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摘要
![]() |
弗洛姆在开篇就指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的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既然爱情如此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对于大多数人认为如此简单的爱情,作者认为“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在第一章,首先作者用反证法批判了大多数人对爱情的认知。
第一种是认为爱情是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为了被人爱,男子往往以名利和权位,女子通常以外貌让自己更有魅力。但这种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异性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第二种认为爱是对象问题,即能不能爱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对的那个人。持这种认知的人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往往可以听到一些女性朋友的抱怨:“能有什么办法,找不到合适的人”。作者剖析了这一看法的产生:一是自由恋爱的兴起提高了爱的对象的重要性,人们不再向过去那样受父母之命然后再婚后自然滋生爱情;二是现代商业文化让爱情以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爱情的产生沦为以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这种认知只看到对象,却忽视了爱情的能力自身的作用,就像一个立志成为画家的人只关注画的对象,而不去努力提高画画的技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爱。
第三种对爱情的认知是短暂疯狂的爱与持久的爱的区别。人们往往把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做是强烈爱情的表现,但这只能证明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作者爱的产生、爱的要素和爱的对象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首先爱是如何产生的呢?即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与被爱。
作者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有自我意识的。在人逐渐脱离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人类始终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达到与世界的统一。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对这一问题有各种回答。一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但这只是暂时的;二是通过与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与他人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是一种假的统一;三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达到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人与人的统一。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爱情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内心生长的东西,不是以某种目的为前提或导向的。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他应该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别人,通过他的给,唤起对方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在这座互相的作用下使彼此的人生更加丰富和丰满。爱情这种给的能力,取决于人的性格的发展,即他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症、自恋性及剥削他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任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爱情除了积极的要素,还有关心、责任心和尊重和认识。关心是对爱的投入与培养;责任心不是外部强加的义务,而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认识是爱情的基础。
在这一章,作者阐述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遵循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是一种选择性的爱,遵循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母爱的作用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父爱的作用是指导孩子正是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作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让爱情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一是个人的主动性被官僚阶层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独立性;而是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人成为机器中的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在这种制度下形成的社会性格,对爱情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通过结伴来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侵袭。
在最后,作者提出爱的实践,并不是一些技巧上的指导,而是将爱回归到个人品格的修炼,从纪律、集中、耐心以及兴趣上不断磨砺提升自己的全面人格,从而提升爱的能力。