。”假面隐喻了威勇斗气的加持。不论佩戴总面,还是仅遮盖眼部以下脸部的“面颊”,穿戴者都希望能够通过假面取得鬼神之力,惊吓敌人,并掩藏自己的真实表情,确保大将的威严。常见的面具造型有天狗、笑脸、猿猴、佛体、仁王等。
盔甲面具的起源,来自佛教东传时期传入日本的、唐朝的《兰陵王入阵曲》。该曲力图表现北齐猛将高长恭的威武英姿。传说高长恭音容兼美,因为担心作战时相貌不足以威慑敌人,便在每次临阵前戴上形象凶恶的木雕假面。这支唐朝面具舞广为流传,直接催生了日本的“能剧”艺术即假面舞蹈,并进而造成了面具在铠甲上的运用。
面具配合水牛肋立、日轮前立和被称为“喉轮”的装甲,安置在制作最为华丽繁复的、被称为“兜”的日式头盔上,确立了将军们的威严和身份。日本战国时期的大战中,士兵往往通过巨大的冲天肋立、形状各异的装饰前立、面具的样式、胴具足的造型和颜色,以及身后带有家徽的战旗,来区分大将的身份。德川家康使用的大水牛兜,伊达政宗所用的半月兜,本多忠胜的鹿角兜等,都已成为了日本盔甲文化闻名全球的代表性符号。
(文字部分刊载于《新视线》2012年8月号,请勿转载,谢谢!)
与欧洲骑士宣扬的侠义精神不同,日本武士阶层行事的准则,在于对铠甲上家徽所代表主公的绝对忠诚。武士道“忠君”思想的本质,是对己身“光荣之死”的向往与崇拜。“士”作为能够领取皇室或领主俸禄的贵族身份,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乱时期,均是通过铠甲和刀具的展示来体现的。武士们(即使是已经失去了据地的浪人武士也一样)往往对自己的身份看得很重,除了作为“武士之魂”的东洋刀之外,往往花费巨资委托甲胄师匠打造符合甚至超出他们社会地位的铠甲。在江户时代,著名的甲胄师多分布在奈良、纪州一带,其中著名的有春日派、甲乙女派等。
实际上,自德川家康平息丰臣秀吉之死带来的混乱后,武士们真正需要穿着胴丸、当世具足,甚至大铠出征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为了迎合武士向友人炫耀的需要,师匠们往往将铠甲制作得威风凛凛、镶金缀银、漆色艳丽,藉由木质支架固定姿势,摆放在武士家的正厅中。其装饰作用远远大于实用性。自十七世纪起,江户幕府建立,日本铠甲逐渐迎来审美化的极盛时期。
和需要反复打磨抛光的日本刀不同,日本甲胄在制作过程中,只经过手工锻造,不加打磨,保持甲面粗糙,却选用漆艺来对甲面进行修饰。自古以来,日本漆工艺的水准便相当高。工匠们用在甲胄上的漆色,以朱漆、黑漆为主,也有茶漆、鎏金等新颖的底色配置。甲胄漆绘的风格,受到画师西川祐信和奥村政信对浮世绘版画表现形式的大规模推广,还有以葛饰北斋、铃木春信为代表的“六大浮世绘师”风格的影响,在贵重甲胄的上漆装饰部分,同样奉行“锦绘”的多彩工艺要求,上色时极为强调线条细节和弧线美感。纹样及装饰排列上,则遵循和歌绘卷“凸出中心主题”的构图格式,确保构图整体的对称与充盈。现藏于上田市立博物馆的、松平忠周所用的绀系威白熊毛具足,即是日本漆艺运用在甲胄制作上的典型代表。
虽然源自阿拉伯、盛行欧陆的锁子甲技术,也常被用在东瀛甲胄札片间联结的制作步骤当中。但实际上,真正在甲胄制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威”的使用。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威”指的是一种类似毛衣编织的、藉由细密紧凑结绳进行关节部分勾连的盔甲札片联结方式。在这一方式中所使用的绳带,则被称作“幺”。
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文化自绳文时代起即看重“绳艺”的传统。使用绳带作为联结材料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幺”能够很方便地被染成不同的颜色。然后,通过编织工艺,五彩缤纷的“幺”可被结成华美的“威”,其所具备的装饰功用,是锁子甲无法企及的。除了铁片和绳结外,为了减轻铠甲重量,甲胄师还会使用竹片、木片和皮革来分担防御功能。尽管到了室町时代,冶金技术进步,全铁甲也不会太过沉重,但使用多种材料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并利用漆绘、浸染等多种手段,强调其不同质感及装饰性,达到甲胄整体作为艺术品的存在要求。
日本全套甲胄中,有不少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特殊配件。尽管欧洲盔甲制作到了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时期,已经有了将高级盔甲的头盔制作成写实人面的尝试(比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托盔甲大师孔拉•佐森霍夫制作,赠送给亨利八世的假面头盔),但日本面颊和总面的制作,显然更为系统化和体例化。在日本大将们重用影武者的时代,覆盖整个面部的“总面”乃是隐匿身份的必要道具。
日本兵书《斗战经》第五十章中有云:“化为龙致云雨乎。化为虎惧百兽乎。化为狐为妖怪乎。”假面隐喻了威勇斗气的加持。不论佩戴总面,还是仅遮盖眼部以下脸部的“面颊”,穿戴者都希望能够通过假面取得鬼神之力,惊吓敌人,并掩藏自己的真实表情,确保大将的威严。常见的面具造型有天狗、笑脸、猿猴、佛体、仁王等。
盔甲面具的起源,来自佛教东传时期传入日本的、唐朝的《兰陵王入阵曲》。该曲力图表现北齐猛将高长恭的威武英姿。传说高长恭音容兼美,因为担心作战时相貌不足以威慑敌人,便在每次临阵前戴上形象凶恶的木雕假面。这支唐朝面具舞广为流传,直接催生了日本的“能剧”艺术即假面舞蹈,并进而造成了面具在铠甲上的运用。
面具配合水牛肋立、日轮前立和被称为“喉轮”的装甲,安置在制作最为华丽繁复的、被称为“兜”的日式头盔上,确立了将军们的威严和身份。日本战国时期的大战中,士兵往往通过巨大的冲天肋立、形状各异的装饰前立、面具的样式、胴具足的造型和颜色,以及身后带有家徽的战旗,来区分大将的身份。德川家康使用的大水牛兜,伊达政宗所用的半月兜,本多忠胜的鹿角兜等,都已成为了日本盔甲文化闻名全球的代表性符号。
(文字部分刊载于《新视线》2012年8月号,请勿转载,谢谢!)
![]() |
古坟-平安时代前期日本甲胄(3世纪-10世纪)tierney |
![]() |
平安中期~鎌仓日本甲胄(11世纪-13世纪)tierney |
![]() |
南北朝~室町时代日本甲胄(13世纪-16世纪)tierney |
![]() |
战国~桃山时代日本甲胄(16世纪-17世纪)tiern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